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v爽在线免播放观看,日韩欧美色,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软件,亚洲综合色网站,国产欧美日韩中文久久,色99在线,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學(xué)習(xí)啦>學(xué)習(xí)方法>小學(xué)學(xué)習(xí)方法>小考輔導(dǎo)>

三國演義句子賞析

時間: 嘉馨975 分享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句子賞析,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三國演義》句子賞析1

  【原文】

  李肅赍了禮物,投呂布寨來。伏路軍人圍住。肅曰:“可速報呂將軍,有故人來見。”軍人報知,布命入見。肅見布曰:“賢弟別來無恙!”布揖曰:“久不相見,今居何處?”肅曰:“現(xiàn)任虎賁中郎將之職。聞賢弟匡扶社稷,不勝之喜。有良馬一匹,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特獻與賢弟,以助虎威。”布便令牽過來看。果然那馬渾身上下,火炭般赤,無半根雜毛;從頭至尾,長一丈;從蹄至項,高八尺;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后人有詩單道赤兔馬曰:“奔騰千里蕩塵埃,渡水登山紫霧開。掣斷絲韁搖玉轡,火龍飛下九天來。”布見了此馬,大喜,謝肅曰:“兄賜此龍駒,將何以為報?”肅曰:“某為義氣而來,豈望報乎!”布置酒相待。酒甜,肅曰:“肅與賢弟少得相見;令尊卻常會來。”布曰:“兄醉矣!先父棄世多年,安得與兄相會?”肅大笑曰:“非也!某說今日丁刺史耳。”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陽處,亦出于無奈。”肅曰:“賢弟有擎天駕海之才,四海孰不欽敬?功名富貴,如探囊取物,何言無奈而在人之下乎?”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肅笑曰:“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布曰:“兄在朝廷,觀何人為世之英雄?”肅曰:“某遍觀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為人敬賢禮士,賞罰分明,終成大業(yè)。”布曰:“某欲從之,恨無門路。”肅取金珠、玉帶列于布前。布驚曰:“何為有此?”肅令叱退左右,告布曰:“此是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將此奉獻。赤兔馬亦董公所贈也。”布曰:“董公如此見愛,某將何以報之?”肅曰:“如某之不才,尚為虎賁中郎將;公若到彼,貴不可言。”布曰:“恨無涓埃之功,以為進見之禮。”肅曰:“功在翻手之間,公不肯為耳。”布沈吟良久曰:“吾欲殺丁原,引軍歸董卓,何如?”肅曰:“賢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遲,在于速決。”布與肅約于明日來降,肅別去。

  【賞析】

  勸人殺掉義父、背叛原主,本是世上最難啟齒之事,但李肅卻駕輕就熟,憑借著三寸不爛之舌,頃刻間就說動呂布拱手來降,這實在不能不讓讀者嘖嘖稱奇。李肅是如何來成功地策反了呂布呢?讓我們沿著作者的筆觸仔細往下看。

  首先,李肅一到呂布處,便以“故人”的身份和“賢弟”的稱謂與呂布套近乎,這樣可以消除彼此之間的陌生感,為游說創(chuàng)造輕松和諧的氣氛。接著,李肅以“聞賢弟匡扶社稷,不勝之喜”之詞,向呂布灌迷魂湯,同時利用呂布容易見利忘義的弱點,以名驥赤兔馬來打動他,末了再加一句 “特獻與賢弟,以助虎威”,讓呂布飄飄然不辨東西。之后,李肅在與呂布對飲時,以“肅與賢弟少得相見;令尊卻常會來”之語,既引出丁原,羞辱呂布,同時也探測對方的底線。當呂布感到無地自容,不得不說出“某在丁建陽處,亦出于無奈”、“恨不逢其主耳”的話來時,李肅便從正面進行勸說,對呂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同時向呂布宣講董卓的好處,為其指明一條“棄暗投明”的路,終于使呂布動了背棄原主之心。當呂布恨無投奔董卓的門路時,李肅拿出金珠、玉帶,并挑明這些東西與前邊的赤兔馬均為董卓所贈,無疑給呂布吃了一顆定心丸。接下來,呂布第二次問李肅拿什么作回報?其實這正是李肅游說的目的,但他和第一次一樣仍然不從正面回答,而是從側(cè)面啟發(fā)與暗示呂布:“如某之不才,尚為虎賁中郎將;公若到彼,貴不可言。”意在要他做一件大事,并且用激將法激呂布:“功在翻手之間,公不肯為耳。”呂布終于被逼得沒有了退路,不得不下定歸降董卓的決心。至此,李肅的游說工作大功告成,但他最后不忘再催促一下:“事不宜遲,在于速決。”

