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冊語文18課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試題及答案
初二上冊語文18課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試題及答案
對于語文的學習,除了背之外,還要多做練習!那么,對于初二的語文究竟要怎樣有效的去做題呢?別著急,接下來不妨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做份初二上冊語文18課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試題,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初二上冊語文18課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試題
一、基礎積累
1、根據(jù)拼音寫出漢字
(1).鳥tún( )目 (2).chán chú( )( )
(3).xié( )帶 (4).潮xī( )
(5).領yù( ) (6).yǎn( )射
(7).二氧化guī( ) (8).排chì( )
2、找出每組字形有誤的一項,將序號寫入括號
(1).( )
A.塵埃 B.至密 C.繁盛 D.熔化
(2).( )
A.膨脹 B.隕石 C.流逝 D.砥達
3、給加粗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1.天衣無縫( )________________
2.褶皺( )____________________
3.追溯( )____________________
4.劫難( )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的說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極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羅斯島發(fā)現(xiàn)了一些化石骨骼。( )
3.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極冰蓋。( )
4.因此,目前存在兩種對立的理論,即“撞擊說”和“火山說”。( )
5、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正確的畫“√”,錯誤的劃“×”
(1).《被壓扁的沙子》一文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地球是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
( )
(2).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jù)。
( )
(3).恐龍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為恐龍四處遷移。
( )
(4).《被壓扁的沙子》和《恐龍無處不有》兩篇文章都有力地證明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chǎn)生影響”的道理。
( )
二、閱讀理解
(一)課內(nèi)閱讀
可以這樣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每隔一段時期,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地球此時僅由一個主要陸地構成,稱為“泛大陸”。當板塊繼續(xù)運動時,大陸又重新被分離開。
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fā)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shù)百萬年以后,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早期恐龍在那時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并且有機會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huán)境內(nèi),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 不同地區(qū)舒適地生活。
1.“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一句中“漂移”與“遷移”能否互換?為什么?
2.“板塊構造”理論的特點是什么?
3. 什么是泛大陸?
4.選文的說明順序是________。
5.“早期恐龍在那時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那時指 ________。
6.試分析下列句中加粗詞是如何體現(xiàn)說明文語言特點的。
(1)“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huán)境內(nèi)。
(二)、類文閱讀
大陸漂移
人類在古代就(甲)“地可動山可搖”。1912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乙)了大陸漂移的假說,認為較輕的大陸地殼可以在較重的大洋地殼上做大尺度的水平漂移,遂造成了今天這樣的海陸分布。到了20世紀60年代,隨著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研究的進展,(丙)了海底擴張說。(丁)海底擴張說和大陸漂移說,進而形成了板塊構造說。這種假說認為,地殼(其平均厚度約50千米)和上地幔(厚度100多千米)一起組成地球堅固的外層——巖石圈,其下是易于發(fā)生蠕變的軟流圈(大約到700千米深處)。巖石圈并非是完整的一塊,它被一些活動構造帶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塊。板塊的邊界并不就是海陸的邊界,大部分板塊既有陸地又有海洋。作為板塊邊界的活動構造帶,有裂谷、俯沖帶、碰撞帶這三種類型。大洋中綿延數(shù)萬米的大洋中脊,中間就是裂谷。地幔物質從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巖石,并把兩邊的板塊不斷推向兩側,裂谷是洋底的誕生地。某些陸上裂谷(知東非裂谷)可能會產(chǎn)生出新的海洋。與裂谷相反,位于大洋邊緣的海溝是海洋板塊的消亡帶。洋底巖石圈在這里俯沖到大陸巖石圈之下,并潛入軟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邊界兩邊都是陸地,這就成為碰撞帶。隨著碰撞角度不同,這里或因擠壓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斷層,或兼而有之。板塊構造說是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合理引申。大陸的漂移是板塊移動的表現(xiàn)之一。板塊運動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孤島、陸緣山、海溝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1.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處最恰當?shù)囊唤M詞語是
( )
A.懂得 提出 出現(xiàn) 參照
B.發(fā)現(xiàn) 創(chuàng)立 形成 參照
C .發(fā)現(xiàn) 提出 形成 結合
D.懂得 創(chuàng)立 出現(xiàn) 結合
2.“板塊構造說”的核心內(nèi)容是什么?
