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教師的文章:戒尺、教鞭和師者
學習啦:教師不單是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用標準尺度把優(yōu)秀的品德,學識,言傳身教鞭策他們好好學習,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戒尺、教鞭和師者》。
戒尺詞語分開解釋是:“戒”:戒驕戒躁,革除不良嗜好;"尺":尺度,標尺,標準。戒尺是舊時先生教學用的“尺子”。其功能如同現(xiàn)代廢除的教鞭。先生用的“尺”是有說道的。
戒尺是用兩只木塊制成的。兩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俯者在上。“仰”,可開闊視野,廣博心胸;“俯”,可以大觀小,樹立自信。既俯又仰,在俯視腳下風景的同時才不至于那么狂妄,那么傲慢。在向無盡的高度攀登時,方能使自己的思想抵達更高的人生境界。
我們熟知“三味書屋”的講臺上,就擺放著一把戒尺。那是魯迅的啟蒙老師壽鏡吾老先生傳道所用,那把戒尺雖有懲罰規(guī)則,卻不常用,它只是用來威懾越線的頑皮弟子。對此凡是讀過《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的有心人,都能領會老先生的良苦用心。
郭沫若小時讀書,一日趁先生外出,去鄰家桃園偷桃。被園主告到先生那兒,先生卻沒用戒尺去懲戒他。而是若無其事地出了一對:“昨日鉆狗洞偷桃,不知為誰?”原來先生對自己的不光彩行為都了如指掌。郭沫若靈機一動,對出下聯(lián):“他年進蟾宮折桂,必定是我。”對這樣知過能改,力求上進的弟子,何需戒尺來戒?先生采用另種方式進行教育,這種教育雖無肌膚之痛,卻記憶至深。
人在成長過程中所必需的"戒尺",并不是中國的專利。在我的印象當中,不少國外名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也嘗到過戒尺的滋味。都德的《最后一課》:“老師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韓麥爾先生呢,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你們可以想像,我那時臉多么紅,心多么慌!”可想而知,“我”在平時不知挨了戒尺多少懲戒。
我小時讀書,老師用的是一根用槐條做的教鞭。教學時老師面對學生,用教鞭指著黑板上所授的知識。講到重點、難點、關鍵處,老師會用力把教鞭向所講的知識上一點,引起學生的注意。這時要是有人分散注意力或搞小動作,老師還會用教鞭敲一下黑板來為你提個醒。
在講劃句子成分時,老師說:“語法也就是從語言中提煉,歸納,總結(jié)出來的。”接著以教鞭指著黑板上“老師的教鞭”為我們分析:“老師是主語,教鞭是謂語。大主語‘老師’是受事,在意念上受小謂語‘教鞭’支配。”老師風趣地說:“老師雖是主語,卻要受小謂語的支配,教鞭的名字取的好,那是傳教與鞭策之意。”
現(xiàn)在雖已離開學生課桌幾十年,但老師的那根教鞭卻一直珍藏在我的心中。
最近幾天,一篇題為《孩子,媽媽希望你能遇見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師》的文章在知者中瘋傳。這篇文章說,“盲目的鼓勵和寬容,只能培育出溫室的花朵。好的教育,必然是寬嚴相濟、獎懲分明的;好的老師,必然是管教同步、嚴慈同體的”,告誡孩子“如果你在學?;膹U學業(yè)、侮辱老師、欺凌同學,老師以他的方式批評你、懲戒你,你不要指望媽媽會站在你那邊……”
先生的戒尺,老師的教鞭。立了規(guī)矩,成了方圓。傳道、授業(yè)、解惑。為知者插上翱翔藍天的翅膀,得以展翅云霄,一展人生報負。“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讓國人挺直了胸膛。
然而,不知從何時起,社會大力提倡“尊師重教”。既然把師放在首位了,那么依著達爾文的《進化論》,“老師的教鞭”自然就當隱退下來,讓位于師者了。君不見,沒了“教鞭”的“老師”,孤零零站在黑板前,再也不為句子劃成分了。
公眾號:紅羅山書院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學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