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diǎn)總結(jié)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記述的是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斗爭,反映了春秋時(shí)代各諸侯國之間斗爭的復(fù)雜性,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咧姓Z文《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diǎn)總結(jié),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diǎn)
文字讀音
1.秦軍氾南:氾,fán
2.佚之狐:佚,yì;
3.夜縋而出:縋,zhuì;
4.君之薄也:薄,薄, báo,;
5.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為,wéi;
6.共其乏困:共,gōng;
7.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為,wéi;
8.夫晉:夫,fú(也有譯為“發(fā)語詞”);
9.闕秦: quē ;(也有標(biāo)注 jué);
10.秦伯說:說,yuè,高興;
11.使杞子、逢孫、揚(yáng)孫戍之:杞,qǐ,逢,páng;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
13.失其所與,不知:知,zhì。
重要實(shí)詞
1、貳
?、?ldquo;二”的大寫。
(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诟甭?(例:其內(nèi)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鄄粚R?(例:貳則疑惑?!盾髯?middot;解蔽》)
?、茈x心,背叛
(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蹲髠鳌?
⑤再,重復(fù)。 (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迯膶俣鳌?本文: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因?yàn)猷崌扔跁x國結(jié)盟,但后于晉國的敵國楚國結(jié)盟,被視為不敬。故秦、晉圍之
2、鄙
?、龠呉?,邊遠(yuǎn)的地方 (例:《為學(xué)》:“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
“越國以鄙遠(yuǎn)” 【注】:本文的鄙用作動詞, 把....作為邊邑。)
?、谟顾?,鄙陋。
(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
③看不起,輕視。
(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準(zhǔn)許。 (同現(xiàn)代漢語)
?、诖饝?yīng),聽從。 (例:本文:“許之。”、“許君焦、瑕……”)
?、圪澩?。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芗s數(shù)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荼硖幩?(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
?、趒uè 城樓
?、踧uè 皇宮,引申為朝廷
?、躩ué 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本文:闕秦)
?、輏ué 闕疑,解除疑惑 (多聞闕疑)
5、微
?、?沒有
?、诩?xì)小,輕微(同現(xiàn)義)
?、鬯?國勢衰微。
?、鼙百v
(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shí),與蕭何善。”)
?、萦奈ⅲ?。 微言大義(成語)
⑥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呒偃鐩]有。 (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賶?,破舊。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谥t詞 敝人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yuǎn)來疲敝。”)
?、軗p害,衰敗。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重要虛詞
1、以
?、僖云錈o禮于晉 (因?yàn)?,連詞)
?、诟乙詿﹫?zhí)事 (拿,來,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yuǎn) (表順承,連詞)
?、苎捎猛鲟嵰耘汔? (表順承,連詞)
?、萑羯徉嵰詾闁|道主 (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谝箍P而出 (表修飾,連詞)
?、鄢瘽?jì)而夕設(shè)版焉。 (表承接,連詞)
?、芤蛉酥Χ种?表轉(zhuǎn)折,連詞)
3、焉
?、僮右嘤胁焕?。 (語氣詞,表陳述)
?、谘捎猛鲟嵰耘汔? (疑問副詞,為什么)
?、廴舨魂I秦,將焉取之 (疑問代詞,哪里)
4、其
?、傩欣钪鶃恚财浞?(代詞,指代“使者”)
?、谠絿员蛇h(yuǎn),君知其難也 (代詞,指代“那件事”)
?、凼渌c,不知 (代詞,自己的)
④吾其還也 (表商量或希望語氣,還是)
5、之
?、俟珡闹?(代詞,代佚之狐的建議)
?、谑枪讶酥^也 (的)
?、坌欣钪鶃?(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芎螀捴?(賓語前置,有何厭之)
?、萼徶?,君之薄也(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
詞類活用
?、艜x軍函陵 (名詞作動詞,軍是駐扎的意思,同下文“秦軍”)
?、迫敉鲟嵍幸嬗诰?。 (使......滅亡,動詞使動用法)
?、青徶?,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厚,變雄厚;薄,變薄弱)
?、仍絿员蛇h(yuǎn)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dāng)作邊邑;遠(yuǎn),形容詞用作名詞,遠(yuǎn)地,指鄭國)
⑸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 (“朝”、“夕”,名詞活用作狀語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始葨|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東” 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西”方位名詞作形容詞,西邊的;前一個“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后一個“封”,仍為名詞,疆界。)
?、伺c鄭人盟(名詞活用作動詞,結(jié)盟)
?、桃蛉酥Χ种?形容詞做動詞,損害)
⑼共其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缺少的東西)
?、侮I秦以利晉(使動用法.使.....獲利)
⑾且貳于楚也(數(shù)詞活用做動詞,從屬二主)
⑿夜縋而出(名詞做狀語;在夜晚)
