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吶喊讀書筆記6篇
《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吶喊》深刻地揭露了舊時封建社會的殘忍,從中我也讀到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殘忍景象。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吶喊筆記,供大家參考。
吶喊筆記1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后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xiāng)》,《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蘇醒,醫(y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y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
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于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向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yè),在最后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后被打折了腿,最后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xiāng)》中那個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凄涼的神情,從而體現(xiàn)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這一點。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群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后,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xiàn)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蘇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吶喊筆記2
在茫茫的歷史潮流里,在黑暗的舊社會中,文學界的一個巨人,他沒有以封建學問為基本,用新一代的手法展現(xiàn)了他驚人的風采,他——就是魯迅。——題記
年幼時,一直認為魯迅的作品十分深奧,不容易懂,猶如宇宙里一顆未知的黑洞,摸不著,猜不透。在這個令人懷念的寒假中,我傾聽了這位巨人的心聲,我不禁對他傾慕了,他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豪,真不愧為“民族魂”。
《朝花夕拾》為我展現(xiàn)了一代文豪憂國憂民的心理。他的語言是直來直往,是樸實的,讓人讀下去便一讀到底,手不釋卷。這篇文章,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毫無疑問是一本空前絕后的巨作。
他是第一個在中國被諾貝爾提名的大作家,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開路先鋒,在他的世界里沒有虛假的話語,只有真摯的言談。他的思想猶如當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點亮了自己,照亮了他人。
他曾經立志要當一名醫(yī)生,醫(yī)治中國那些苦難的人民,便到留學日本學習醫(yī)學。在日本的那些時光里,他有了許許多多的感觸:他即使能醫(yī)治中國人民的身體,醫(yī)治不了中國人民的心靈,中國人民仍然會荒廢懦弱下去。于是,他下定決心,用自己的武器——筆,醫(yī)療人民心,刺破舊社會,迎接新中國。
他內心有一個和平、美麗、安寧的世界,那里沒有金錢、虛榮、地位、貴賤和紛爭,那是一個和諧溫暖的地方,人民心心相連,共同努力,共同進步,營造出自己的未來與夢想。不會再有迷信、古板、欺詐、纏足,不會再有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那樣的世界,算不上十全十美,也稱得上十全九美,是一個真正的世外桃源。
在他取得那樣的豐功偉績之后,仍在生活中保持一種平靜低調的心態(tài),以和善的態(tài)度來對待他人,此舉動令不少文人震驚與贊嘆過。淡泊名利者,莫如魯迅也。
舊時代的吶喊,他喊出了第一聲,而且是最響亮的一聲。
魯迅是第一個讓我如此傾慕的。
吶喊筆記3
《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tǒng)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xiàn)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愿望。
這部小說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說,出版后得到很大回響。
在《吶喊》序中,魯迅談到他棄醫(y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yè),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畢業(yè)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臺的醫(yī)學專門學校,1906年中止學醫(yī),回東京準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yī)從文的。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據(jù)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阌X得醫(y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p>
魯迅又談到他把《狂人日記》等小說投稿到《新青年》的經過。他曾問辦《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shù)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谑撬銓懥恕犊袢巳沼洝罚撕筮€陸續(xù)推出了另外十余篇。魯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說:‘在我自己,本以為現(xiàn)在是已經并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至于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huán),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于自己,卻也并不愿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魯迅的小說是中國現(xiàn)代白話小說的奠基之作和經典之作,它以無窮的魅力,風行了大半個世紀,至今不衰。這三部小說集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其《吶喊》中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不僅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
《吶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說。后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不周山》(后更名為《補天》),遂成現(xiàn)在的14部。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以下介紹《吶喊》的內容。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了反應了作者思想發(fā)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tài)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y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xiàn)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fā)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本篇對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說的內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欲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著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發(fā)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魯迅這一筆名。本篇塑了一個反封建戰(zhàn)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過狂人的敘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披著“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是吃人。同時,作者發(fā)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呼吁人民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鮮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從而為整個中國新文學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篇在藝術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運動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作者用寫實主義手法描寫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態(tài)特征。而且用象征主義的手法寫狂人含義雙關的表述??袢藢Ψ饨▌萘ψ鞯孟笳餍悦枥L,將寫實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結合得天衣無縫。從而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次是語言性格化?!犊駨娜沼洝肥褂玫氖乾F(xiàn)代文學語言。作者精心構思了一個“語言雜錯無倫次”的狂人。語言似雜亂而實敏銳,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點,又道出了被壓迫者的心聲。性格化的語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實具象征意義的戰(zhàn)士形象。
《孔乙己》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中沒落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窮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摧殘下終被封建社會所吞噬。作者抨擊了國民精神的麻木和社會對苦難者的漠視,同時對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尖銳的譴責。本篇的藝術特色在于結構嚴謹,先是開端,交待了環(huán)境和氣氛;其次發(fā)展,介紹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說中心——提示了社會的冷酷無情。小說經營謀篇,工于匠心。特色之二在于以側面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稱“我”——酒店小伙計耳聞目睹的情況來寫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劃,對話,經歷,都通過“我”的概括敘述來表現(xiàn),由此塑造的人物,顯得真實可信,從而把人物描繪的栩栩如生。小說的語言也極精煉簡潔。作者刻畫的酒店掌柜,小伙計,短衣裳幫顧客,孩子們,眾多人物都是以簡練幾筆勾畫出來,惟妙惟肖??滓壹航Y結吧吧地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辯解時,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竊書不能算偷”,將舊時代知識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畢現(xiàn)無余,令人嘆服!
