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方法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階段,有什么好的方法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以供大家學習。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之發(fā)現法
發(fā)現法是由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50年代至60年代初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
1、發(fā)現法的基本含義及特點
發(fā)現法是指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教師和教科書提供的課題與材料,積極主動地思考,獨立地發(fā)現相應的問題和法則的一種教學方法。
發(fā)現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較,有以下幾個特點:
(1)發(fā)現法強調學生是發(fā)現者,讓學生自己去獨立發(fā)現、去認識,自己求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教師把現成的結論提供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被動的吸收者。
(2)發(fā)現法強調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作用。學生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他們對所學課程具有內在的興趣。發(fā)現法符合兒童好玩、好動、好問和喜歡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遇到新奇、復雜的問題,他們就會積極地去探索。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利用新奇、疑難和矛盾等引發(fā)學生的思維沖突,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主動地去探究和解決問題,改變了以往傳統(tǒng)教學法僅利用外來刺激促發(fā)學生學習的做法。
(3)發(fā)現法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為潛在的、間接的。由于該法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教師提供的各種學習材料、直觀教具等,自己去觀察,用頭腦去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親自去發(fā)現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潛在的、間接的。
2、發(fā)現法的主要優(yōu)點及其局限性
發(fā)現法有如下幾個主要優(yōu)點。
(1)可以使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增強學習的信心。
(2)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發(fā)現法經常練習怎樣解決問題,所以能使學生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樂于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態(tài)度。
(3)運用發(fā)現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智慧,發(fā)揮學生的潛力,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思維品質。
(4)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鞏固。在發(fā)現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就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內部改組,這種改組,可以使已有的知識結構與要學習的新知識更好的聯(lián)系起來,這種系統(tǒng)化和結構化的知識,就更加有助于學生的理解、鞏固和應用。
發(fā)現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就教學效率而言,使用發(fā)現法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多。因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再發(fā)現的過程,一切真理都要學生自己去獲得,或者重新發(fā)現,而不是由教師簡單地告訴學生,因此,教學過程必然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摸索過程。
(2)就教學內容而言,它的適應是有一定范圍的。發(fā)現法比較適用于具有嚴格邏輯的數、理、化等學科,對于人文學科是不太適用的。就適用的學科而言,也是只適用于概念和前后有聯(lián)系的概括性知識的教學,如求平均數、運算定律等。而概念的名稱、符號、表示法等,仍需要由教師來講解。
(3)就教學的對象而言,它更適用于中、高年級的學生。因為發(fā)現學習必須以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經驗為發(fā)現的前提條件,因此,年級越高的學生,獨立探索的能力也就會越強。所以,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都有必要和可能采用發(fā)現法教學。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之嘗試教學法
嘗試教學法是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中一種影響比較大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是由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邱學華老師最早設計和提出的,經過在一些地區(qū)和全國逐步推廣,到現在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甚至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
什么是嘗試教學法?嘗試教學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不是先由教師講,而是讓學生在上知識的基礎上先來嘗試練習,在嘗試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嘗試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嘗試教學法的基本程序分為五個步驟: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嘗試練習;學生討論;教師講解。
嘗試教學法與普通的教學方法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改變教學過程中“先講后練”的方式,以“先練后講”的方式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
嘗試教學法產生的背景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教學改革已經走上了正軌,國內有許多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同時,也有許多國外的教學改革的經驗大量地介紹進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思考如何根據我國的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和創(chuàng)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既符合現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的教學方法。邱學華老師多年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研究,在““””前后進行了多項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方面的調查與實驗,深感研究一種新的小學數學教學法的必要性。因此,他在分析和對比國內外教學改革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嘗試教學法的設想。他借鑒了中國古代的“啟發(fā)式教學”原理、發(fā)現法和自學輔導法教學的思路,綜合地分析和研究這些教學法的長處與不足,試圖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教學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之自學輔導法
1、自學輔導法的基本含義
自學輔導法是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盧仲衡教授主持的“中學數學自學輔導實驗”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這種方法的基本思想,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也有一定影響。有人也在小學進行相似的實驗研究。特別是運用自學輔導教學的基本原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
自學輔導的實驗研究最早是在1958年提出并且進行實驗的,開始是借鑒了西方的程序教學的原理,實行小步子、多反饋的教學原則,后來進行了改造,并命名為自學輔導法。
自學輔導法是一種在教師的指導和輔導下,以學生的自學為主的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自學輔導法一般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閱讀課本,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方法。
2、自學輔導法的教學程序
自學輔導法運用心理學的原理,采取適當步子、及時反饋的原則重新編寫教材,實行三個本子綜合運用,即課本、練習本、答案本。運用自學輔導法,在教學中以學生的自學為主,規(guī)定了一節(jié)課中學生用于自學的時間在30~35分鐘,這包括自學、自練、自檢。教師用于講解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鐘。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之“探究—研討”法
“探究—研討”法是美國的一位教學法專家蘭·本達(Lan Benda)教授提出來的。在美國有一定的影響。80年代初介紹到我國。在理科教學和數學教學中都有廣泛的應用。
1、“探究—研討”法的基本內容
“探究—研討”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學分為兩個大的環(huán)節(jié),即“探究”和“研討”。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探究”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去探索。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問題情景和必要的操作材料,讓學生自己通過操作、擺弄,研究問題中各種因素或數量的關系。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
在探究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教師應當結合教學的內容,為學生選擇充分的學習和研究的材料。如,彩色木條、幾何拼板等。
第二環(huán)節(jié)“研討”是給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學生在前一個階段,對所研究的問題都有一定的認識。在這個階段,教師組織學生,對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發(fā)表意見,充分利用語言的交流,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信息。并且在研討的過程中,可以互相啟發(fā),對所研究的問題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認識。最后由師生共同找出所學習問題的規(guī)律或結論。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
上一篇:初中數學思想方法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