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上海華師大學習心得3篇
赴上海華師大學習是很多人渴望的,那么赴上海華師大學習感想是怎樣的呢?下面是學習啦帶來的赴上海華師大學習心得,歡迎查看。
赴上海華師大學習心得一:
國慶節(jié)前夕,接到領導的通知要到上海去學習,那一刻我感到十分榮幸和自豪。想想看,第一次出遠門學習,而且到上海去,到那么發(fā)達那么前沿的城市,真令人向往!可是要去學習那么長時間,我的教學任務怎么辦?這一刻我又猶豫了。學校領導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似的,對我說:“你只管去吧,我會安排好的。這次機會來之不易,好好去學習,多帶些前沿的信息回來吧!”這就樣,我?guī)еI導的重托,帶著對教育教學的渴望,帶著對個人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帶著對上海的神往,在市培訓中心趙主任的帶領下來到了夢寐以求的上海。
在第一周的學習中,各位學術淵博的教授從不同的方面對教育教學進行了深層的講解。胡東芳博士以充滿智慧、富有幽默的語言講解《新課程背景下學校教科研及論文實用策略》,他的講解富有生活化,富有趣味化,讓會場不時爆發(fā)出一陣又一陣的歡笑;席居哲博士則從師生溝通的藝術這方面講解了神奇的期待效應;上海市委教研室的趙才欣主任對教學評價和教學設計進行了生動而詳細的闡釋;哲學博士王建軍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講述,讓我對如何提升個人的專業(yè)素養(yǎng)有了更深層的認識和理解;李政濤博士則從“有效教學”這方面進行了細致而全面的剖析和講解;女博士吳亞萍則從課堂教學轉型變革的策略研究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講解,特別是她從教學實例中深入地剖析課堂教學的路徑與策略,讓我知道在教學中的一些缺陷,以及以后今后改正的方向。
這一周的學習既忙碌又充實,各位教授系統(tǒng)的講解,讓我有更多的體驗更多的思考以及更加深刻地反省。我想在后來的學習中我肯定也會有更多的收獲,也會有更多的體驗!期待著!
赴上海華師大學習心得二:
6月19日至20日,我有幸參加了九年級教師赴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的學習培訓。一天半的時間里聆聽了來自華東師范大學郭景楊教授的《有效課堂教學與案例》、上海交通大學二附中吳金瑜校長的《基于新知識分類的課堂教學模式》、上海市長寧區(qū)教育學院張邦浩主任《做學生尊敬愛戴的老師》三位專家的講座,使我感觸頗深,給了我強烈的震撼和深深的理論引領,使我深感責任的重大、知識的貧乏和能力的不足。在這一天半的學習中,真可謂受益匪淺:
一、有效課堂教學感悟
郭景楊教授的報告分為教師明明白白地教、學生明明白白地學兩大主題,結合生活案例和教學案例,分析總結出有效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明明白白地教、學生如何明明白白地學的有效措施。其一:教師如何明明白白地教要做到 “小步子、多活動、勤練習”;其二:學生如何明明白白地學要體現“體驗、互動、感悟”三個基本要素。
郭教授的報告生動形象,結合 “西瓜的吃法”、“三線八角手勢法”、“鉛筆實驗——壓強”、“流體壓強的教學設計”、“切蘋果探究長方體”等生活實例和教學實例,讓我們看到有效的教學課堂,首先要將教學三維目標落實到位,明確、細致,從每個學生的認知出發(fā),靠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域”,使目標落實的落差降到最小,讓每個學生都能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其次教學方案的編寫要注意創(chuàng)設教學活動,形成互動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真正的動腦參與學習,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再次目標達成評價利用多種形式進行達標檢測。
從郭教授的報告中我深刻認識到,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在于教學課件的變化多樣,而在于學生參與體驗、實踐獲得新知的過程,學生的“做”勝于老師的“說”,學生通過做使知識從具體到抽象,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歸納的思維能力,總結規(guī)律和方法的學習能力。這一點尤其在地理教學中值得借鑒,例如在地球地圖一章教學中,經緯線、半球的劃分、等高線地形圖等都是教學的難點,課本中只是一幅幅地球或山體的平面圖,學生對于抽象的地理事物缺乏空間想象能力,我們盡可能的創(chuàng)造一些教具將抽象地理事物變成具體的模型,如東西半球的劃分是難點,我們完全可以拿一個西瓜標注上經度,然后讓學生動手切開西瓜,再判斷東西半球的范圍。再如等高線教學我們完全可以用一個泥塑的山體,刻畫上等高線,讓學生根據模型動手繪制出等高線地形圖,想信學生通過親自實踐,對于等高線地形圖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二、新知識分類的課堂教學的感悟
