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v爽在线免播放观看,日韩欧美色,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软件,亚洲综合色网站,国产欧美日韩中文久久,色99在线,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初中學習方法 > 初三學習方法 > 九年級歷史 > 九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匯總及復習資料

九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匯總及復習資料

時間: 惠敏1219 分享

九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匯總及復習資料_九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歸納

提到九年級的歷史,很多同學都會說難很難,的確,相對而言九年級上冊歷史是初中歷史中最難的一部分,那么九年級上冊歷史復習資料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黻P于九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匯總,供大家參考。

九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匯總及復習資料


目錄

九年級歷史知識背誦手冊

九年級歷史學習方法技巧

學好歷史的四個關鍵


九年級歷史知識背誦手冊

第1課 古代埃及

1.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

(1)興亡:位于非洲東北角,尼羅河貫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稱為“尼羅河的贈禮”。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出現(xiàn)若干小國,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實現(xiàn)統(tǒng)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國吞并。

(2)版圖:經(jīng)歷了古、中、新三個王國時代,埃及成為強大的軍事帝國,北至敘利亞和小亞細亞交界處,以及幼發(fā)拉底河上游,向南擴展到尼羅河“第四瀑布”。

(3)文明:太陽歷是古埃及天文學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

3.法老的統(tǒng)治

(1)統(tǒng)治:法老是全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國王經(jīng)常用王杖責打大臣。

(2)危機: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王權受到挑戰(zhàn),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權的衰落。

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

1.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1)范圍:“兩河”指西亞的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

(2)建國: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產(chǎn)生了一些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

(3)統(tǒng)一:約公元前24世紀,實現(xiàn)了初步統(tǒng)一。

2.古巴比倫王國

(1)統(tǒng)一:公元前18世紀,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完成了整個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qū)的統(tǒng)一事業(yè),建立了統(tǒng)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2)統(tǒng)治: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制定了一部較為系統(tǒng)和完整的法典。

(3)影響:漢謨拉比在位時是古巴比倫王國最強盛的時期。

3.《漢謨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內容:從法典中可知,古巴比倫分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和奴隸三個嚴格的社會等級;奴隸制度在古巴比倫相當發(fā)達,戰(zhàn)俘是奴隸的主要來源,也有買賣奴隸的現(xiàn)象。家庭奴隸制是其一大特征。

(3)意義:法典內容十分廣泛,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倫社會。法典中的規(guī)定說明商品經(jīng)濟在古巴比倫比較活躍。

(4)評價:《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tǒng)源遠流長。

(5)性質:維護奴隸主的利益。

第3課 古代印度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興起:最早出現(xiàn)于印度河流域。 (哈拉帕、摩亨佐·達羅)

(2)建國: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來出現(xiàn)了許多小國家。

(3)鼎盛:孔雀王朝統(tǒng)治時期,印度基本上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森嚴的種姓制度

(1)建立: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的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

(2)主要內容

名稱

從事職業(yè)

婆羅門

掌握祭祀

剎帝利

掌管軍事、行政權力

首陀羅

從事農業(yè)、畜牧業(yè)、商業(yè)

吠舍

由被征服的居民構成,從事農業(yè)、畜牧業(yè)、捕魚業(yè)和手工業(yè),為前三個等級服務

最卑賤人“不可接觸者”——賤民

(3)特點: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世代相襲。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職業(yè),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

3.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佛教

(1)創(chuàng)立:公元前6世紀,喬達摩·悉達多創(chuàng)立。

(2)教義:反對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宣揚“忍耐順從”。

(3)發(fā)展:信仰佛教的民眾日益增多,一度成為印度的國教。

(4)傳播:公元前3世紀后開始外傳。經(jīng)中亞傳入中國,后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往南經(jīng)錫蘭,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

單元總結

名稱

位置

統(tǒng)一

文明成果

古埃及

尼羅河流域

前3100年左右

金字塔

古巴比倫

兩河流域

約前24世紀

《漢謨拉比法典》

古印度

印度河、恒河流域

孔雀王朝統(tǒng)治時期

種姓制度、佛教

第4課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

1.希臘城邦

(1)范圍:包括希臘半島(主體)、愛琴海諸島等地區(qū)。

(2)特點: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島嶼密布,適宜航海業(yè)和海外貿易的發(fā)展。

(3)文明:產(chǎn)生于愛琴海地區(qū),愛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此后進入荷馬時代。

(4)興起:公元前8世紀,希臘出現(xiàn)了城邦,斯巴達是最大的城邦。

(5)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二者是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系。成年男性公民有參與統(tǒng)治的權利,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參軍打仗是公民的義務;城邦各項活動都以公民為主體。

2.雅典的民主政治

(1)背景:經(jīng)過幾次改革后,雅典建立了民主政體。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民主達到全盛,奴隸制政治發(fā)展到高峰。

(2)表現(xiàn):雅典公職人員幾乎都是從全體公民中抽簽產(chǎn)生。代表各地的10個主席團輪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務;主席團由各地抽簽產(chǎn)生,主席團主席也經(jīng)抽簽產(chǎn)生;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伯里克利還建立了津貼制度。

(3)局限:占雅典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

3.亞歷山大帝國

(1)興起: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成為軍事強國。

(2)東征: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東征,先后打敗波斯帝國、埃及,進入兩河流域,最遠到達印度河流域。

(3)成果:建立亞歷山大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定都巴比倫)。

(4)局限性: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也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shù)財富。

(5)積極性: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和貿易往來;帝國境內建造的新城后來成為新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

第5課 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

1.羅馬城邦

(1)建國: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共和國。

(2)統(tǒng)治:國家統(tǒng)治的決策權掌握在元老院手中,兩個權力相等的執(zhí)政官主持日常政務,公民大會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設立兩名保民官,有權否決執(zhí)政官與元老院提出的對平民不利的決議;頒布了《十二銅表法》。

(3)擴張:公元前3世紀初,羅馬征服了整個意大利半島;隨后戰(zhàn)勝了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區(qū);公元前2世紀成為整個地中海地區(qū)的霸主。

(4)危機: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發(fā)動奴隸起義,使羅馬共和國進一步衰落。

2.羅馬帝國

(1)政權更迭:公元前49年,凱撒控制元老院。公元前31年,屋大維成為最后的勝利者,他首創(chuàng)“元首制”,掌握最高統(tǒng)治實權。

(2)建國: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演變?yōu)榱_馬帝國。屋大維采取了許多措施解決矛盾,羅馬帝國進入了和平發(fā)展的時代。

(3)擴張:2世紀,羅馬帝國進入黃金時期。帝國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湖”。

3.羅馬帝國衰亡

(1)原因:3世紀,羅馬帝國陷入長期的政治經(jīng)濟大危機;日耳曼人侵入羅馬帝國。

(2)滅亡: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的打擊下滅亡。西羅馬的滅亡標志著西歐奴隸制度結束。

第6課 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1.文學和雕塑

(1)文學:《荷馬史詩》是了解早期希臘社會的主要文獻。

(2)雕塑:奧林匹亞神廟中的宙斯像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稊S鐵餅者》是希臘雕塑藝術中的杰作。

