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七集紀錄片《為了可愛的中國》最新觀后感心得范文5篇精選
《為了可愛的中國》在革命舊址實景拍攝,在歷史文獻和檔案資料中尋找細節(jié),將最新發(fā)現(xiàn)的史料與當代研究成果相結(jié)合,向人們講述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多年以來,許多重大事件和鮮為人知的故事。表現(xiàn)了一代共產(chǎn)黨人在實現(xiàn)中國夢人生道路上的精彩華章。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優(yōu)秀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
2019《為了可愛的中國》觀后感
上世紀50年代的交通大學星光熠熠,在上海灘云集了一大批學兼中西的知名學者。
其中,有位叫鐘兆琳的先生,他是學生眼中的天才型教授,也是錢學森念書時最為尊崇的教授之一。
收到中央一紙西遷指令后,上海交通大學一時爭論驟起。要不要放棄上海優(yōu)渥的生活遷到荒涼的西北?爭論愈演愈烈時,鐘兆琳給出了他的答案……
鐘兆琳出生在浙江省德清新市的一個富商之家。他的父親常說,西部不發(fā)展,國家就沒有真正的繁榮。
本可優(yōu)渥生活的鐘兆琳,在西安終日腳蹬布鞋,一身很舊的藍色人民裝,周末偶爾到東亞飯店點上兩道上海菜改善伙食,常被服務員喚作“老鄉(xiāng)”。
鐘先生1927年畢業(yè)于美國康奈爾大學,解放前夕收到美國大學聘書,但他哪也不去,就要留在祖國教書。
晚年的鐘兆琳已需柱杖而行,仍隨師生們在大西北考察,動員一批又一批西安交大畢業(yè)生留在西部工作。
為紀念鐘兆琳先生誕辰100周年,錢學森在致西安交通大學的信中寫道:“我是交通大學學生,鐘兆琳是我的老師,我是鐘先生的一個學生?!卞X學森常說,“我若能為國家為人民做點事,皆與老師教育不可分!”
本故事取自大型紀錄片《為了可愛的中國》第四集《西遷》。
64年前交通大學收到的一紙西遷令,拉開了新中國西部建設(shè)的大幕,也讓這所久負盛名的高校里上萬名師生的命運軌跡,從繁華的上海灘,延伸到荒涼的大西北。
本片創(chuàng)作團隊歷時半年,在西安、上海、北京等地尋訪數(shù)十位親歷者,沿著他們的西遷路,重拾為了祖國甘愿放棄優(yōu)渥生活的動人往事,還原那份“義無反顧,不問西東”的豪情。
大型紀錄片《為了可愛的中國》是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而傾情打造的一部壯麗史詩。全系列共七集,分別為《黎明之前》《歸國》《軍墾戰(zhàn)歌》《西遷》《遠離祖國的地方》《決勝貧困》《我和我的祖國》。節(jié)目聚焦眾多凝聚國人記憶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充滿真實情感的故事和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jié),為觀眾呈現(xiàn)幾代中華兒女艱苦奮斗的建設(shè)歷程與家國情懷。
這些歷史或許耳熟能詳,但這里為你帶來的,將是一段段你不知道的非凡故事,一場場極度震撼的精神洗禮。
2019《為了可愛的中國》觀看心得
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祖國,究竟意味著什么?
她,可以讓人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依然如此勇敢、樂觀;
她,可以讓人放棄名利,無視兇險,毅然踏上歸途;
她,可以讓人堅守于荒涼戈壁,屯墾戍邊,用盡一生的時間;
她,可以讓人告別繁華,一路向西,再向西;
她,可以讓人義無反顧奔赴萬里之外,唯有紙短情長以寄相思;
她,可以讓人在大山深處與貧困作戰(zhàn),將青春和激情盡情揮灑
......
70年,
無數(shù)中國人砥礪奮進,譜寫下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
所有的一切,只為我們可愛的中國!