  李肅游說呂布這段文字,其出奇處在于從頭至尾,李肅沒有直接和明確地向呂布說一個“叛”字或“降”字,所有李肅想說的意思,都由呂布從自己口中說出了,讓人不能不驚嘆羅貫中筆下的李肅,實在是有著高超的游說本領(lǐng)。

  【思考】

  1.呂布也許算《三國演義》中位列第一的猛將,但他同時也是出了名的頭腦簡單、見利忘義和反復(fù)無常之人。請從上段文字中分別找出一句話,能夠反映呂布的上述性格特征。

  2.作者在上述文字中,分別從三個層次描寫了赤兔馬,請簡要分析這樣寫的特點和好處。

  3.前后照應(yīng)是小說細節(jié)描寫中常用的手法,其好處是可以使前后內(nèi)容緊密關(guān)聯(lián),行文縝密,還能使一些關(guān)鍵的內(nèi)容得到強化。請至少找出上段文字中兩處前后照應(yīng)的地方。

  【答案】

  1.① “久不相見,今居何處?”;“兄在朝廷,觀何人為世之英雄?”反映呂布缺乏政治頭腦,不了解敵我陣營的構(gòu)成,也不認識誰是真正的英雄。②布見了此馬,大喜,……“某欲從之,恨無門路。”反映呂布見利忘義,誰給好處就跟誰干。③“吾欲殺丁原,引軍歸董卓,何如?”反映呂布反復(fù)無常,剛給丁原做了干兒子不久,又想給董卓做干兒子了。

  2.第一個層次,由李肅口中介紹赤兔馬,突出此馬超常的本領(lǐng);第二個層次,由呂布眼中看到赤兔馬,描寫此馬非凡的品貌;第三個層次,通過第三方的詩,來極力渲染此馬的神勇,是對前邊兩個層次的綜合。

  3.①“聞賢弟匡扶社稷,不勝之喜。”與“某為義氣而來,豈望報乎!”前后照應(yīng)。②“有良馬一匹,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與“赤兔馬亦董公所贈也。” 前后照應(yīng)。

  《三國演義》句子賞析2

  【原文】

  當晚王允設(shè)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數(shù)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眾官驚問曰:“司徒貴誕,何故發(fā)悲?”允曰:“今日并非賤降,因欲與眾位一敘,恐董卓見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權(quán),社稷旦夕難保。想高皇誅秦滅楚,奄有天下;誰想傳至今日,乃喪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眾官皆哭。坐中一人撫掌大笑曰:“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允視之,乃驍騎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祿漢朝,今不思報國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別事,笑眾位無一計殺董卓耳。操雖不才,愿即斷董卓頭,懸之都門,以謝天下。”允避席問曰:“孟德有何高見?”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實欲乘間圖之耳。今卓頗信操,操因得時近卓。聞司徒有七寶刀一口,愿借與操入相府刺殺之,雖死不恨!”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親自酌酒奉操。操瀝酒設(shè)誓,允隨取寶刀與之。操藏刀,飲酒畢,即起身辭別眾官而去。眾官又坐了一回,亦俱散訖。