2.建筑藝術

(1)希臘:體現(xiàn)在神廟建筑,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是典型代表。

(2)羅馬:特點是石拱門、穹頂?shù)取4硇越ㄖ辛_馬大競技場、引水道工程、凱旋門、方尖碑和萬神廟等。

3.哲學和法學

(1)哲學:德謨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論”;蘇格拉底指出求得知識的最好辦法是有系統(tǒng)的問和答,主張“人應該認識你自己”;亞里士多德(百科全書式學者)創(chuàng)立了邏輯學等新的學科。

(2)法學:《十二銅表法》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萬民法、經(jīng)濟法以及眾多的法律概念,構成了完整的羅馬法學系統(tǒng)。

4.公歷的緣起:凱撒命人以太陽歷為藍本編制新的歷法,稱“儒略歷”。儒略歷后來成為今天人們使用的公歷的基礎。4世紀,羅馬皇帝以此作為__歷法。

單元總結

古希臘

古羅馬

出現(xiàn)

前8世紀,出現(xiàn)許多城邦

前509年建立共和國,前27年建立帝國

文明

伯里克利執(zhí)政時,雅典民主政治達到古代世界高峰。

元老院、公民大會、《十二銅表法》

滅亡

前4世紀被馬其頓控制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476年西羅馬被日耳曼人滅亡,1453年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滅亡

文化

《荷馬史詩》、宙斯像、《擲鐵餅者》、帕特農神廟、哲學家德謨克里特、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

羅馬大競技場、引水道工程、凱旋門、方尖碑、萬神廟、《十二銅表法》、“儒略歷”

關系

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羅馬是其繼承者,兩者構成了地中海文明。

第7課 __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

1.__的興起:1世紀時,興起于巴勒斯坦地區(qū)。傳道者宣傳說,耶穌是“救世主”。4世紀末,羅馬皇帝確定基督__教,促進了基督__播。

2.法蘭克王國

(1)建國: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日耳曼人建立的許多王國中最強大的是法蘭克王國。

(2)統(tǒng)治:克洛維皈依了__,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保留了原來羅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屬羅馬國有的土地和無主土地賜給自己的親兵和官吏。

(3)版圖:延伸至高盧南部地區(qū)以及萊茵河以東至多瑙河之間的大部分地區(qū)。

3.封君與封臣

(1)形成: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為封臣。

(2)關系:封臣對封君要忠誠,在封君需要的時候,無償?shù)貫榉饩邸⑻峁┙疱X等;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榮譽、人身和財產(chǎn)安全;當封臣受到外來攻擊時,封君必須提供保護。

(3)特點: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

(4)影響: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普遍存在。

4.查理曼帝國

(1)繼位:8世紀,法蘭克國王丕平之子查理繼承王位,成為法蘭克國王。

(2)擴張:800年前后,版圖擴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國西部的廣大地區(qū),成為當時西歐最大的王國。

(3)統(tǒng)治:實行鼓勵__發(fā)展的政策,命令人民貢獻“什一稅”。

(4)加冕:800年的圣誕節(jié),教皇在羅馬為查理舉行加冕禮,因此查理又稱“查理大帝”或“查理曼”,法蘭克王國史稱“查理曼帝國”。

(5)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個孫子締結條約,將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

第8課 西歐莊園

1.莊園的領主與佃戶

(1)形成:9世紀開始形成,大約到11世紀莊園遍布歐洲(農村)各地。

(2)特點: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jīng)濟和政治單位。

(3)生產(chǎn)關系:莊園的居民均為領主的佃戶;土地分為領主的“直領地”和佃戶的“份地”;莊園周圍土地被稱為“公用地”;自由農民是獨立的小生產(chǎn)者,擁有自己的生產(chǎn)工具和財產(chǎn),有份地保有權,領主不能隨意沒收他們的土地。

2.莊園法庭

(1)權利:有司法權,主持法庭的是領主或他的管家。佃戶在勞役中侵犯領主利益的行為都會受到起訴與處罰。

(2)開庭:一般是每隔一段時間為解決一批問題而開庭一次,地點不固定。

(3)懲罰:手段通常是處以罰金,罰金全部歸領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戶的義務,無故缺席的佃戶也會被罰款。

(4)審判:依據(jù)習慣法或村法,領主可以憑借法庭奴役佃戶,佃戶也可以利用法庭維護自己的權益,甚至有權參與案件的審理。

(5)作用: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

第9課 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1.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背景:西歐農業(yè)技術提高,農業(yè)剩余產(chǎn)品增加,商業(yè)貿易發(fā)展,人口增長。

(2)表現(xiàn):舊的城市復蘇,新的城市不斷產(chǎn)生。

城市自治斗爭

原因

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領主的領地上,受領主控制

史實

城市居民取得自由和自治斗爭,常用手段: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

結果

許多城市取得一定程度的自由與特權,成為自由城市;部分城市有權選舉市長、市政官員和設立城市法庭

影響

國王給城市頒發(fā)特許狀,既削弱了割據(jù)勢力,又獲得城市的擁護。

2.城市居民的身份

(1)由來: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農奴在自由城市住滿一年零一天,就獲得市民的身份,從此享有自由。

(2)生產(chǎn)生活:手工業(yè)者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chǎn),家庭既是生產(chǎn)作坊,也是店鋪。商人專事商業(yè)和貿易,通常比手工業(yè)者富裕。

(3)發(fā)展:市民階級形成,隨著發(fā)展出現(xiàn)了富裕的大手工業(yè)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為早期的資產(chǎn)階級。

3.大學的興起

(1)背景: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斷傳入西歐。

(2)興起: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xiàn)了新氣象,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3)發(fā)展:12世紀,巴黎出現(xiàn)了許多教會學校和教師私人辦的學校。巴黎教師組成教師行會,選舉會長管理學校;13世紀,巴黎教師行會得到羅馬教皇和國王的支持,自治權利得到了保證。大學的自治地位主要體現(xiàn)在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

(4)課程設置:基礎課程包括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專業(yè)課程包括法學、醫(yī)學、神學。學完基礎課程后進入專業(yè)課程。課程設置一方面受__會的影響,另一方面反映了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要求。

第10課 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

1.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帝國版圖:囊括希臘以及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區(qū)。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進入了“黃金時代”。

(2)查士丁尼:527年,查士丁尼繼任為東羅馬帝國皇帝。

目的

為了穩(wěn)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

法典

《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學概要》《新法典》統(tǒng)稱《羅馬民法大全》

內容

承諾奴隸制;對財產(chǎn)、買賣、債務、契約關系等作出明確規(guī)定

評價

《羅馬民法大權》被譽為歐洲民法的基礎

2.拜占庭帝國的滅亡

(1)外來侵略:7世紀起,阿拉伯人不斷攻擊拜占庭帝國;9世紀以后,面臨多個外部軍事勢力的進攻;西歐封建主組建十字軍東征拜占庭。

(2)抗擊侵略:把行省改為軍區(qū),把自由民編入軍隊,軍事將領成為地方的行政長官。

(3)帝國滅亡: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最終滅亡。

(4)帝國影響: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

第11課 古代日本

1、6世紀前的日本

(1)建國:1—2世紀,日本有100多個小國。5世紀初,大和政權統(tǒng)一了日本。

(2)統(tǒng)治:大和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稱“大王”,依靠貴族統(tǒng)治全國;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chǎn);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

2、大化改新

(1)背景:6—9世紀,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刺激了大和的統(tǒng)治者。

