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古田軍號》觀后感怎么寫 觀看《古田軍號》有感5篇范文
《古田軍號》這部影片的背景是眾所周知的古田會議,以一個紅軍小號手后代的視角,來感受這段鮮為人知的歲月。那么關(guān)于古田軍號觀后感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古田軍號電影觀后感,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田軍號》:歷史由人創(chuàng)造,并選擇智者
雖然很多獻禮片都屬于歷史題材,但是取材歷史后的再創(chuàng)作里,總能看到主創(chuàng)獨特的藝術(shù)視角。比如即將于8月1日上映的雙重獻禮片《古田軍號》,在取材古田會議前后一段歷史時期后,選擇了紅軍小號手后代為講述視角。這一嶄新視角,為塑造歷史人物提供了新的空間。本片里的毛澤東(王仁君 飾)、朱德(王志飛 飾)、陳毅(劉智揚 飾)、劉安恭(胡兵 飾)都不僅僅是對歷史人物的還原,其更多的是一種基于電影藝術(shù)的角色塑造。他們之間的人物關(guān)系才是影片的看點,也是主創(chuàng)的訴求。
作為歷史意義重大的事件,古田會議已經(jīng)不止一次被搬上銀幕。不過那些作品更多的是以會議本身為故事重心,創(chuàng)作態(tài)度雖然嚴謹,卻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不夠豐富,主題探討上不夠深刻。古田會議在《古田軍號》里所占的戲份其實是非常少的。影片絕大部分時長都是在講述古田會議召開前一大段時間里,紅軍內(nèi)部的思想困境,以及主要領(lǐng)導人們在思考如何脫困時所遭遇的思想交鋒。也就是說,對比常規(guī)的歷史題材,《古田軍號》的特點在于更著重講述歷史進程中的人物。這些人物自身的所思所想,以及他們之間的矛盾、碰撞、化解。
經(jīng)過這一系列的人物塑造與戲劇沖突,觀眾會發(fā)現(xiàn)《古田軍號》在還原歷史之外,還有非常深刻且見解獨到的主題探討——歷史是由人來創(chuàng)造的,并且歷史在推進的過程中,必然會選擇更有智慧的人。影片通過歷史大事件(如戰(zhàn)役)和特征小事件(如鬧事小兵)的結(jié)合,很清晰地點出了紅軍在那個歷史階段里所存在的困境和隱患。觀眾通過這些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此時的紅軍對正確思想引領(lǐng)的迫切需要。而毛澤東、朱德、陳毅、劉安恭四人間的矛盾,正是為了尋找出那個最正確的思想。在尋找的過程中,自然有的人會堅定、有的人會猶豫、有的人會偏激、有的人會妥協(xié)。經(jīng)過數(shù)次交鋒過后,更加智慧、對局勢更深刻的洞察終會取得勝利,并推動歷史的進程。
其實,人物塑造一直都是電影創(chuàng)作的基礎(chǔ),并不是哪一種電影的專屬。好的文藝片有好的人物,好的商業(yè)片也有好的人物?;蛘邠Q句話說,只有塑造出好的人物,才算得上好的電影。香港電影的雙雄片出了那么多經(jīng)典,靠的不就是角色的魅力四射嘛。歐洲、亞洲的名導名作,也都是人物塑造的教科書。因此說,《古田軍號》對人物塑造的追求,與它們在藝術(shù)層面上都是異曲同工的。片中毛澤東和朱德、陳毅的情義,和劉安恭的針鋒相對,也都同樣魅力四射。只不過港片的情義是江湖情,《古田軍號》的情義是革命情。站在電影的角度,這沒有對錯好壞之分。
以人物為本,并且啟用青年演員來塑造歷史人物,讓獻禮片《古田軍號》具有了更廣闊的市場潛力。在市場上傳播更廣,也就意味著其人物和主題對觀眾的覆蓋更廣,認同更廣。在藝術(shù)上被認同被欣賞的《古田軍號》,也必然會給年輕一代觀眾帶來更深刻的教育意義,讓他們不僅了解歷史的進程,更看懂歷史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