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珍藏版?zhèn)€人讀后感7篇
《我們仨》這本書由楊絳回憶她和錢鍾書、女兒錢瑗一家三口,溫暖動人,文筆哀而不傷。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砦覀冐碚洳匕鎮(zhèn)€人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我們仨珍藏版?zhèn)€人讀后感篇1
如果不是小米媽媽的推薦,成媽很難想到去讀楊絳的這本《我們仨》,甚至連楊絳是何許人也都不知道。成媽僅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讀完此書,很是為他們一家三口相扶相守所感動,也為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卻仍工作的態(tài)度落淚,為互愛的一家人失散而悲傷。
楊絳是錢鐘書老先生的愛人,錢鐘書是《圍城》的作者,他們唯一的愛女名錢瑗。此書是楊絳老先生于九十多歲后懷念已逝去的另二位家人作做。書中描述了她們顛沛流離的一生,但卻患難與共,相互理解與支持,同時堅守自己的信仰,沒有抱怨,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描寫一家三人的品質(zhì),但字里行間及一生事跡卻透露著一種“春蠶到死絲方盡”的高尚品格。
很是為文末所描寫的一句話感動: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鞓房倞A帶著煩惱和憂慮。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如此,會歷經(jīng)大起大落,會歷經(jīng)生老病死,端看我們用何種態(tài)度生活著。用積極的一面看待人生,人生是快樂和幸福的;用消極的一面看待人生,則人生充滿不幸。其實現(xiàn)代社會,我們?nèi)巳耸切腋5模瑳]有饑餓,沒有戰(zhàn)亂,是和平發(fā)展繁榮昌盛的好時機,幾百年才一遇。我們處在這樣的好時代,有什么不知足的,又怎么能不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
我心亦然?;叵胫约涸?jīng)許下的愿,為社會貢獻一些心力,去落后地區(qū)資助些生活困難的孩子。但總是為生活中各種雜事纏繞和困擾,將那些心愿拋諸腦后了。等成成大點要去實施了,帶著他去去落后地區(qū),體驗當(dāng)?shù)氐纳?,讓他明白他是幸??鞓返摹?/p>
看完了《我們仨》,我也學(xué)到了很重要的一條,不要抱怨。其實人生中總會遇到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事情,會被誤解,會被陷害,但沒必要抱怨的。今后我也要摒棄抱怨,用平常心看待得與失。
我們仨珍藏版?zhèn)€人讀后感篇2
《我們仨》的作者是楊絳,對于她,我只知道是錢鐘書的夫人,對于錢鐘書,只讀過他的《圍城》,感嘆書寫的實在精妙,那些比喻見解看的也過癮,除此,坦率地講,知之甚少。寒假里,極其偶然的機會,讀到了《我們仨》,第一次走進楊絳先生(大家都這樣稱呼)的文字世界,也第一次被其樸素的文字后面厚重而深沉的感情深深地震動。書中有多處,看的時候惹我落淚……。
我們仨:錢鐘書,楊絳,錢瑗。
簡單的文字,全書只有三章: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在回憶錄的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簡短的開篇一章中,楊絳這樣寫道:“有一晚,我做了一個夢。我和鐘書一同散步,說說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陽已經(jīng)下山,黃昏薄暮,蒼蒼茫茫中,忽然鐘書不見了。我四顧尋找,不見他的影蹤。我喊他,沒人應(yīng)。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鐘書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聲呼喊,連名帶姓地喊。喊聲落在曠野里,好像給吞吃了似的,沒留下一點依稀仿佛的音響。徹底的寂靜,給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層深似一層的昏暗。我腳下是一條沙土路,旁邊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寬廣。向后看去,好像是連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煙的去處,但不見燈光,想必相離很遠了……”末句又說:“鐘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庇谑牵瑥膲糸_始的獨屬于“我們仨”的回憶就此拉開了序幕。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作者以最后幾年我們仨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為主線,以“古驛道”上的聚散展開來寫,字里行間滿是令人斷腸的痛。通篇中作者沒有呼天搶地痛哭的場面,沒有細致入微對“痛”的描寫,但正是那種含蓄節(jié)制的痛,卻能直擊人心里最柔軟的部分,是一種刺入靈魂的痛。這一部分,楊絳用時而夢幻時而真實的手法,將一幕幕往事交織在一起,遲暮之年的夫婦倆在老病相催之際,用真摯的愛相互支撐著度日,直讓人心里一陣陣發(fā)緊,令人扼腕嘆息。讀著文字,一幅幅令人動容的畫面浮現(xiàn)眼前,比如清冷的古驛道上,“我”來來回回穿梭于客棧與寓所之間,步履蹣跚、一腳一腳走進又走出萬里長夢。