七集紀錄片《為了可愛的中國》于10月2日至8日在央視綜合頻道每天12:36播出。
央視新聞頻道今晚21:30 《新聞聯(lián)播》重播后,將播出第五集《遠離祖國的地方》。
一條跨越坦桑尼亞和贊比亞的鐵路線,也是一部中國對外援助的光輝史。架在異國他鄉(xiāng)的鐵軌,為中國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該片創(chuàng)作團隊歷經(jīng)半年時間,在國內(nèi)多地尋訪了數(shù)十位援建坦贊鐵路的親歷者,并遠赴非洲進行拍攝,試圖以充滿真實情感的人物故事和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jié),為觀眾再現(xiàn)當年數(shù)萬名援外人員艱苦奮斗的建設(shè)歷程和充滿堅定信念的精神世界。
2019《為了可愛的中國》觀看體會
從1961到1966年間,12.7萬知青陸續(xù)從全國各地奔赴新疆,支援國家建設(shè)。這其中,僅上海知青,就有9.6萬人。
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在后來的返城潮中回到了繁華的黃浦江畔。
有兩個上海姑娘,1964年夏天來了石河子,把整段芳華都給了新疆,為的只是兌現(xiàn)39年前一句脫口而出的承諾……
楊永青出生在一個優(yōu)渥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給她鋪墊好了安穩(wěn)的前程,可她偏要去新疆。
農(nóng)場的白楊樹下,總理周恩來和副總理陳毅,接見了11位來自上海的知青代表,陳雪琴和楊永青都在其中。
見到總理時,陳雪琴只有17歲。那時的她或許還無法真正理解“不回家”的含義。
本故事選自大型紀錄片《為了可愛的中國》第三集《軍墾戰(zhàn)歌》。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無數(shù)熱血青年陸續(xù)從全國各地奔赴新疆,擔負起屯墾戍邊的使命。
荒漠里、界河邊、鹽堿地、瞭望塔……這些地方留下了幾代兵團人的青春,也留下了攝制組的腳印。
我們想把他們的故事,從悠悠時光里打撈出來,讓你也聽到,西北呼嘯的風沙中那一曲傳唱至今的動人戰(zhàn)歌……
大型紀錄片《為了可愛的中國》是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而傾情打造的一部壯麗史詩。全系列共七集,分別為《黎明之前》《歸國》《軍墾戰(zhàn)歌》《西遷》《遠離祖國的地方》《決勝貧困》《我和我的祖國》。節(jié)目聚焦眾多凝聚國人記憶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充滿真實情感的故事和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jié),為觀眾呈現(xiàn)幾代中華兒女艱苦奮斗的建設(shè)歷程與家國情懷。
這些歷史或許耳熟能詳,但這里為你帶來的,將是一段段你不知道的非凡故事,一場場極度震撼的精神洗禮。
2019《為了可愛的中國》觀看感想
“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學的外壕里去,讓大家踩著我把隆化拿下來!”