《藥》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義為背景,經過藝術加工和典型創(chuàng)造而寫成的。小說描寫了革命者流血犧牲而不被理解,他們的鮮血反被做成人血饅頭去醫(yī)治癆病這樣一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悲劇,發(fā)人深省的剖析了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歷史原因。本篇獨具匠心的采用了雙線結構。一條線索寫華老栓為兒子治病;華老栓買人血饅頭,華小栓吃人血饅頭,華大媽上墳;一條線索寫夏瑜的革命活動和犧牲。兩個悲劇交織起來,形成了一幅悲壯的圖景。作者精細的構思,突出體現(xiàn)在采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寫作手法。用“華”“夏”這兩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姓氏作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稱,其強烈深遠的意蘊極為豐富深長。全篇其實只是寫一個革命者犧牲事件的反面,通過一群不覺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來反射出革命者的慘烈。夏瑜被殺沒有明寫,而是從圍觀人的動作描寫中暗示出來;其被殺地點也分明點出為古軒亭口,這正是秋瑾被害的紹興古軒亭口的暗示提供;其視死如歸的精神是通過牢卒和聽客們愚妄的反應反射出來的;其墳上的花圈則暗示:他們的同志們仍在堅持斗爭。小說末尾以墳頭比喻闊人祝壽的饅頭,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遠令人警醒了。小說的全篇籠罩著濃重陰冷的氣氛,也是作者為突出人物和主題而成功營造出來的,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后,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判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xiàn)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蘇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歷史,從封建社會走向了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而邁進,這是經過我們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經過了幾代的國家領導,才走來來的,我們要繼續(xù)努力,為共產主義而奮斗!同學們,讓我們站起來,為我們的美好明天而奮斗吧!
吶喊筆記4
《吶喊》是魯迅的一部小說集。這里面有許多魯迅有名的小說。
《阿q正傳》是《吶喊》中比較有名的一篇小說了。阿q是以為在中國辛亥革命時期的以為雇農。他一無所有。甚至連姓名都被人遺忘了,人們都叫他阿q。這足以看出阿q地位的低下。他經常被人凌辱,但他卻自暴自棄。他的精神勝利法只能自欺欺人,獲得一點心理上的安慰罷了。他這種行為解釋了中華民族底層人民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作者通過阿q的悲慘結局說明了當時人的生活。
《孔乙己》也是吶喊中的一篇小說。魯迅在文中塑造了一個被拋棄在社會底層,生活窮困,最終慘死的悲慘形象。這也反應了當時中國底層人民的情況。
《故鄉(xiāng)》也是《吶喊》當中的一篇小說。這篇小說我們還學過。寫出了閏土和魯迅因為生活地點的不同而過上了一窮一富的生活。魯迅為這種現(xiàn)象而打抱不平,而吶喊。
《吶喊》這部小說集就是寫關于社會底層的一些經歷,然后為這些不公平而打抱不平,而吶喊。魯迅棄醫(yī)從文的原因,就是因為他要從精神層面,用文章來喚醒人們的心靈,使他們能夠想辦法改變。
讀魯迅的小說,我們要看時代北京。那時候的中國,政府腐敗,又有列強入侵,中國底層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魯迅,作為一個愛國的作家,不可能一點作為也沒有。所以他要為中華民族吶喊!