  次日,曹操佩著寶刀,來至相府,問:“丞相何在?”從人云:“在小閣中。”操徑入。見董卓坐于床上,呂布侍立于側(cè)。卓曰:“孟德來何遲?”操曰:“馬羸行遲耳。”卓顧謂布曰:“吾有西涼進來好馬,奉先可親去揀一騎賜與孟德。”布領(lǐng)令而出。操暗忖曰:“此賊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懼卓力大,未敢輕動。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臥,轉(zhuǎn)面向內(nèi)。操又思曰:“此賊當休矣!”急掣寶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鏡中,照見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問曰:“孟德何為?”時呂布已牽馬至閣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卓接視之,見其刀長尺余,七寶嵌飾,極其鋒利,果寶刀也;遂遞與呂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閣看馬,操謝曰:“愿借試一騎。”卓就教與鞍轡。操牽馬出相府,加鞭望東南而去。布對卓曰:“適來曹操似有行刺之狀,及被喝破,故推獻刀。”卓曰:“吾亦疑之。”正說話間,適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儒曰:“操無妻小在京,只獨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無疑而便來,則是獻刀;如推托不來,則必是行刺,便可擒而問也。”卓然其說,即差獄卒四人往喚操。去了良久,回報曰:“操不曾回寓,乘馬飛出東門。門吏問之,操曰‘丞相差我有緊急公事’,縱馬而去矣。”

  【賞析】

  當眾人都在為如何除掉董卓,因無計可施而抱頭痛哭時,曹操卻反而鼓掌大笑。一句“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的質(zhì)問,足以讓眾人羞愧得無地自容,也體現(xiàn)出曹操豪爽直率的性格。曹操不僅敢于譏笑無能之輩,而且也敢于自告奮勇地去刺殺董卓,豪言壯語加上立即行動,使他英雄的形象躍然紙上,呼之欲出。作者通過強烈對比的手法,將眾人的無能與曹操的大智大勇,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當曹操借得王允的七寶刀,并且“瀝酒設(shè)誓”,隨即“起身辭別眾官而去”時,其壯志豪情和視死如歸的氣度,使讀者仿佛又見到了另一個荊軻。

  第二天,曹操以馬弱慢行的借口故意遲到,引出下文董卓讓呂布為其挑選西涼好馬。這一個小計謀起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既讓董卓自己把行刺的障礙搬掉,又讓呂布為他挑選脫身時需要的馬匹。呂布一走開,行刺機會便來到了。但曹操想到董卓身高力大,吸取之前一個叫伍孚的人行刺董卓,由于力小反比董卓制服的教訓(xùn),沒有輕舉妄動。湊巧的是,董卓這時“倒身而臥,轉(zhuǎn)面向內(nèi)”,行刺的最好機會終于來臨了。這時的曹操沒有絲毫的猶豫,“急掣寶刀在手”,就在他將要大功告成的一剎那間,沒想到董卓從鏡子里發(fā)現(xiàn)了他在背后拔刀,并且立即回過身來喝問他要干什么,“時呂布已牽馬至閣外”。情況突然間發(fā)生了逆轉(zhuǎn),曹操一下子處于十分危急的時刻。但曹操畢竟是曹操,他一看行刺失敗已成定局,于是立即將行刺變?yōu)楂I刀,于萬分緊急中鎮(zhèn)定從容地尋求脫身之計。終于,憑借自己過人的膽略和應(yīng)變能力,他牢牢抓住稍縱即逝的一點機會,從董卓的眼皮底下策馬揚長而去。

  行刺有成功與失敗兩種顯而易見的結(jié)果,曹操必定料到這兩種結(jié)果都是有可能出現(xiàn)的,因而他進行了細致周密的謀劃。為了預(yù)防萬一行動失敗后,能夠順理成章地將行刺變?yōu)楂I刀,他預(yù)先從王允處借得了七寶刀,因為行刺的準備過程與獻刀的過程基本相同;為了提前做好行動后迅速脫身的準備,他故意遲到并且將原因歸結(jié)為“馬羸行遲耳”,引出董卓為其贈送西涼好馬,因為只有這樣試騎的理由才會成立。作者通過對行刺事件一波三折的描寫,極力表現(xiàn)了曹操的機智與權(quán)變,使讀者感受到曹操不僅有勇有謀,而且還善于在瞬息萬變的形勢下,牢牢掌握事態(tài)發(fā)展的主動權(quán),從而化險為夷。

  【思考】

  1.“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實欲乘間圖之耳。今卓頗信操,操因得時近卓。”曹操這段話與他行刺董卓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

  2.行刺場面十分驚險,你認為作者用哪些文字渲染了緊張的氣氛?

