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歷史考試大綱要求
對于準高三的考生而言,及時研究和分析高考試卷,不僅有利于把握高考方向,更能夠在學習中將考試重點逐一擊破。下面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高考歷史考試大綱要求,歡迎閱讀與借鑒,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高考歷史考試大綱要求
主要變化有:
歷史科目現行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6個選考模塊分別為“歷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和“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修訂后的考試大綱刪去選考模塊“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探索歷史的奧秘”和“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其余3個選考模塊內容和范圍都不變,考生從3個模塊中任選1個作答。
高考歷史考綱:解讀
選考板塊的變動,從具體內容上“戰(zhàn)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沒有變化。變化最大的是“改革”,原先的九次改革,現在只保留了六個,阿里改革、宗教改革以及梭倫改革被刪掉。建議把宗教改革和梭倫改革放到選修里講為宜。這樣可以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增強知識考察的力度。
高考歷史考綱:備考范圍
第一維度必備知識,這是備考的基石,但這并非最核心考察要求。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純知識性考察,可以說逐年遞減。考生僅需要對核心主干史實有準確把握,對關鍵歷史概念有明確解讀,對重大歷史現象有合理認識即可應對考試要求。大規(guī)模的死記硬背并不能有效提高考試分數。這次修訂中刪除了三個無關痛癢的選考版塊目的也在于希望考生集中精力強化核心知識的習。
對策:建立合理知識框架體系,強化主干知識點理解。
第二維度——關鍵能力,這是備考的趁手工具。高考歷史對考生注重四個基本能力的考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簡單說要讀的快,評的準。近年考題多注重特點歸納、現象說明和素材評價,需要考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取正確的信息進行符合學科特征的評價。首先就要求考生能快速閱讀,然后能結合核心知識進行合理評價,這就涉及第三層級的話題,學科素養(yǎng)。
對策:強化閱讀能力培養(yǎng),堅持一定量的刷題訓練(練習建議:每分鐘一道選擇為標準時間,每天12題;每分鐘300字為標準,每周兩個以上大題)。
第三維度——學科素養(yǎng),這是備考的框架。很多時候考生寫而不得分,答而不踩點。關鍵問題就是學科素養(yǎng)不達標。歷史學的學科素養(yǎng)對高中生而言應當涉及三個方面——歷史常識、基本史學方法論和歷史意識。歷史常識其實和語文的“古代文化常識”有相通之處,就是儲備更豐富的中華文明發(fā)展信息;
基本史學方法論則要求考生能具備基本的史料可信度辨析能力和觀點合理性論證能力,能識別史料可信度,能認識觀點形成合理性;歷史意識要求考生能用歷史的標準而非個人的主觀標準去分析問題,能準確的運用文明史觀、全球觀、現代化史觀等觀念去認識歷史現象。這是當前歷史高考中最為側重的學科考察方向。
對策:注重史學常識的積累;注重方法論類歷史題的練習。增加人文社科類文章的閱讀,培養(yǎng)學科分析能力。
第四維度——核心價值,這是備考的靈魂。簡單的說三觀要正。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成為高考命題的核心靈魂,考生備考自然不能脫離核心價值。比如民主法治、公正平等,必修一中相關政治制度、必修三中相關思想進步歷程就必須核心關注;再比如敬業(yè)誠信、文明富強,必修二中相關經濟制度的完善,近代化歷程的發(fā)展就必須核心關注。
高考歷史新動向
■重社會經濟發(fā)展,關注現實問題
12道選擇題全部以社會現實、現象、現狀為命題情境,突出歷史學科“社會解釋”的功能,沒有純粹的概念辨析題和理論解析題。
歷史學習在從歷史“是什么”到“為什么”的過程中給人以“歷史智慧”,這就要求在教學中重視對考生“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使其學會“解釋歷史”。
如第24題考查漢代崇尚儒學的解釋;第28題考查考生對19世紀中期以后中國市場上洋貨增多這一歷史狀況的理解;第32題中德國文學家歌德對羅馬法的評價,究竟包含了什么樣的歷史信息,又包含了怎樣的“歷史智慧”,這是值得探究的有趣的歷史現象。
■重社會共識培養(yǎng),關注發(fā)展問題
歷史教學的核心功能最終要作用于社會共識的形成,從而促進社會的健康發(fā)展,這是中學歷史教學的根本價值所在。這樣的教學要求在2016年新課標全國卷Ⅰ(乙卷)歷史試題中也得到充分體現。
選擇題第24題的“崇尚儒學”、第28題的“求之于市”、第34題國際組織出現等,都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表現或其形成過程的反映。至于第40題對清代人口狀況的認識、第41題對于“制度構想與實踐”等,更是對社會共識來源及其價值的理解和認同。
■重價值觀教育,關注核心價值
選擇題第24、28、31題及非選擇題的第40、41、46、47、48題等,都是從社會核心價值觀出發(fā)來命題的,旨在強調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功能。
盡管這些試題在考查方向上各有側重,但從歷史學習的角度來看,這種個性中蘊藏的共性,更值得考生去深度關注和創(chuàng)造性落實;從備考的角度講,共性體現為規(guī)律和特征。
■重能力立意命題,關注社會熱點
新課標全國卷Ⅰ(乙卷)歷史試題明顯沒有過分考慮模塊分配,而以能力考查、功能彰顯為依歸。比如,中國古代史部分有4道選擇題、3道非選擇題,中國近現代史部分有4道選擇題、1道非選擇題,世界古代史部分有1道選擇題,世界近現代史部分有3道選擇題、3道非選擇題;從模塊看,經濟史、政治史、思想史部分的試題在歷史試題中所占比重基本均等。
歷史試題的這種分布旨在強調命題的基本依據不是教科書、不是模塊,甚至也不是課程標準、《考試大綱》上知識點的分布和裁剪,而是社會發(fā)展的核心問題——也可以理解為長效熱點。
總之,2016年新課標全國卷Ⅰ(乙卷)的歷史試題留給我們的是它在歷史教育功能上的社會化取向和人文化方向;它指示我們的歷史學習不僅要關注知識,更要關注知識的社會價值。概要之,就是要在日常的歷史學習中重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2020年復習備考建議
第一,基礎知識要牢記。從近幾年歷史命題的規(guī)律來看,試題越來越貼近中學歷史教材和考生的認知水平。所以,在2017年的復習備考中,考生要注重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消化和落實,切忌以題海戰(zhàn)術代替對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
第二,知識網絡要清晰。三本必修教材中的每個專題都有自己的知識脈絡和知識結構;政治史、經濟史、思想史是相通而不是割裂的,掌握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是考生在復習備考中必備的能力。
第三,解題技能要規(guī)范。一是試卷要標準化,訓練所用試卷要跟高考模式保持一致,使試題具有示范性;二是訓練要常規(guī)化,即采用“12+2”的模式,突出“五練”,即練速度、練準確、練感覺、練規(guī)范、練能力;三是能力要高考化,即試題難度、能力要求要與高考試題相當。
最新高考歷史考試大綱要求相關文章:
★ 高考歷史備考方法
最新高考歷史考試大綱要求
上一篇:最新高考歷史改革答題技巧
下一篇:2020高考歷史單元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