地理高三復習資料
地理高三復習資料
在高三緊張的復習階段我們要熟記每一個知識點。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網絡整理的地理高三復習資料以供大家學習。
地理高三復習資料:界線的劃分
氣候界線
(1)l月0℃等溫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qū)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qū)和半濕潤區(qū)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qū)和半干旱區(qū)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干旱區(qū)與干旱區(qū)界線):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5)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大致通過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
河流界線
(1)外流區(qū)和內流區(qū)的界線:北段大體沿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比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脈一秦嶺。
(3)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南嶺。
(4)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5)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諸河流域的分水嶺:武夷山。
自然地區(qū)界線
(1)東部季風區(qū)內部自然地區(qū)界線
①南方地區(qū)和北方地區(qū)界線(華北暖溫帶濕潤地區(qū)與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qū)):秦嶺一淮河(1月0℃等溫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4500℃等值線)。
?、跂|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qū)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qū)界線:日平均氣溫>10℃的活動積溫3200℃等值錢。
?、廴A中亞熱帶濕潤地區(qū)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qū)界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7500℃等值線
(2)西北干旱半干旱區(qū)內部自然地區(qū)界線。
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qū)與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qū)的界線:賀蘭山一線,相當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地理高三復習資料:我國地質災害的類型與防治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質環(huán)境中,如山脈、丘陵、平原、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礦產、地形、地貌、地質結構等。當遭受到自然或人類的嚴重破壞,并造成地質環(huán)境惡化、人畜傷亡和物質財富的毀損時,稱為地質災害。地質災害的類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與地面沉降、地裂縫、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地下火災、水體污染。此外,還有鹽漬化、浸沒、海水倒灌、沖刷、沼澤化、淤積、崩塌、滑坡、泥石流、凍脹、冰融、熱害等。
我國的地質災害與經濟損失
我國領土遼闊、人口眾多、氣候多變,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復雜,而且火山作用、巖漿與地殼斷裂活動分布普遍,所以地質災害的類型多、分布廣、頻度高、損失也巨大。現將我國多發(fā)的地質災害扼要介紹如下:
地震它是破壞性最大的一種地質災害,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大陸地震區(qū),全國有32%的國土和45%的大中城市處在7度以上的高地震烈度區(qū),川滇藏與西北各省、渤海灣周圍為強震區(qū)。據統(tǒng)計.我國歷史上記載的地震達4000多次,本世紀發(fā)生6級以上的地震655次,7~9.9級地震98次,8級以上地震9次,其中7級以上地震約占全球同級地震的l0%。地震死亡人數超過50萬人,與世界各國地震死亡總人數相等。僅1949年以來,我國地震死亡人數就高達 27.4萬人,傷殘76.5萬人,直接經濟損失數百億元。我國地震災害死亡人數平均每年為2000~3000人、經濟損失年均10~20億元。