吳金瑜校長的報告讓我認識到新的知識可以分為三大類,不同的知識教學方法也不一樣:感官識記類知識——演繹(采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記住);意義理解類知識——講練做;過程體驗類知識——以做為主。
從報告中看到有些知識讓學生自學,學習效果是很低的,書本的知識比較抽象,教師要采用多種形式,調到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記憶的效果會更好。對于意義理解類知識,教師要善于引導,使學生思維有序,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用美國華盛頓博物館的一句話來說:“聽過的忘記了,看過的記住了,做過的屬于我自己的”。
吳校長的報告讓我反思自己的教學,在實際教學中從未想到過知識會分為幾大類,更沒想到對于不同的知識會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叵胱约旱慕虒W,經常以學生自學課本為主,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但其中忽視了學生的感官發(fā)展。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不同的教師在課堂上會演繹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藝術效果,盡管有規(guī)定的教材和相應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卻沒有固定的臺詞,課堂教學給予了教師充分的空間,可以自由馳騁,自由探索。作為教師,在教學上要大膽嘗識和創(chuàng)新,形成自己鮮明的教學個性。有創(chuàng)新精神,才會有教學個性;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師,就沒有個性的教學。
三、做學生尊敬愛戴的老師感悟
張主任的報告分為“因材施教,培養(yǎng)人才;勤懇敬業(yè),為人師表;關愛學生,教書育人”三部分,重點從如何認識人才、優(yōu)秀學生成長分析、德育培養(yǎng)等方面展開論述。報告從專才、全才、偏才的事例讓我們認識到我們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社會洞察能力,善待每位學生,因材施教,培養(yǎng)各方面人才。德育培養(yǎng)要重視基礎道德培養(yǎng)、行為規(guī)范習慣的養(yǎng)成、榜樣教育、學生社團活動等方面。要做一名受學生尊敬和愛戴的老師,應該走進學生的心靈,聆聽學生的心聲。
張主任的報告讓我認識到,一個學生一個世界: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每個學生都是一個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的個性世界。作為教師,要善于發(fā)現每個學生的不同個性,精心呵護這些生命,走進他們獨特的個性世界,對他們加以引導和幫助,給以悅納和確認,予以延伸和發(fā)展,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到愛的陽光雨露,在溫暖、滋潤的環(huán)境中茁壯成長。而不應事事單一,處處劃一,時時統(tǒng)一,實行簡單的一個法子、一個模樣、一個答案,導致千教一法、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而“千篇一律就等于毀滅”。教師要像慈母一樣關愛每一位孩子,無論是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或是令人頭疼的后進生,均應一視同仁,公平厚愛。陽光屬于每一個孩子,無論他們是貧窮還是富有,是聰明還是智障;無論他們是相貌平平甚至丑陋,還是沒有特長甚至平庸。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平等、自由、充分地參與教育的全過程,都應該在教育過程中享受到學習的幸福和快樂。
正如一位專家所說,外出學習重要的并不是收獲了多少知識,而是在專家引領下所做的自我反思。通過本次外出學習我告誡自己:“讓自己‘現代’起來”,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努力學習,我的目標是做一個研究型教師、智慧型教師、學者型教師、創(chuàng)新型教師,總而言之要成為一個有魅力的教師。
赴上海華師大學習心得三:
11月26日,濟源市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班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拉開了帷幕,我有幸成為了53名教師隊伍中的一員,滿懷信心和希望參加了為期十天的培訓學習。在去上海之前,我深知,這次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因此在上海培訓期間不敢有絲毫懈怠,牢記臨行前的對這次學習的定位“發(fā)現之旅,思考之旅,成長之旅”,還有李主任對我們的要求認真聽,勤思考,多反思?;厥着嘤栔薪洑v的點點滴滴,感慨頗多。
