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襄陽五中高一歷史試卷及答案
高一往往起到一個打基礎的階段!那么,對高一歷史,往往要怎樣復習呢?別著急,接下來不妨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做份2016年襄陽五中高一歷史試卷,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2016年襄陽五中高一歷史試卷及答案
一、單選題:共30題
1.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宮殿警衛(wèi),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應,宗正管皇帝家族和親戚等。這反映了中國古代政體的本質是
A.職分細化,各負其責 B.化國為家,君權至上
C.選賢舉能,唯才是用 D.官員眾多,政務繁雜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時期的中央官制。題干中所列出的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所掌管的宗廟、宮殿、皇帝生活、皇帝家族和親戚,表明秦朝將與皇帝及其家族有關的事情上升到國家政治的高度,體現(xiàn)了“化國為家、君權至上”的特點,其目的是突出皇權的至上,故應選B項。其他選項不是本質的敘述。
2.某地邊疆危機,消息上報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盡速調兵迎敵,另一方面責成戶部盡速調度糧草,備部隊急用。幕僚根據(jù)皇帝之意,寫成詔書,經皇帝確認無誤后,直接送至兵部、戶部等單執(zhí)行。這位皇帝有可能是
A.秦始皇 B.唐玄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由題干材料中“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盡速調兵迎敵;另一方面責成戶部盡速調度糧草,備部隊急用”可知皇帝直接掌管六部,說明已經廢除了丞相,應該是在明朝。故選D項。
3.下列是古代到當代不同時期編纂的安徽地方志及其部分目錄,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④②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不同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思想的特征。根據(jù)所學知識判斷①中選舉、書院、學堂、新軍、警察可知是民國時期,②中禁軍、坊市是宋朝,③中本路蒙古學、本路儒學可知是元代,④中科學技術、報刊可知是現(xiàn)代。故選 C項。
4.趙翼《廿二史札記》寫道:“自古皆封建諸侯,各君其國,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積弊日甚……其勢不得不變。”材料的“變”最早出現(xiàn)于
A.商周時期 B.春秋戰(zhàn)國時期 C.秦漢時期 D.唐朝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先秦政治制度。材料“封建諸侯,各君其國,卿大夫亦世其官”反映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祿制,體現(xiàn)貴族政治的特點;宗法分封制的瓦解發(fā)生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B符合題意。
5.歷史文獻記載:周初定貴族墓葬列鼎制度,規(guī)定“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考古發(fā)掘:湖北隨縣曾侯乙(公元前475年——433年)墓,挖掘出了九鼎。對材料的解讀最合理的是
A.歷史文獻記載是可信的,推測考古發(fā)掘出的曾侯乙應該是周代某位天子。
B.考古發(fā)掘實物是可信的,推測歷史文獻記載的周初“列鼎制度”是假的。
C.歷史文獻和考古實物都可信,推測出周天子在戰(zhàn)國時期改革了列鼎制度。
D.歷史文獻和考古實物都可信,推測出戰(zhàn)國初曾侯乙僭越了傳統(tǒng)禮樂制度。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史料與史學研究。西周實行宗法分封制和禮樂制度,周初體現(xiàn)出嚴格的等級秩序,但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壞,出現(xiàn)“禮崩樂壞”的現(xiàn)象。史料和考古實物都可信,可以看出戰(zhàn)國初期曾侯乙僭越了傳統(tǒng)禮樂制度,因為九鼎屬于天子之禮,但是諸侯已經使用,故D項符合題意。
6.東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見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書中百姓一詞共出現(xiàn)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貴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這一變化從本質上反映了
A.貴族逐漸平民化 B.姓氏逐漸普及化 C.宗法制逐漸瓦解 D.社會逐漸平等化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宗法制。從所給材料看,百姓是貴族專有。但是到了戰(zhàn)國時期,就由貴族專有到民眾的通稱,由此可見,貴族地位下降,也就說明維護貴族特權的宗法制逐漸瓦解,因此答案為C。A、B、D都是現(xiàn)象,故排除。
7.余時英在《試說科舉在中國史上的功能與意義》一文中說:“北宋‘逐路取人’,則經過南北士大夫長期爭論而獲致;明代分南、北、中卷也起源于洪武時北方落第舉人的抗爭?!边@表明
A.科舉制是按區(qū)域分配取士指標 B.科舉制包含了地方代表性
C.南北士大夫為爭奪權勢長期斗爭 D.科舉制是一種古代代議制
【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科舉制。根據(jù)題干材料可知,北宋時就已實行“逐路取人”,明代的時候也分“南、北、中卷”進行考試,這都說明,科舉制充分考慮了地方特點,故B項正確;A項與史實不符,故不選;C項在材料中沒有反映,故不選;代議制是指議會由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科舉制不符合這一特點,故D項錯誤。
