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1000字精選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面看是一部愛情故事,骨子里卻是一本概念小說,機智、誘人、嚴肅,充滿情感,是一部開闊又復(fù)雜細致的作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guān)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讀后感,希望給大家提供幫助。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
最近,讀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作者對人生命運與價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啟發(fā),像解開了一個困擾在心中多年的迷團,頓開茅塞。我長噓了一口氣,不由地感嘆:人生原來如此美好又是如此無奈!
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痛苦的,這種痛苦源于我們對生活目標的錯誤把握。世界上許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為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無論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guī)蹈矩,最終都在無休止地重復(fù)著前人,因此,人類的歷史只剩下兩個字——“媚俗”。
書中主人公托馬斯一直在固執(zhí)地拒絕著“媚俗”,對愛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愛上了特麗莎,但不愿做家庭責(zé)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別人一樣甘于平淡地生活,去愛。他用很不負責(zé)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愛你,但我不屬于你!他不斷地與別的女人偷情,迫使所愛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給自己自由??墒牵斔械搅俗杂?,感到了失去責(zé)任的“輕”的時候,很快變得空虛難忍,他發(fā)現(xiàn),承擔一份家庭責(zé)任的“重”對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追求愛情如此,對物質(zhì)對事業(yè)的追求也同樣如此。薩賓娜是一位畫師,她堅決反對“媚俗”,認為堅持人的個性是最主要的,反對用不擇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錢和名譽??墒?,當國家動亂,她被迫逃亡到異國他鄉(xiāng)生活沒有著落時,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價賣出她的那些畫得并不出色的畫,賺取較高的利潤。她親眼看到,人們聚會、游行,反對戰(zhàn)爭,聲援弱者,這是極端消除了個性的行為,這是“媚俗”,但這又是愛國、正義之舉,是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備了“輕”的一切條件,又會怎樣呢?弗蘭茨就是這樣一位年輕人。他出身良好,才華出眾,有穩(wěn)定的事業(yè)與家庭,頗有名望。該有的都有,而且來得很容易。但是,他覺得生活太“輕”,他同樣不能忍受,他強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難中掙扎奮斗吶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參與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難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與風(fēng)車搏斗一樣,結(jié)局徒勞無益,令人啼笑皆非。
這幾位年輕人“追求”與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謬與悖論:每個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個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虛,追求愛情時怨恨多于歡樂,追求名譽像水中月鏡中花一樣遙不可及,追求錢財?shù)筋^來竹籃打水一場空。透過種.種幻覺,米蘭 昆德拉感到,也許這種“追求”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我想起了《紅樓夢》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金銀忘不了。終身只痕聚無多,待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這首《好了歌》,寓意是“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它暗含了西方悲觀哲學(xué)家們持久的堅持:存在即痛苦,若要不痛苦,須是不存在。
而世界上有那么多“忘不了”的人們,意識不不到生活的荒謬性,“反認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
沒有悟透“好”和“了”之間的真諦,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我們身邊的人生,那些為著庸俗的目的而掙扎的平庸的生命,為了“功名”,為了“金錢”,為了“嬌妻”,為了“兒孫”,終生忙碌,義無返顧,到頭來,一切都是虛無,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場“空”!
恰如《圣經(jīng)》中所描述的:“銀鏈折斷,金罐破裂,瓶子在泉中損壞,水輪在井口破爛?!?/p>
這種被動的“了”,不是好,是嘆息,也是諷刺,是對那么多“忘不了”的人們的致命諷刺。人在欲望中掙扎,永遠不得解脫,差不多是“把石磨套在脖子上,丟到海里”,在欲海中持一塊磨盤而活,可悲,可嘆的人生啊!
