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致大?!穬?yōu)秀教案
高中語文《致大?!穬?yōu)秀教案
高中語文教材中,普希金的《致大?!吠ㄟ^對大海的傾訴、贊美和依依惜別,表現了詩人熱情奔放、氣勢充沛的個性,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咧姓Z文《致大?!穬?yōu)秀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致大?!方贪?/h2>
教學目標:
1.理解大海的象征意義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2.體會詩歌中聯想的重要作用及對主題的表現作用
3.體會哀歌式的憂郁美和人與自然重構世界的瞬間之想象思維
重點難點:
1.正確理解大海的象征意義、揣摩詩的意境。
2.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復雜的心緒。
3.把握本詩的感情線索,理清結構層次。
4.品味形象生動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我國是詩的國度,當我們徜徉在唐詩宋詞優(yōu)美的詩境中時,也不妨調轉藝術的輕舟,揚起思維的雙漿,馳向外國詩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領略到另一番藝術的優(yōu)美風光。今天我們共同欣賞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寫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詩--《致大?!贰?/p>
二、作者簡介
普希金(1799~1837),全名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9世紀俄羅斯民族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chuàng)建者。從小受文學熏陶,13歲開始寫詩,15歲公開發(fā)表詩作。1817年在皇村學校畢業(yè)后進外交部任職,廣泛結交優(yōu)秀的貴族青年,寫下一些歌頌自由、反對**暴政的充滿激情的詩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從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監(jiān)視下埋頭寫作。1837年在決斗中被殺害。
普希金的作品富有強烈的人民性,因而被稱為“俄羅斯生活百科全書”。他一生寫共寫抒情800多首,如著名的《自由頌》《致恰達耶夫》《致大?!贰吨略娙恕?敘事詩《茨岡》《青銅騎士》;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短篇小說集《別爾金小說集》和代表作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
果戈理曾評價說:“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就會立刻想到俄羅斯民族詩人。事實上,在我們的民族詩人中,沒有一個及得上他,而且沒有一個人能更適宜于被稱為民族詩人……在他身上,俄羅斯的大自然,俄羅斯的精神,俄羅斯的語言,反映得這樣的純潔,這樣的凈美,有如突出的光學玻璃上面所反映出來的風景。”高爾基盛贊普希金是一位“偉大的俄國人民詩人”,他“無論在詩句的美或是在感情和思想的表現力上,從來沒有人能夠超過的一位詩人”,他是“偉大的俄國文學之始祖”。
他的詩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憂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別林斯基贊譽他的詩:“所表現的音調的美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樣柔和、優(yōu)美,像松脂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凈,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擊劍一樣堅強有力。”高爾基說:“我開始讀普希金的詩,如同走進了一片樹林的草地,到處盛開著鮮花,到處充滿著陽光。”
三、寫作背景
1824年夏天,普希金與奧德薩總督發(fā)生沖突,被軍警押送到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達兩年之久。詩人在奧德薩,長期與大海相依為伴,把奔騰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當他將要遠離奧德薩而向大海告別的時候,萬千思緒如潮奔涌,憂郁而又憤激的詩篇醞釀在胸。詩人在奧德薩開始寫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這一篇詩作——《致大?!贰?/p>
四、分析鑒賞
全詩十五個詩節(jié),可以分作三個部分來讀。開頭兩個詩節(jié),詩人向大海告別;中間十一個詩節(jié),寫詩人由大海引起的回憶和聯想;最后,詩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別,說明自己的整個心靈被大海的形象和音響所充斥,永不忘懷。
(一)第1、2節(jié):“再見吧……你召喚的喧響。”
這兩節(jié)寫詩人向大海告別。詩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對話,向大海告別。
第1節(jié):“自由奔放”、“翻滾著蔚藍色的波浪,/和閃耀著嬌美的容光”