8.歷史學者指出,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期“有極關重要者四事”: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二為中國民族之傳承,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chuàng)建,四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該時期是指
A.商周時期 B.秦漢時期 C.魏晉時期 D.隋唐時期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秦漢時期的時代特征。根據(jù)題干“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二為中國民族之傳承,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chuàng)建,四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漢時期是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時期,也是中國版圖的確立時期,秦漢時期也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和鞏固時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tǒng)思想。故選B項。
9.“最高命令稱上諭:一種是明發(fā)上諭,一種是寄信上諭。寄信上諭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軍機處寄給受命令的人。譬如給江蘇巡撫的上諭,直接寄給巡撫,旁人誰也不知道?!髞矸彩蔷o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諭發(fā)出了。”清朝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B.做好政令的__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強對官員的監(jiān)察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清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由題干中對“寄信上諭”的解釋和清朝軍機處通過寄信上諭寄給受命令的人這兩項信息可知,其目的是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故答案為A。
10.明初廢丞相、設顧問性質的內閣大學士,嚴防權臣亂政。明朝中后期嚴嵩、張居正等內閣首輔操縱朝政,權傾一時。這表明
A.皇權逐漸衰弱 B.君主集權加強 C.內閣取代六部 D.首輔權力失控
【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加強。根據(jù)材料信息“明初廢丞相、設內閣,嚴防權臣亂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內閣是皇帝為了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然而它始終沒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終不是中央一級正式的行政機構,其職權范圍始終不明朗,不能正式統(tǒng)帥六部、百司,即使出現(xiàn)“明朝中后期嚴嵩、張居正等內閣首輔操縱朝政,權傾一時”的現(xiàn)象,也只能說明內閣的權利是皇帝賦予的,反映出皇權專制的加強,故B項正確。A項與材料和史實相反,C項與史實不符合,D項不符合材料,均排除。
11.在羅馬法規(guī)定的財產轉移方式中,要求當事人(主要是羅馬市民)必須親自到場,并由已達婚齡的市民五人出場作證,另由一已達婚齡的市民為司秤人。買賣時,由司秤人持秤,買受人一手持標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銅塊說:“依照羅馬法律,此物應歸我所有,我是以此銅塊和秤買來的。”說畢,以銅塊擊秤,隨即交給出賣人,買賣就告成立,買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權。材料表明,羅馬法的特征是
A.保護私有財產 B.最早的成文法 C.注重形式規(guī)則 D.保護貴族利益
【答案】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羅馬法的特征,從題中的有效信息“由已達婚齡的市民五人出場作證”、“ 由一已達婚齡的市民為司秤人”、“買受人一手持標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銅塊說”、“以銅塊擊秤,隨即交給出賣人”等,可知羅馬法很注重形式規(guī)則,C符合題意。故選C項。
12.恩格斯曾指出,羅馬法雖然是奴隸制社會的法律,但它同時又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法律的最完備形式。是商品生產即資本主義以前的商品生產的完善法”。羅馬法之所以能夠獲得近代偉人的高度評價,究其原因主要是羅馬法的基本精神突出表現(xiàn)在其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以下各項與以上三種精神對應,正確的一組是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約自由原則—公平正義
B.契約自由原則—公平正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天賦人權—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反對專制
D.維護法律公正—保證公民財產—調節(jié)經濟糾紛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羅馬法的精神。自然法是一種法律觀念,在自然法體系下,人人生而平等。私法相對于公法而言,公法強調國家利益,私法強調契約原則,理性即精神即堅持公平正義,故選A項。
13.戴維?赫爾德在《民主的模式》中稱,雅典的公民“凡不歸派、不競爭而中立者,法律予以嚴厲懲罰,并去其公民權”。材料說明了
