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考的文言文知識有哪些
高考必考的文言文知識內容有哪些
文言文是高考必考的難點,面對距離我們遙遠時代的文章,我們需要的是從時代背景和人物入手,再講解到文言文,這里面也有很多學習方法及技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高考必考的文言文知識有哪些,歡迎大家來閱讀。
高考語文文言文考點知識
一、判斷句判斷句是對人或事物表示斷定,斷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屬于什么的句式。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資也。(……也)
3、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者,……)
4、劉備天下梟雄。(……,……)
(這四種是由“者、也”表判斷的類型)
5、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者也)
6、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乃)
7、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為)
8、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則)
9、即今之縲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詞用,不表判斷)
二、被動句
1、而君幸于趙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見……)
3、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見……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為天下笑,何也?(為)
6、羸兵為人馬所蹈藉。(為……所……)(典型的被動句)
7、若屬皆為所虜。(……為所……)
8、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
9、洎牧以讒誅。(無標志??縿釉~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種表現(xiàn)。)
三、疑問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問詞或否定詞而能發(fā)出疑問的句子叫疑問句。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安、焉)和疑問語氣詞(乎、諸、、與或歟、邪或耶)等。二者有時全用,有時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傳》)
(借否定詞“不”)
(2)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崤之戰(zhàn)》)
(借疑問詞“誰”)
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須用否定詞(不、毋、弗、勿、未、否、非、無、莫等)
五、詞序(倒裝句)(主要有四種情況)
1、賓語前置(動賓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動詞在前,賓語在后,這是漢語的語法規(guī)律。可是,有時候動詞和賓語也可以倒裝,讓賓語處在到動詞前面。在文言文當中,動賓倒裝句是很有規(guī)律的,大約有四種情況。
①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例:A、莫我肯顧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
有兩種類型:(1)動賓結構(2)介賓結構。包括:代詞+介詞;賓語+介詞;方位名詞+介詞;是以結構(固定結構)。
例:A、豫州今欲何至?(動賓)B、沛公安在?(動賓)
C、國胡以相恤?(介賓: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賓:代+介)
E、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介賓:賓+介)F、一言以蔽之。(介賓:賓+介)
G、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介賓:方位名詞+介詞)
H、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結構)
③用“之”“是”作提賓的標志
例:A、何功之有哉?B、唯馬首是瞻。
④不規(guī)則類(為了表達上的需要,把賓語前置了)
例:A、英雄無覓孫仲謀處。B、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C、四十三年,望中猶記。
再看下面幾個句子(也是屬于不規(guī)則的):
A、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不合否定句中的情況)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不屬于疑問句中的情況)
C、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不屬于否定句中的情況)
2、定語后置(定中倒裝句)(定語是用來修飾中心詞的)
在一般情況下,定語應該放在中心詞前面,如“彼童子之師”,“師”是中心詞,定語“彼童子”處在中心詞前面。但是,定語也可以處在中心詞后面,形成中心詞在前,定語在后的句式,這就是定中倒裝句。
有四種情況:
①中心詞+之+后置定語
例如:A、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高高的廟堂)(偏遠的江湖)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②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
例如:A、賦稅之繁重者。B、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③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例如:A、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B、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詞+數(shù)量詞
例如:A、嘗貽余核舟一。B、沛公兵十萬軍霸上。
3.介賓短語后置(狀語后置)
介詞短語后置句的特點是,應該在動詞前面的介詞短語,卻放在了動詞后面?!霸囈载i鬣撩撥蟲須,仍不動。(《促織》)”介詞短語“以豬鬣”放在動詞“撩撥”的前面,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詞短語放在動詞的前面,說成“試撩撥蟲須以豬鬣”,就成了介詞短語倒裝句。
例如: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B、王嘗語暴以好樂。
4.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這種句式常見于古漢語的感嘆句和疑問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這個社會多可悲啊!)
練習:
六、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練的語言,最講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語的省略、謂語的省略、賓語的省略、介詞的省略。
1、省略主語(①承前?、诿珊笫、鄄灰?guī)則省略)
例如:①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承前省)
②()度我至軍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不規(guī)則省略)
2、省略謂語(包括承前省和蒙后省)
例如: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承前省)
②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蒙后省)
3、省略賓語(①省略動詞后的賓語②省略介詞后的賓語③省略兼語)
例如:①可燒()而走()也。(動賓)
②豎子,不足與()謀!(介賓)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省兼語)
4、省略介詞
例如:故久立公子()車騎中。又試之()雞,果如成言。
七、固定結構
1、不亦……乎?
表示反問,“亦”沒有實在意義,加強語氣。翻譯為“不是……嗎?”
2、是以……
“以是”的倒裝句。翻譯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問(詢問辦法)。翻譯為“對……怎么辦”或“把……怎么樣”
4、得無……乎(耶)?
表示推測性的疑問語氣,翻譯為“該不會”“莫非”“恐怕”。
5、無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語氣。翻譯為“恐怕……吧?”
6、得無……乎?