?、褷T之武退秦師(使動用法,使……退卻)
?、壹葨|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名詞作狀語) (形容詞作動詞, 擴(kuò)張,延伸)
?、泳酂o所害(動詞用作名詞,害處)
⒃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動詞用作名詞,恩惠,好處)
?、杖舨魂I秦(使動用法,使……減少)
通假字
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2.秦伯說 (說,通“悅”,贊同,高興)
3.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
4.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5.無能為也已。(已,通“矣”,句末語氣詞)
古今異義
(1)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使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rèn)為 。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今義: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5)敢以煩執(zhí)事(執(zhí)事,古義:辦事的官吏,這里是對對方的敬稱;今義:掌管某項(xiàng)工作的人)
(6)共其乏困(乏困,古義:指缺乏的東西。今義:指精神或身體勞累)
文言句式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狀語后置 應(yīng)為“以其于晉無禮,且于楚貳也”
2.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 省略句
3.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應(yīng)為“佚之狐于鄭伯言曰”狀語后置句。言于:對……說
4.(燭之武)辭曰 省略句
5.是寡人之過也 判斷句
6.(燭之武)許之 省略句
7.敢以(之)煩執(zhí)事 省略句
8.鄰之厚,君之薄也 判斷句
9.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 省略句
10.(晉)許君焦、瑕 省略句
11.夫晉,何厭之有? 即“有何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譯文:晉國,哪會有滿足的時(shí)候呢?
12.闕秦以利(于)晉 省略句
13.以亂易整,不武 否定判斷句
14.若亡鄭有益于君 狀語后置應(yīng)為“于君有益”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寫作特點(diǎn)
一、組織嚴(yán)密,前后照應(yīng)。秦、晉圍鄭的主要原因,是晉國為了擴(kuò)大自己霸主的威勢,征服異己,再加上晉文公與鄭有個人恩怨。這一事件的發(fā)生,與秦毫無關(guān)系。文章開頭兩句話“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暗示了這一事件的背景,這就為全文的發(fā)展作了鋪墊。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他們之間并不是無隙可乘,這就容易使人理解:燭之武所以能夠說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開頭的預(yù)示而展開的。燭之武說退了秦師,孤立了晉國,晉師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這一暗示的結(jié)果。文章雖然篇幅短小,但有頭有尾,結(jié)構(gòu)嚴(yán)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很充分,收尾也十分圓滿。
二、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燭之武退秦師》雖然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但它寫得波瀾起伏,毫不呆板。當(dāng)鄭國處于危急之際,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去說秦君,沒想到引起了燭之武的一番牢騷,使事情發(fā)生了波折。鄭文公的引咎自責(zé),也增添了情節(jié)的戲劇性。燭之武在說秦君的時(shí)候,一開頭就指出亡鄭于秦?zé)o益;但接著又退一步說:“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以此作為緩沖;緊接下去就緊逼一步說明亡鄭對秦不僅無益,而且有害。當(dāng)秦國單獨(dú)退兵之后,子犯發(fā)怒要攻打秦軍,秦、晉關(guān)系一下子轉(zhuǎn)而緊張起來。最后晉文公講了一番道理,晉軍偃旗息鼓,一場風(fēng)波,終于平息。這樣一張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緊扣讀者的心弦,增強(qiáng)作品的感染力。
三、說理透辟,善于辭令。這篇文章,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這個主題本身,決定了它必須著意描繪人物語言,使辭令引人入勝。從這點(diǎn)來說,它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秦、晉圍鄭,完全與秦?zé)o關(guān),秦國所以出兵,一是與晉國有同盟關(guān)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kuò)張自己的勢力。當(dāng)他知道亡鄭只能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毫無好處反而有害的時(shí)候,他就會一改過去的所為,反過來幫助鄭國。燭之武看準(zhǔn)了這一點(diǎn),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這就使秦君不能不聽從他的說辭。燭之武斗爭策略的巧妙還表現(xiàn)在,他奉命去說秦君,完全是為了鄭國的利益,而他在說辭里表現(xiàn)的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處處替秦國說話,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卻能夠不亢不卑,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yán),語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處。全部說辭只有短短的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從亡鄭于秦?zé)o益,說到秦、晉歷史關(guān)系,說到晉國滅鄭之后必然進(jìn)犯秦國,步步深入,層層逼緊,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qiáng)的說服力。其語言藝術(shù)達(dá)到了很高的水平。
看了“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diǎn)總結(jié)”的人還看了:
1.高一語文文言文《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diǎn)總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