A.公民不具備實際權利 B.城邦鼓勵派別競爭
C.法律不保護公民權利 D.民主限制個人自由
【答案】D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根據(jù)題干信息“凡不歸派、不競爭而中立者,法律予以嚴厲懲罰,并去其公民權”可知,雅典為鼓勵公民參政而做出了此規(guī)定,即民主而限制個人自由,故本題選D項。A、C兩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B項為表面現(xiàn)象,均排除。
14.在羅馬自然法中,合法的婚姻在這樣的人與人之間締結:他們是羅馬市民,男性確實適婚,而女性具有結婚的自然能力,根據(jù)法律的規(guī)定結合,不論他們是家父還是家子,但在家子之情形下,他們需要得到他們處于其權力下的尊親的同意。這一規(guī)定體現(xiàn)了羅馬法
A.對市民的婚姻自由進行限制 B.提倡不同等級間的市民通婚
C.要求在婚姻關系中尊親敬老 D.僅僅保護公民間的婚姻關系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羅馬法。根據(jù)題干材料可知,羅馬市民的合法婚姻需要具備的條件有:“男性確實適婚”、“女性具有結婚的自然能力”、“需要得到他們處于其權力下的尊親的同意”,這一規(guī)定體現(xiàn)了羅馬法限制市民的婚姻自由,故選A項。其余選項在材料中均沒有體現(xiàn)。
15.海倫?瓊斯在《建筑與民主》中說:“……每九天舉行一次至少要求6000位公民參加的雅典公民大會,期間,雅典警衛(wèi)在街道上巡邏,并用沾了紅色粉末的繩子將公民們從市鎮(zhèn)廣場的最北端護送到集會場所,一旦在集會場所外發(fā)現(xiàn)某個公民沾有紅色印記,該公民就會受到懲罰?!鄙鲜霈F(xiàn)象從側面反映了
A.高頻政治活動導致公民逃離 B.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與客觀
C.雅典公民必須履行參政義務 D.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必然性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根據(jù)題干材料可知,A項材料中看不出來,公民沒有履行參政義務,不一定是因為高頻政治活動,故排除A項;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與客觀在材料中更無從體現(xiàn),B項錯誤;材料“一旦在集會場所外發(fā)現(xiàn)某個公民沾有紅色印記,該公民就會受到懲罰”,直接反映了雅典要求公民必須履行參政義務,而非側面反映,故C項錯誤;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強制性,這顯然與民主的權利相矛盾,實際上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故D項正確。
16.西塞羅認為:“法律是根據(jù)最古老的、一切事物的始源自然表述的對正義和非正義的區(qū)分。人類法律受自然指導,懲罰邪惡者,保障和維護高尚者?!边@表明
A.公平正義是羅馬法永恒的價值追求 B.自然法為羅馬法注入了血液和靈魂
C.羅馬法源自于古希臘的自然法思想 D.羅馬公民法充分體現(xiàn)了公平和正義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羅馬法。根據(jù)題干材料中的關鍵詞“正義和非正義的區(qū)分”、“懲罰邪惡者,保障和維護高尚者”可知A項正確,其他選項材料中體現(xiàn)不出來。
17.有美國學者認為,雅典民主制對由名氣大、能力強的人的統(tǒng)治不感興趣,他們傾心關注的是保證每一個公民在管理公共事務中的發(fā)言權。這表明
A.雅典的民主制是排斥精英的政治 B.陶片放逐法有效維護了民主制度
C.雅典的民主制存在多數(shù)暴政弊病 D.雅典非常注重提高公民政治素養(yǎng)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根據(jù)所學可知,雅典民主制實行直接民主,注重發(fā)揮每個公民的作用,因而那些聲望太高、辯才出眾的公民往往成為被攻擊和懷疑的對象,這說明雅典民主具有局限性,并且說明雅典民主制是排斥精英的政治并走向極端化。故A項符合題意。
18.史學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論結合,論從史出。以下史實和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史學研究方法。“希臘沿海、多山的自然環(huán)境”只是為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自然條件,而并不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根本原因,故①錯誤,不選A項;根據(jù)材料信息“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的標準”可知,西塞羅強調發(fā)揮人的重要性,使人文精神得到彰顯,故②正確,本題選B項;康梁等維新人士創(chuàng)辦了《中外紀聞》、《時務報》、《國聞報》等報刊,但是戊戌變法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所以國人并沒有普遍接受救亡圖存的維新思想,故③錯誤,不選C項;16、17世紀的中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不可能擁有廣闊的海外市場,故④錯誤,不選D項。
19.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會走向反面?!蹦苡∽C這一觀點的是
A.雅典抽簽產生陪審法庭成員 B.古羅馬以成文法取代習慣法
C.克利斯提尼確立行政選區(qū)制 D.古羅馬以萬民法取代公民法
【答案】A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鄧小平的話主要說明一種制度具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雅典抽簽產生陪審法庭成員的制度既有利于保障所有公民平等的權利,但又容易導致權利的濫用和誤用,符合其觀點,故A項正確;古羅馬以成文法取代習慣法是一種社會的進步,其消極影響不明顯,故B項錯誤;克利斯提尼以行政選區(qū)代替血緣選區(qū),其消極影響不明顯,故C項錯誤;古羅馬以萬民法取代公民法,使帝國境內的自由民都能享受羅馬公民的權利,其消極影響不明顯,故D項錯誤。
