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教育經(jīng)驗心得:孩子的依戀
編者按:家長常常苦惱孩子在生活中常常依戀父母,那么我們究竟要怎么做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呢?下面我們來看看作者的教育心得吧!
一位家長向我求助:在寫完學校作業(yè)之后,她要給孩子布置作業(yè),孩子表示不情愿,要求媽媽“抱抱我”,然后才寫。
我們都知道是孩子自我意識的發(fā)展。
我想到三個層次,一個是家長,一個是孩子,還有一個是老師。
從家長角度看。作為家長怎么應對?固有的家庭權威被挑戰(zhàn),是要繼續(xù)鞏固家長權威還是要放棄部分權威支持孩子意識。這個時候孩子的意識處于“嘗試期”或者“迷茫期”,他還沒有辦法客觀的分辨哪個是應該做的,哪個是不應該做的。為了表達“自我”的存在,他甚至會說“不!”對所有的事情:穿秋褲、寫作業(yè)、喝水、睡覺……
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要對孩子“橫眉冷對”:抱什么抱?寫!
孩子的成長,分為自戀與依戀。其實,自體一直都在尋找客體,“我”一直都在尋找“你”。小孩、貓、狗等動物,都是天然地在尋找對情感對象的依戀。如果我對你的渴望,得到了積極的回應,那這份動力就在我和你之間建立了一份鏈接,我就會表達對你的依戀。
弗洛伊德看來,自戀就是你的動力,也就是能量都憋在自己體內(nèi),你對我外部世界失去了興趣。后來的精神分析家不斷發(fā)展自戀這個概念。到了科胡特,自戀和全能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媽媽對最初的嬰兒要扮演一個角色叫自體客體,就是:我把另外一個獨立的他人當成我的一部分來使用,而并沒有把他人體驗成和我分離、與我不同的人。這里的他人就是我的自體客體??梢岳斫獬桑耗愕拇_是客體,在我這個自體之外,可我覺得,你好像是我自身的一部分,我可以像控制自己的手臂一樣控制你。它的重要功能是讓自體能夠伸展、表達自己的能量。
孩子小的時候“爸爸,我可以上廁所嗎?”“媽媽,我可以玩一會嗎?”“媽媽,抱抱好嗎?”他的眼神和語氣是充滿渴望的,可能這樣的家長平時對孩子太過嚴厲。
如果想穩(wěn)固自己的“權威”,對孩子通過建立強行的制止,建立“聽話”體系,砍掉孩子萌生的“自我意識”,使孩子訴求向內(nèi)發(fā)展。日本的民族教育中,不給他人添麻煩是深刻入骨的文化,即不使用他人,也不使用這個世界,這也導致了日本自殺率世界第一。
孩子喜歡和別人交流,喜歡通過交流獲得對世界的感知,這個時候,是自體在尋找客體,“我”永遠都在尋找“你”。如果我對你的渴望得到了積極回應,那這份動力就在我和你之間建立了一份鏈接,我就會表達對你的依戀。
這個孩子曾經(jīng)不斷地給我寫信,熱衷于寫日記,喜歡給我講他的所見所聞所感。我曾經(jīng)困惑于他要表達的內(nèi)容:
但是通過學習語言文字的表達,比昂說:文字是一個巨大的容器,是這樣的,我終于還是明白了他的意思。孩子在和老師表達思想和感情的同時也懸置了部分依戀給父母。
人都是自戀的,而依戀意味著你要低頭。最好是在孩子時學會依戀,學會低頭,學會去信任一個有力量同時又善意的對象。如果孩子遇到的外部世界不足以提供安全的依戀,那么孩子會體驗到什么?
所以,這個時候,當孩子在尋找“你”的時候,請不要橫眉冷對,這不是鍛煉孩子“自我意識”的最好時機,或許你的冷漠會把孩子推遠。
作者|楊美云
公眾號|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