(2)概況: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3)內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經(jīng)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不能買賣;統(tǒng)一賦稅。

(4)影響:使日本發(fā)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3、武士和武士集團

(1)背景: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貴族、豪門、寺院大量購買、兼并土地,組成 莊園,大莊園還享有“不輸不入”的特權。

(2)武士集團: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仆從中的強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武士”。

(3)武士奪權:12世紀晚期,源氏武士集團擊敗平氏武士集團,其首領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鐮倉幕府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日本由此進入幕府統(tǒng)治時期。

(4)幕府統(tǒng)治: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領“征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實際上大權旁落。國家大權基本掌握在武士階層手中。

(5)武士道:武士集團的長期統(tǒng)治,逐漸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

第12課 阿拉伯帝國

1、穆罕默德創(chuàng)立伊斯蘭教

(1)背景:6世紀末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

(2)創(chuàng)立:穆罕默德闡述獨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紀初創(chuàng)立伊斯蘭教。

(3)傳播:最初在麥加城傳教,遭到傳統(tǒng)勢力的反對;622年,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由此誕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領麥加,半島各部落紛紛遣使麥地那,承認穆罕默德的統(tǒng)治地位,阿拉伯半島基本統(tǒng)一。

2、阿拉伯帝國

(1)版圖: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

(2)影響:伴隨著帝國擴張,伊斯蘭教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qū)廣泛傳播。

3、阿拉伯文化

(1)發(fā)展原因:哈里發(fā)重視知識,認為“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830年,哈里發(fā)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宮”,支付與譯著同重量的黃金稿酬。

(2)表現(xiàn):大量的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譯為阿拉伯文;改造了古代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shù)法,形成了“阿拉伯數(shù)字”;完整的代數(shù)學由阿拉伯人創(chuàng)造;“西醫(yī)”有很多阿拉伯人的貢獻;編著了《醫(yī)學集成》和《醫(yī)典》,長期被歐洲醫(yī)學界奉為經(jīng)典;《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

(3)影響: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fā)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第13課 西歐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

1、農業(yè)的新變化:

(1)11世紀以后,歐洲各地農村紛紛開展了什么運動?具體情況如何?

11世紀后,歐洲農村紛紛開展墾殖運動,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澤被開發(fā),土地面積逐漸擴大。有的墾殖由領主組織,多數(shù)是農民自發(fā)開墾。墾殖者成為這些新開發(fā)地區(qū)的主人,這些地區(qū)也仿效自治城市,成為具有獨立司法和行政自治權的地區(qū)。

(2)這一運動興起后,農奴的處境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農奴用貨幣購買勞役豁免權,以此獲得對自己勞動力的自由支配;或通過繳納遷徙稅,獲得離開莊園、擺脫領主人身束縛的機會。

(3)土地的經(jīng)營方式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領主通過轉讓、聯(lián)姻、繼承、買賣等方式,將土地集中在一起,土地集中成為一種趨勢。

(4)租地農場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14世紀中葉以后,越來越多的領主出租直領地,他們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參與生產(chǎn)管理。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戶的地產(chǎn)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 。

(5)租地農場有什么特點?

富裕農民(農場主)采用新的生產(chǎn)方式進行經(jīng)營,雇用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將產(chǎn)品推向市場。農場主與農民之間形成了雇傭與被雇傭的剝削關系。

(6)農業(yè)的發(fā)展給市場帶來哪些變化?

農產(chǎn)品的富余,加上城市需求的增加,使得更多地農產(chǎn)品和畜產(chǎn)品得以進入市場。一些商人將在鄉(xiāng)村市場收購的產(chǎn)品運到港口或更遠的地方。法國南部地區(qū)的糧食被運到意大利的一些城市,歐洲的呢絨、皮毛等遠銷東方。

2、手工業(yè)方面的新變化

(1)中世紀晚期,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有什么變化?

農村變化的同一時期,手工業(yè)也不斷發(fā)展。一方面,手工業(yè)者逐漸脫離農業(yè)生產(chǎn);另一方面,他們更多地為市場而生產(chǎn)。

(2)分散手工工場是怎樣出現(xiàn)的?

13世紀,隨著分工細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發(fā)展。為了繳納封建租稅,農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產(chǎn)工具從事手工生產(chǎn),農村出現(xiàn)了分散的手工工場。

(3)集中手工工場是怎樣出現(xiàn)的?

商人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還提供統(tǒng)一的生產(chǎn)工具,工人成為完全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與雇主形成徹底的雇傭關系。由于生產(chǎn)工具統(tǒng)一配套,因而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個地點集中勞動,于是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場 。雇工分工合作,進一步提高了勞動生產(chǎn)率。

(4)集中手工工場具有什么特點?

商人提供原料、生產(chǎn)工具雇用工人在同一地點集中勞動;

商人與完全出賣勞動力的工人之間形成徹底的雇傭關系,體現(xiàn)了資本主義的生產(chǎn)關系。

3.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有什么影響?

推動了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

三、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

1、13、14世紀,歐洲農村的社會結構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大多數(shù)貴族不重視或沒有能力經(jīng)營自己的地產(chǎn),將地產(chǎn)抵押或變賣,以償還債務或應付開支;

富裕農民、騎士和鄉(xiāng)紳不斷集中土地,以新的經(jīng)營方式掌握了生產(chǎn)、交換等環(huán)節(jié),還控制了鄉(xiāng)村行政事務,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

2、城市中的市民階層:

(1)市民階層形成:

城市中的手工業(yè)者、商人成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約關系賦予的權利。

(2)政治權利的擴大:

富商巨賈還投資鄉(xiāng)村,置辦田產(chǎn),采用新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方式。他們與貴族聯(lián)姻或成為官員,抬高自己的身份,政治權利不斷擴大,成為強化王權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第14課 文藝復興運動

一、文藝復興

1.文藝復興是在什么背景下興起的?

14世紀中葉,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地,一些城市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形成中的資產(chǎn)階級不滿羅馬教廷對精神世界的控制,對教會宣揚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升入天堂的生活態(tài)度漸生異議,要求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生活哲學;他們提倡發(fā)揚人的個性,追求享受現(xiàn)世生活。

2.興起的時間、地點:14世紀 意大利

3.核心思想:人文主義思潮

4.性質: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

5.方式:

采取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但對古典文化并非是簡單的“復興”,有繼承,更有創(chuàng)新。

6. 意義或影響:

(1)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延續(xù)了近300年之久。

(2)涌現(xiàn)出了許多文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他們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二、但丁

1.文藝復興的先驅是:但丁

2.代表作:長篇詩作《神曲》

(1)《神曲》分為“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分。

(2)表達的思想: 描寫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擊教會的貪婪腐化,把許多主教、僧侶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獄,表達了市民階級的情感與理想。

3.文藝復興文學三杰指的是: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三、達·芬奇

1.達·芬奇最大的成就是繪畫。

2.文藝復興美術三杰指的是: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

3.達·芬奇的代表作:《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

四、莎士比亞

1.文藝復興向外傳播時間及范圍:15、16世紀開始向西歐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傳播。

2.莎士比亞的成就及體現(xiàn)的思想內容?