可是,我們?nèi)匀辉诿β?,仍然在追求,永不停止奮斗的腳步。正如明朝詩人楊慎在《三岔驛》中寫的:
三岔驛,十字路,北去南來幾朝暮。
朝見揚揚擁蓋來,暮看寂寂回車去。
今古銷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長亭樹。
大街小巷,長亭短亭,碌碌紅塵,人來人往。得意之徒,失意之人羈絆于名韁利鎖,永遠在奔波勞碌,沒有誰能真正停下來。
也許,這正是人生的悲劇所在。我們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們的“進取心”來自無知,而盲目的進取心又至少給了人生一個“重量”的感覺,使人生似乎有了“意義”和“滿足”,正如在“三岔驛,十字路”上“揚揚擁蓋來”的得意之人。但實際上,盲目的動力最終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看起來似乎幸福,卻是本質(zhì)上的空洞。特別是,當“追求”本身都值得懷疑時,人生便會陷入徹底的空虛中,失去任何“重”壓的人生之“輕”,使一切的滿足感蕩然無存,自我便無法再支撐了。人生的命運都是如此無奈,如此令人憤怒。
人生是如此無奈,一心想羨慕神仙,想擺脫功名、金錢、嬌妻、兒孫之“重”的困擾,但生命又不能承受擺脫困擾后的失重之“輕”,生生世世在這個永恒的悲劇中重復(fù),再重復(fù)。
既然如此,人到底應(yīng)該怎么面對這似乎無法擺脫也似乎無法選擇的生存處境呢?
中國作家林語堂在《中國人》中認為: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滿足”都是一種空虛,那么,“回歸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遠源泉。人的一輩子應(yīng)該考慮如何怎樣真正的活著,而不是謀劃如何發(fā)展;應(yīng)該珍惜現(xiàn)在的時光盡情享受,而不是去奮發(fā)勞動;應(yīng)養(yǎng)精蓄銳以備他日之不測,而不是發(fā)揮自己的精力。
同樣的困惑在法國散文家蒙田心中也同樣存在,但他反對虛無主義,提倡人總是應(yīng)該有點精神的。他在《蒙田筆記》中認為:“糊涂的人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托于來世,這本身違背了生存的意義。生活樂趣的大小取決于我們對生活的關(guān)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響。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我們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賜,它是優(yōu)越無比的。如果我們覺得不堪生之重壓而虛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們自己。人如果沒有一定的目標和追求占據(jù)、約束心靈,心靈就會到處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靈魂沒有目標,就會喪失自己。即使在閑逸時,也不能讓靈魂喪失目標,要不然,最終會導(dǎo)致無數(shù)妖魔、怪物,無次序、無目的,一個個接踵而來?!?/p>
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于過程,在追求的過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滿足感,也許,這已經(jīng)足夠了,何必在乎其終極意義上的得與失呢?
看來,還是要勇敢面對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輕”。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
它里面交織著政治與哲思、肉欲和靈魂、趣味和深度……對于性愛與政治之間巧妙的交互作用進行嫻熟的敘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深刻的哲理開頭,結(jié)束于悲愴的詩意氛圍中,為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和人類不可避免的誤解所產(chǎn)生的深刻原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達的是一個人在四種狀態(tài)下的“非如此不可”:愛---特麗莎,同情----托馬斯,反叛----薩賓娜,夢想----弗蘭茨。文章圍繞主人公托馬斯展開,他與前妻離異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輕松并決定一直保持單身。特麗莎走進托馬斯的生活,這個在托馬斯看來是由六個偶然給他帶來的女人,與托馬斯糾纏、相伴了一生。然而,托馬斯仍然醉心于與眾多女人的“性友誼”,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尋找、開拓和征服每一個女人與其他女人的百萬分之一的差異。但特麗莎的身影反反復(fù)復(fù)出現(xiàn)在托馬斯醫(yī)生臨窗猶豫與沉思中,嚴厲地拷問著托馬斯對自我,對命運,對情愛,對沉重與價值的決斷。這就是輕與重的對立,對婚姻的忠誠是重;與情人的幽會是輕。托馬斯在輕和重之間徘徊不定。在情人面前想著特麗莎;在特麗莎面前又坦然承認與情婦在一起。千里追妻,放棄國外安穩(wěn)的生活跟著特麗莎回到布拉格,卻依舊不忠特麗莎。為了給妻子一個平靜的生活拒絕在請愿書上簽字,又在第二天忘記拒簽的目的......終于他在被布拉格統(tǒng)治者逼迫的情況下同意了特麗莎的提議去了鄉(xiāng)下。