地面沉降與地面塌陷由于東北平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沿海與湘、云、貴巖溶地區(qū)的人口、工業(yè)、采礦業(yè)迅猛發(fā)展,超量開采地下水等原因,在礦區(qū)和大中城市產生了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我國因超量抽水而引起地面沉降的有上海、天津、常州、無錫等36個城市,上海、天津最大沉降幅度已超過2米。天津市因地面沉降而造成污水倒灌、積水淹沒工廠、交通阻塞、海河泄洪能力降低、多次加高塘沽新港海堤,損失巨大,僅鹽場坨地碼頭每年就需填土10萬平方米,耗資達50萬元。我國的桂、黔、湘等18個省區(qū)已發(fā)現巖溶地面塌陷點800多處,有塌陷坑30000多個,使大批的房屋倒塌,農田、水庫、山塘毀壞,河流改道,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十幾億元。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我國是一個多山國家,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國土面積的69%,每年都產生大量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它們主要分布在我國的中部山區(qū),即祁連山、川西高原一線東部,太行山、鄂西山地、武陵山一線西北、長城以南地區(qū)。這些地區(qū)因人口和工農業(yè)迅速發(fā)展,山區(qū)資源大量開發(fā),森林和植被破壞嚴重,生態(tài)環(huán)境日趨惡化,造成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嚴重災害。我國近百年死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已達萬人,僅1949年以后就在5500人以上,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至少可達40~50億元。我國西南各鐵路沿線受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有近萬公里,占全國鐵路總長近20%,致使鐵路運輸中斷1000~2000小時,直接經濟損失1.7億元。整治費用1.5億元。近年來,我國部分山區(qū)鐵路整治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的費用已超過10億元。
地裂縫 我國已在陜、甘、寧、晉、蘇、皖等1 O多個省區(qū)的200多個縣市發(fā)現有746處地裂縫,大型地裂縫有l(wèi) 000多條,其中以西安、大同、榆次、運城等處的地裂縫規(guī)模與危害最大,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約有數億元。如西安市地裂縫總長達35公里,使40座廠房、 70處住宅、200余間平房和百余處道路遭到破壞,到l984年經濟損失達2000萬元,每年并以100萬元的速度遞增。
水土流失我國水土流失主要在西北黃土高原和長江上游等地區(qū)。黃河上游與沿岸每年有16億噸的泥沙進入黃河。長江上游和沿岸每年有5億噸的泥沙進入長江。我國水土流失面積目前已達150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5.6%,流失泥沙5O億噸,其中含有的氮、磷、鉀肥相當于4000萬噸化肥,折合經濟損失達24億元。
沙漠化我國是沙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陜甘青、寧夏、新疆、內蒙等“三北”地區(qū)沙漠化土地面積達17.6萬平方公里,另外還有l(wèi)5.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有發(fā)生沙漠化的危險。全國各類沙漠化每年損失養(yǎng)分13.39億噸,相當于損失肥料46.7億噸。全國受沙漠化危害的6000萬畝農田每年損失糧食20多萬噸,價值1億多元;7000萬畝草場每年減產牧草350萬噸,價值1.4億元;清理受風沙危害的2000公里長的鐵路與公路,每年耗資1000多萬元。
地理高三復習資料:人工湖的形成
1、原有水系,水流依地形自高向低流去,構成主流、支流。
2、在河道的某一段,由于人們的需要而建筑了堤壩。
3、堤壩堵住來水,流水被蓄積起來。
4、蓄積起來的水,構成人工湖泊--水庫。
水庫,顧名思義,就是貯水的“倉庫”。它是一種具有特殊形式的人工和自然相結合的貯水水體,在水利工程上它又屬于“蓄水”設施,故通常習稱“人工湖泊”。
和天然湖泊不同,“人工湖泊”體現了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智慧。水庫是隨著人類為解決水患和蓄水備用而出現和發(fā)展起來的。遠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人民為了防止洪水泛濫和灌溉土地的需要,開始興建了世界上第一批水庫。我國人民則在公元前六世紀就修筑了芍陂灌溉工程,至今該工程仍在發(fā)揮作用。據統(tǒng)計,世界各國水庫的總庫容達5500km3,水面面積超過35萬km2。建國初,修建了第一座以防洪、供水為主要利用目標的綜合性工程—— 官廳水庫,到1950年底,全國已建成各類水庫86852座,總庫容占天然湖泊貯水量的59%,接近淡水湖泊貯水量的2倍。除古代著名的水庫——芍陂和鑒湖外,尚有水庫形湖泊——洪澤湖。目前在我國各大河流的中上游都興建了一批水庫,它們除了蓄水功能外,還具有發(fā)電和航運功能,如黃河中上游的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三門峽和龍羊峽等水庫;長江中上游則有丹江口、柘溪、烏江和二灘等水庫。新安江水庫即今千島湖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區(qū)。還有正在興建的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工程,水庫壩高達180米,總容庫200億米3,水電站裝機容量1300萬千瓦,年發(fā)電量650億度,可堪稱世界之最。
洪澤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泊中最年輕的一個湖泊,系唐宋之前在淮河下游已存在的一些小型湖蕩的基礎上,經黃河長期南徙奪淮以及筑堤蓄水形成的水庫形湖泊。
洪澤湖形似一只展翅飛翔的雄鷹,東岸平直,其余岸線曲折多彎。
湖區(qū)屬北亞熱帶與南溫帶的過渡氣候。湖水水色和透明度在全湖平面分布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一般在主要入湖河口敞水區(qū)受河流挾帶泥沙和風浪影響,水呈綠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