當(dāng)女兒阿媛住院一年無效不幸去世的部分,小說中是這樣寫的:“她鮮花般的笑容還在我眼前,她溫軟親熱的一聲‘娘’還在我耳邊,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就沒有了?!薄啊倚纳仙w滿了一只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啪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fēng),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讀這樣的文字,感同身受,淚流心傷。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從此生死兩隔,刻骨之痛!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追敘“我們仨”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回憶“我們仨”相互溫暖著共同走過的一幕幕之前,作者向我們道出了“家”的含義,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學(xué)者家庭的悲歡離合,看到了他們在面臨種種困境與苦難時依然保持著與日月同輝的人格魅力——
“三里河寓所,曾經(jīng)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
但是盡管這么說,我卻覺得我這一生并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我們仨”其實最平凡不過的。誰家沒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們?nèi)齻€或四個五個不等。只不過各家各樣罷了。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是和我一同承當(dāng),困難就不復(fù)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p>
家是什么?家在哪里?也許,誠如楊絳所言,家只是生命中一個必經(jīng)的客棧而已。它不是歸途。歸途是一條通往沒有終點的遠方的路。盡管沒有確切答案,我還是在楊絳的筆下,讀出了“家”的存在意義。一個傾注了愛的家,不僅僅是一個可供安身的棲所,而是歷經(jīng)聚散離合,始終牽系于心的一份情;是日日夜夜跋山涉水依然走不出的一個萬里長夢,是夢里夢外心心相印始終不渝的曠世之愛……
書的末尾這樣寫道: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nèi)司痛耸⒘恕>瓦@么輕易的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玻璃脆?!,F(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p>
“我”尋覓的歸途在哪里?‘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玻璃脆?!@一聲問,這一聲嘆,如敲窗的夜雨,不斷敲打著我的心。我依稀看到九十二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在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疾病、政治風(fēng)暴,生離死別等生命的種種際遇,飽嘗了人世間的悲喜浮沉之后,是在怎樣一種蝕骨的思念中,以最樸素也最真摯的文字寫下了“我們仨”的瑣細點滴。
讀完《我們仨》,我想,一本書的流行,不在于它辭藻之華麗,不在于它情節(jié)之曲折,只要有情,有真情,那就夠了。
我們仨珍藏版?zhèn)€人讀后感篇3
這個學(xué)期·伊始,我讀了一本書——《我們仨》。這本書是錢鐘書的夫人楊絳在丈夫、女兒相繼離世,在“我們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時,寫下的生活回憶錄。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沒有著太多筆墨,寥寥兩頁,拉開了那“長達萬里的夢”的序幕。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如夢似幻,我只覺朦朧,沒怎么看懂。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就是著墨的地方了,這一部分主要寫楊絳老人對于“我們仨”生活點點滴滴的回憶。
然而,令我最有感觸的還是封底楊絳老人的題字:“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這是一句多么平實的話語,然而我卻從中讀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與刻骨銘心的思念。如今社會,而許多老人很久才能見到兒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兒女們卻渾然不覺??萍既绱税l(fā)達,家人之間當(dāng)然也減少了相見的機會,人與人的內(nèi)心之間之間仿佛隔了一層厚厚的屏障。這個單純溫馨的學(xué)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卻又深刻的情感,是現(xiàn)代人無法體會的吧……試問,在這個交通十分方便的時代,多遠的距離都不成問題。但是在身體靠近的同時,我們的心靈也同樣靠近了嗎?我認(rèn)為沒有!我們的心中,怕是已沒有這本書中楊絳老人刻骨銘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歡這本書,不僅是因為它的情節(jié),更是因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愛!
