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而教
學習啦:為了孩子的未來,教育者們需要負起屬于自己的責任,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而教》。
上世紀七十年代,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長的法國人保羅·朗格朗提出,數百年來把人生分為兩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工作,這是不科學的,接受教育應該是一輩子的事情。他的有關終身教育的提案在當時得到了許多成員國的贊同與廣泛傳播。此后的30多年間,“終身教育”這一現代教育理論逐漸在國際社會形成廣泛共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遺余力地在全球推進這一理論的擴展。從1972年富爾主持的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的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到1996年德洛爾主持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都反復在強調著“從搖籃到墳墓”的終身教育思想。
終身教育思想萌發(fā)于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但緣何一直到半個世紀之后才在世界范圍作出積極的反應?究其原因,一是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使知識和技術的更新周期明顯縮短,人必須不斷學習,才能適應現代社會文明的需要;二是科技的進步促使了經濟結構的變化加快,這就要求勞動者必須不斷學習,否則就將面臨失業(yè)或功能性失業(yè)的危機;三是信息化、網絡化社會的到來,使地球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落,新世紀人類將生存在一個既相互依賴又相互競爭的復雜的多元的世界里,在這個世界里,人們必須通過不斷地學習來完善自身的素質,以使自己獲得應付各種環(huán)境挑戰(zhàn)的能力;四是人口數量的劇增與人口壽命的普遍延長,以及人的勞動時間的縮短,使得原有的教育體系已無法滿足這種狀況下人的學習的需要,終身教育不但能在相當程度上滿足日益增多的教育對象的需求,同時又成了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有效方法;五是現有教育中存在偏重識記與考試而脫離生活實際,唯學歷化傾向嚴重等弊端,促使人們思索通過終身教育來革除這些弊端。
在我國,終身教育思想的確定經歷了近10年的時間。1993年,黨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首次以政府文件的方式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概念,1995年頒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規(guī)定:“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從法律上確認了終身教育在我國的地位與作用。1999年頒發(fā)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則明確指出,要“形成社會化、開放式的教育網絡,為適應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開辟更為廣闊的途徑,逐漸完善終身學習體系。”這是開放的中國與國際教育接軌的積極反應。
今天,從全球范圍來看,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臨。“知識經濟”中所謂的知識,已遠不止于當今中小學教育中那些單純的課本知識。它除了“知道是什么”、“知道為什么”等“硬”知識以外,還必須擁有“知道怎么做”(Know How——是指做某些事情的技巧、訣竅和能力),以及“知道是誰”(Know Who——涉及誰知道和誰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等的“軟”知識。在這樣一個社會形態(tài)中,立足于終身教育,發(fā)展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完善的人”,已成為指導世界各國進行教育改革的共同理念。
在終身學習社會里,一個人的學習時間已經從以前的幾年,十幾年延長到了幾十年乃至整個一生。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關注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呵護。假如我們的教育迫使學生將學習當成了一種苦役,那就是對他們的嚴重戕害!是對他們的極端不負責任!
從現代教育理論來看,教育的根本目標不是使學生獲得幾張文憑,而應該是對人的終極關懷。因此,使孩子學得愉悅一點,讓孩子享受學習所帶來的幸福,是每一位教育者的神圣責任。我們的教育應該讓學生覺得學習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我們的教育應該培養(yǎng)學生具有強烈的探究知識的欲望,我們的教育應該使學生具備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尤其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教育的首要任務應該是讓學生的身體素質能夠充分滿足他終身學習與工作的需要!眼下那種司空見慣了的為了區(qū)區(qū)幾個考分而以損害學生的悟性和生活力為代價的“應試教育”實在是一種與社會發(fā)展背道而馳的愚蠢之舉!
當我們以終身教育的視角來審視基礎教育的時候,就會清楚地認識自己的使命:基礎教育必須為終身教育服務;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是終身學習的根本保證。
公眾號:原創(chuàng)生活作文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學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