  3.“操解鞘付布。”這一句看似閑筆,其實不然,你認為這句話反映了什么問題?

  【答案】

  1.說明曹操對行刺早有思想準備和實際打算,非一時興起,并且董卓對曹操的信任以及可以接近,為他行刺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2. ①呂布侍立于側(cè)。②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鏡中,照見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問曰:“孟德何為?”時呂布已牽馬至閣外。③正說話間,適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

  3.先獻刀,后解鞘,表明曹操是來行刺的,只是董卓和呂布都比較遲鈍,一時沒有反映過來。

  《三國演義》句子賞析3

  【原文】

  三人回至新野,過了數(shù)日,玄德使人探聽孔明。回報曰:“臥龍先生已回矣。”玄德便教備馬。張飛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孟子云: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酌鳟斒来筚t,豈可召乎!”遂上馬再往訪孔明。關(guān)、張亦乘馬相隨。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云密布。行無數(shù)里,忽然朔風(fēng)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張飛曰:“天寒地凍,尚不用兵,豈宜遠見無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風(fēng)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輩怕冷,可先回去。”飛曰:“死且不怕,豈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勞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隨同去。”將近茅廬,忽聞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玄德立馬聽之。……歌罷,又有一人擊桌而歌。……二人歌罷,撫掌大笑。玄德曰:“臥龍其在此間乎!”遂下馬入店。見二人憑桌對飲:上首者白面長須,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問曰:“二公誰是臥龍先生?”長須者曰:“公何人?欲尋臥龍何干?”玄德曰:“某乃劉備也。欲訪先生,求濟世安民之術(shù)。”長須者曰:“我等非臥龍,皆臥龍之友也:吾乃潁川石廣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備久聞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隨行馬匹在此,敢請二公同往臥龍莊上一談。”廣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懶之徒,不省治國安民之事,不勞下問。明公請自上馬,尋訪臥龍。”

  玄德乃辭二人,上馬投臥龍岡來。到莊前下馬,扣門問童子曰:“先生今日在莊否?”童子曰:“現(xiàn)在堂上讀書。”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門,只見門上大書一聯(lián)云:“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玄德正看間,忽聞吟詠之聲,乃立于門側(cè)窺之,見草堂之上,一少年擁爐抱膝,歌曰……玄德待其歌罷,上草堂施禮曰:“備久慕先生,無緣拜會。昨因徐元直稱薦,敬至仙莊,不遇空回。今特冒風(fēng)雪而來。得瞻道貌,實為萬幸!”那少年慌忙答禮曰:“將軍莫非劉豫州,欲見家兄否?”玄德驚訝曰:“先生又非臥龍耶?”少年曰:“某乃臥龍之弟諸葛均也。愚兄弟三人:長兄諸葛瑾,現(xiàn)在江東孫仲謀處為幕賓;孔明乃二家兄。”玄德曰:“臥龍今在家否?”均曰:“昨為崔州平相約,出外閑游去矣。”玄德曰:“何處閑游?”均曰:“或駕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或?qū)づ笥延诖迓渲g,或樂琴棋于洞府之內(nèi):往來莫測,不知去所。”玄德曰:“劉備直如此緣分淺薄,兩番不遇大賢!”均曰:“少坐獻茶。”張飛曰:“那先生既不在,請哥哥上馬。”玄德曰:“我既到此間,如何無一語而回?”因問諸葛均曰:“聞令兄臥龍先生熟諳韜略,日看兵書,可得聞乎?”均曰:“不知。”張飛曰:“問他則甚!風(fēng)雪甚緊,不如早歸。”玄德叱止之。均曰:“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車騎;容日卻來回禮。”玄德曰:“豈敢望先生枉駕。數(shù)日之后,備當再至。愿借紙筆作一書,留達令兄,以表劉備殷勤之意。”均遂進文房四寶。……玄德寫罷,遞與諸葛均收了,拜辭出門。均送出,玄德再三殷勤致意而別。方上馬欲行,忽見童子招手籬外,叫曰:“老先生來也。”玄德視之,見小橋之西,一人暖帽遮頭,狐裘蔽體,騎著一驢,后隨一青衣小童,攜一葫蘆酒,踏雪而來;轉(zhuǎn)過小橋,口吟詩一首。……玄德聞歌曰:“此真臥龍矣!”滾鞍下馬,向前施禮曰:“先生冒寒不易!劉備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驢答禮。諸葛均在后曰:“此非臥龍家兄,乃家兄岳父黃承彥也。”玄德曰:“適間所吟之句,極其高妙。”承彥曰:“老夫在小婿家觀《梁父吟》,記得這一篇;適過小橋,偶見籬落間梅花,故感而誦之。不期為尊客所聞。”玄德曰:“曾見令婿否?”承彥曰:“便是老夫也來看他。”玄德聞言,辭別承彥,上馬而歸。正值風(fēng)雪又大,回望臥龍岡,悒怏不已。(有刪節(jié))