我們仨珍藏版?zhèn)€人讀后感篇4
楊絳在前段時間去世,可我對她知之甚少。偶然在書柜中發(fā)現(xiàn)了這本泛黃的舊書,便饒興致地拿來一讀。
普通的一家三口,作者已經(jīng)八十多高齡了,女兒阿園是一個盡職盡責(zé)的好老師。故事就從一個莫名的電話展開。錢鐘書先生被邀去山上開會,作者做了一桌好菜,只可惜作者和阿園都太擔(dān)心鐘書先生了,幸好一個電話是鐘書先生撥來的,告訴了阿園開會地址——古驛道。在一番波折下,作者和阿園終于與鐘書先生相見。就這樣過了一段時日,阿園卻因病去世。
作者的夢不再輕靈,愈加沉重,在書的字里行間,都滲透了一份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苦,一份抑制著苦的苦。那本書,仿佛籠罩了雙層的悲哀。讀起來喉中似含了一口黑咖啡,咽不下吐不出直沖眼眸,瞬間朦朧了視線……
不久,錢先生離開人世后,只留作者一人懷念“我們仨”。懷念那段“我們仨”在一起的日子,平凡而奢侈的日子;和丈夫在國外打拼,相對讀書;和阿園一起坐火車,領(lǐng)略巴黎風(fēng)光;和丈夫在圖書館一心攻讀書籍……在整齊的字排中,洋溢著作者回憶之時,內(nèi)心的甜蜜。甚至搬家都顯得尤為開心。
只可惜家還在,但那沒有阿園和鐘書的家,還是家嗎?而作者心中的“家”已經(jīng)消散了。其實,還有一個家勉強算“家”——客棧,古驛道上夢一般的客棧,寄托了多少作者的愁思,現(xiàn)在也早已化為夢了吧。
愿您還變?yōu)橐粋€輕靈的夢,在天堂自由飛翔,還繼續(xù)著“我們仨”的日子,楊絳女士。
我們仨珍藏版?zhèn)€人讀后感篇5
《我們仨》這本書,是作者楊絳女士對自己和她的先生錢鐘書(著名的大文豪)、她的女兒阿園,一家三口的回憶錄。這本書講了楊絳他們家?guī)资甑募彝ズ蜕罟适隆?/p>
全書共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名為《我們倆老了》,只有兩頁,是記錄楊絳和錢鐘書先生晚年和老年生活的。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寫的是夢境,朦朦朧朧的,我看不太懂,只是感覺很恍惚,很凄涼…我想,是楊絳先生跟著自己的感覺寫的吧。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本書的重點部分,娓娓訴說的是一個年邁的老婦人,在孩子和老公相繼離世后,一個人孤獨孤苦,思念親人的悲傷感受。
在懷念往日的生活時,楊先生的筆觸總是平緩、溫暖的,像冬日的陽光,平靜而柔和。即使在不公平的歲月里,楊絳先生的筆下,也只是對生活變化的一種適應(yīng)。
書中沒有悲痛欲絕的句子,沒有撕心裂肺的呼喊,只是處處流露著對丈夫、對女兒的思念,和悲傷。如今,“我們仨”只剩下楊絳女士形單影只,活在回憶里……
幾十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楊絳、錢鐘書先生在艱難困苦中,互相扶持。特別是他們的愛女阿圓因病去世后,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困頓、悲傷了。
對于《我們仨》,有一點我感覺不太好,就是感覺楊絳女士總是和生活保持一點距離,沉溺在他們仨的世界中。好像除了他們仨以外,這個世界,再沒有能讓她牽掛和溫暖的人。讀后感.但是我感覺,社會其實一直給楊絳先生很高的評價和贊譽,肯定也有相應(yīng)的關(guān)懷。楊絳先生應(yīng)該從中感到溫暖,和生趣,而不應(yīng)該長期只是從往事中尋找親情和慰藉。但,這也許就是知識分子所特有的矜持、拘謹(jǐn),和狹隘吧,我尊重她。
書中最后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笔前?,歸途究竟在哪里?我不知道。我們每一個人,也許都只是過客。
我們仨珍藏版?zhèn)€人讀后感篇6
看完《我們仨》,正值楊絳先生百歲。楊絳先生自稱,已經(jīng)走到了人生邊。低調(diào)、與人無爭,一直是她和錢鍾書先生給人的感覺。在《我們仨》這本小傳中,楊絳先生敘述了她和錢鍾書及獨女錢瑗(圓圓)三個人的家庭生活,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單純和與世無求的氣氛以及濃濃的親情。
文章以一個夢開頭,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侶。夢中的緊張和蘇醒后的“埋怨”,讓我為這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動容。
其后,便是一個長長的亦真亦幻的夢的故事。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jié);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無望的邊緣;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
第三部,用完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楊絳和錢鍾書結(jié)婚后到英國留學(xué)、愛女出生、回國工作直到錢鍾書和錢瑗相繼去世的一系列人生歷程。平凡樸實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持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fēng)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guān)愛。記得最深的是他們的“探險”。這是一個多么適合夫妻的“節(jié)目”啊。在“探險”中,交流著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可以談工作,談家事,談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沒有主題,但在這隨意的聊天中,夫妻換了意見,厘清了思路,增進了了解。生活在繼續(xù),溝通沒有斷,感情不斷加深。