(1)一生創(chuàng)作了30多部戲劇和許多詩篇。

(2)這些作品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倫理觀念和社會陋習,充分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者的生活理想。

3.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哈姆雷特》和《羅密歐與朱麗葉》

第15課 探尋新航路

一、探尋新航路的熱潮

1.經(jīng)濟根源(根本原因):

商品經(jīng)濟日趨發(fā)達,歐洲人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

2. 社會根源:

馬可波羅在行紀中描述了東方的富庶,激起歐洲人對東方的無限想象和的向往。

3.商業(yè)因素:

15世紀中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掉拜占庭帝國,控制東西方貿易的所有重要商道

4.客觀條件:

地圓學說的流行、“羅盤”導航技術及造船技術也取得了突破。

二、新航路的開辟

1.航海家及及航海成就:

A、迪亞士和他的航海

(1)時 間:1487--1488年

(2)資助國:葡萄牙

(3)路 線:從葡萄牙出發(fā)沿非洲西海岸南下,1488年到達了非洲的好望角

(4)成 就:打開了繞道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航路

B、達·伽馬及航海成就

(1)時 間:1497--1498

(2)資助國:葡萄牙

(3)路線及成就: 從葡萄牙出發(fā),繞過好望角,溯非洲東海岸北上,橫渡印度洋,1498年到達印度西海岸。

C、哥倫布及航海成就

(1)時 間:1492年8月

(2)資助國:西班牙

(3)路線及成就:從西班牙出發(fā),開始橫渡大西洋。10月到達巴哈馬群島的圣薩爾瓦多島。后來,他們又“發(fā)現(xiàn)”了古巴和海地等。接下來的10年間,哥倫布先后三次西航。

D、麥哲倫船隊及航海成就

(1)背 景:

哥倫布并沒有給西班牙帶來預想中的財富,但是向西航行尋找達到亞洲航線的夢想依然激勵著歐洲人繼續(xù)探險。

(2)時 間:1519--1522

(3)資助國: 西班牙

(4)路 線:從西班牙出發(fā)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歐洲。實現(xiàn)全球航行。

(5)意 義: 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創(chuàng)舉,麥哲倫成為第一位橫渡太平洋的歐洲人,他的船隊第一次完成了環(huán)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

5.四位航海家航海順序: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

三、新航路開辟的意義

(1)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yè)經(jīng)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2)歐洲和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yè)聯(lián)系,往來日益密切。

(3)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

第16課 早期殖民掠奪

一、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殖民掠奪

1.殖民掠奪的背景(目的):拓展市場,推銷產(chǎn)品,尋找原料

2.時間:新航路開辟后

3.最早進行殖民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4.葡萄牙的殖民活動:

(1)殖民地分布情況:

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據(jù)點,如巴西、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

(2)貿易方式:

以殖民據(jù)點為基地在當?shù)剡M行劫掠式的貿易。

5.西班牙的殖民活動:

(1) 16世紀,西班牙擁有“無敵艦隊”。在美洲建立起一個殖民大帝國。

(2) 使用武力強迫印第安人無償開采金銀礦,還在當?shù)亻_發(fā)種植園,強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為奴隸在種植園里勞作。

二、英國的殖民擴張

1.擴張的背景:

16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的確立,英國的手工業(yè)尤其毛紡織業(yè)迅速發(fā)展,促使其開拓海外市場。英國位于海上貿易航道的要沖,只有打破西班牙的海上霸權才能向海外發(fā)展。

2.擴張的開始:

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英國逐漸成為海上霸主,開始在海外擴張殖民地。

3.殖民活動:

17世紀,英國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英國殖民者在北美建立大種植園,生產(chǎn)英國工業(yè)所需要的棉花、煙草、藍靛、糖等原材料。英國殖民者也從事販賣非洲黑奴的活動。

4.罪惡的三角貿易:

(1)目的: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英國殖民者也從事販賣非洲黑奴的活動。

(2)路線:

出程:商船從英國港口出發(fā),滿載火器、機械制品和酒等運往非洲傾銷;

中程:在非洲擄獲黑奴,運往西印度群島和美洲殖民地,賣給當?shù)氐姆N植園主獲利;

歸程:在美洲購進殖民地盛產(chǎn)的蔗糖、煙草等產(chǎn)品返回英國。

這個航程的路線呈三角形,故被稱為“三角貿易”。

(3)影響: 為英國帶來了巨額利潤,對非洲人的摧殘和對非洲社會經(jīng)濟的破壞卻是不可估量的。

三、荷蘭、法國、英國殖民爭霸

1.荷蘭法國的殖民擴張情況:

(1)荷蘭的殖民地:

一度控制波羅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貿易,有“海上馬車夫”之稱。

17世紀,奪取了爪哇島、馬六甲、錫蘭和中國的臺灣;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法國的殖民擴張:

17世紀下半葉,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亞洲建立了法屬殖民地。

2.英國與荷蘭、法國的爭霸戰(zhàn)爭:

(1)目的:爭奪美洲、亞洲、非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場。

(2)時間:從17世紀下半葉起

(3)結果:最終戰(zhàn)勝荷蘭和法國,奪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詡“日不落帝國”。

3.殖民掠奪的影響:

(1)歐洲殖民國家掠奪殖民地的財富,客觀上有助于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

(2)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但也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3)在此期間,歐洲文化傳到殖民地,對殖民地社會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第17課 君主立憲制的英國

一、議會與王權的斗爭

1.英國議會制度的確立:

(1)法律傳統(tǒng)的形成:

1215年頒布《大憲章》,規(guī)定沒有經(jīng)過協(xié)商,國王無權征稅,逐漸確立了“王權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則;

(2)議會制度的確立:

13世紀末,英格蘭基本確立議會制度,議會由上下兩院構成,上院由貴族組成,下院由騎士和平民代表組成,稅收權掌握在議會手中。

2.詹姆士一世的專斷:

(1)17世紀初,英國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tǒng)治。國王詹姆士一世狂熱地推崇“君權神授”理論,渴望王權專斷。他認為,王權是上帝所賜,神圣不可侵犯。

(2)詹姆士一世不經(jīng)議會批準,強行征稅,使議會與王權處于對立狀態(tài)。

詹姆士一世的言行與英國的法律和政治傳統(tǒng)嚴重不符。

二、革命的發(fā)生

1.革命爆發(fā)的背景:

查理一世繼續(xù)推行君主專斷政策,無視議會的權力。

1628年,議會向國王呈遞了一份《權利請愿書》,查理一世先是假意應允,在得到撥款后卻解散了議會,議會和王權的矛盾激化。

2.爆發(fā)的時間、標志:

1640年,英國議會重新召開,議員們抨擊國王專權。查理一世惱羞成怒,派軍隊闖入議會,企圖逮捕反對他的議員,挑起了內戰(zhàn)。

3.革命的發(fā)展:

經(jīng)過幾年的反復斗爭,議會軍隊打敗國王軍隊,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

4.結果:英國宣布為共和國。

5.克倫威爾的獨裁:

英國宣布為共和國后,權力卻落在了以克倫威爾為首的軍隊手中,議會有名無實,克倫威爾被議會尊為“護國主”,大權獨攬。革命廢除了君主制,卻沒有終結個人專制的統(tǒng)治。

三、《權利法案》

1.光榮革命

(1)發(fā)生的背景:

克倫威爾死后,軍官們爭權奪勢,政局動蕩不安。1660年,查理二世接受議會有條件的邀請,做了英國國王。英國恢復了君主制,但國王的權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查理二世的繼任者是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他是個恢復天主教,他在英國恢復天主教和專制制度,進行反攻倒算,激起人民反抗。