20.亞里士多德說:“有些批評家所以要責備梭倫也就在這一點上,他們論證梭倫把審判一切案件的權力交給這些由拈鬮法復選出來的公民法官所組成的法庭,……這些法庭的權威日益增強,歷任的執(zhí)政好像諂媚僭主那樣諂媚平民?!边@樣的批評是因為雅典
A.過度關注平民損害貴族 B.民主制度的弊端顯現(xiàn)
C.德才兼?zhèn)渲嗽獾脚懦?D.陪審法庭高于行政權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根據(jù)題干材料“這些由拈鬮法復選出來的公民法官所組成的法庭,……這些法庭的權威日益增強,歷任的執(zhí)政好像諂媚僭主那樣諂媚平民”可知雅典民主制度存在弊端,故B項正確。
21.英國首相卡梅倫在北大演講時說:“我在英國當首相,沒有專門的廚師為我做飯,只能去內閣蹭飯。不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開。每周二、周四還要去下院接受質詢……抱著老百姓哭,第二天《泰晤士報》的標題是英國首相以無恥的眼淚換取選票。而《太陽報》的標題則會是《英國首相和私生子相認》?!笨穫惖纳鲜鲅赞o體現(xiàn)了英國首相
A.社會地位較低 B.權力受內閣制約 C.受多方面監(jiān)督 D.不掌握國家實權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根據(jù)題干材料可知A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故排除;根據(jù)題干材料“沒有專門的廚師為我做飯,只能去內閣蹭飯”可知首相和內閣是一體的,故B項說法錯誤;“每年收入全部公開”可知要受到社會的監(jiān)督?!懊恐芏?、周四還要去下院接受質詢”可知英國首相必須接受下院監(jiān)督。故C項正確;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首相掌握國家實權,故D項錯誤。
2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憲法含混不清、殘缺不全可謂是達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它既無序言,又無理論說明……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乃是當時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使然?!辈牧现械摹疤厥獾恼苇h(huán)境”主要是指
A.封建專制勢力強大 B.共和派與君主派斗爭激烈
C.普法戰(zhàn)爭法國戰(zhàn)敗 D.無產階級革命的迅猛發(fā)展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根據(jù)材料“第三共和國的憲法含混不清、殘缺不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法國1875年憲法以一票優(yōu)勢確立了共和制,反映出各派政治力量斗爭激烈,故B項正確。
23.1895年,一位中國外交官對當時四個歐美國家的政體分別作了如下評述:“舉國聽于議院,勢太偏重”、“君主能以事下會議而不能獨斷”、“議院主議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斷法”、“上議院主用世爵,參以選舉,君權仍重”。他所評述的國家依次是
A.法、英、美、德 B.英、法、美、德 C.英、德、美、法 D.法、德、美、英
【答案】A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西方各國政體的特點?!芭e國聽于議院,勢太偏重”說明議會在國家居于中心地位,這指的法國;“君主能以事下會議而不能獨斷”說明君主權力受限,這指的是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在責任內閣形成前的特點;“議院主議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斷法”說明該國實行三權分立,這指的是美國;“上議院主用世爵,參以選舉,君權仍重”說明君主有較大權力,聯(lián)邦議會由各邦的代表組成,這指的是德國。故本題選A。
24.杰斐遜曾經說過:“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敝茟椪邆兙鞯卦O置障礙,使權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個人或一個部門之手,以避免胡作非為或盲動。美國政治生活中的下列現(xiàn)象最能體現(xiàn)上述思想的是
A.眾議院議員的產生 B.選民資格的確立 C.大法官的終身制 D.國家權力的運行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美國的代議制民主。材料信息“制憲者們精明地設置障礙,使權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個人或一個部門之手”體現(xiàn)了分權制衡的原則,再結合美國三權分立體制可知,美國國家權力的運行符合題意,故選D。
25.1850年普魯士憲法規(guī)定“國王有宣戰(zhàn)、媾和及與外國訂立其他條約之權”,“立法權由國王與兩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滿二十五歲的普魯士人有選舉權”。這說明當時的普魯士
A.不再是純粹的封建君主制 B.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地位
C.保留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 D.國王處于“統(tǒng)而不治”地位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德國的政治制度。從所給材料看,普魯士有憲法,而且有國會,普魯士人有選舉權,也就說明普魯士不再是純粹的封建君主制,因此答案為A。所給材料沒有反映出資產階級的地位,排除B;C項在所給材料中沒有反映,排除C;從材料看,國王擁有很大權力,而不是“統(tǒng)而不治”,排除D。
26.反映以下三項特征的法律文件是
A.《權利法案》 B.美國《獨立宣言》
