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材知識點
學習這件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恒心。任何科目學習方法其實都是一樣的,不斷的記憶與練習,使知識刻在腦海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一些三年級數學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三年級數學關于除法的知識點
1、只要是平均分就用(除法)計算。
2、除數是一位數的豎式除法法則:
(1)從被除數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數先試被除數的前一位數,如果它比除數小,再試除前兩位數。
(2)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數必須比除數小。
順口溜:除數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夠看兩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較,余數要比除數小。
3、被除數末尾有幾個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幾個0。(如:30÷5=6)
4、筆算除法:
(1)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在有余數的除法中:最小的余數是1;的余數是除數減去1;最小的除數是余數加1;
的被除數=商×除數+的余數;
最小的被除數=商×除數+1;
(2)除法驗算:→用乘法
沒有余數的除法有余數的除法
被除數÷除數=商被除數÷除數=商……余數
商×除數=被除數商×除數+余數=被除數
被除數÷商=除數(被除數-余數)÷商=除數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0不能為除數)都等于0;
0乘以任何數都得0;0加任何數都得任何數本身,任何數減0都得任何數本身。
5、筆算除法順序:確定商的位數,試商,檢查,驗算。
6、筆算除法時,哪一位上不夠商1,就添0占位。(位不夠除,就向后退一位再商。)
7、多位數除以一位數(判斷商是幾位數):
用被除數位上的數跟除數進行比較,當被除數位上的數大于或等于除數時,被除數是幾位數商就是幾位數;當被除數位上的數小于除數時,商的位數就是被除數的位數減去1。
小學三年級數學《兩位數乘兩位數》知識點
1、兩位數乘兩位數,積可能是(三)位數,也可能是(四)位數。
2、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數相乘,只需把前面數字相乘,再看兩個因數一共有幾個0,就在結果后面添上幾個0。
3、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數看成整十、整百的數,再去計算?!?可以把一個因數看成近似數,也可以把兩個因數都同時看成近似數。)
4、有大約字樣的一般要估算。
5、凡是問夠不夠,能不能等的題目,都要三大步:
①計算
②比較
③答題。→別忘了比較這一步。
6、筆算乘法:先把第一個因數同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數相乘,再與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相乘。
7、相關公式:因數×因數=積積÷因數=另一個因數
運算順序:先乘除,再算加減
同級運算,應按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計算;如果有括號,要先算括號內的運算。
三年級數學應用題及解答方法
1歸一問題
【含義】 在解題時,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單一量),然后以單一量為標準,求出所要求的數量。這類應用題叫做歸一問題。
【數量關系】 總量÷份數=1份數量
1份數量×所占份數=所求幾份的數量
另一總量÷(總量÷份數)=所求份數
【解題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單一量,以單一量為標準,求出所要求的數量。
例1、買5支鉛筆要0.6元錢,買同樣的鉛筆16支,需要多少錢?
例2、3臺拖拉機3天耕地90公頃,照這樣計算,5臺拖拉機6 天耕地多少公頃?
例3、5輛汽車4次可以運送100噸鋼材,如果用同樣的7輛汽車運送105噸鋼材,需要運幾次?
2歸總問題
【含義】 解題時,常常先找出“總數量”,然后再根據其它條件算出所求的問題,叫歸總問題。所謂“總數量”是指貨物的總價、幾小時(幾天)的總工作量、幾公畝地上的總產量、幾小時行的總路程等。
【數量關系】 1份數量×份數=總量 總量÷1份數量=份數
總量÷另一份數=另一每份數量
【解題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總數量,再根據題意得出所求的數量。
例1、服裝廠原來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進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來做791套衣服的布,現在可以做多少套?
例2、小華每天讀24頁書,12天讀完了《紅巖》一書。小明每天讀36頁書,幾天可以讀完《紅巖》?
例3、食堂運來一批蔬菜,原計劃每天吃50千克,30天慢慢消費完這批蔬菜。后來根據大家的意見,每天比原計劃多吃10千克,這批蔬菜可以吃多少天?
3 和差問題
【含義】 已知兩個數量的和與差,求這兩個數量各是多少,這類應用題叫和差問題。
【數量關系】 大數=(和+差)÷ 2 小數=(和-差)÷ 2
【解題思路和方法】 簡單的題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復雜的題目變通后再用公式。
例1、甲乙兩班共有學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兩班各有多少人?
例2、長方形的長和寬之和為18厘米,長比寬多2厘米,求長方形的面積。
例3、有甲乙丙三袋化肥,甲乙兩袋共重32千克,乙丙兩袋共重30千克,甲丙兩袋共重22千克,求三袋化肥各重多少千克。
例4、甲乙兩車原來共裝蘋果97筐,從甲車取下14筐放到乙車上,結果甲車比乙車還多3筐,兩車原來各裝蘋果多少筐?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材知識點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