(2)革命結局:

1688年,英國發(fā)生政變,英國議會作出規(guī)定:廢黜詹姆士二世,迎請他的女兒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國,史稱“光榮革命”。

2.《權利法案》

(1)頒布機構及時間:1689年,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

(2)內容:

①重申英國人“自古就有的權利”,如議會定期召開,享有討論國事和言論自由的權利、征稅權屬于議會、國民可以自由請愿等。

②國王不經(jīng)議會許可,不能隨意廢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執(zhí)行,不得征收捐稅。

③今后任何天主教徒都不能擔任英國國王,英國國王也不能和天主教徒結婚。

3.《權利法案》的意義:

以《權利法案》為基礎,英國確立了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漸形成了君主立憲制。從此,分歧可以在議會中協(xié)商解決,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內戰(zhàn)。

第18課 美國的獨立

一.獨立戰(zhàn)爭的序幕

1.北美殖民地的發(fā)展:

從17世紀開始,英國先后在北美建立起13個殖民地。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移民來到北美,他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當?shù)剞r業(yè)和工商業(yè)的發(fā)展。

2.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

英國國王和貴族把北美看作是英國的原料產(chǎn)地和銷售商品的市場,英國殖民者驅趕當?shù)氐挠〉诎踩?,剝削歐洲移民和從非洲販來的黑奴。

3.殖民者與殖民地人民矛盾的激化:

1765年以后,英國政府在北美殖民地頒布了一系列新稅法,激化了北美人民與英國殖民者之間的矛盾。

4.獨立戰(zhàn)爭的導火線:

1773年,英國政府授權東印度公司壟斷北美的茶葉貿易,引發(fā)了新的抗稅浪潮。同年12月16日,發(fā)生了波士頓傾茶事件。

二、獨立戰(zhàn)爭的過程

1.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爆發(fā):

(1)爆發(fā)的標志:

1775年4月19日凌晨,800名英軍開赴波士頓西北郊搜查軍火,在萊克星頓與埋伏在那里的武裝村民交火,史稱“萊克星頓槍聲”。美國獨立戰(zhàn)爭自此爆發(fā)。

(2)影響:

萊克星頓的槍聲激發(fā)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抵抗熱情,各地人民紛紛組織起來,支援波士頓。

2.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

(1)時間地點:1775年5月,費城

(2)會議內容:

會議上,華盛頓強烈主張武力反抗英軍,會議一致決定把民兵整編為大陸軍,委任華盛頓為總司令。

(3)會議的影響:與此同時,北美人民要求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

3.華盛頓:1775年5月大陸軍總司令 此后成為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領袖,獨立戰(zhàn)爭勝利后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

4.《獨立宣言》

(1)發(fā)表時間、發(fā)布的機構、起草人:

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杰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

(2)內容:

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宣言列舉了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種.種暴政,號召殖民地人民反對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

(3)意義: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

(4)地位:

《獨立宣言》是第一個以國家名義明確表述資產(chǎn)階級政治要求的綱領性文獻,被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

(5)局限性:

宣言沒有宣布廢除奴隸制,事實上,天賦人權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5.獨立戰(zhàn)爭的轉折:

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是獨立戰(zhàn)爭的轉折點。

6.國際力量的支持美國獨立戰(zhàn)爭:

法國承認美國,公開參戰(zhàn)。歐洲各國也因與英國的矛盾結成了“武裝中立同盟”,英國陷入孤立。

7.戰(zhàn)爭的結束:

1781年,美法連軍在約克鎮(zhèn)與英軍激戰(zhàn),英將康華利率部下投降,美國獨立戰(zhàn)爭結束。

8.最終勝利:

1783年,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9.戰(zhàn)爭的性質:

美國獨立戰(zhàn)爭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戰(zhàn)爭,也是一場資產(chǎn)階級革命。

三.1787年美國憲法的頒布:

(1)背景:

《獨立宣言》發(fā)表后,各州先后制定了州憲法。美國建立后各州各行其是,矛盾重重,代表國家的全國政府軟弱無力。

(2)誕生的過程:

1787年,各州派出代表齊聚費城,由華盛頓主持召開了制憲會議,經(jīng)過爭論和妥協(xié),最終制定出美國憲法。

(3)憲法的內容:

憲法依據(jù)分權制衡原則設計了一個聯(lián)邦制共和國: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總統(tǒng)、國會與最高法院及其相關機構各司其職,相互制衡;聯(lián)邦政府與地方政府分享權力;

總統(tǒng)和議員由選舉產(chǎn)生。

(4)地位及意義:

1787年美國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資產(chǎn)階級成文憲法,對后來許多國家的政治變革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第19課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

一、法國大革命的理論準備——思想啟蒙運動

1. 發(fā)生的背景:

法國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沒落。國王路易十五通過加重稅收等方式阻礙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2. 運動的時間:18世紀

3. 宣傳的思想:

宣傳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對專制,提倡對民眾進行啟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驅散愚昧的黑暗

4. 運動的中心:法國

5. 涉及的區(qū)域:歐洲其他國家

6. 運動的性質:反對舊制度的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7. 意義或影響:這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法國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論準備。

二.法國大革命

1.爆發(fā)的背景:

(1)舊制度制約了經(jīng)濟發(fā)展,激化了法國各種社會矛盾。

(2)支持美國獨立戰(zhàn)爭使法國政府債臺高筑,財政危機更加嚴重。

2.爆發(fā)的導火線:

1789年5月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會議,討論征稅問題。第三等級要求增加自身的政治權利,提出制定憲法的要求。路易十六讓步的同時,暗中調集軍隊,企圖以武力控制局面。

3.爆發(fā)的標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眾攻占巴士底獄。

4.革命的發(fā)展:

(1)制憲會議通過了多項法令,廢除了種.種貴族特權和封建地租。

(2)1789年,制憲會議通過了《人權宣言》,宣告了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chǎn)等基本原則。

(3)1791年,制憲會議制定了憲法,廢除了舊制度,確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4)曲折:路易十六被迫接受憲法,暗地里致信呼吁歐洲各國君主。奧地利和普魯士組成聯(lián)軍,進逼法國。

(5)瓦爾密戰(zhàn)役擊退侵略者。

(6)廢除君主制,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7)1793年路易十六被以叛國罪送上斷頭臺。

(8)雅各賓派打退反法聯(lián)盟軍隊,平息國內叛亂,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

(9)雅各賓派的羅伯斯庇爾在政變中被送上斷頭臺。新的反法聯(lián)軍又卷土重來。

5.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tǒng)治,傳播了資產(chǎn)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

三.拿破侖帝國

1.拿破侖上臺:1799年11月發(fā)動政變組建新政府,建立高效率的國家機器。

2.拿破侖時期的對內政策:

(1)重視改善財政和發(fā)展經(jīng)濟,大力發(fā)展工商業(yè)和農業(yè)。

(2)主持制定民法典《拿破侖法典》,體現(xiàn)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則。

3.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建立:1804年 拿破侖加冕稱帝

4.拿破侖的對外戰(zhàn)爭概況:

(1)多次打敗反法聯(lián)盟;

(2)大軍幾乎橫掃歐洲大陸,廢除各地封建特權的同時,也對當?shù)厝嗣襁M行壓榨和掠奪。

(3)1812年,遠征俄國,大敗而歸。

5.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覆滅:1815年

第20課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一.紡織技術的革新

1.背景:

17世紀末,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后,政局穩(wěn)定,資本主義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國內外市場不斷擴大,工業(yè)革命于是興起。

國內外市場對棉紡織品的需求迅速增長,刺激了棉紡織生產(chǎn)方式的改進和新技術的發(fā)明。

2. 涌現(xiàn)出的發(fā)明成果:

(1)1733年,凱伊發(fā)明了飛梭,提高了織布速度。

(2)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fā)明了紡紗機,命名為“珍妮機”。最初的珍妮機一次能紡出8根紗線,大大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珍妮機的發(fā)明標志著工業(yè)革命的開始。

3.作用:其他生產(chǎn)部門紛紛發(fā)明、制造機器,促進了生產(chǎn)的發(fā)展。

4.什么是工業(yè)革命?