表示某種情況的推測。翻譯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選擇關系。翻譯為“是……還是……”。
8、……孰與……
表示比較選擇。翻譯為“與……相比”
9、何……為?
表示詢問或反問。翻譯為“為什么……呢?”“怎么……呢?”
10、然則
表示連貫關系。翻譯為“既然這樣,那么”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嘆。翻譯為:“何其”(多么)、“一何”(這么)。
七、固定格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調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陋室銘》)
(3)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
(5)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zhàn)》)
(6)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崤之戰(zhàn)》)
(7)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高考語文文言文考點復習
對于這一方面的復習,除了我們平時注意積累,加大對一些古今通假、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偏義復詞的識記之外,還需要我們掌握一些推斷實詞的解題技法。
(一)語境推斷
文言文實詞含義豐富,大多都存在一詞多義現(xiàn)象,要想對其進行準確的界定、理解,需要我們借助上下文的語境進行推斷。
如20__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陽”一句中“迫”字的含義。審視該句語境“今河內帶河為國,戶口殷實,北通上黨,南迫洛陽”可以看出,“南迫洛陽”一句是交代“河內”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釋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據(jù)此可以推斷,該題A項的解釋是不合語境的,因為“逼迫”的對象應為“人”,而該句中“迫”的對象是“物”(洛陽)。
又如20__年重慶高考(課程)試題中考查“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質人田券至萬畝”中“質”字的含義,從這一段的上下文來看是說那些富人不擁有“田籍”卻要向百姓收稅,由此看來“質”與質問之間顯然沒有什么關系,而應理解為“抵押”。
(二)巧借字形
中國漢字中多為會意字和形聲字,因此我們可以借助漢字的形旁來忖度實詞的含義。
如20__年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眾之才”中“牧”的含義。該句中的“牧”是一個左右結構的會意字,左為“牛(泛指牲畜”,右為“人手中拿著一條鞭子”,把兩者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對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統(tǒng)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該項的解釋是正確的。
又如20__年全國高考試題甲卷要求解釋“郡不產(chǎn)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這其中涉及對一個“糴”字的考查,而這個字對于大多數(shù)的考生而言都比較陌生。如果觀察這個字的字形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由“入”字和“米”字組成的會意字,故其本意應為“買進糧食”,與“糶”相對。
此外古漢語中的通假字絕大多數(shù)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還可以幫助我們識別通假字: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娶)(《孔雀東南飛》)
屈平既絀(黜)(《屈原列傳》)
召有司案圖。(按)(《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遷移聯(lián)想
近幾年的高考文言文趨于淺近,且貼近生活,貼近課本。因此,在揣測實詞含義時可以遷移聯(lián)想,從而對這些實詞作出正確的援引解釋。
如20__年四川高考試題考查“環(huán)堵之中”的“堵”的含義,聯(lián)想到高中語文課文《促織》中有“于敗堵叢草處探石發(fā)穴”的句子,這里的“堵”,就是“墻”的意思。推斷出所給選項“院子”的說法顯然有誤。
如20__年北京高考試題考查“慶封出獵,景公與陳無宇、公孫灶、公孫躉誅封”一句中“誅”字的含義,我們就可以聯(lián)想到成語“口誅筆伐”中的“誅”是“討伐、譴責”的意思,這樣就不難推斷出題干所說的“殺掉”是錯誤的。
如20__年全國高考試題要求解釋“使老弱女子乘城”中“乘”的含義,聯(lián)系高中課本第三冊中《氓》一文中“乘彼?垣,以望復關”一句,這里的“乘”字應理解為“登上”,從而排除“巡視”這一錯誤選項。
(四)語法求解
所謂語法求解,即運用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常識,通過判斷其詞性的方法對所給選項進行推斷排除。
如20__年安徽高考試題中“資生之業(yè),靡不畢書”一句中,考查“資”的含義,由語法結構可以看出“資生”一詞應為動賓結構,“生”應為“資”的賓語,故這里解釋為“資財”顯然有誤,應理解為“憑借、獲取,本文指用來謀生的方法?!?。