還有兩位主角,薩賓娜和弗蘭茨。薩賓娜的宣言是:“我的敵人是媚俗”。薩賓娜是一個畫家,是托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蘭茨崇拜的但又是與他貌合神離的情婦。薩賓娜是個輕極了的角色,她放蕩不羈,特立獨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歡背叛又習(xí)慣背叛,她背叛父親,背叛弗蘭茨,在薩賓娜看來“背叛意味著打亂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著打亂秩序和進入未知”,“ 薩賓娜看不出什么比進入未知狀態(tài)更奇妙誘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后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么呢?“一個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國家以及愛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國家以及愛情都失去了——還有什么可以背叛呢?”“薩賓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這種虛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標嗎?”“薩賓娜對于隱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無所察覺,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不就是目的所在嗎?背叛的最后結(jié)果就是在鋪滿灼熱炭火的圓周軌道上奔跑。而作為大學(xué)教授的弗蘭茨每天過著由授課研究組成的枯燥無味的生活,他羨慕著薩賓娜,一心認為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臨死之際,他終于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學(xué)生情婦在一起。
很多人看這本書是被書名所吸引,但讀了幾段能堅持看下來的人不多。我初次看這本書的原因是被書后簡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內(nèi)心深處,我開始陷入思考:回到現(xiàn)實,我們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更多的人會面對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壓力,我們抱怨,甚至痛恨,還有更極端的人因為這些原因做出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過來想想,如果把這些生活的考驗全部抽離,只剩下一塵不變,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這生命之輕嗎?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過于輕,是浪費生命,太重,卻是難熬的生活,沒有擔憂,無憂無慮的活著,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樣無憂無慮的,那跟虛度空虛有什么區(qū)別了?于是,選擇需要的、必要的責(zé)任,可以讓生命綻放出價值來。輕過不好,重過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么樣的人生了。
總之,這是一本值得用時間慢慢品味的書,如果你能坐地下來閱讀,一定會有所體會。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斷斷續(xù)續(xù)聽到不少人的推薦和高評價,一直想看但是拿起來很多次都看了一點點就看不動了,可能因為工作太累,也可能年齡閱歷不夠,總之一直沒看進去。這段時間辭職了,那天坐長途汽車,拿起來看了幾頁就被鎮(zhèn)住了。借用周杰倫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實在是“太屌了!”作為一個喜歡看書的人,長這么大看的書不少,但是從來沒有一本書給我這么大的心靈震動和共鳴。這不僅僅是一本小說,這絕對是一本哲學(xué)和心理學(xué)的偉大著作。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對應(yīng)這本書的就是“字字珠璣”,小說中幾乎每句話都包含深刻的哲學(xué)思考。在關(guān)于人生的輕與重,靈與肉,忠誠和背叛,事業(yè)和愛情,理想和現(xiàn)實等等逃不開的人生意義問題上都有入木三分的思考和詮釋。
何為生命之輕?生命不管是長或者短,對于每個人來說在任何時候都只有一次選擇的機會,你永遠無法知道你沒走的那條路會講你帶向何方,人生如果是作一幅畫,那么“生活就是一張沒有什么意義的草圖,最終也不會成為一幅圖畫”,“如果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我們當然也可以說根本沒有生命”,這就是生命之最輕;生命失去獨立性,一不小心我們的人生就會活到了別人的口水里或者成為別人生命無意義的延續(xù)那么生命就成為無意義的輕。
同時,生命也是沉重的。無法逃避的責(zé)任、糾纏不清的感情、永不滿足的欲望、“必須如此”的執(zhí)念、潛藏深處的同情共同構(gòu)成了生命的沉重。