1、緊張并快樂著
華東師大的學習,我最大的感覺就是兩個字——“緊張”,日程安排緊湊、報告精彩、信息量大,好多東西根本來不及細細咀嚼,馬上就進入了下一個板塊的學習。好多老師都有同感,筆、本、錄音筆、相機、電腦等都派上用場了,眼睛、耳朵、手、大腦都動員起來了,還是目不暇接、手忙腳亂,每個人都想把能記下的都記下,把能帶回去都帶回去,以慢慢體會、感悟,和同事共同分享。雖然很忙碌,也很累,但卻快樂著??梢哉f,這次十天的培訓學習,既有觀念上的洗禮,也有理論上的提高;既有知識上的積淀,也有教學技藝的長進。無論從聽報告到參觀學校,還是從所見到所聞,每時每刻,都讓我有所收獲和感動,加之來我市各校的老師們集聚一堂,我們在碰撞和交流中盡情地享受著學習的快樂。十天的時間雖然短暫,但是必將沉淀下美好而永恒的東西,需要我們慢慢梳理、慢慢品味。
2、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境界。
這十天的學習,讓我充分了解了許多的教育理念,也讓我開闊了視野??梢哉f十天的學習見識勝過十年。以往在學校里,難得有這么長時間外出學習的機會,說是井底之蛙也不為過,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自己無從而知。雖有了網絡,需要時可以上網搜索,但很多東西是無法尋找的,就是有,也只是別人的。有些是書上寫的,有些是電視、電影上的,百聞不如一見。這次外出學習,大大開闊了我的眼界,看到了許許多多的新事物,接觸新觀念。
如范國睿教授的《國際教育變革的新趨勢》,了解到了什么是全民教育,全納教育,國際理解教育,什么是教育的民主化、信息化、全球個性化,還有中國與美國教育的差異;楊小微教授的《課堂與教學的文化反思》,其中講到文化的濡化與涵化,這名詞都是第一次聽到。楊教授倡導我們的教育應學歐洲的慢悠悠,讓學生享受老師展現教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并有自由地選擇,來享受慢教育;從陸有銓教授的《學生人文精神的養(yǎng)育》中知道了如何養(yǎng)育學生的人文精神。還有其他教授在講課中滲透的現代教育觀,學生觀等問題,比如李政濤教授提出我們的孩子上小學、初中和高中最好是在上海(基礎教育比較扎實),上大學最好是在北京(積淀較為深厚),上研究生以上的最好是在國外(能學到先進的理念,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對這些問題我也在不斷思考和感悟,這對我今后的工作、學習、生活將有很大的啟發(fā)和影響。
3、提高了教育理論水平,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
以往在學校,平時忙于教學工作,很少有機會靜下心來讀書,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十天的時間,十八場的報告,我們的頭腦不斷地被專家們先進的理念刷新著,我們的思想也不斷地被教授們精彩的報告撞擊著。讓我對傳統(tǒng)教育、現代教育及素質教育有了新的認識;對教育教學的理論與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統(tǒng);對開展教研活動的方式更加明確,無形中提升自己教育教學理論水平,為以后的教育教學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具體地說:
1)王建軍老師——要想改變:找到一面鏡子,可以對照。
他從國際視野的開闊角度和我們談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每談完一個話題,他就會提出幾個思考題,引發(fā)我們后續(xù)深度思考。王老師談到教師如何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時,他說,如果一個人對自己都不清楚地東西那是談不上改變的,因為沒有發(fā)現何來改變?但改變是不難的,難的是你對生活習以為常,無法發(fā)現需要改變的地方。每個人都有改進自己的內心力量。實踐中為什么很難改,因為缺少一面實踐的鏡子,沒有第三只眼睛幫助客觀對照。教學實踐中,利用看自己教學錄像是“照鏡子”的好方法。因為課堂教學是個即時的反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十全十美的課堂是不存在的。平時的評課靠印象評,但每個人的印象不同,評課并不客觀、完整。找到了“課堂錄像”這面鏡子,通過課堂細節(jié)觀察,就可讓模糊的印象清晰呈現,就會作出很多改變的自我建議,找到提高的起點。
在講教師的基本功時,王教授在報告中給我們播放了一段視頻《倚天屠龍記》,讓我記憶最深。張三豐在教張無忌“太極拳”時,張無忌說我們練的是九陽神功,怎么練太極拳,張三豐說了一句“只中其意,不中其招,當你忘記了所有的的招式,就練成了太極拳”。同樣的道理,教學中我們把各種基本功練好了,才能以不變應萬變。用王教授的話來說“老師練好基本功,學什么都快!”