3.“大陸的漂移是板塊移動的表現(xiàn)之一”,從全文看,這句話是指
( )
A.板塊移動表現(xiàn)為大陸移動。
B.板塊移動和大陸漂移的本質是相同的。
C.板塊移動是大陸漂移的動力。
D.板塊移動造成了大陸漂移。
4.本文擬分成三層,用“‖”在文中標記出來。
三、綜合運用
為配合班級擬開展的“走近科學”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完成下列試題。
(1)班刊“科學成就”專欄要介紹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請在《辭海》“愛因斯坦”的釋義中選擇適用的信息。(填寫序號,多選不給分)
愛因斯坦①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 1955)。物理學家。生于德國,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②在物理學的許多部門中都有重大貢獻。③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二十世紀初的一些新發(fā)現(xiàn)的推動下,建立了狹義相對論(1905年);并在這基礎上推廣為廣義相對論(1916年)。④還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論解釋了光電效應、輻射過程和固體的比熱。⑤在闡明布朗運動,發(fā)展量子統(tǒng)計法方面都有成就。⑥后期致力于相對論“統(tǒng)一場論”的建立,企圖把電磁場和引力場統(tǒng) 一起來,惜無成效。⑦愛因斯擔的理論,特別是相對論,揭示了空間一時間的辯證關系,加深了人們對物質和運動的認識,無論在科學上,還是在哲學上,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⑧相對論的觀念和方法對二十世紀理論物理學的發(fā)展,有極為深刻的影響。⑨因理論物理學方面的貢獻,特別是發(fā)現(xiàn)光電效應定律,于l921年獲得諾貝爾物 理學獎。
(摘自《辭海》)
適用的信息:
(2)公眾科學素養(yǎng)事關國家的競爭力。下面是某部門對“我國公眾獲得科學技術信息的渠道”的調(diào)查情況統(tǒng)計表,請寫出你從中得出的結論。
結論:
(3)活動小組要組織一次主題為“科學技術的兩面性”的交流討論,請撰寫一段不少于50字的發(fā)言稿。要求有觀點、有材料。
初二上冊語文18課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試題參考答案
一、基礎積累
一)1.臀 2.蟾 蜍 3.攜 4.汐 5.域 6.衍 7.硅 8.斥
二)、1.B 2.D
三)、1.fèng;比喻事物完善周密,找不出什么毛病。 2.zhě zhòu;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的彎曲。 3.sù;逆流而上,向江河發(fā)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4.jié;災難;災禍。
四)、1.作比較 2.舉例子 3.打比方 4.分類別
五)、1.√ 2.√ 3. × 4.√
二、閱讀理解
(一)1.不能互換。因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體朝某個方向移動;遷移是指離開原來的所在地而另換地點。雖然都有“移動”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處。漂移強調(diào)在水中移動,而板塊 構造理論中認為:大陸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體一樣隨著板塊運動而一起運動。 2.地殼是由一些緊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緩慢運動的大板塊構成的,一些板塊被拉開,而另一些則擠壓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板塊下面俯沖。 3.板塊的漂移,使 地球僅由一個主要陸地構成,這個主要陸地就被稱為泛大陸。 4.邏輯順序 5.泛大陸時期 6.(1)“幾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說明“板塊構造”理論解決了地質界的大部分問題,仍然有些疑難問題無從解決。由此可以體會到說明文語言的嚴謹與準確,符合事實。 (2)“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這里表推測,因為這里所涉及的問題本身就是一種假想。如果沒有“似乎”一詞,就表示十分了解當時恐龍所生活的環(huán)境,與事實不相符合,違背了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特點。
(二)1.C 2.這種假說認為,地殼和上地幔組成巖石圈,巖石圈被活動構造帶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塊。 3.D 4.第一層:從開頭到“進而形成了板塊構造說”。第二層:從“這種假說認為”到“或兼而有之”。第三層:從“板塊構造說是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合理引申”到結束。
三、綜合運用
1)③④⑤
2)電視是我國公眾獲得科學技術信息的主要渠道。(或我國公眾獲得科學技術信息的渠道比較單一;或絕大部分人依靠電視和報刊獲得科學技術信息。)
3)有觀點有材料;語句通順。
看了"初二上冊語文18課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試題及答案"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