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會怎么樣?
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會怎么樣?(精選4篇)
幾米說:“我不斷在找尋童年遺失的小布偶,它曾在我夢里哭泣,告訴我它覺得冷?!?/p>
童年遺失的美好,對孩子來說,是致命的。
因為當他長大后,任憑他怎么努力,都會深深記著自己童年缺少陪伴的空白和缺失。
孩子會比大人更加情緒化,由于他們的敏感和脆弱,當被父母冷落時,他們的思想和性格便在不知不覺中形成。
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會怎么樣?篇1
?作者:小枚,一位熱愛文字的95后姑娘,筆名也許俗套但思想天馬行空,傳遞正能量,永遠回報世界以溫柔。文字很輕,力量卻很巨大。你的關注是我前行的動力,你的點贊是對我的肯定。
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會怎么樣?篇2
調(diào)查顯示,中國留守兒童接近7000萬人。
大多數(shù)的留守兒童的生日都沒有被好好對待過。
還記得綜藝《少年說》的二年級女孩,歐陽霜榕嗎?
她許了一個心愿,是想要爸爸媽媽陪她過個生日。
她說:“我印象中,爸爸媽媽從來沒有陪我過生日,我看見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陪著過生日時,我很難過?!?/p>
然后她又自問自答:“爸爸媽媽,你們會回來嗎?你們不會回來吧!”
孩子微弱的乞求,令人感到心酸。
留守兒童的父母,都在外忙工作,拼事業(yè),別說陪孩子過生日了,一年陪孩子的日子都少的可憐。
有的父母,在孩子童年的時候,拼盡力氣賺錢卻對孩子缺少了陪伴。
他們原本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卻也無形中給了孩子一片陰雨不散的天空,不知不覺中對孩子的未來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正如《奇葩說》的顏如晶說的:
“孩子的人生,也是一部連續(xù)劇,從第一集到第二十集,他會慢慢地變,連續(xù)劇你不看可以補,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補不回來的?!?/p>
孩子從開始希望自己生日有父母陪,到慢慢的失望,不再抱有期待,孩子在承受這些時,也形成了自己的性格。
所以,缺少陪伴的孩子,心理健康、品格品性、個人成長等都會受影響。
以前,我鄰居一個小孩,叫怡怡。
有次晚飯后,我下樓倒垃圾,剛好碰到她把獎狀撕碎扔進垃圾桶。
我注意了一下獎狀,上面“第一名”一行字特別顯眼。
我一時壓抑不住好奇,問她:“為什么獎狀不帶回家呢?你考得這么好?!?/p>
只見她略帶輕蔑不屑地說:“他們不需要知道?!?/p>
說完這話,我督見了她眼角的失望和空落。
這讓我想到怡怡的爸爸喜歡酗酒,每晚都是喝得醉醺醺的,大半夜敲門很大聲,擾的鄰居們投訴了好幾次。
怡怡的媽媽喜歡打麻將,一下班就約小區(qū)其他人打麻將,打通宵是經(jīng)常的事。
當我看到怡怡扔獎狀時,我心里流淌著一股心酸,在我眼里她一直是一個壞學生的形象。
我不止一次從爸媽的口中,得知怡怡的媽媽是怎么向外人講述自己女兒的,怡怡媽媽逢人就說自己女兒學習不好,管教不了。
也許怡怡早已知道這一切言論了,但是她沒有去證明給大家看。
大家都不知道,其實她是個好孩子,不僅學習成績特別好,還是一個“懂事”過頭的孩子。
懂事過頭的、缺少陪伴的孩子,在情緒管理方面,缺少必要的互動和交流,遇到應激事件產(chǎn)生情緒障礙的概率遠高于那些不缺失陪伴的孩子。
很多孩子在學校得了獎狀后,都會興高采烈的給爸媽看,盼望父母給他獎勵,獎狀也會被高高貼在墻上。
怡怡與同齡人不同的是,她在努力扮演父母眼里定義她的“壞孩子”形象,這都源于她內(nèi)心缺乏疼愛所散發(fā)出的叛逆。
有的父母,將孩子視作與別人炫耀的資本,他們可笑的自尊心不允許自己家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差。
這樣的父母是愛孩子的嗎?