2)李政濤老師——“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
李教授隨葉瀾教授,深入教學一線,研究《新基礎教育》,學識廣闊,境界高遠。李教授的授課方式很獨特,他思路清晰,語調平和,一邊講一邊把一些關鍵的詞語在電腦上直接打出來,與我們互動交流。從李博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案例,每一處結語中,都強烈感受他自身這么多年從“生命自覺”到“智慧自覺”的修煉。如在講《讓課堂充滿生長的氣息——從“有效課堂教學”談起》時,他送給我們的一句話“愛自己,就要栽培自己;在上完《“說”出精彩和“評”出品味——怎樣“說”課和“評”課》時送給我們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他的思想充滿哲理,富有教益。
他認為教師的真正價值,應體現在有高較的生命價值取向,追求“智慧自覺”。在談到什么是教育智慧時,沒有直接闡述,只是介紹了五種觀點,引發(fā)我們思考。觀點1:三流教師用懲罰,二流教師用語言,一流教師用眼神;觀點2:智慧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己快樂,也能給別人快樂的人;觀點3:智慧的教師把自己當成學生,把學生當成自己,把學生當成學生,把自己當成自己;觀點4:教育智慧首先是發(fā)現兒童的智慧——發(fā)現他的特殊性、差異性和復雜性;觀點5:教育智慧是善于開放生成的智慧。是的,智慧是在不斷思考中的領悟,智慧是在不斷堅持中的通透,智慧就是用“愛”和“自覺”構筑的與學生共同走向生命自覺的歷程。當學生綻放幸福笑容的時候,作為教師的我們就享受到了智慧的境界。
從他身上還學到了一些更為適用的東西:
①一節(jié)好課要做到五個“實”:(1)有意義的課,即扎實的課;(2)有效率的課,即充實的課;(3)有生成性的課,即豐實的課;(4)常態(tài)下的課,即平實的課;(5)有缺憾的課,即真實的課。
②上課要掌握“三個原則”,即“三教三不教”:一是學生已經會的和懂的不教,只教不會不懂的;二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能讀懂的不教,教如果你不教學生學不會的,或者教了之后會更有進步和發(fā)展的;三是你現在教了,學生也不會也不懂的,不教。
③上課必須明確“五個點”: 知識訓練點;能力培養(yǎng)點; 方法習得點;習慣養(yǎng)成點;考試關注點。
④什么是一堂好課:一是看學生,看學生變化了沒有?發(fā)展了沒有?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進課堂與走出課堂是否一個樣?三是看有無生長感。要想使教學具有生長感,需要找到“三個點”:一是找到“挑戰(zhàn)點”,給學生一種挑戰(zhàn);二是找到突破點,突破難點和障礙點;三是找到提升點,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提升。他認為“不生長”的課堂是無效的課堂,“被生長”的課堂是僵化的課堂,“自生長”的課堂是綠色的課堂,“共生長”的課堂是理想的課堂。
3)吳亞萍老師——“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
吳教授講的是《怎樣備好一堂課》,指出我們備好一節(jié)課需要做到:一要讀學生,了解學生前在的狀態(tài),潛在狀態(tài)和發(fā)展可能;二要讀教材,研究教材的育人價值、提升內容和生命結構;三要定具體目標,定教學三層次的目標:總體目標,階段目標和具體目標;四是開放和彈性,關注學生差異,設計有針對性和發(fā)展性。從備課的角度告訴我們要用心備課,既要教學生學結構(知識結構和方法結構),還要教學生運用結構,把知識的上位結構教給學生,從而實現舉一反三,實現遷移,為孩子將來一生的發(fā)展奠基,為孩子的終身發(fā)展考慮。用她的話來說就是“發(fā)現比發(fā)明要重要的多”,她的這一方法,對于理科來說是很實用的,尤其是數學。吳亞萍教授很是用心,她主要聽的是數學的課,每聽一節(jié)課,都要為上課的老師進行課堂重構,她說“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她認為課堂的生成很重要,課堂沒有生成不是一堂好課。抱住預設不放,錯失精彩生成;拋開預設不管,課堂隨意生成。
黃敬忠教授、楊小微教授、周彬教授、李曉文教授、唐思群教授等,一個又一深入我們內心,滌蕩我們思想。每一次的學習,我們面前就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們看到一個嶄新的世界,享受一種收獲的幸福感。讓我覺察到我們與他們的區(qū)別就是教育家有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一個教師的價值,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正如于漪老師所說“與其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不如說我要一輩子學做教師!”聽完這些報告使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師觀、教學觀、學生觀、質量觀、人才觀,同時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今后發(fā)展的空間,使原有的專業(yè)成長目標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和提升,樹立了終身學習的意識,促進自己專業(yè)成長。
在以的日子里,我所要做的就是要腳踏教育的大地,仰望教育的星空。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如溫《仰望星空》的小詩中所說的那,做一個仰望星空的教育者。
赴上海華師大學習心得3篇相關文章:
赴上海華師大學習心得3篇
上一篇:2022新時代好少年事跡范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