他們,如你我一般有著血肉之軀,卻為了信仰舍生忘死;他們,以自己的鮮血與生命,矗立為中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
1948年5月25日凌晨,蒼茫天地間剛露出一線曙光,河北隆化城外的陣地上一片寂靜。19歲的董存瑞和他的戰(zhàn)友們靜靜等待著總攻開始。
這一年的2月,大部隊東進遼寧朝陽,董存瑞所在連改編為東北野戰(zhàn)軍第11縱隊第32師96團2營6連,他被任命為6班班長。
5月初,為了配合即將開始的遼沈戰(zhàn)役,掩護華北戰(zhàn)場楊羅耿兵團東進,11縱隊奉命以迅速果斷的行動消滅國民黨十三軍,解放全熱河,切斷華北與東北的聯(lián)系。
隆化,是冀東戰(zhàn)略要地,承德的北大門。解放隆化,對解放承德、解放熱河,牽制東北敵軍,扼住敵人咽喉至關(guān)重要。
在隆化周圍,國民黨部隊修了坑道、塹壕和密集的碉堡群,有些特殊構(gòu)筑的暗堡還被稱為“模范工事”。隆化中學是敵人防守的核心。
“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學的外壕里去,讓大家踩著我把隆化拿下來!”開戰(zhàn)前,練兵比武中的“爆破元帥”董存瑞向連長請纓:“打隆化,我要爭取送第一個包?!?/p>
三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戰(zhàn)斗開始了。我軍強大的炮火,壓住了敵人火力,董存瑞帶領(lǐng)的爆破組連續(xù)摧毀了三個炮樓和五個碉堡,掃清了隆化中學外圍工事。
突然,敵人的機槍像暴雨般橫掃過來,把戰(zhàn)士們壓在一條土坡下,抬不起頭來。隆化中學東北角橫跨旱河的一座橋上,噴出6條火舌。橋上有個偽裝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攔住了沖鋒的道路。
負責突擊的3名爆破手中彈負傷,一位戰(zhàn)士沖上去時被敵人擊中炸藥包,犧牲于一片火光中。
“連長,我去!”看著戰(zhàn)友犧牲,董存瑞急得滿頭大汗。連長搖了搖頭,他知道董存瑞剛完成艱巨任務,需要休息。
時間一分一秒逝去。不拿下暗堡,就不能攻破敵人陣地。
“請批準我去!”董存瑞又喊起來。
連長緊緊握著他的手點點頭,囑咐道:“小心點!”
董存瑞挾起炸藥包,彎腰沖了出去。在戰(zhàn)友的掩護下,他一會兒匍匐前進,一會兒又借著手榴彈的煙霧站起來一陣猛跑。暗堡里,國民黨軍的機槍越打越緊,子彈帶著尖利的嘯聲,從他的耳邊掠過。
董存瑞中彈撲倒了,戰(zhàn)友站起剛要向前沖,卻見他猛然爬起,一陣快跑跳進旱河溝,進入了國民黨軍的火力死角。
他顧不上鮮血直流的傷腿,抱著炸藥包沖到橋下。這橋離地面有一人多高,兩旁是磚石砌的,沒溝、沒棱,找不到安放炸藥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藥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著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東西代替火藥支架。怎么辦?
這時,嘹亮的沖鋒號聲響起,進攻的時間到了。
董存瑞抬頭看了看橋頂,又看了看身后一個個倒下的戰(zhàn)友,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橋中央,左手托起了炸藥包,使其緊緊地貼著橋底,右手拉燃了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
火光閃過,巨大的爆炸聲震得山搖地動,濃烈的硝煙把太陽都遮住了。煙霧散去,只能看到一堆破碎的水泥、磚石和還在燃燒的木頭。
暗堡被炸塌,進攻的通道打開了,戰(zhàn)友們跳出戰(zhàn)壕勇猛沖鋒,將紅旗插進了隆化中學。
董存瑞犧牲的地方,戰(zhàn)友們徒手扒了很久,沒有找到他的遺體,哪怕是一塊零碎骨肉、一片衣服布料……
董存瑞,是河北懷來縣南山堡村的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里的“四虎子”;是兒童團里的“抗日小英雄”;是“我把這輩子交給了黨”的共產(chǎn)黨員。他,更是一名戰(zhàn)士,一個軍齡剛滿兩年又10個月的兵。在短短的歲月里,他立了三次大功,四次小功,獲得三枚勇敢獎章和一枚毛澤東獎章。