  【賞析】

  這一段最大的看點是:由于劉備訪賢求能的心情十分迫切,加之先后三次遇到的人,其外貌裝飾和言行舉止,都與之前傳說中的諸葛亮有某些相似之處,而且這些人也確實都與諸葛亮有密切的關(guān)系,因而劉備三次都把他們誤認成了諸葛亮,都畢恭畢敬地向其問候、行禮和請教,讀者也跟著劉備把他們當成了諸葛亮,也覺得終于見到廬山真面目了。但結(jié)果是他們誰也不是諸葛亮,傳說中的諸葛亮仍然處于云遮霧罩之中,千呼萬喚不出來,讓劉備心急,也令讀者心急。作者通過極力鋪陳拜訪諸葛亮的曲折和繁復(fù),既表現(xiàn)了劉備求賢若渴、善于以情動人的特點,又反襯出諸葛亮確實是卓爾不群、聞名遐爾的奇特人才。作者在筆法上的奇妙之處在于,從正面看寫來寫去都是別人,始終不見諸葛亮出場,但從側(cè)面看卻處處寫的是諸葛亮,而且是濃墨重筆,讓人感到他的風(fēng)采、神韻和影響無處不在。

  【思考】

  1.張飛說:“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 “天寒地凍,尚不用兵,豈宜遠見無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風(fēng)雪。” “問他則甚!風(fēng)雪甚緊,不如早歸。”這些話反映了張飛的什么思想和性格特點?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

  2.①廣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懶之徒,不省治國安民之事,不勞下問。” ②(“聞令兄臥龍先生熟諳韜略,日看兵書,可得聞乎?”)均曰:“不知。”③承彥曰:“便是老夫也來看他。”劉備遇到的人,回答其詢問都顯得不冷不熱,作者這樣寫有何作用?

  3.作者在上文中對諸葛亮做了多次側(cè)面描寫,請至少找出兩處,說說分別表現(xiàn)了諸葛亮的什么特點。

  【答案】

  1.作者以對比的手法,通過對張飛怕冷、輕視人才等方面的細節(jié)描寫,反襯出劉備求賢若渴的迫切心情。

  2. 這些人對劉備的詢問越是淡漠,越是反襯出劉備的熱切。

  3. ①均曰:“或駕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表現(xiàn)了諸葛亮情趣盎然、交往甚多、氣質(zhì)飄逸等特點。②承彥曰:“老夫在小婿家觀《梁父吟》……,《三國志》中說諸葛亮“好為《梁父吟》”,表現(xiàn)了他身懷高遠的志向。

2348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