“但是沉重是真的悲慘,而輕松就真的快樂嗎?最沉重的負擔壓得我們坍塌了,但是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命最為充實的象征,負擔越重,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真切和實在”。反之生命之輕呢,如果拋開了所有的欲望和責(zé)任,人將變得比大氣還輕,輕到了天國之上,離開了真實的生活,看似是到了天堂,其實也同時進了地獄。生命之輕和生命之重一樣,無法承受。
心理學(xué)案例
特麗莎擁有一個索取型的母親,母親一直認為是因為特麗莎而失去一切(而不是自己的無知或者什么)。過去的一切無法改變,所以作為女兒的特麗莎便擁有了無法彌補改變的原罪(負罪感),她做一切事情來討得母親的歡心,迎合她母親“看不見靈魂”“肉體集中營”的世界。但是人畢竟是有靈魂的,一直追求上進的特麗莎遇到了自己的愛人托馬斯,這句話印象深刻“托馬斯的聲音把她那怯懦的靈魂從她的身體深處呼喚了出來”。但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而無法逆轉(zhuǎn)的,特麗莎逃離了母親的世界,但是一直在夢中充滿恐懼。
書中關(guān)于女畫家薩賓那和其情人弗蘭茨的“誤解小詞典”,也很有意思。弗蘭茨的經(jīng)歷讓他認為“忠誠”是自己最看重也是自己所具備的最重要的品質(zhì),而對于薩賓那來說,小時候嚴格的按部就班的家庭讓其心靈深處最大的需求是“獨立”,也就是意味著拋開所有舊秩序的“背叛”對薩賓那最有吸引力。其實每個人的行為模式就那幾種,我們只是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事情,不同的人身上重復(fù)著幾種模式而已,如同薩芬娜一生一直在實踐各種形式的“背叛”一樣。
不想再寫了,這本書是大師之作,我的詮釋再多再好也不如讀原著來的好。何況如果只是讀哲學(xué)的理論那是非??菰锓ξ兜模宰髡呓柚≌f的題材傳遞了眾多的哲學(xué)思考,所以,去讀原著吧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
剛拿到這本書,看到這樣的書名,心想:這里到底承載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開篇是《輕與重》,我想一個人生命的輕還是中重,和他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很大的聯(lián)系吧。不管我們的生命是不是永恒輪回(因為這個問題會讓人陷入窘境),我們應(yīng)該做的是關(guān)注當下:everyony expeced a bright future,but what the futur life will hold for him is depend much on what he does today.生命的真諦不是我們身上貼了多少標簽,而是自己內(nèi)心的滿足與輕松。有時改變?nèi)艘簧木褪且荒钪睿残心_踏實地比較安全吧,過山車的落差帶來的感覺是刺激,但完了以后也會感到失落。就像托馬斯,也許他很感受自己生命的過程,但最終還是歸于平淡或是注定孤獨。一生都在尋找新的刺激,每天都要編好多謊言,一會兒騙情人,一會兒哄妻子,我覺得這樣的生活也是很累的。最后騙的還是自己吧,雖然特蕾莎和他死在一起,但特蕾莎是可憐的,這一生用全部精力愛托馬斯得到的只是他的軀殼。也許在享受生命的過程中托馬斯感覺飄起來了,但我想在他最后閉眼的瞬間他并不快樂,而是悲傷,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難道就是睡了多少女人嗎?這難道真是自己想要的嗎?當他給別人說200多個的時候也許自己是自豪的,希望看到別人羨慕的眼光。但當他面對死亡時也許還有太多的不舍,不舍的不舍那些情人,而是自己的生命,自己存在的價值還沒有看到,眼角或許有一兩滴心酸之淚吧,看到生命的歷程竟被自己這么褻瀆。
《靈與肉》,托馬斯每天都在尋求肉體的快感,卻忽視了靈魂的價值。在這里面我更喜歡薩比娜,她也是很愛托馬斯的,也知道托馬斯的不忠與浪蕩,所以最終她選擇了離開,尋找新的生活。而且還有自己的藝術(shù)陪伴,她把自己的開心、失落、惆悵寄托在畫上,雖然她在感情上遭遇失敗但她在自己的畫作上還是能看到一些希望,得到安撫。她更愛自己的靈魂吧,在這片領(lǐng)域她是驕傲而且自信的。我想正因為如此,弗蘭茨才會那么愛她,因為只有弗蘭茨看到了她的靈魂之美。我認為真正的愛情并不是身體的重疊而是靈魂的交融。熒屏上有無數(shù)的愛情讓我們感動,因為他們都是坦誠的以自己最大的力量愛著對方,但并不是多么美麗的辭藻表達海誓山盟,而是切實可見的行動和充滿愛意的眼神。當他們面對死亡時都是毫不思考的保護對方,而不是想托馬斯只為滿足自己的私欲,把她們都當成了工具而不是愛人。但特蕾莎為什么最終還是愿意和他在一起,我是不明白的。如果一個男的對女的說:我愛你,女的說:對不起,我已有男朋友了。難道繼續(xù)說:我知道,但我依然愛你。此時人們會說好癡情的男人。而如果是一個女的對男的說:我愛你,男的說:我已經(jīng)有女朋友了。女的繼續(xù)說:我依然愛你。人們就會說不要臉的小三。為啥世界對待男女這樣不公平。正因為這樣肯定特蕾莎覺得是可以原諒的,因為這是被世界默認的。但世界雖然默認,你也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反抗,可以拒絕,可以say good bye.與其獨守空房浪費青春還不如做點有意義的事,只為不虛度自己的生命。因為你不是為他而生,你也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而且應(yīng)該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由此看來,特蕾莎的悲劇也不全是托馬斯造成的,最大的原因還在自己,因為不會把握自己的命運。只是聽天由命,也是最大的絕望吧。無耐!