爆炸聲消弭于歷史中,英雄的魂魄長眠于隆化縣北郊。蒼松翠柏中,矗立著一座雄偉的紀念碑,碑上銘刻著朱德總司令的題詞:“舍身為國,永垂不朽!”四尺長的棺木里,安放著一塊紅布包裹的楠木,上面用朱砂寫著“以此木代替烈士遺骨”。
陵園西側(cè)有個角亭,是為紀念在解放隆化戰(zhàn)斗中犧牲的五千余名烈士而修建的。隆化縣總面積5497.30平方公里,在這場戰(zhàn)斗中,每一平方公里就有一名戰(zhàn)士犧牲。
“一個人的勇敢來自他的覺悟。”曾任董存瑞所在的32師副師長的天津警備區(qū)原政治委員曾威少將這樣追思他的戰(zhàn)士。
“我們這三千多人就是全犧牲了,也要牽制住敵人,讓紅一、紅四方面軍順利北進!”這是紅25軍長征時對戰(zhàn)友的承諾。
“我犧牲了我的一切幸福為我的事業(yè)來奮斗,請你相信這一道路是光明的、偉大的……”這是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quán)犧牲前給叔父寫的一封信。
“為了人民,愿作勝利前的最后一批犧牲者!”這是第三野戰(zhàn)軍解放上海時的誓言。
“讓我去”“跟我上”“向我開炮”“我在陣地就在”“鐵軍來了”“讓我再救一個”“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國”……鏗鏘的話語里,燃燒著忠魂。一個個烈士的名字,山河記取,天地見證。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自革命戰(zhàn)爭年代以來,約有2000萬名勇士為國捐軀,有名可考的僅193萬余人。
從解放戰(zhàn)爭中的董存瑞,到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的黃繼光,到建設(shè)發(fā)展時期的雷鋒、李向群,再到新時代的林俊德、張超、申亮亮、杜國富……他們,都是肉體凡胎,因為信仰舍生忘死;他們,以自己的鮮血與生命,矗立為中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
2019《為了可愛的中國》觀看有感
“我沒有文化,看資料也不懂,我就不相信,石油都埋到他們國家地下了?我們國家就沒有油?才怪了!”
“才怪了”,成了新中國的倔強
這些人發(fā)誓,“要用自己的雙手把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大多數(shù)人,沒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他們留下的,是新中國的朝氣蓬勃
1959年9月。北京沙灘紅樓。36歲的石油工人王進喜蹲在馬路邊哭了。
作為全國“工交群英會”代表,他來首都參加國慶觀禮,卻發(fā)現(xiàn)街上的公交車都頂著一個大包。包里是煤氣——因為缺石油,公交只能靠煤氣行駛。
“北京汽車上的煤氣包,把我壓醒了?!蓖踹M喜說。
石油是現(xiàn)代工業(yè)的血液,彼時,石油的短缺正卡住年輕共和國的咽喉。1952年,國產(chǎn)石油產(chǎn)品只能滿足所需的1/4,進口油品所花外匯上升至進口產(chǎn)品第一位。隨著國外封鎖日緊,空軍飛機甚至因油料緊張不能進行正常訓練和執(zhí)勤。
王進喜被煤氣包震撼的同一月,松基三井噴出工業(yè)油流,大慶油田正式發(fā)現(xiàn),一場規(guī)??涨暗氖蜁?zhàn)隨即展開。王進喜從玉門油田趕來,要到大慶“一拳頭砸出個井來”。
僅用5天零4小時,王進喜就率隊打完第一口井。新華社記者穆青當時寫道,“這是用世界上從來沒有見過的方法打出來的油井”:鉆機到了,裝卸工具不夠用,王進喜說,“拿腦門子拱地也能把井架拱起來!”繩子拉、撬杠撬,真把38米高、22噸重的井架豎立在了荒原上。
要開鉆了,水管沒接通。大伙兒說,用盆端。有人不同意,“你們見過哪個國家端水打井的?”
“就是我們的國家。”王進喜說。一天一夜,一群人用臉盆、水桶、頭盔,往井場端了50多噸水,提前開鉆。
第二口井鉆到700米淺氣層時,突發(fā)井噴。壓井要用水泥提高泥漿比重,可水泥加進去不能融合。王進喜拖著傷腿,帶頭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因為里面有燒堿,被拽上來時,疼得幾乎昏過去。
他心里始終憋著一口氣,“有些外國人,看不起我們中國人,就說我們中國是貧油國。我們聽見就生氣。我沒有文化,看資料也不懂,我就不相信,石油都埋到他們國家地下了?我們國家就沒有油?才怪了!”