生產(chǎn)領域的革命性變化被稱為“工業(yè)革命”。

二.蒸汽機和工廠制度的確立

1.蒸汽機的發(fā)明與改進:

(1)背景:早期發(fā)明的蒸汽機用于抽干礦井中的積水,很不完善。

(2)蒸汽機的改進和使用:

18世紀中期,將蒸汽機變?yōu)橹饕獎恿Φ陌l(fā)明家是瓦特。1785年,瓦特改造的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投入使用。不久,瓦特蒸汽機開始應用到化工、冶金、采礦等更多的行業(yè)。

19世紀30年代,蒸汽機成為主要的動力來源。

(3)影響: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是生產(chǎn)領域的一次意義重大的飛躍,它極大地提高了生產(chǎn)力,使工業(yè)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縱深發(fā)展。

2.工廠制度的建立

(1)早期工廠的動力及地點:

基本上都是用水作動力,所以工廠一般都設在水流湍急的鄉(xiāng)村而不是城市。

(2)工廠制度建立的前提:

蒸汽機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動力,工廠可以設在遠離河流的地方,工廠的規(guī)模也變得更大,有些工廠甚至能雇用1000多人。

(3)確立:進入19世紀,傳統(tǒng)的手工工場逐漸被大工廠所替代,現(xiàn)代工廠制度最終確立。

三.火車與鐵路

1.火車產(chǎn)生的背景:

19世紀初,已經(jīng)有人開始修建“鐵路”來運輸貨物。那時的路軌是木制的,車廂是由馬匹拉動的。

2.火車的產(chǎn)生:

(1)時間:1825年

(2)發(fā)明者:史蒂芬孫設計蒸汽火車 標志著鐵路時代的開始。

3.鐵路建設的發(fā)展:

(1)1830年以后,英國掀起投資建設鐵路的狂潮

(2)1851年,英國建成了總長約1萬千米的鐵路網(wǎng)。

4.鐵路出現(xiàn)的意義:

鐵路時代的到來為社會提供了更為快捷、廉價、便利的交通,使生產(chǎn)和市場之間的聯(lián)系變得更加密切。

四.工業(yè)革命的影響及擴展:

(1)影響:

工業(yè)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人類進入“蒸汽時代”。19世紀中期,英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yè)國家。

(2)工業(yè)革命的擴展:

從18世紀后期起,其他西方國家紛紛開始學習英國的先進技術和生產(chǎn)經(jīng)驗。法國、美國,德國等西方國家先后進行工業(yè)革命。

第21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國際工人運動的興起

一、馬克思和恩格斯

1.馬克思的生平簡介:

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國特里爾市。

1842年10月——遷往科隆居住,擔任《萊茵報》主編。

1844年8月底至9月初——在巴黎初識恩格斯。

1849年遷居倫敦。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逝世。

2.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活動:

①馬克思在《萊茵報》上發(fā)表文章,抨擊普魯士政府禁錮出版自由;

②在巴黎,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討論各種理論和歐洲工人運動;

③馬克思在倫敦寫出了《資本論》等著作;

④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前人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⑤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chǎn)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共產(chǎn)黨宣言》在倫敦正式出版。

3.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包括的三個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科學社會主義

二、《共產(chǎn)黨宣言》

1.發(fā)表時間:1848年

2.內容:

(1)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人類進入資本主義時代,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資產(chǎn)階級和無產(chǎn)階級;資本主義社會終將被共產(chǎn)主義社會所取代。

(2)肯定階級斗爭在歷史上曾經(jīng)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資產(chǎn)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chǎn)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chǎn)力還要多,還要大?!惫と穗A級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但他們相對日益貧困?!肮と俗兂沙嘭氄撸毨П热丝诤拓敻辉鲩L得還要快。由此可以明顯地看出,資產(chǎn)階級再不能做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了,再不能把自己階級的生存條件當做支配一切的顧慮強加于社會了。”

(3)號召工人階級組織起來,建立無產(chǎn)階級自己的政黨,即共產(chǎn)黨,用暴力推翻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進行無產(chǎn)階級革命。

3.意義: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chǎn)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蓬勃地發(fā)展起來。

三、第一國際

1.第一國際的成立與開展的活動:

(1)成立:1864年,英國、法國、德國等國的工人,成立了國際工人協(xié)會,史稱“第一國際”。

(2)活動:在各國建立支部,努力把各國工人階級的斗爭聯(lián)合起來,以提高工資、縮短工時、改善勞動條件為目標進行經(jīng)濟斗爭。

2.巴黎公社:

(1)爆發(fā)原因:1870年,法國在普法戰(zhàn)爭中失敗,社會矛盾激化。

(2)爆發(fā)時間:1871年3月18日

(3)建立政權:1871年3月28日

(4)性 質:法國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個無產(chǎn)階級政權。

(5)結 果: 5月28日,巴黎公社資產(chǎn)階級反動政府勾結普軍聯(lián)合反撲而失敗。

第13課 西歐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

目標:講述租地農場、手工工場等生產(chǎn)組織的確立。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歐經(jīng)濟社會的重要變化。

1.農業(yè)與手工業(yè)的變化

(1)背景: 土地集中 成為一種趨勢,手工業(yè)者逐漸脫離農業(yè)。

(2)表現(xiàn):建立 租地農場 ,并將產(chǎn)品推向市場;雇傭勞動者與雇主形成徹底的 雇傭關系 。

(3)影響:推動了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組織逐漸 資本主義化 ,開始改變了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

2.現(xiàn)代農業(yè)的出現(xiàn): 富裕農民 、騎士、鄉(xiāng)紳通過各種手段不斷集中土地,并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新型地產(chǎn),他們以新的經(jīng)營方式控制了生產(chǎn)、交換等環(huán)節(jié),還控制了鄉(xiāng)村行政事務。

3.市民階級的興起

(1)原因: 城市居民 取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會的特許狀和城市法的保護。

(2)地位:成為 強化王權 所需要的政治力量,出席國王召集的會議,不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第14課 文藝復興運動

目標:知道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品。理解文藝復興對人的思想解放的意義。

1.原因:形成中的資產(chǎn)階級不滿羅馬教廷對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建立一種以 人 為中心的生活哲學。

2.實質: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 人文主義 的新文化 運動。

3.評價:涌現(xiàn)出了許多文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他們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 資本主義 的產(chǎn)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4.代表