也許養(yǎng)了卡列林是她最正確的選擇,至少在無數(shù)黑夜身邊還有伴侶。為什么有這么的人喜歡小狗,因為他們最為忠實,不會背叛直到自己生命結(jié)束為止。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
曾在一部講述大學(xué)四年生活小說中提到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近日閱讀之后思緒萬千。
第一遍,覺得很膚淺、庸俗、不可思議,自小就受儒家思想教育,宣揚欲望是格格不入的,情節(jié)是一個名叫托馬斯的醫(yī)生去鄉(xiāng)下診療,在酒吧遇到一個侍女特蕾莎,從此,兩個磕磕碰碰走在一起,同時畫家薩麗娜是托馬斯情人,而薩麗娜與大學(xué)教授弗蘭茨也是情人關(guān)系,以一言以蔽之:第一遍是四人之間的感情糾葛。
第二遍,梳理了小說情節(jié),它是我所閱讀中最獨特的邏輯構(gòu)思小說,以蒙太奇方式,跨越時間、地點,同一件事在不同章節(jié)中以不同側(cè)面反復(fù)提及。
第三遍,查閱相關(guān)資料,了解小說情節(jié)發(fā)生在1968年蘇聯(lián)入侵捷克時期為時代背景,發(fā)生的“布拉格之春”事件,“兩千字宣言”,不同側(cè)面描繪出捷克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
第四遍,把主要事件串珠在一起,聯(lián)系四個人生活遭遇,
特蕾莎屬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對愛情的忠貞與信念,對丈夫的寬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著憂慮,不斷考驗著丈夫是否依然愛著她,在生命之重壓力之下,蘊藏著無盡的悲哀和孤獨,將精神寄托于卡列寧(一條狗)。
托馬斯是一個生命之輕人物,對女人具有強烈獵奇心理,對性的追逐,不斷給特蕾莎帶來巨大傷痛,其實,托馬斯內(nèi)心深處對特蕾莎蘊藏著深深的愛,人性的肉體與靈魂兩重性矛盾凸現(xiàn)出來。托馬斯對希臘神話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發(fā)思考,并將看法投向頗有尖銳的雜志,在讀者來信中刊發(fā)了,他不斷受到各種壓力,但拒絕收回刊發(fā)的思想,因而他失去醫(yī)生這份工作,最后遠離塵囂、逃避現(xiàn)實,與特蕾莎居住于清凈、安寧的鄉(xiāng)村之處。
薩比娜是具有強烈的背叛現(xiàn)實、爭強好勝、富有激情生命之輕人物,薩比娜人生的主題在反復(fù)出現(xiàn)、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腳下如同一條漫長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樁罪惡又像一場勝利,時刻在誘惑著她。最初背叛父親(禁止愛情),共產(chǎn)主義藝術(shù)(禁止畢加索),丈夫(一個平庸的演員),愛情(托馬斯、弗蘭茨)。當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現(xiàn)了極度空虛。
弗蘭茨是個聰明、正直、善良卻又充滿軟弱之人,對來自富有激情的薩比娜充滿好奇,猶如劉姥姥踏進大觀園,陷得無法自拔,通過薩比娜獲得了新生和自由,他滿足了塵世間情人愿望,但缺少天堂之愛,他追逐夢想到柬埔寨邊境,死于搶劫的毛賊,死得輕于鴻毛。
小說是米蘭?昆德拉以生命輕重二元論來觀察世界,審視靈魂,詮釋生命的真諦。
相關(guān)文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1000字精選
下一篇:四世同堂讀書筆記范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