C.《德意志帝國憲法》 D.法國《1875年憲法》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特點。根據(jù)題干要求“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可排除A、C兩項,英國和德國的國家元首是世襲的;“行政首腦對議會負責”可排除B項。美國總統(tǒng)對選民負責,不對議會負責;故選D項。
27.在制定1787年憲法時麥迪遜說:“這就需要筑起一道籬笆,即挑選一部分經過啟蒙的公民,人數(shù)有限而立場堅定,時時能夠起來提出異議,對付激進狂躁的眾議員,保護有可能受到多數(shù)人壓迫的少數(shù)。”為此,美國推行
A.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B.中央與地方分權與制衡
C.精英政治取代大眾政治 D.立法部門內部分權與制衡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美國共和制的確立。根據(jù)題干“時時能夠起來提出異議,對付激進狂躁的眾議員,保護有可能受到多數(shù)人壓迫的少數(shù)”可知美國設立參議院是為了對付激進狂躁的眾議員,保護有可能受到多數(shù)人壓迫的少數(shù),即實現(xiàn)參議院和眾議院的相互制衡,故D項正確。
28.美國制憲過程中,北方認為奴隸乃是財產而不是有人格的人,南方則認為奴隸人數(shù)應被列入各州人口總數(shù)。此爭論反映了南北方矛盾焦點集中于
A.奴隸制度的存廢問題 B.國會席位的分配問題
C.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道路問題 D.聯(lián)邦權力與州權劃分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建立。美國1787年憲法規(guī)定眾議院議員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選出,故該爭論的目的是為了爭奪國會席位的分配數(shù)量。故選B項。
29.代議制就是公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代議機關,間接參政議政,行使國家權力的一種民主制度和組織形式。下列有關19世紀中后期西方各國代議制選舉的說法,正確的是
A.英國首相由議會下院選舉產生
B.美國總統(tǒng)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C.法國參議院議員通過間接選舉產生
D.德意志帝國的最高機構帝國議會由普選產生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代議制。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英國首相不是下院選舉產生的,而是下院多數(shù)黨領袖任首相,故A項說法錯誤,排除;美國總統(tǒng)是間接選舉產生,故B項說法錯誤,排除;法國參議院議員通過間接選舉產生,故C項正確;德意志帝國的最高機構是聯(lián)邦議會不是帝國議會,故排除D項。
30.1799年霧月政變后,在大資產階級的支持下建立起以波拿巴為第一執(zhí)政的臨時執(zhí)政政府,昭示了從民主共和制向軍事獨裁制的轉變。這一轉變
A.徹底否定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 B.標志封建專制王朝的復辟
C.一定程度違背自由平等人權原則 D.預示著法國大革命的失敗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法國共和制的確立。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拿破侖政權雖然從民主共和制向軍事獨裁制的轉變但政權依然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故A項錯誤;拿破侖政權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權,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故B項錯誤;依據(jù)材料“從民主共和制向軍事獨裁制的轉變”,可知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權出現(xiàn)了專制色彩,故C項正確;拿破侖第一帝國的建立是法國大革命發(fā)展的一個新階段,故D項錯誤。
二、綜合題:共3題
31.制度建設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保障。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猶嚴祭祀、重聘享,而七國則無其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奐……邦無定交,士無定主,此皆變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間……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盡矣。
——《日知錄》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予弗能禁止。 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tǒng).皆為郡縣,諸予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三
材料四 行省實行群官負責和圓署會議制,行省官員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參知政事等六七人組成?!瓱o論行政、財政、軍事、司法諸事權,朝廷總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權力(如主要軍隊、官吏任用等)的同時,把相當一部分權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權于中央。顯而易見,元行省制中央集權是秦漢以來郡縣制中央集權模式的較高級演化形態(tài)。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點與歷史作用》
請回答:
(1)根據(jù)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戰(zhàn)國時期“諸侯更相誅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這一困局的?