寫出大海的特有的品格與美麗的形象;
第2節(jié):“好像是朋友的憂郁的怨訴,/好像是他在臨別時的呼喚,/我最后一次在傾聽/你悲哀的喧響,你召喚的喧響。”
詩人將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個地方,即將與大海離別,詩人對大海至為留戀。詩人把大海視為知己,所以,“好像是朋友的憂郁的怒訴”向大海訴說自己的向往與悲苦,這里,大海這一意象無疑滲透了詩人強烈的主觀情感。大海發(fā)出的悲哀的喧響、召喚的喧響,其實正是詩人憂郁之情的一種寫照,同時也是詩人對于大海所召喚的自由之神的一種向往。
(二)第3節(jié)至第7節(jié):“你是我心靈的愿望之所在呀……使我留在你的身旁……”
這五節(jié)寫詩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隱秘的愿望,也表達了詩人對失去自由的懊喪,為逃往海外的夙愿難以實現而愁苦滿懷。
第3節(jié):“你是我心靈的愿望之所在呀”,詩人開始了回憶。
由于沙皇**制度的黑暗,詩人曾想從海上偷渡去國外一游,他也因為這個愿望得不到實現而苦惱,一個人茫然地徘徊在海邊。
第4節(jié):再次寫大海的美好——“陰沉的聲調”、“深淵的音響”、“沉寂”、“激情”。
第5節(jié):寫大海的雙重性格。
第6節(jié):這里“寂寞和靜止不動的海岸”是指詩人將要離開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遠地離開”是指詩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尋求那自由的生活。進而詩人想象離開囚禁之地時的“狂歡之情”,并用“我的詩歌順著你的波濤奔向遠方”這一形象的詩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創(chuàng)作,再也不必擔心遭到監(jiān)禁,但是詩人的美好愿望卻未能“如愿以償”,因而詩人在詩中反復強調自己的“苦惱心傷”!
第7節(jié):因為“那個隱秘的愿望”“卻未能如愿以償”,為此詩人長久地“苦惱心傷”,面對浩瀚的大海,詩人悲憤地呼喚“你等待著,你召喚著……而我卻被束縛住”。
(三)第8節(jié)至第13節(jié):“有什么好吝惜呢……或許是暴虐的君王”
這六節(jié)寫詩人對拿破侖和拜倫的追念,他們與作者精神相通,也與大海的精神相通,在這里,詩人深感前途渺茫,壯志難酬,哀嘆了人們的不幸命運。
詩人由大海而想起與大海有關的英雄拿破侖和偉大詩人拜倫,這反映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極力贊頌英雄拿破侖和偉大詩人拜倫,一方面表明詩人對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詩句:“正像你一樣,他威嚴、深遠而陰沉,/他像你一樣,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詩人對二人結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壯志難酬的悲哀,如詩句“世界空虛了”
(四)第14、15節(jié):“哦,再見吧……帶到那靜寂的荒漠之鄉(xiāng)”
這兩節(jié)寫詩人絕不忘記大海的誓言,詩人決心將大海的精神作為激勵自己的動力,為自由奮斗不息。
《致大海》寫出了作者對大海的熱愛、羨慕與依戀:
大海有廣闊的襟懷,驚人的威力,壯麗的景色,所以,詩人熱愛大海;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喪,在變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一樣,所以,詩人羨慕大海;是大海使他緬懷起舉世震驚的英雄,詩人從拿破侖與拜倫兩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別大海時,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惱心傷”,這時“我整個心靈充滿了你”,這里的“你”就是爭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這種理想帶到“荒漠之鄉(xiāng)”——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詩人的心靈由“大海”而得到徹底的凈化,詩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華。所以,詩人更依戀大海。這正是詩人把大海說成“悲哀的喧響”“召喚的喧響”,是他“心靈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五、總結主題:這首詩贊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發(fā)詩人對自由的渴望和苦悶,表現詩人在殘酷**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
六、特點分析:
1、借大海的形象表達自由的精神
這首詩以大海作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達了詩人與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詩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壯美形象,生發(fā)聯想,盡情抒懷,表達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2、強烈濃厚的抒情氣氛
