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課程建設學習心得:山東師大課程建設培訓的一點體會
2017年9月18日,在張局長的帶領下,來到了山東師范大學參加課程建設專項培訓,為期一周的學習,使我對課程建設有了新的認識,現在把參加培訓學習的感受與大家進行交流。
2017年2月根據組織安排,我由抓安全工作改為抓業(yè)務工作,自己感到一片茫然,不知所措,感到無從下手,壓力很大,在業(yè)務方面需要時常充電,自然也就十分珍惜每一次外出培訓機會。自2014年實施新課改,滑縣的教育可以說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涌現出一批批熱愛課改,守望課改的教育人。張局長對課改的熱望與自信、充滿希望和仰望星空的課改情懷,給滑縣的課改注入了強心劑。大家有了底氣,有了把課改推向高潮的決心和勇氣,有了把課改全面鋪開的信心和干勁。
通過學習培訓,參加小組討論,我對課程建設的內涵有了新的更進一步的認識,改變了以往所認為開展幾項活動就可以成為課程的錯誤認識。課程建設是教師針對學校的育人需求,對學校的課程進行持續(xù)改進的專業(yè)活動,不是所有的活動都是課程。作為教師要把自己的學科搞明白、搞通透,對學科知識的要有自己個人的理解和整體的認識,教師認為所教的課程有意義,學生才能覺得所學的知識有價值。
課程建設必須要有制度的支撐,要有規(guī)劃,要基于學校的文化底蘊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開設適合學校和學生發(fā)展的校本課程。
課程的開發(fā)需要自上而下的推進路徑,不能盲目追求學校課程的外在華麗,真正的特色不是自己說出來的,而是自己實實在在做出來的,是別人能夠看出來的,目標與追求要反映學校的辦學理念與學校特色。
正如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徐繼存教授所說,課程建設體系需要頂層設計,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完善學校的常規(guī)管理制度。就好像用魚缸養(yǎng)魚一樣,魚缸是學校的制度建設體系,水是學校的文化建設體系,魚是學校的課程建設體系,三者是統(tǒng)一的整體,沒有一整套完善的課程建設制度,搞課程建設就是一句空話。要搞好學校的課程建設,需要打造學校的文化建設,課程建設只有融入到學校的文化建設中,才有生命力,課程建設需要以活動為載體,只有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才能得到發(fā)展。
課程建設,特別是學科課程建設是化繁為簡的過程,不是增加教師的負擔,是教師分內的事。教師備課的過程就是學科課程建設的過程。
課程建設需要教師要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每天都要更新自我。一個教師不但要有教學的責任,還要有研發(fā)學校課程的責任。能夠改進、促進學科的課程活動是校本課程,對教材的缺點、優(yōu)點進行整合是校本課程,總結幾年的教學經驗供大家分享是校本課程……。課程體系決定著學校的辦學特色,我們要把國家教材、地方教材納入、融入到學校的校本教材中,在研發(fā)學校課程時,我們要有選擇性,不能什么都做,那么,到時候什么也做不好,做不精。課程建設好像自助餐,自助餐廳的裝飾及擺設是學校的文化建設,是讓人悅目還是讓人厭煩?消費價格、取材自便不能浪費是學校的制度,各種菜肴就是學校的課程,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口味,去精挑細選,細心品味,把學校課程建設做到精致。不要一味的要!要!要!那樣,只能撐得自己不好受。
堅持做自己就是創(chuàng)新。這也提醒我們學科課程建設我要怎樣做?就是堅持做自己,把自己的優(yōu)勢做到最好。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在學校的課程建設方面,要強化教師的集體合作精神。
滑縣課改的春風吹萌了高平教育這塊小草地。由于自己業(yè)務水平有限,對我們高平的新課改和課程建設工作說不上去做指導或者說指點,但我能在教體局各業(yè)務職能部門的引領指導下,虛心向兄弟鄉(xiāng)鎮(zhèn)學習先進的教學管理經驗,帶領高平教育人搭乘滑縣課改這班列車,去做好高平的課改工作,在自己需要下車的換乘班次的時候,能夠說“我搭乘過滑縣的課改專列,參與過滑縣的課改活動。”
【本文作者: 高平鎮(zhèn) 毛照慶】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