“才怪了”,成了新中國的倔強。
“鐵人是個突出的代表,廣大職工實際上也都那么干的,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也不怕死?!贝髴c石油化工總廠黨委書記朱鼎科曾回憶。
在大慶會戰(zhàn)之前,已有上萬青年,穿著露著棉絮的破棉襖、坐著馬車,匯聚到玉門油田、克拉瑪依油田。僅大慶油田會戰(zhàn),就有來自石油系統(tǒng)37個廠礦、院校的石油人,和退伍解放軍戰(zhàn)士、轉(zhuǎn)業(yè)軍官等4萬多人參與。一位普通工人聽說新疆克拉瑪依發(fā)現(xiàn)了大油田,通宵睡不著,打包行李,要去支援。
大概在戈壁灘還是海洋時,才有過可以比擬的熱鬧:夜晚的燈火像是新出現(xiàn)的星座,荒原上到處飄蕩著年輕的歌聲: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富饒的礦藏。
油田都在戈壁荒灘上。大慶的冬天,最低氣溫到零下四十多度,鉆井邊、棉襖邊掛著長長的冰楞,十八九歲的“娃娃工人”凍得哇哇大哭??尥炅耍脙鼋┑淖旌埃骸氨憋L當電扇,大雪是炒面!”
缺糧,職工家屬自己開荒種。缺房,向當?shù)厝藢W“干打壘”。缺衣,自辦縫補廠,“一件棉衣里子用40多塊舊布拼成”。
更難的是國外封鎖,設(shè)備和人才奇缺。
沒有量油桶,就用罐頭盒改裝;修井設(shè)備不足,七八十人背著鋼絲繩,把四五噸重的抽油桿和油管從井底一節(jié)一節(jié)往上拉;井打完了要用水泥固井,沒有運輸帶,新中國第一支女子鉆井隊的姑娘們每人肩上扛一袋、懷里抱一袋,一路小跑。
沒有人才,就自己培養(yǎng)。改編而來的石油師某團1237名指戰(zhàn)員中,有1226人通過人均26個小時的集中訓練考取了駕駛執(zhí)照,“幾乎在一晝夜的時間里就掌握了方向盤”。
這些人發(fā)誓,“要用自己的雙手把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真的是用“雙手”——朱洪昌,一位工程隊隊長,用手捂住管道裂縫,堵住了漏水。奚華亭,一位維修隊隊長,在一次油罐著火時,跳上油罐,撲滅了火焰。毛孝忠和蕭全法,兩位通訊工人,用身體連接斷了的電線,接通了緊急電話……
大多數(shù)人,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名字。
他們留下的,是新中國的朝氣蓬勃:1955年,克拉瑪依1號井噴出高產(chǎn)工業(yè)油流,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誕生。兩年后,新華社從蘭州發(fā)出電訊——中國第一個天然石油工業(yè)基地在玉門建成。王進喜“砸”出第一口生產(chǎn)井的2個月后,大慶油田首車原油外運。
這些石油煉制的產(chǎn)品被送到中國第一座生產(chǎn)載重汽車的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第一座制造大型機床的沈陽機床廠、第一座大批量生產(chǎn)電子管的北京電子管廠……奠定了新中國的工業(yè)基礎(chǔ)。
1963年12月,《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新聞公報》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絕大部分依靠進口,現(xiàn)在已經(jīng)可以基本自給了?!?/p>
聽到這個消息,王進喜樂壞了。他說過,“只要上午拿下個大油田,哪怕下午倒在鉆臺上也痛快?!?/p>
他到處同人談論這件“大喜事”。然后和其他石油人一樣,爬上鉆臺、握緊管鉗,不吭一聲,埋頭干了起來。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