(1)但丁:文藝復興的先驅,與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稱為文藝復興“文學三杰”。代表作是《 神曲 》。

(2)莎士比亞:著名的文學藝術家,代表作有《 哈姆雷特 》和《羅密歐與朱麗葉》。

(3)達·芬奇: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并稱“美術三杰”。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和《 蒙娜麗莎 》。

第15課 探尋新航路

目標:講述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麥哲倫船隊全球航行的相關史實。初步理解新航路開辟的世界影響。

1.根本原因:歐洲 商品經(jīng)濟 日趨發(fā)達,歐洲人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

2.主要條件:歐洲地理學的發(fā)展,中國人發(fā)明的 指南針 ,用于“羅盤”導航技術,經(jīng)阿拉伯商人傳到歐洲,歐洲 造船 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3.主要代表

(1)迪亞士:發(fā)現(xiàn)了非洲的 好望角 ,打開了繞道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航路。

(2)達·伽馬:到達 印度 西海岸。

(3)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

(4)麥哲倫:他的船隊第一次完成了 環(huán)球航行 ,證明了地圓說的 正確。

4.歷史影響: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yè)經(jīng)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歐洲和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 商業(yè)聯(lián)系 ,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

第16課 早期殖民掠奪

目標:講述“三角貿易”,知道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歷程。通過殖民掠奪,了解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野蠻性和殘酷性。

1.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殖民掠奪:最早進行殖民的國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2.“三角貿易”

(1)路線:歐洲→非洲→美洲→歐洲。

(2)結果:種植園和黑奴貿易為 英國 帶來了巨額利潤。

3.荷蘭的殖民擴張:奪取了爪哇島、馬六甲、錫蘭和 中國的臺灣 ;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4.法國的殖民擴張:先后在北美洲、 非洲 和亞洲建立了法屬殖民地。

5.英國霸權:英國最終戰(zhàn)勝荷蘭和法國,奪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詡“ 日不落帝國 ”。

6.歷史影響:早期的殖民掠奪客觀上有助于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有助于 世界市場 逐漸形成,但也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在此期間,歐洲文化傳到殖民地,對殖民地社會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第17課 君主立憲制的英國

目標:講述英國1640年革命和其后的“光榮革命”。理解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歷史意義。

1.革命背景: 查理一世 推行君主專斷政策,解散議會,議會和王權的矛盾激化。

2.革命爆發(fā):1640 年,英國議會重新召開,議員們抨擊國王專權,查理一世挑起了內戰(zhàn)。

3.革命結果:議會軍隊打敗國王軍隊,查理一世被處死,宣布為共和國。

4.革命結束:1688年,英國議會作出規(guī)定:廢黜詹姆士二世,瑪麗和威廉入主英國,史稱“ 光榮革命 ”。

5.頒布文獻:1689年,議會通過了《 權利法案 》。

6.歷史意義:以《權利法案》為基礎,英國確立了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漸形成了 君主立憲制 。

第18課 美國的獨立

目標:知道華盛頓、《獨立宣言》和1787年憲法的相關史實。講述美國獨立戰(zhàn)爭對美國歷史發(fā)展的影響。

1.開始:1775年4月19日, 來克星頓 的槍聲,標志著美國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

2.建軍:1775年5月,第二屆大陸會議決定組織大陸軍,并委任 華盛頓 為總司令。

3.轉折: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是獨立戰(zhàn)爭的轉折點。

4.結束:1781年,美法聯(lián)軍在 約克鎮(zhèn) 戰(zhàn)勝英軍,1783年,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5.評價: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戰(zhàn)爭,也是一場資產(chǎn)階級革命。

6.頒布文獻

(1)《獨立宣言》:1776年頒布,宣告 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 ,但是,宣言沒有宣布廢除奴隸制,天賦人權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2)1787年憲法:依據(jù)分權制衡原則設計了一個聯(lián)邦制共和國,該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 資產(chǎn)階級 成文憲法,對后來許多國家的政治變革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返回目錄

九年級歷史學習方法技巧

首先,還是要做好預習、聽講、復習這三個步驟,雖然是千篇一律的建議,但是要真正完成,還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課前認真預習可以讓學生對新課里要講到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等有一個大概地了解。另外,學生可以在預習的時候找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后在課堂上認真聽老師進行解疑。上課認真聽講,這是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關鍵。在聽講時還應學會記錄一些重點內容,將這些記錄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如重復多次的內容,課本中一些思考題的答案等等。

初中歷史學習方法中用記憶來獲取歷史知識時學好歷史的第一步,眾所周知,想要把知識記在腦中,記憶是首要的,其次就是理解和運用,所以要學會把握記憶方法。在學習歷史,可以先去理解課本上的某個歷史事件,然后再去背誦其接下來的人物、概念、過程和時間等。在記憶復雜的年代地點人物和事件時可以嘗試一些新的方法,例如整理出一條線索,找出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弄清每件史實的前因后果。

從初一到初三的歷史知識信息量非常大,中考涉及面又廣,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快速、準確地記住這些歷史知識呢?在初中歷史學習方法中,為了突破記憶難關,首先我們要反復記憶,持之以恒。人的記憶是有一定周期性的,學習后出現(xiàn)遺忘是一種正?,F(xiàn)象,為了避免遺忘,我們要不斷變換角度,進行思考性的記憶。然后學會歸納比較,總結分析,加強對所學重難點知識的理解。最后提綱挈領,把握全局,即清晰地把握課本內容的連接、線索和事件范圍,從宏觀上把握課本內容。

為了驗證知識掌握的熟悉程度,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以及運用歷史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要適當?shù)剡M行練習,檢測自己對知識的把握程度。歷史的學習是枯燥冗長的,唯有將它作為自己的一種閱讀興趣,帶著目的去閱讀和記憶,才能真正學好歷史。

<<<返回目錄

學好歷史的四個關鍵

高中文科學生常常反映歷史不好學,書看過幾遍也記不住,做題差錯率還是很高。為什么會如此?究其原因是沒有用“心”去讀、去想,有如過眼云煙,轉瞬即逝,所以到運用時問題就暴露出來了。應提高歷史學習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呢?關鍵要把握好學習過程中的四個環(huán)節(jié),即閱讀、理解、記憶和運用。

一、閱讀

閱讀是理解、記憶和運用的基礎,即學好歷史的基礎。怎樣才能使閱讀迅速而有效呢?