(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三中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3)據(jù)材料四和所學知識,為什么說元行省制中央集權是“秦漢以來郡縣制中央集權模式的較高級演化形態(tài)”?
(4)綜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古代中國地方行政制度演變的認識。
【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禮崩樂壞;由血緣關系逐漸疏遠。破解:統(tǒng)一國家;推行郡縣制。
(2 )郡國并行。導致地方權力過大,削弱了中央集權。
(3)原因:行省擁有大權,但受中央節(jié)制;行省實行群官負責和集體議事;中央寄部分權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權中央;部分地方由中書省直接管理。
(4)認識:古代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在繼承中不斷變革;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關系需要妥善處理。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中央與地方的權力變化。
第(1)問,考查分封制的崩潰和秦朝的郡縣制。第一小問原因可根據(jù)材料中的信息概括。根據(jù)材料中“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可概括出王室衰微;“春秋時猶嚴祭祀、重聘享,而七國則無其事矣”可概括出禮崩樂壞;“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奐”可概括出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可概括出由血緣關系逐漸疏遠。第二小問由根據(jù)材料中“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tǒng).皆為郡縣,諸予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結合所學可以概括出統(tǒng)一國家;推行郡縣制。
第(2)問,根據(jù)材料三中的圖片信息“東萊郡”“膠東國”可知,漢代實行郡國并行制;弊端可根據(jù)所學知識回答郡國并行制不僅沒有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反而出現(xiàn)了嚴重的王國問題,威脅中央集權。
第(3)問,根據(jù)材料四“行省實行群官負責和圓署會議制,行省官員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參知政事等六七人組成”可以概括出行省實行群官負責和集體議事;“無論行政、財政、軍事、司法諸事權,朝廷總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權力(如主要軍隊、官吏任用等)的同時把相當一部分權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權于中央”可概括出把相當一部分權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權于中央。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從行省擁有行政權但受到中央的節(jié)制和部分地方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兩個角度來回答即可。
第(4)問,綜合分析題干中的材料得出結論。根據(jù)材料一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度,元朝實行行省制,結合第三問我們可以分析出古代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在繼承中不斷變革;另外結合所學郡縣制和行省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而郡國并行制度則導致國家分裂。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關系需要妥善處理的認識結論。
32.法制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國法典的緣起與(羅馬)查士丁尼法典的組成方式有相同之處……限制《中國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發(fā)行(政府除外),羅馬亦是如此:兩國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詔書等形式立法,還有諸如過繼、家庭財產共同占有關系等都有相同之處。
——田濤《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法律接觸與碰撞》
材料二新興地主階級反對奴隸主貴族壟斷法律,堅決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來,以保護他們的私有財產和其他權利。漢文帝接受賈誼的“儒家‘興禮樂’,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議。漢律規(guī)定,對普通人犯隨時逮捕,對有貴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須先奏請皇帝批準,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寬容。劉邦時,法令規(guī)定商人“不得衣絲乘車”,呂后、惠帝時規(guī)定“市井子孫不得為官吏”。
——據(jù)李小兵《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公元前3世紀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與貴族平等的地位,開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權。到公元212年,羅馬皇帝卡拉卡拉頒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權。帝國初期羅馬法學家們講的“平等”,不僅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羅馬奴隸制社會相當發(fā)達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換基礎上的平等。古希臘多葛學派進一步提出自然法體現(xiàn)人的理性的觀點。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和后來的法學家們繼承并系統(tǒng)論述、論證自然法學說。
——沈宗靈《略論羅馬法的發(fā)展及其歷史影響》
材料四 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說:“法律決非一成不變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風浪而起變化一樣,法律也因情況和時運而變化?!?/p>
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歸納古代中國與羅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點?對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國與羅馬法律在保護對象、立法理念、經濟主張等方面有何不同?
