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腹瀉時中醫(yī)針灸可幫您
腹瀉亦稱“泄瀉”,是指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或瀉出如水樣。古人將大便溏薄者稱為“泄”,大便如水注者稱為“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夏秋兩季多見。本證可見于多種疾病。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您整理的有關資料,希望您喜歡。
泄瀉病變臟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腸。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飲食不節(jié)、情志所傷及臟腑虛弱等,脾虛、濕盛是導致本病發(fā)生的重要因素,兩者互相影,互為因果。
中醫(yī)將腹瀉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兩種
急性泄瀉,因飲食不節(jié),進食生冷不潔之物,損傷脾胃,運化失常;或暑濕熱邪,客于腸胃,脾受濕困,邪滯交阻,氣機不利,腸胃運化及傳導功能失常,以致清濁不分,水谷夾雜而下,發(fā)生泄瀉。
慢性泄瀉,由脾胃素虛,久病氣虛或外邪遷延日久,脾胃受納、運化失職,水濕內(nèi)停,清濁不分而下;或情志不調(diào),肝失疏泄,橫逆乘脾,運化失常,而成泄瀉;或腎陽虧虛,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
腹瀉雖不是什么大病,但次數(shù)過多,體內(nèi)大量的電解質(zhì)及水分就會隨糞便流失,很快出現(xiàn)周身乏力等癥狀,也會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及生活。除了中西藥物治療方法外,針灸也可以迅速止瀉,減緩全身癥狀。自80年代中期以來,已開始中應用針灸治療本病并取得較好效果,雖然報道還不多,但值得注意。常用的方法有艾敷穴注法、針灸法等。
一、基本療法
急性泄瀉
1、寒濕
主證:泄瀉清稀,腹痛腸鳴,喜溫畏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脈多沉遲。
2、濕熱
主證:腹痛即瀉,瀉下黃糜熱臭,肛門灼熱,小便短赤,或兼身熱,口渴等癥,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
3、飲食所傷
主證:瀉下糞便臭如敗卵,腹痛腸鳴,瀉后痛減,脘腹痞滿,噯氣不欲食,舌苔垢濁,脈象滑數(shù)或弦。
治法:取足陽明經(jīng)穴為主。寒濕證針灸并用(或膈姜灸)以溫中利濕;濕熱證針刺用瀉法,以清熱利濕;飲食所傷,針刺用瀉法,以調(diào)中消導。
處方:天樞 足三里
隨證配穴:寒濕:加中脘、關元;濕熱;曲池、陰陵泉;飲食所傷:內(nèi)關、梁門。
方義:天樞為大腸募穴,可調(diào)整大腸的傳導功能;足三里為胃經(jīng)合穴,可通調(diào)胃腑氣機;針灸中脘、關元可溫中散寒祛濕濁以止瀉;曲池清陽明之熱,陽陵泉利小便以除濕,二穴合用以清腸胃之熱治濕熱之泄瀉;飲食所傷針內(nèi)關通調(diào)三焦氣機,梁門以消食導滯,二穴共收調(diào)中消導之效。
慢性泄瀉
1、脾虛
主證:大便溏薄,甚則完谷不化,不思飲食,食后脘悶不舒,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炎苔白。脈弱無力。
2、腎虛
主證:每天黎明之前即瀉,腸鳴腹痛,瀉后則安、腹部涼,時有腹脹,下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取任脈、及脾胃經(jīng)穴為主。針用補法及灸法,以溫補脾腎,固腸止瀉。
處方:中脘 天樞 關元 足三里 地機
隨證配穴:脾虛:脾俞、太白;腎虛:腎俞、太溪。
方義:中脘腑會,又為胃之募穴,健有調(diào)腸止瀉;天樞大腸募穴,調(diào)腸以止瀉;關元溫腎,足三里健胃,地機健脾,三穴共收溫中散寒止瀉之效;脾陽虛加灸脾俞、太白以健脾溫陽,腎虛加腎俞、太溪以溫腎止瀉。
二、其他治療
1、穴位注射法
選天樞、上巨虛。用黃連素注射液,或用維生素B1、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2、耳針法
選大腸、胃、脾、肝、腎、交感。每次以3-4穴,毫針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針灸治療急慢性泄瀉效果較好,但對嚴重失水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則應采用綜合性治療。
預防調(diào)護
注意飲食衛(wèi)生,不暴飲暴食,不吃腐敗變質(zhì)食物,不喝生水等。 泄瀉病人飲食要清淡易消化,不宜吃甜、冷、肥膩的食物。某些食物進食后會引起泄瀉者,應忌食。 慢性泄瀉病人,應加強鍛煉身體,以增強體質(zhì),如體操、太極拳、氣功等。
患上腹瀉時中醫(yī)針灸可幫您
上一篇:探究針灸的“氣”是否真的存在
下一篇:針灸的角度方向有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