看完這部小說集,我認為他給我的觸動很深,它首先使我覺得現(xiàn)在的生活來之不易,其次還覺得,現(xiàn)在的生活真是十分幸福,各種條件都十分齊全。
我們讀完小說之后,首先要學習魯迅的敢于吶喊的精神,因為在那種條件下,敢于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也不容易。還有,就是要吸取文中人物的教訓,萬萬不可像那些人一樣,自暴自棄。
讓我們一起吶喊吧,學習魯迅的吶喊精神,把國家變得更富強!
吶喊筆記5
《吶喊》作為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包含了許多耳熟能詳?shù)淖髌罚坍嬃撕芏嗵攸c鮮明的人物。而他的行文中,似乎總是有一種風骨,猶如無形的紐帶將他描述的人物串聯(lián)起來。這風骨,隱匿在魯迅的《吶喊》里,隱匿在果戈里的《外套》里,隱匿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里,隱匿在千千萬萬個文人哲人為沖破禁錮、人類啟蒙的吶喊中。雖時間不一樣、地域遙遠,風骨魂魄依舊相同。這風骨實則是一種決意,更實際些就是喬治·奧威爾在《〈一九八四〉序》中所言的“政治意圖”。正因有了這種精神,文章才有了意義,得以流傳下去。
當作者具備了這份決意,如何表述便是看各人天賦技巧。對于魯迅而言,阿Q、孔乙己、祥林嫂、豆腐西施這些躍然紙上的形象,是他文學技藝的精湛體現(xiàn),也是他借這些悲喜劇給愚弱國民的當頭棒喝。人們以自以為是的姿態(tài)沉緬于現(xiàn)狀中,當有人用戲謔或凝重的筆調摹出他們周圍一切的浮世繪時,總該是有幾分沖擊的。這種寫實又全面的社會群像,約莫僅有法國文豪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能與之比擬。
可是,雖然魯迅的文章主題嚴肅,針砭時弊,質問“娜拉走后怎樣”的社會現(xiàn)象,卻總是以簡便、戲謔或明朗的基調包裹那些慘淡的時代杯具,看似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嘲弄,讀來卻是心酸與同情。不論是孔乙己這類因思想局限所錮而被社會、時代雙雙遺棄的文人,抑或是那個月夜下銀叉脆響、海邊瓜地的美夢,凜冬里自酒樓上飄零而落的雪花……太多太多,為了忘卻的記念。
把時間撥回一七七一年,當?shù)业铝_與達朗貝爾編撰的《百科全書》最終面世,另一個時代來臨了。在第八卷的前言中,他說,或許會有一場猛然爆發(fā)的革命使世界在未來再次陷入蒙昧與黑暗,但只要這些著作有一套能完整地保存下來,一切都能夠得到挽救。
當路易十六在獄中閱畢啟蒙時期的著作,他由衷地感嘆,是盧梭與伏爾泰推翻了這個王朝。是啊,是他們的思想,是啟蒙的力量,發(fā)動了革命,推翻了一個時代,拯救并改造了這個世界。啟蒙運動的成果如一頁鎏金的頌詩,再有力可是地證明了文藝的力量。
如果說那本《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為西方開辟了技術與科學的黎明,那么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使人類明白何為正義,何為自由,何為人性;如果說當詹天佑的鐵路穿過貧瘠的土地時國人再度迎來了經濟復興的曙光,那么魯迅的小說使國人明白何為真理,何為解放,何為期望。不一樣的時代與背景,使開始與結局都不盡相同,但最終都將使世界被真理與信念所覆。
魯迅之所以在中國的當代文學史上有無可磨滅的地位,不僅僅是因為他告訴人們存在似孔乙己、阿Q之流的絕望,更因為他告訴世人仍有百草原存在,仍有一個血色的花環(huán)在瑜兒墳上,仍有期望。他告訴世人唯有正視絕望,才能看見期望,在那一刻,他的思想靈魂與盧梭、休謨、柏拉圖相通相映;在那個時候,我確乎感受到了那份力量。即使時至今日,我們的世界仍不完全,但以他們?yōu)橹敢?,終有一日帶著先人的笑意,我們將看見地平線盡頭無盡的晨光。
