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們仨讀后感范文800字
楊絳先生的作品《我們仨》是講述了他們一家人的親情回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們仨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們仨讀后感1
注意到楊絳先生是從微博上流傳甚廣的那篇《一百歲感言》開始的,一開始很好奇為什么要稱呼一位女子為先生,細細探究之后才知是先生是一種尊稱,我想應該跟我們現在叫的老師是一個意思吧。
在買這本《我們仨》之前還買了一本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這本書前半部分有寫一些關于鬼神的事情,我看到一半覺得太滲人便跳著看了下去?!蹲叩健穼ξ襾碚f比較沉重,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才會去翻看,我看書總是希望能從其中獲得能量,沒用的書我是不看的。
這幾日清閑得要命,遂在網上翻到這本書《我們仨》,之前也看到這本書,但是沒買,可想而知我是個多么受心情影響的人。
《我們仨》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叫我們倆老了,第二部叫我們仨失散了。第一部跟第二部講的是亦真亦假的夢,楊絳先生在古驛道上小心翼翼的走著,每天去到鍾書船上陪伴他,太陽落到船頭便要起身回客棧。楊絳先生的“萬里長夢”終于在兩年之后做完了。第三部分叫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個部分詳細記述了楊絳先生同鍾書從結婚到阿瑗(女兒)、鍾書相繼去世的漫漫長路。
我想大家都熟知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可是我沒有想到的是原來這些在我們看來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們有也著坎坷的一生。不過我覺得這一家雖然經歷了那么多風風雨雨,但是他們是幸福的,因為他們總是一家人,和和氣氣的一家人。他們都喜歡讀書,都熱愛工作,都實現了自我的價值。他們不追求名利,一生活的踏踏實實,我不曾感到他們覺得自己不幸。我很羨慕這樣的家庭相處方式。
楊降先生多次在書中說鍾書是一個不愿與人爭辯、能忍耐的人,書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平靜的語氣述說了鍾書以前受到的不公與委屈。這些都是楊絳先生在用自己的方式護衛(wèi)她的愛人。提及往日的委屈與不公,楊絳先生并未有半字惡語或辯解,她只是細細的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并未加任何解釋,我想也許她是覺得公道自在人心吧。用她的話來說就是:人還是人。
人生在世就得這樣活著,實現自我價值,擁有溫暖和諧的家庭,不與世爭,平淡一生。
我們仨讀后感2
楊絳在前段時間去世,可我對她知之甚少。偶然在書柜中發(fā)現了這本泛黃的舊書,便饒興致地拿來一讀。
普通的一家三口,作者已經八十多高齡了,女兒阿園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老師。故事就從一個莫名的電話展開。錢鐘書先生被邀去山上開會,作者做了一桌好菜,只可惜作者和阿園都太擔心鐘書先生了,幸好一個電話是鐘書先生撥來的,告訴了阿園開會地址——古驛道。在一番波折下,作者和阿園終于與鐘書先生相見。就這樣過了一段時日,阿園卻因病去世。
作者的夢不再輕靈,愈加沉重,在書的字里行間,都滲透了一份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苦,一份抑制著苦的苦。那本書,仿佛籠罩了雙層的悲哀。讀起來喉中似含了一口黑咖啡,咽不下吐不出直沖眼眸,瞬間朦朧了視線……
不久,錢先生離開人世后,只留作者一人懷念“我們仨”。懷念那段“我們仨”在一起的日子,平凡而奢侈的日子;和丈夫在國外打拼,相對讀書;和阿園一起坐火車,領略巴黎風光;和丈夫在圖書館一心攻讀書籍……在整齊的字排中,洋溢著作者回憶之時,內心的甜蜜。甚至搬家都顯得尤為開心。
只可惜家還在,但那沒有阿園和鐘書的家,還是家嗎?而作者心中的“家”已經消散了。其實,還有一個家勉強算“家”——客棧,古驛道上夢一般的客棧,寄托了多少作者的愁思,現在也早已化為夢了吧。
愿您還變?yōu)橐粋€輕靈的夢,在天堂自由飛翔,還繼續(xù)著“我們仨”的日子,楊絳女士。
我們仨讀后感3
淡淡然讀完楊先生的《我們仨》,終了也是淡淡然,再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記錄著生活里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心上又綻了幾個血泡”這么一個百歲老人一生又該綻起多少血泡,看著血泡一個個變大,最后噴薄而出,留下的可能才是痛苦之后的溫情。讓我記起《湯姆叔叔的小屋》里的一段話“當一種強大的壓力把一個人壓得忍無可忍時,他就會立刻調動他全部體力和意志進行垂死掙扎,企圖掀翻這個重壓,由于這個道理,痛苦達到最高-潮之后,退潮時往往會給人帶來喜悅和勇氣”。這生離死別帶給楊先生的除了深秋的悲涼,還有什么?