愛不愛,尚難下定論。
但能確定的是,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
一昧的要求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卻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求。
就像怡怡一樣,我很想象,當她父母都在外面玩,很晚才回家時,她自己在空曠曠的家里是如何度過一個個漫長的夜的。
他們從不關心怡怡在學校的情況,只會問怡怡成績?nèi)绾?
他們從來沒有好好陪過怡怡,只會一昧要求怡怡要如何;
他們看起來是怡怡的父母,卻從沒有真正聆聽過怡怡內(nèi)心的聲音。
這樣的父母,實則是缺席孩子童年時的天真爛漫,用錯誤的教育方式毀了孩子原本快樂的童年。
可見,父母不陪伴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
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會怎么樣?篇3
明星華晨宇在節(jié)目上坦言自己的童年:
“我小時候是一個極端的、悲觀的人,我們上小學的時候,那時候我已經(jīng)害怕人,怕到一種極端了,甚至不敢去學校的那種?!?/p>
因為華晨宇兩三歲時父母就離異了,學校的有些孩子說他是野孩子,都愛欺負他。
華晨宇7歲的時候,有一次,學校有好幾個人圍著他,把他摁在地上打。
被欺凌后的華晨宇回到家,狂哭,對他父母說:“爸爸你們不管我?!?/p>
這一句帶著質(zhì)問的控訴,也是華晨宇對他不被關注的童年的吶喊。
華晨宇從小就缺乏父母陪伴,媽媽一年才見一兩次,爸爸也很少回家,每次回家都是問成績,無其他可聊。
久而久之,爸媽回來他也感覺不到很開心了,反而不適應家里人,習慣了自己照顧自己。
也因為從小缺少父母的陪伴,他變得很自卑,不愿意和人說話,只能靠自己,在音樂中治愈自己。
那些缺少陪伴的孩子,普遍幸福感都很低、自卑又缺愛。
“我、我、我叫華晨宇”。
這是華晨宇在2013年參加《快樂男生》時的自我介紹。
當時我想,連說自己名字都要結巴三次的人,內(nèi)心一定充滿了恐懼和自卑。
因為從小就沒被好好疼愛,致使他們在長大后,很難有歸宿感,快樂的心情會很難持久,而一旦難過,情緒也很容易陷入灰暗。
這些缺少陪伴的失落慢慢地讓他們心中有了一個受傷的小孩。
這讓我想起《奇葩說》有個辯友問馬東:“一個人吃過那么多的苦,到底要多少甜才能彌補回來?”
馬東說:“只要一點點甜就夠了?!?/p>
缺少陪伴的孩子,因為童年的缺失,當他們長大后,一旦有人對他們好,哪怕只是一點點,他們也會無限將其放大,只為了填補他們內(nèi)心遺失的空落。
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會怎么樣?篇4
知名主持人楊瀾分享過她的經(jīng)歷:
1996年,楊瀾在美國生下了兒子,當時她才28歲,工作也處于上升期,所以孩子誕生后,她一直忙于工作。
直到有一次,由于工作原因,她整整出差了一個星期沒有回家。
那天回家,兒子先是背著她不說話,最后哭出聲來。
楊瀾看著生氣鬧別扭的兒子,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就在這天后,她給自己下了一個死命令,放下工作專心在家陪孩子一年。
對于楊瀾來說,放棄工作可能意味著錯過了一個好的工作機會,但是如果不這么做,她錯過的可能是他的整個人生。
這一年的陪伴,她給了兒子最需要的安全感。
她感慨道:“如果當時我不放棄自己的工作去陪兒子,造成的親情缺失是后天不可彌補的。”
父母別缺席孩子的重要時刻,那是孩子僅有一次的最珍貴的童年。
對于孩子來說,陪伴很簡單,就是爸爸媽媽的一個真誠的關心,一個喜歡的玩具,一個大大的生日蛋糕,只要是父母的陪伴都足以讓他們感受到幸福。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當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見的時候,它就會變成熱情和愛;當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見,就變成黑色的。”
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在孩子童年時,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陪伴。
作為父母,要學會表達對孩子的愛,可以多問問孩子每天發(fā)生了什么事,多關心孩子的生活和情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
親愛的父母,把目光多放在孩子身上吧。
多陪伴孩子,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見證人,一起陪著他變成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