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酒的散文隨筆:勸君少盡一杯酒
學習啦:《勸君少盡一杯酒》是一篇有關酒的散文隨筆,作者從我國的酒文化寫起,贊頌了酒在我國的地位,最后勸人要適量飲酒。下面讓我們一起來閱讀這篇文章吧!
酒是一種文化,叱咤風云的英雄需要它砥礪斗志,豪放婉約的文人雅士需要它抒發(fā)心中的感情,失意的人需要它來麻醉自己,市井百姓需要它滋潤枯燥的日子。
酒能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成為人們友情的升溫劑,更是表達情感的獨特方式。無論是升學、升遷、入伍、喬遷、開業(yè),還是走親訪友、婚喪嫁娶,人們都會拿出酒來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甚至約定俗成了“沒酒不成席”的酒文化。
參加工作后,我一直是酒文化的忠實踐行者。人家說,喝酒看工作,我也就信以為真,一杯杯端起來,喝下去,觥籌交錯,猜拳行令,喝的酣暢淋漓,真應了“酒酣英雄尚開張”的古詩。
有一次,給一位親戚過壽,我們一桌8個人,一口菜都未沾唇,每人先喝半斤“醉三秋”,我也不知喝了多少,后來聽說,8個人全喝醉了,我一直醉到天黑才醒。像上面的情況,我一共喝醉了四次。后來,漸漸的我就感覺到身體不適了,特別是胃里鬧騰的慌,有時一疼就是一兩天。后來,實在撐不下去了,我就到縣醫(yī)院做了胃鏡。我哪里曉的做胃鏡的厲害,當時有幾分鐘的時間,我喘不過氣,肚里難受,想吐吐不出,想動動不了。當時我心想,完了,這回完了。自從做過胃鏡后,我就開始戒酒了。一戒就是幾年,中間斷斷續(xù)續(xù)也喝一點,但喝的很少,幾乎是象征性的。熟悉我的,了解我的,都不勸我喝。那幾年,我的身體好多了。后來,一到酒桌上,多少都喝點,漸漸的別人又知道我可以喝點了,有時人在酒桌,身不由己,無形中又多喝了點,誰知胃那么不爭氣,舊病復發(fā)了?,F(xiàn)在,我真的怕和別人在一起吃飯,不是怕回請,而是怕喝酒。喝酒后受罪的是我,痛的難忍的是我,又不能吃飯的還是我。一受涼胃腸就痙攣,所以只要有人約我去吃飯,母親就會囑咐我別喝酒。雖然說十人九胃,但胃痛的感覺是常人所不能體會的。我和母親同病相憐,母親的胃病有三十多年了,母親常常叮囑我小心著涼,少吃酸的,辣的、炸的、腌的、涼的……。記住別喝酒,注意休息,別熬夜,別累著。我理解母親不讓我喝酒的心情,但我一遇到酒桌上勸酒的場面,我就難為情了。喝吧,胃里難受,不喝吧,盛情難卻。不管我怎樣解釋,總感覺不喝酒心情無法表達,不喝酒就是不捧場,。我有時真的認為,不能喝酒是我的缺點,好像是慢待了上級、同事、同學,或者親戚朋友。
我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也是酒的故鄉(xiāng),人和酒的感情淵源流長。
君不見“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慷慨,“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出來換美酒”的豪爽, “一杯濁酒喜相逢”的歡樂,“人逢知己千杯少”的暢快, “天子呼來不上船”的醉態(tài),醉臥沙場“人”莫笑的粗獷……君不見“借酒銷愁愁更愁”的凄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浪漫,“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惜別……
然而大家都知道,適量飲酒對人的身體有益處,但是飲酒過多也會給人們的身體帶來傷害,給社會治安帶來麻煩。多少人酒后駕駛肇事亡,多少人酒后行兇害忠良,多少人酒后失職釀悲劇,多少人酒后身亡哭斷腸……有些人飲酒過量,即使沒有這些嚴重的后果,但那從毫言壯語到胡言亂語的過程,也實在讓人哭笑不得。我想這喝酒勸酒的風氣實在是應該改變一下,人的感情深不深不在是不是“一口悶”,人的感情淺不淺也不在是不是“舔一舔”。要知道,人格的魅力要比酒精的力量強大的多。所以,對于喝酒的人來說,飲酒不醉最為高。對于請酒的人來說,只敬不勸方為好。這樣做,于人于己都沒有沉重的負擔,既禮貌得體,又寬松自然,難道不是一件很輕松愉快的事情嗎?所以我個人的喝酒觀是:品種自選,酒量自控;敬而不勸,禮而不媚;少飲為佳,不喝更好。
逢年過節(jié),走親訪友,人之常情。喝點酒,聊聊天,放松放松,不失為人生一大快事。俗話說的好,酒不醉人堪英豪!勸君少盡一杯酒,少酌也能表真情!
作者:陳鵬飛
公眾號:渦水文苑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學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