縱觀魯迅的一生,幾乎都在為這“記念”與那“忘卻”拼搏。他出生成長在血染的蒙昧的黑夜中,而為使人們看見未來與期望,他努力將其化作血染的黎明。他的吶喊從未獲得盧梭或是狄德羅那樣的應答,但卻給無數(shù)涓生、魏連殳甚至阿Q一樣的國人供給了覺醒與吶喊的契機。而今時今日我們重讀魯迅,是為了啟蒙自我的內心,洞悉并最終成為中國的脊梁。
重品吶喊,再聞呼聲,重新回味文壇的破曉剎那,再度溫習啟蒙年代的活力。
我看了《吶喊》,從《狂人日記》到《社戲》,看是說看完了,可覺的沒有教師的講解,心里總是空空的,只把它當作一片普通的小說在進行閱讀。
晚上,我一個人看了《十月圍城》,也許有了午時的鋪墊,晚上不知怎的,竟然哭了。
可能文字不如影像來的那么深入人心,但在看電影的時候腦海里竟全是魯迅筆下的那一群群看客,魯鎮(zhèn)的點點滴滴在我的腦海里浮現(xiàn)……
革命,是十月圍城的背景,在革命的道路上,一位位戰(zhàn)士犧牲的場景歷歷在目,他們有的懷揣夢想,和孫中山先生“醫(yī)治”中國人腐朽的心靈;有的雖不明白自我做的是國家大事,但為了報答恩情,他們義無反顧的走向了革命這條不歸路。他們的作用和魯迅是相同的。他們吶喊,期望腐朽的中國人站起來說不;他們犧牲,為了新中國更完美的明天。一切的一切,文人和武士都是為了兩個字——國家。
“吃人”是狂人日記中的一個關鍵詞。主人公認定這個世界是一個吃人的社會,他勇敢發(fā)出挑戰(zhàn),相信將來的社會容不下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心聲。十月圍城中的李少白就像是其中的主人公。他教書,教給學生先進的西方思想,創(chuàng)立《中國日報》,帶領學生上街發(fā)報紙,搞游行,告訴人們封建的君主專制需要改革,中國人民需要一個新的中國。
然而,麻痹的中國人沒有覺悟,吃人的社會在繼續(xù)蔓延。在這樣的社會中,滋生出一種叫做看客的一群人,他們更加可怕,不但數(shù)目龐大,并且人數(shù)增長極快。他們不動手殺人,用的只是一雙眼睛和一張嘴。
在觀看日本人殘害中國人時,中國洋留學生在笑,他們是一群看客;在看到八大義士在奮力脫險時,他們圍成一個圈,指手畫腳,似乎這不是一場拯救中國的行動,而是一場“精彩絕倫”的功夫表演。
《藥》是最能揭露這群看客真面目的一篇文章,華老栓用被統(tǒng)治階級殺害的革命人夏瑜的鮮血蘸成八血饅頭治病。一個革命者為群眾解放慷慨犧牲,他的鮮血卻被人們當作治病的良藥,這種強烈的反差讓我意識到了長期的封建統(tǒng)治對人們的傷害有多大,他們漸漸變得麻木而愚昧。
“今日,如果再道何為革命,我會說:欲求禮貌之幸福,不得不經禮貌之痛苦。這痛苦,就叫作革命?!卑舜罅x士至今還讓我震撼。如今的我們雖已不在生活在封建專制的制度下,但再讀魯迅的《吶喊》,你會感受到一種精神叫做——愛國。
雖然僅有簡短的兩個字,但它所包含的資料是有些人一輩子也不懂的東西?!皭邸笔巧钪凶畛R姷囊粋€字,家庭成員間,情侶間……但卻很少提到我與國家之間。我認為我們此刻中學生的愛國絕不是停留在表層面上,而是真正的參與者,雖不至于為國家獻出你那條“龍子”命,但也要你在異國他鄉(xiāng)時刻關注著祖國,在祖國有困難時盡你的所能伸出手去援助,這就是我眼中的愛國,很簡單,但要堅持做下來,需要用心。
我想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自我該做的事情,《吶喊》這本書也許就是去了它存在的價值了。
大學生吶喊讀書筆記6篇相關文章:
★ 《吶喊》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