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語文老師的教育感悟:我聽見你的聲音
編者按:作者是剛畢業(yè)工作的老師,通過幾次孩子們的行為,他發(fā)現(xiàn)孩子們需要老師的關注,下面我們來看看《我聽見你的聲音》這篇教育隨筆吧!
我今年大學剛畢業(yè)就來到太和三中東校區(qū),并且當了六個班級的閱讀老師,每周一個班一節(jié)課,一周下來也就六節(jié)課。這項工作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容易的是課少,難的是沒有課本,上課講的內容不好把握。初中的學生我接觸的很少,以前在大學實習的時候帶的是高一學生,難免有些不知所措。
部編語文課本加入了名著導讀,將名著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所以剛開學那段時間我就將語文課本里的名著導讀講了一遍。第一部名著就是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作者、寫作背景、主旨等方面介紹了這部名著。學生都認真聽講,反饋不錯,我講得也很起勁,但是奇怪的是下一節(jié)課我候課的時候還是有個別學生跟我說看不懂《朝花夕拾》,我不知道他們是真的看不懂,還是受到其他老師說“魯迅先生的文章難懂”這樣的話的影響。
“欲速則不達”,我決定先放一放,剛進入七年級就學《朝花夕拾》可能對現(xiàn)在的學生來說有點難度,所以聽取校長的意見,我找到綜藝節(jié)目《少年國學派》的視頻給學生們看,既有趣,又讓學生學到了許多成語故事。第一節(jié)課看《少年國學派》時學生們很安靜,眼睛瞪得大大的,時不時跟著演員們的表演哄堂大笑,還有個別學生邊看邊記筆記。我當時很開心,終于找到一種學生喜歡的上課方式了!不幸的是下一節(jié)課又看《少年國學派》時,有的學生表現(xiàn)得不耐煩了,低頭擺弄自己的小物件,或者寫其他作業(yè)。
沒辦法了,其他的視頻太長,剪輯下來總覺得有頭沒尾,影響教學效果。想了幾天,最后決定跟著語文課本走,比如這單元的主題是“家國情懷”,那我就給學生們講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或者這周學了某一位作家的作品,那我就找這位作家的另一篇作品讓學生看看,再自己編兩三道題目讓他們思考。
前段時間學習了《西游記》,看過這部名著的學生幾乎沒有,但是電視劇版的大家都看過。第一節(jié)課我簡單講了一下作者、成書過程及中國四大名著,第二節(jié)課就以語文課本上的《一調芭蕉扇》為例,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演課本劇,之后又讓學生上臺講一講自己喜歡的章節(jié)。直到這部分學生的學習勁頭還在,后來讓他們在課堂上閱讀時絕大部分學生沒有書,我強調了三次,到第三次課時每班還有五六個學生沒帶書。
看到他們又想想初中時候的自己,那時候我喜歡看書,但是都是作文選、《少年博覽》,到了高中才有機會看《意林》《讀者》,接觸到更多有內涵有品位的文章。馬克吐溫說:“經(jīng)典就是大家都認為應該讀而沒有讀的東西”,這種現(xiàn)狀從他的時代持續(xù)到現(xiàn)在,確實讓人擔憂。
一年365天,日子有長有短,在學校的日子也是有憂有笑,笑的是孩子們有時也太可愛了。記得有次大課間休息,有個班級整個班被歷史老師喊到辦公室走廊讀書,我從走廊經(jīng)過回辦公室,一個小女生跟在我后頭,直到我走進辦公室坐到凳子上。她一直對我笑,等到我問她有什么問題時,她才慢悠悠地問我,為什么她背會了所有歷史老師要求背的書最后還是考不好,讓我尷尬的是歷史老師就在走廊上,我們剛從歷史老師身旁經(jīng)過。我一個閱讀老師從審題講到字跡,最后還鼓勵她去請教歷史老師。
最有意思的是有次上課我看到一個男生滿臉通紅,趴在桌子上耷拉著眼皮,我走到他跟前問他是不是發(fā)燒了,然后一手摸著自己的額頭,一手摸摸他額頭燙不燙,結果我的額頭比他的還燙。他同桌看到了立馬對我喊:“老師我也發(fā)燒了!”那段時間學生發(fā)燒的多,我不得不謹慎些,又去摸摸這個學生的頭,瞬間那一片的學生都說“老師我也發(fā)燒了!”那好吧,我一個一個地把他們的額頭摸了個遍,都沒有我的額頭熱。等我反應過來自己可能受到了學生們的捉弄,他們卻都已經(jīng)笑得收不回來了。
還有一個學生問我為什么我跟他的耳朵長得不一樣,他有耳垂而我卻沒有,我就跟他講遺傳基因,可能他爸爸或媽媽有耳垂,結果他來了句他爸媽都沒有,我又跟他講可能他爺爺或奶奶有,又講到顯性基因、隱性基因,最后還鼓勵他找生物老師也聊聊這個話題,會有更多的收獲。也有學生問我發(fā)小誤會他了要怎么重修舊好,問我數(shù)學題怎么解,在作業(yè)本上畫畫跟我聊天,等等。
這些有意思的“小事件”讓我重新認識了這群孩子,他們渴望與老師有肢體接觸,有時候學生揮著手跟我打招呼,我們倆就擊個掌笑著擦肩而過;他們渴望從老師那了解到更多的知識,關于生命,關于歷史;他們也渴望與老師交朋友,彼此敞開心扉,面對面、心對心地交流。
有時我喊學生“小魔王”,有時也喊他們“小可愛”,因為他們喜而喜,因為他們憂而憂,把自己的生活過成了小行星,他們就是小太陽。希望所有的孩子在學生時代都能遇到知心的老師,也希望所有的老師在教書育人的生涯中遇到更多暖心的小太陽。
作者| 太和三中劉曉俠
公眾號|太和教研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