(2)根據(jù)材料四,試以古羅馬法的演變?yōu)槔?,闡釋該觀點。
【答案】(1)相似:政府壟斷立法;立法形式多樣化;保護私有財產。
不同:保護對象:中國保護封建地主階級;羅馬保護公民。
立法理念:中國注重等級觀念(禮儀或以儒入法);羅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
經濟主張:中國重農抑商;羅馬保護商業(yè)。
(2)闡釋:法律會隨著社會發(fā)展而變化。隨著平民反對貴族斗爭、領土擴張、工商業(yè)經濟發(fā)展,羅馬法逐漸由習慣法發(fā)展到成文法、公民法發(fā)展到萬民法。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西不同的法律和法治的比較。
第(1)問材料一中的“限制《中國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發(fā)行(政府除外)……”反映兩國政府都壟斷立法;“兩國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詔書等形式立法”說明立法形式均呈多樣化;“過繼、家庭財產共同占有關系等都有相同之處”反映財產繼承的相似性;依據(jù)以上分析并結合羅馬法的內容進行知識遷移,概括歸納古代中國和羅馬在法治上的主要相似之處。閱讀分析材料二、三的層次并提取有效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比較、概括歸納古代中國和羅馬法律在保護對象、立法理念、經濟主張的不同之處:封建地主官僚與羅馬公民;以禮入法與平等理性;重農抑商與保護私有財產和商業(yè)等。
第(2)問由對材料四中的“法律決非一成不變的……法律也因情況和時運而變化”分析理解,概括說明黑格爾的具體觀點;結合羅馬法演變的主要形式和條件等所學知識,分析論證并闡釋該觀點。
33.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對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說:“總統(tǒng)先生,人們關心的是你在何種程度上不經國會批準而能采取行動,而你不必為內閣所困擾;另一方面,我從不為議會所困擾,但我事事得與我的內閣商量,并得到內閣的支持?!?/p>
材料二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德意志帝國實質上是一個“以議會形式粉飾門面,混雜著封建殘余,已經受到資產階級影響、按官僚制度組織起來,并以警察來保衛(wèi)的、軍事專制制度的國家。”
材料三 西方國家的代議制,是一種間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經選舉產生的代表組成的議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國家權力。由于各國的政體不同,議會在國家政權組織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1)從兩國政府首腦與議會、內閣的關系中,指出丘吉爾言論的依據(jù)。
(2)材料二反映了德國政體的什么特點?這一特點給人類歷史帶來了什么影響?
(3)以英、美、德為例,分別指出三國議會在國家政權體系中的地位。
【答案】(1)美:總統(tǒng)與議會相互制約??偨y(tǒng)領導內閣;
英:首相由議會多數(shù)黨的領袖擔任,與內閣在政治上共進退。
(2)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德國積極對外擴張,成為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發(fā)動者,給世界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3)英:議會主權至上,掌握國家最高權力;
美:掌握立法權;與總統(tǒng)、最高法院相互制約;
德:不掌握實權,受帝國皇帝控制。
【解析】本題考查近代西方各國政治制度的比較。第(1)問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實行三權分立,總統(tǒng)與議會相互制約,總統(tǒng)領導內閣,所以“人們關心的是你在何種程度上不經國會批準而能采取行動,而你不必為內閣所困擾”;英國實行責任內閣制,首相由議會多數(shù)黨的領袖擔任,與內閣在政治上共進退,“我從不為議會所困擾,但我事事得與我的內閣商量,并得到內閣的支持?!钡?2)問根據(jù)材料二“以議會形式粉飾門面,混雜著封建殘余” 反映了德國政體的局限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德國統(tǒng)一后保留了普魯士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tǒng),造成德國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徹底,并且德國積極對外擴張,成為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發(fā)動者,給世界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第(3)問結合所學知識,英國實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為國家權力中心;美國實行三權分立制、總統(tǒng)制共和制;德國帶有專制主義色彩,議會作用不大。
看了"2016年襄陽五中高一歷史試卷及答案"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