首先要有目的,有問題。如閱讀教材目錄以把握整體知識框架,這是在宏觀上把握歷史的前提;閱讀教材正文以把握基本的歷史知識: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典章制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等,這是在微觀上把握歷史;閱讀正文中的小字、注釋和圖表,有助于對主體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最后這一點最容易被忽視。綜觀近年高考題,教材小字名義上是閱讀教材,不做考試要求,而實際高考大綱中卻強調把握知識體系,意即在知識系統(tǒng)中的內容都在考查之列,所以在多年的高考題中總不斷出現(xiàn)小字部分內容。因此在閱讀教材中要把小字、注釋和圖表內容都納入到知識體系中去,才能做到全面復習,完整把握歷史知識。如世界近代史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一課,正文中指出“隨著殖民地問題上沖突加劇,英德矛盾開始激化,逐漸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毙∽种杏萌俣嘧值钠饧觾煞鶊D和一段材料,來補充說明了英德矛盾激化的原因和沖突表現(xiàn)。又如中國古代史上“北宋科舉制發(fā)展”一目,正文只對其積極作用進行論述,在小字中則補充了北宋科舉取士過多導致“出現(xiàn)官吏多而雜的局面”這一消極影響。

其次是閱讀中要掌握正確方法。閱讀中要抓住關鍵詞以認識歷史發(fā)展的程度、了解歷史事件間的相關聯(lián)系:如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中,社會的改造經(jīng)歷了“初步”、“進一步”、“徹底”等階段;如《九國公約》簽訂,“又要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抓住“又”字就能將近代列強在侵華問題上的階段性和相互關系發(fā)掘出來,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20年代經(jīng)歷了“相互爭奪-共同支配-日本獨占-共同支配”的歷程;抓住對比詞,以把握同類事件的個性和共性,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chǎn)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在世界許多地區(qū)展開,美國、德意志、意大利、俄國和日本等國家通過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抓住句中“不同方式”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幾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最終結果是一樣的。那么“不同”表現(xiàn)在哪里?為何會有這種不同?由此我們就可以把握各國的特點;結果是一樣的,都“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由此我們就可以把握本時期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特征。要在閱讀中明確歷史結論中各點的邏輯關系,如中國古代史上科舉制的意義評價內容較多,正確的理解思路是:首先改變的是前代門閥壟斷仕途的九品中正制,所以有“抑制門閥的作用”;其次與九品中正制相對比,門第不高的地主知識分子也能入仕為官,“擴大了官吏來源”;第三科舉制與九品中正制不同點在于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lián)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第四因主管科舉考試的是中央政府,改變了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把持人才選拔和官員任命權的局面,且選拔的大部分是有才能者,所以“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wěn)定”;第五,這一制度“為歷朝所沿用,影響深遠”;第六科舉制也造成士人把精力集中于應付考試,而忽視實用性學問的消極影響。這樣從官吏來源(前兩點)到選拔方式(第三、第四點)再到影響(第五、第六點)就可以比較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了。

二、記憶

歷史學科是記憶為主的科目,如何才能牢固準確地記憶歷史基本知識,以利順利復現(xiàn)和運用呢?

第一,要理解記憶,不要單純地機械記憶。高中歷史理論性較強,抽象概念較多,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認真理解歷史結論中每一句話的內在含義,每一層次間的邏輯關系。如世界近代史中“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評價,就要將四句話的簡短結論分解成:①地位“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②標志“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其中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包括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主要國家的確立、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確立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確立。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又包括資本主義國家間的貿易關系和資本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間的貿易關系。③積極作用“世界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這有利于世界各地區(qū)間的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與相互促進。④消極影響“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qū)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chǎn)地、商品商場和資本輸出場所,資本主義國家控制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經(jīng)濟命脈,對它們進行殘酷的經(jīng)濟剝削和掠奪”,這意味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但在貿易雙方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必然會逐步加深雙方間的矛盾。

第二,要在整體知識的聯(lián)系中記憶,不要零星孤立地記憶。歷史知識是互相聯(lián)系的,如因果聯(lián)系、并列聯(lián)系、對比聯(lián)系等。將歷史知識分類歸納在一起,形成知識鏈,記憶更深刻牢固。如中國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條約內容繁雜,最易記混記錯,但將其分為割地、賠款、通商、關稅、軍事和宗教等類別歸納記憶,則效果大不相同。

第三,提倡巧記,切忌死記。巧記是指運用能夠提高學習興趣和記憶效果的一些方法幫助靈活記憶知識,如口訣記憶、諧音記憶、聯(lián)想記憶等。

三、理解

理解是記憶的基礎,是正確運用知識解答歷史問題的重要前提。

一要正確分析歷史結論。如前所述。

二要正確認識歷史問題。如中國古代史上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評價問題,教材中并未明確表述,但在講秦漢統(tǒng)一的實現(xiàn)和鞏固過程中,在秦漢、隋唐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和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中,每分析其成因時都要提到國家統(tǒng)一強盛,強大的中央集權無疑是起到了積極作用的,所以封建社會前期這一制度是積極作用大于消極作用;后期特別是明清時期商品經(jīng)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文化專制,知識分子脫離實際,科技落后于西方,顯然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阻礙了整個社會進步,其消極作用大于積極作用。

三要做到宏觀與微觀相結合,橫向關聯(lián)與縱向歸類相結合。近年文科綜合歷史試題中每有一道歷史科材料題,有時問題涉及古代到當代幾千年,如2003年高考文綜第37題,從秦漢到國民政府時期的抗戰(zhàn),再到當今對長城的作用評價,歷史跨度非常大。又如04年春季高考題第37題考查了英國啟蒙思想家洛克和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說及在美國的運用。此題時間跨度不大,都在17-18世紀范圍內,但卻涉及三個國家,這是一道橫向聯(lián)系題。同時圍繞三權分立問題對每一位思想家的觀點及美國實行三權分立制度情況設問,每一知識點都必須有明確認識才能正確回答。此題體現(xiàn)了橫向宏觀與單個知識點微觀相結合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歷史過程中學會從宏觀角度橫向聯(lián)系和縱向歸類歷史知識,整體宏觀與細點微觀相結合認識歷史。正確理解歷史知識還要用正確的理論指導,如辯證觀點、聯(lián)系觀點、發(fā)展觀點、階級觀點和實事求是觀點(又稱歷史觀點)。

四、運用

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了準確的歷史知識,還要在做題中學會正確運用已有知識。

有的同學自認為書讀得已經(jīng)很熟,但一做選擇題就錯誤多多,這除了沒有真正掌握好知識的原因外,還有不認真審題,不會運用相關知識進行對號甄別判斷的因素。要做好選擇題首先要在閱讀題干的過程中,全面弄清問題中每句話、每一個關鍵詞語的要求,再在選項中逐一對號判斷即可順利找出正確答案。

更多的同學是害怕做非選擇題?,F(xiàn)行高考題的非選擇題型中最主要的就是材料解析題,其次是簡答題。做材料題過程中建議同學們先從讀高考題入手,以高考題答案做典范,學習高考題答案的簡明扼要特點,然后再獨立做材料題。為節(jié)省做題時間,最好采取以下步驟:第一,先瀏覽材料梗概,確定問題的中心和主題,以求盡快集中注意力于問題中心。第二,仔細審閱問題,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明確材料中的有用信息是什么,還有什么知識需要到教材中尋找和借用;第三步是組織答案,這也是同學在答題中出錯最普遍的,讀完題就依據(jù)材料和教材知識匆忙下筆,這時因下筆匆忙而思路不清,便會出現(xiàn)丟三拉四的毛病。所以在第三步千萬要記住,先整理一下思路,先答什么,后答什么,怎樣使答案語言更簡明。俗語說:想得清的人才能說得清,而做題中想得清的人才能寫得清。想清楚之后再做答案,正所謂下筆如有神。簡答題答題過程與材料題相似,此不贅言。

<<<返回目錄

九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匯總及復習資料相關文章:

九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匯總,復習資料

九年級歷史全冊復習提綱,復習知識點匯總

初三歷史復習資料匯總,初三歷史必背知識點

九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

九年級上冊歷史復習提綱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

新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歷史復習提綱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

九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

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