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葉詩派的名詞解釋_發(fā)展階段_抒情方式
九葉詩派的名詞解釋
九葉詩派:(中國新詩派)是抗戰(zhàn)后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一個具有現代主義傾向的詩歌流派。主要成員有辛笛、穆旦、陳敬容、杜運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詩創(chuàng)造》《中國新詩》。
九葉詩派的發(fā)展階段
第一階段
采取兼容并蓄的編輯宗旨,詩人陣容龐大,分散全國各地的作者有170多,產生較大大影響。《創(chuàng)刊號·編余小記》:"今天,在這個逆流的日子里,對于和平民主的實現,已經是每一個人迫切需要爭取的。因此我們認為:在詩的創(chuàng)造上,只要大的目標一致,不論它所表現的是知識分子的感情和勞苦大眾的感情,我們都一樣重視。"
1948年上半年,創(chuàng)辦者間對辦刊宗旨和原則發(fā)生分歧,杭約赫決定退出,創(chuàng)辦〈中國新詩〉,《詩創(chuàng)造》建立由林宏,康定,沈明,方平等組成的編委會。林宏和臧克家都認為多刊登戰(zhàn)斗氣息濃厚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作品,反對脫離現實,晦澀玄虛的西方現代派作品;杭約赫則主張要講究意境和色調,多作詩藝上的探索,反對標語口號式的空泛作品。[1]
第二階段
(1948年7月——10月),編委會在《新的起點》中說:"以前選稿雜蕪","從本輯起,要以最大的篇幅來刊登強烈反映現實的作品,要和人民的 痛苦和歡樂呼吸在一起。我們對于藝術的要求是:明快,樸素,健康,有力,需要從生活實感出發(fā)的真實的現實的詩,不需要僅僅屬于個人的感傷的頹廢的作品,或者故弄玄虛深奧莫測的東西。我們提倡深入淺出使一般讀者都能接受的用語和形式,我們要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
九葉詩派的抒情方式
1,語言表達的暗示性或間接性。(47年5月18日《大公報·星期文藝》)
以與思想感覺相當的具體事物來代替貌似坦而實圖掩飾的直接說明。
意象比喻的特殊構造法則(十分厭惡浪漫派意象比喻的空洞含糊,認為只有發(fā)現表面極不相關而實質類似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準確地,忠實地,且有效地表現自己;根據這個原則而產生的意象便有驚人的離奇,新鮮和驚人的準確,豐富)
通過想象邏輯安排全詩的結構(前人多概念邏輯即從詩篇中最明白淺顯的散文意義評判它的發(fā)展,現代詩人認為只有詩情經過連續(xù)意象所得的演變的邏輯才是批評詩篇結構的標準,在想象邏輯的指導下,集結表面不同而實際可能產生合力作用的種種經驗,使詩篇意義擴大,加深,增重。)
文字經過新的運用后所獲得的彈性與韌性
2,新詩的戲劇化(48年6月《詩創(chuàng)造》12期)
如 何使意志和感情轉化為詩的經驗,即設法使它們得著戲劇的表現,而閃避說教或感傷的惡劣傾向。
盡量避免直截了當的正面陳述而以相當的外界事物寄托作者的意志與情感:戲劇效果的第一大原則即是表現上的客觀性間接性。
戲劇化至少有三個不同的方向。一是里爾克為代表,把搜索自己內心的所得與外界的事物的本質(動的,靜的)打成一片,而予以詩的表現,初看詩里絕無里爾克自己,實際卻表現了最完整不過的詩人的靈魂。二以奧登為代表,他通過心理的了解把詩作的對象搬上紙面,利用機智,聰明及運用文字的特殊才能把他們寫得栩栩如生,而詩人對對象的同情,厭惡,仇恨,諷刺都只從語氣及比喻得著部分表現,而從不袒露。三,干脆寫詩劇。
無論想從哪一個方向使詩戲劇化,以為詩只是激情流露的迷信必須擊破。沒有一種理論危害詩比放任感情更為厲害,不論你旨在意志的說明或熱情的表現,不問你控訴的對象是個人或集體,你必須融合思想的成分,從事物的深處,本質中轉化自己的經驗,否則縱然板起面孔或散發(fā)捶胸,都難以引起詩的反應。
穆旦"新的抒情"的提倡
(〈慰勞信集—從〈魚目集〉談起〉,40年4月28日〈大公報〉(香港版))
為了表現社會或個人在歷史一定發(fā)展下普遍地朝著光明面的轉進,為了使詩和這時代成為一個感情的大諧和,我們需要'新的抒情'。這新的抒情應該是,有理性地鼓舞著人們去爭取那個光明的一種東西。我著重在"有理性地"一詞,因為在我們今日的詩壇上,有過多的熱情的詩行,在理智深處沒有任何基點,似乎只出于作者一時的歇斯底里,不但不能夠在讀者中間引起共鳴來,反而會使一般人覺得,詩人對事物的反映畢竟是和他們相左的。
"新的抒情",當我說這樣的話時,我想到了詩人艾青?!创堤栒摺凳禽^好的代表,在這首詩里我們可以覺出情緒和意象的健美的糅合。
強烈的律動,洪大的節(jié)奏,歡快的調子,——新生的中國是如此,"新"的抒情自然也應該如此。
猜你感興趣:
1.浙組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