《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么喧嘩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她不曾想把人生描繪的多么壯麗,多么繽紛,卻在不經意間告訴我們,她愛著她的丈夫,女兒,她有著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 然她的不同,除了書本,除了學生,除了家庭,其他的紛紛擾擾均與她絕緣,他的文字里透出來的盡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著堅毅。在這片田地里,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么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重量。
了不起的,是她在浪濤滾滾塵世間,瘦弱身軀下投出的堅毅,視野的寬廣,對知識的渴求,對任務的負責,對丈夫的肯定,對女兒的寬容,只在其內心擁有一顆淡然的心,不計名利,不求富貴,書香四溢,如入芷蘭之室!女人當有對生活如此之真誠,又何如收獲不了安然的晚年?
我們仨讀后感4
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寥寥數行,讀后凄涼感油然而生。
《我們仨》是錢鍾書和楊絳的女兒錢媛在病床上開始的,她只草草列了個內容清單,寫了五篇,就再也無法寫下去了,去世時六十一歲。錢鍾書在女兒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歲末,離開老伴駕鶴西行。在處理好一些后事之后,九十二歲的楊絳于2008年年底接過女兒的筆,記敘了他們仨相親相愛的一生。
平心而論,錢媛雖然是出身于書香門第,博覽群書,卻大概因為她是英語專業(yè)的緣故,中文文章寫得十分遜色,流水賬一般。作為母親,楊絳對此也有遺憾,她在書中寫道: “阿媛是我生平杰作,鍾書認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讀書種子’。她上高中背糞桶,大學下鄉(xiāng)下廠,畢業(yè)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fā)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p>
而同樣是平鋪直敘,楊絳文字的感染力要強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歷數家珍,使讀者饒有興味,不嫌嘮叨。
我們仨讀后感5
暑假時妹妹將她從學校帶回來的東西一股腦倒在了床上,像個賣雜貨的,我就躺在這“一堆”的旁邊,隨手拿到了一本書,恰巧是他們暑假必讀課外美文,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打開看了看卻愈發(fā)上癮,楊絳先生的文字平淡卻包含深情。《我們仨》講述的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我們仨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女兒與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書中以夢幻的形式表現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歷。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楊絳的作品就像她的為人一樣謙遜樸實。在楊絳的作品中,他們一家確實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書中所說‘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但生活總不如人意,后一部分變成了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個先后痛失愛女和愛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單前行,并終于將這個溫馨又歷經挫折的家庭用樸實的文字展現在我們面前。
全文沒有大起大落,看完又不禁讓人扼腕嘆息。在最真實的情感面前,我們總是會被輕易征服。于我而言,生活中健康、平淡的相處就是難能可貴的幸福。每個人都是匆匆來匆匆去,短短幾十年,相遇千人,相識百人,相知數人,相愛一人。珍惜眼下,珍惜相處的日子才能守住心中的小幸福,因為有的人一旦離去,真真就是后會無期。
相關文章:
2020年我們仨讀后感范文800字
上一篇:2020年我們仨讀后感范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