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粗粋€個小故事,讀著一篇篇信件,望著一副副漫畫,我仿佛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里,處處有歡笑,有情調(diào),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guān)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guān)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著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著那些親昵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
書中還有個細節(jié),很是觸動了我。他們仨,出差了,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為“石子”,有空會經(jīng)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里有著真真實實的反映。我想,愛是需要表達的。這些“石子”,其實就是一份份愛的表達——熾熱也好,瑣碎也罷——總之,相互的愛戀和關(guān)懷,都讓這些“石子”說盡了。誠然,感情真摯與否,重行甚于言,但是,愛,如果做了,又表達了,不是更讓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fēng)遠去?!段覀冐怼?,文字簡單平實,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如清風(fēng)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
我們仨珍藏版?zhèn)€人讀后感篇7
今天重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感覺和第一次讀的時候感覺相似又有些地方不太一樣,第一次讀更加感動,現(xiàn)在讀反而太過理性,怎么都讀不出那種動容的感覺,第一次讀更加傾向于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膜拜的心理,第二次看更加傾向于捕捉一些第一次看的時候忽略的細節(jié),也要把忘掉的情節(jié)找回,我發(fā)現(xiàn)其實這次的感覺和第一次讀其實保持了一致,但是又有些新的見解。今天記錄一下重讀的感受。第一次讀的是電子版本,字一個個從眼前溜走,只留下感覺,那種復(fù)雜的感覺并不是閱歷多了一些就能有更加敏銳的感悟力,我現(xiàn)在反而覺得單純的時候感悟力更強。這次讀的是紙質(zhì)書,字還是那些字,可能讓我覺得精彩的地方還是那些地方,但我再也找不回當(dāng)初讀的那種動容的感覺了,可能后半部分還沒有讀完吧,有一句我記得很清楚:此生我們只有死別,沒有生離。
錢鐘書和楊絳還有女兒在這個世界上形成了一個溫暖的家庭,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很好很好,錢鐘書希望有一個女兒,像楊絳那樣,這是他的原話,書里是這樣寫的鐘書諄諄囑咐我: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我對于"像我"并不滿意。我要一個像鐘書的女兒。
今天看的是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第二部讀起很心酸也很凄涼、壓抑,更有一種虛實之間的痛苦,為錢鐘書后遭受的打擊心酸,還有錢媛的去世,第一次讀的時候很恍惚,并不太明白其實這是作者運用的一種寫作手法:以虛寫實,她一直說自己在做夢,其實是實情,她受不了失去女兒的打擊和痛苦。
第三部寫的是她和錢鐘書一起去英國讀書,后去巴黎大學(xué)讀書,并且生下女兒圓圓的經(jīng)歷,這的節(jié)奏明快,讀起很幸福,他們在英國和法國過的比較自由快樂,錢鐘書對妻子很好,每天早晨都會給她做早餐,楊絳也給他做飯,在國外做飯?zhí)铒柖亲右彩呛苡袠啡さ囊皇隆?/p>
第三部寫了他們回國后,錢鐘書一直在到處謀事,回國后就顯得比較壓抑和不順利,一方面受戰(zhàn)爭的影響,一方面受鐘書父親的影響,他的工作一直不順利,鐘書太聽父親的話,在西南聯(lián)大還沒做夠一年就去藍田謀職了,楊絳勸他別去藍田,應(yīng)該等著回清華,但是受不住父親給的壓力,他還是去了藍田。
楊絳和錢鐘書一直是很多人心中完美的伴侶,其實他們之間更多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扶持,過的生活也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他們年輕的時候也不會做飯,不會用爐子,在生活的磨礪中學(xué)會了做飯,而且做飯成了他們的一種樂趣,所以我想神仙眷侶的生活只是一種美好的想象,我更加喜歡楊絳對錢鐘書的照顧和在乎,他們之間更像是朋友,他們在牛津時,楊絳一直照顧丈夫的飲食起居,做到這點很不容易,因為只有特別關(guān)心一個人才愿意為對方做飯(講真寫到這里我都覺得寫不下去了)。
但是楊絳的角色又不是簡單的做飯,她在關(guān)鍵時候還能幫錢鐘書規(guī)劃自己的道路,她不愿意讓他離開清華的教職,但是鐘書愿意去,她就不吭聲了,因為他們約定尊重對方的決定,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對方,做到這點更難。
我覺得那些羨慕他們兩人生活的人可以讀一下《我們仨》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在平凡處才動人,兩個人相互尊重,相互體諒,能夠容忍對方的笨拙更難。
我們仨珍藏版?zhèn)€人讀后感7篇相關(guān)文章:
★ 楊絳創(chuàng)作散文《我們仨》讀后感1000字5篇
★ 我們仨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