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咬文嚼字》賞析
《咬文嚼字》是朱光潛的一篇文藝隨筆,撰寫于1943年,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呷Z文《咬文嚼字》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咬文嚼字》賞析
在《咬文嚼字》這篇文章中我們不僅能夠領(lǐng)略朱光潛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領(lǐng)略此文獨到的寫作特色。一、結(jié)構(gòu)簡潔明了,思路新穎別致。二、事例充分典型,說理精譬透徹。三、見解新穎獨特,語言準確精當。
在這篇文章里,作者強調(diào)了在文學閱讀和創(chuàng)作中應該“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一詞通常含有貶義,它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過分斟酌字句(多用來指死摳字眼兒而不領(lǐng)會精神實質(zhì))。”作者卻很看重這個成語所包含的合理的、積極的因素,借用它來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在文學上,“無論閱讀或?qū)懽?,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rdquo;。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對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的認識分不開的。關(guān)于語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關(guān)系,他認為:“思想是心理活動,它所借以活動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語文(即意象和概念),離開事物形象和語文,思想無所憑借,便無從進行。在為思想所憑借時,語文便夾在思想里,便是‘意’的一部分,在內(nèi)的,與‘意’的其余部分同時進行的。所以我們不能把語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來表現(xiàn)在內(nèi)在先的特別叫做‘內(nèi)容’的思想。‘意內(nèi)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說法絕對不能成立。”(《談美·談文學》)這個思想,運用到創(chuàng)作上,它要求作者把自己想要表現(xiàn)的東西,不論是形象,還是情感,還是觀點,都要能夠在腦海中鮮明地呈現(xiàn)出來;運用到欣賞上,它指導人們不就文字來欣賞文字,而是通過文字揣摩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看看思想感情表達得是否恰切、鮮明。本文主要是談文學創(chuàng)作,但對我們進行文學欣賞也不無啟發(fā)。
《咬文嚼字》是我國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朱光潛的一篇文藝隨筆,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不僅能夠領(lǐng)略朱光潛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領(lǐng)略此文獨到的寫作特色。
一、結(jié)構(gòu)簡潔明了,思路新穎別致。一般的議論文在文章的開篇馬上就會樹立觀點,然后作者再根據(jù)自己樹立的觀點進行演繹論證。而本文的結(jié)構(gòu)雖簡潔明了,但思路新穎別致。首先作者在文章開頭例舉四個事例,從不同角角說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關(guān)系,然后得出結(jié)論: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用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接著作者從正面援引實例,證明善用字的聯(lián)想意義,就會使文章意蘊豐富;緊接著又從反面援引實例證明誤用字的聯(lián)想意義就會產(chǎn)生“套板反應”這一流弊。最后作者才在文后點明主旨,指出了“咬文嚼字”的目標、要求和條件:要想使閱讀與寫作達到最高目標——藝術(shù)的完美,就必須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以謹嚴的精神,刻苦自勵,留心玩索,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與互相吻合。
二、事例充分典型,說理精譬透徹。對于議論性的文章,如果文中不舉事例,道理就會顯得抽象晦澀;而事例如果不典型,道理就不能使人信服;而事例如果解說不好,道理也就講不透徹。本文的最大的寫作特點,就在于作者所舉事例充分典型,并且分析非常入扣。例如:作者為了剖析“是”與“這”兩字的區(qū)別,先后選取了《水滸》和《紅樓夢》的例子,強調(diào)“是”與“這”不單是文字之爭,而且涉及到“思想感情”的意味。又如為了說明簡潔必須以準確表達情味為前提,簡單的追求“簡潔”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必須反對的這一觀點,作者將《史記》李廣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虛《史記辨惑》的改文進行對比,從比較分析中,不難看出改文雖然“似乎簡潔些”,但“驚訝的意味”和“斬截的意味”卻已存無多,因而令人覺得“索然無味”,這就是因為“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guān)系”造成的,從而很好的論證了上述這一觀點。
三、見解新穎獨特,語言準確精當。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纖細的文字敏感力,在課文中擇用若干精當?shù)恼Z言實例,深入淺出地將運用文字應有的謹嚴精神,以及必須在創(chuàng)作和閱讀中養(yǎng)成隨時留心玩索的好習慣等觀點表達出來。作者認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還認為韓愈之“敲”是否優(yōu)于賈島之“推”也值得商榷。因為文字的微小改動與調(diào)整都影響到思想感情的表達。另外,作者對“套板反應”很是反感,認為“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套板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而“套板反應”正是當代大部分學生的通病,因此這種觀點的提出是值得我們共同學習的,同時作者的這種獨立思考、求真務實的創(chuàng)新精神,正是我們當今推行素質(zhì)教育的精義所在,更是值得我們共同借鑒的。
總之,本文雖是一篇暢談文學創(chuàng)作的隨筆,但它更以其不同凡響的寫作特色吸引了讀者,使人受益匪淺。
《咬文嚼字》作者簡介
朱光潛(1897年-1986年),筆名孟實、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朱光潛是北京大學一級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被選為全國政協(xié)二、三、四、五屆委員、六屆政協(xié)常務委員,民盟三、四屆中央委員,中國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委員會委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
朱光潛主要編著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談美》《詩論》《談文學》《克羅齊哲學述評》《西方美學史》《美學批判論文集》《談美書簡》《美學拾穗集》等,并翻譯了《歌德談話錄》、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G.E.萊辛的《拉奧孔》、G.W.F.黑格爾的《美學》、B.克羅齊的《美學》、G.B.維柯的《新科學》等。朱光潛不僅著述甚豐,他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學精神和高尚的學術(shù)品格。他勇于批判自己,執(zhí)著地求索真理:當他認識到以往在唯心主義體系下研究美學“是在迷徑里使力繞圈子”,就開始用更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學思想向真理趨進;他反對老化、僵化,提倡不斷進取。為方便研究馬列主義原著,他在花甲之年開始自學俄語,更在八十高齡之際寫出《談美書簡》和《美學拾穗集》,翻譯近代第一部社會科學著作——維科的《新科學》,學習研究一生不輟。
高三語文《咬文嚼字》賞析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