詩人對大海以“你”相稱,是詩人對大海的傾訴,詩人在詩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現,直接對大海表達自己的激情,并蘊含深沉的苦悶,使全詩具有哀歌式的憂郁美。
3、人與自然相逢、同一,并重構世界的瞬間
詩人與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動著海一樣的澎湃。詩人把島、巖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詩人改變的自然,接著,詩人由觀照海,到由海反觀,最后與海同一了。這一瞬間,海是詩人向遠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羅斯土地的延伸,這就是作者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思維流程。
七、課后作業(yè):
1、熟讀這首詩,認真體會普希金詩歌的特點。完成課后練習一。
2、閱讀舒婷的《致大?!罚w會兩詩的相同與不同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贊嘆
大海的夕陽
招惹多少詩人溫柔的懷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還由海風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灘上留下的足跡
多少次向天邊揚起的風帆
都被海濤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過咒罵,有過悲傷
有過贊美,有過榮光
大海——變幻的生活
生活——洶涌的海洋
哪兒是兒時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戀并肩的蹤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濤
能把記憶滌平
還有些貝殼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許漩渦眨著危險的眼
也許暴風張開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斷送
無數純潔的夢
也還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風雨中
疾飛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樣冷靜
冷夜的山巖死一般嚴峻
從海岸的山巖
多么寂寞我的影
從黃昏到夜闌
多么驕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裝的咆哮
任你是虛偽的平靜
任你掠走過去的一切
一切的過去——
這個世界
有沉淪的痛苦
也有蘇醒的歡欣
1973.2
資料:
1、在詩中,普希金尊稱拿破侖是“一處峭巖”,稱圣赫勒拿島上拿破侖的墓地是“一座光榮的墳墓”。1821年5月5日拿破侖去世,普希金得到這個消息后,思潮起伏,于6月18日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抒情詩《拿破侖》。詩中,普希金公正地譴責了這位給人民“留下了血腥的記憶”的“被判罪的君王”,揭露了他曾作為“暴君”的“貪得無厭”和“出奇制勝的兇殘”。但更為主要的是,詩人以深刻的歷史理解詠嘆了拿破侖的歷史貢獻,回顧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詩人崇敬地稱拿破侖孤寂的死是“偉大的人物明星殞滅”,稱他“赫赫英名”的“不朽之光卻在閃爍”。詩人站在歷史發(fā)展的致高點肯定了拿破侖對俄國和世界歷史的重大意義,拿破侖曾把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引入俄國,激發(fā)起俄國一代年青知識分子反抗沙是**暴政的革命熱情,推進了俄國和整個歐洲反對封建統(tǒng)治的民主主義運動的發(fā)展,所以普希金在《拿破侖》詩的最后稱“他為俄羅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給世界以永恒的自由”。這也正是普希金在《致大?!分懈柙伳闷苼龅闹匾?。
2、拜倫。拜倫是英國一位具有叛逆性格的浪漫主義詩人,其思想核心是自由與正義。他與壓迫和奴役人民的社會勢不兩立,曾驕傲地宣稱“我可以獨自兀立人間,但絕不把我自由的思想換取一座王位。”他看來,為自由而獻身無比美好,他說:“啊,自由,你在牢獄里才最燦爛”。對自由的熱忱使他成為一個自覺的自由使者,他曾不顧個人安危支持歐洲弱小民族的民主主義運動。他先后到愛爾蘭、意大利、希臘,在爭取自由斗爭的一線忘我地支持被奴役者。1823年秋天,拜倫曾率領自己召募的一支軍隊,乘自己出資武裝的一艘戰(zhàn)艦,遠征巴爾干,聲援希臘人民反對土耳其統(tǒng)治的民族解放斗爭,并親任遠征軍統(tǒng)帥。拜倫勞心竭力,最后病死在戰(zhàn)爭前線的陣地上。拜倫鞠躬盡瘁,為自由而獻身。在普希金筆下,拜倫與具有自由象征意義的大海融為一體,成為大海的化身。他說:“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長;正像你一樣,他威嚴、深遠而陰沉,他像你一樣,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拜倫的靈魂和大海一樣自由,拜倫事業(yè)和大海一樣壯美,大海展現了拜倫的英姿、拜倫賦以大海雄渾的內涵。1824年,普希金曾把《致大海》寄給一位朋友時說:“奉上悼念上帝的奴仆拜倫的短詩一首。”這可以作為《致大?!穭?chuàng)作主旨的一個注腳?!吨麓蠛!肥且皇状蠛5捻灨?,拜倫的頌歌,自由的頌歌。
看了“高中語文《致大?!穬?yōu)秀教案”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