又如:20__年浙江高考試題“庭除甚蕪。除:廢棄”。從句子結構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語,從而推斷“除”是名詞,解釋為“廢棄”顯然有誤。聯(lián)系《蘇武傳》可知“除”是“臺階”的意思。
又如20__年湖北高考試題中考查“昌期少年,不閑吏事”一句中“閑”字的含義,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該句主語是“昌期”,后邊有賓語是“吏事”,根據(jù)語法可以推斷“閑”應該是一個動詞,由此初步推斷“空閑”這種解釋有誤,這里應理解為通假字,通“嫻”,是熟悉的意思。
(五)妙用修辭
在古漢語中常常會出現(xiàn)“互文見義”、“同義詞復用”等文言現(xiàn)象,故而我們可以依據(jù)這一特征,借助已知實詞的含義推斷未知實詞的含義。
如1991年全國高考試題中要求解釋“頑魯者亦當矜憐”中“頑魯”一詞的含義,我們可以參照原文,找到與這句話相對應的句子“賢俊者自可賞愛”,從而可得出“頑魯”是相對“賢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眾,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頑皮”、“固執(zhí)”抑或“魯莽”。
(六)引申推斷
古漢語經(jīng)歷了一個由單音節(jié)詞轉變?yōu)槎嘁艄?jié)詞,由一詞一義演變?yōu)橐辉~多義的過程,因而一個詞的原始含義與其不斷擴展、豐富后的引申義之間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如果我們知道其中一個義項,便可以據(jù)此推想到其他相關義項。
如20__年重慶高考試題考查“特拜陜西行臺中丞”中“拜”的含義,所給選項解釋為“拜:拜訪”,首先考慮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禮節(jié)”,后又引申出“行禮”、“拜謝”、“拜見”、“授予官職、任命”等含義,拜:用在表官職的名詞前面,一般講為“授職、任命”,故而此處講為“授職、任命”。
又如20__年全國高考考查“務”字的含義,而這個詞有多種理解,如“事務、務必、從事、致力等”,如高中第六冊書《報任安書》中“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一句中,“務”解釋為“事情、事務”,而就20__年全國高考所考文本來看,說的是“太宗初即位”想要整頓政務,故這里可以由“事情、事務”引申為“致力”。
高考文言文的詞類活用考點解析
名詞的活用:
一、名詞作狀語
這類現(xiàn)象是名詞用在動詞前,如果這個名詞不做主語,那么它就只能活用作狀語。因為漢代漢語的句子成分排列是“謂前狀語謂后補”。
例句:乃遂收盛樊無期之首,函封之?!而欓T宴》
在這個句子中,“函”就是名詞,放在了動詞“封”的前邊,但是“函”不做主語,主語是太子丹。謂語是“封”,所以“函”在這就只能活用作狀語來修飾“封”這個動作,翻譯成“用匣子”。
例句:朝濟而夕設版焉。《燭之武退秦師》
在這里“朝”和“夕”都是方位名詞用在動詞“濟”和“設”前面,但是不能作主語,因為主語是晉文公。所以“朝”和“夕”就只能活用作狀語來修飾濟和設這兩個動作,翻譯成“在早上”和“在晚上”。
此類句子還有很多。比如:“夜縋而出”中的“夜”,“秦兵旦暮渡易水”中的“旦暮”,“日削月割”中的“日”和“月”,都是名詞活用作狀語來修飾動詞的例子。
二、名詞活用作動詞
現(xiàn)代漢語中名詞一般不能充當謂語,是不直接帶賓語的。但是在文言文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兩個名詞或幾個名詞一起用的現(xiàn)象,那么就要讓前邊的名詞活用作動詞充當謂語來引出賓語。
例句:籍吏民,封府庫?!而欓T宴》
在這個句子中,“籍”和“吏民”都是名詞,按說是不能放在一起搭配使用的。補足這個句子應該是“劉邦籍吏民”,“劉邦”是主語,“吏民”是賓語,那么籍就只能被安排在謂語的位置上了,所以要在其位謀其政,活用成動詞“登記戶口”。
例句:買五人之頭而函之?!段迦四贡洝?/p>
在這個句子中,“之”是代詞,代指頭?!昂笔窍蛔?。兩個名詞放在一起了,那么前邊的名詞“函”就要活用為動詞,翻譯成“用匣子裝”。
類似的句子例如:“沛公欲王關中”的“王”,“范曾數(shù)目項王”中的“目”都是這種用法。
名詞也一般不受副詞或能愿動詞修飾,如果在文言文中出現(xiàn)了,我們就可以判定是活用為動詞了。
例句:皆白衣冠已送之?!肚G軻刺秦王》
在這個句子中,皆是副詞,翻譯為“全都”?!鞍滓鹿凇笔敲~,翻譯成“白色的衣帽”。按現(xiàn)代漢語語法來說,副詞是不能直接修飾名詞的,所以要讓“白衣冠”活用作動詞,翻譯成“穿著白衣服,戴著白帽子”。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秳駥W》
在這個句子中,水是名詞,能是能愿動詞。按現(xiàn)代漢語語法來講,能愿動詞后面要加動詞。因此,在文言文中我們遇到名詞放在能愿動詞后的情況,就要讓這個名詞活用作動詞。因此例句中的水就要翻譯成動詞“游泳”。
類似的活用現(xiàn)象還有“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中的“芽”,和“而江浙之梅皆病”中的“病”。
三、名詞的使動用法
文言文中名詞的使動用法也是兩個名詞或多個名詞連用,和名詞活用作動詞看著類似,但不同于名詞活用作動詞。名詞活用作動詞時,這個動作的發(fā)出者是主語。在名詞的使動用法中,這個動作的發(fā)出者是賓語,但是是主語使他發(fā)出的,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
例句: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而欓T宴》
在這個句子中,我們補充出句子的主語應該是“農民起義軍”?!巴酢笔敲~,“之”是代詞,代指“先破秦入咸陽者”。兩個名詞放在一起,應該把第一個活用作動詞“稱王”,但是“稱王”不是主語“農民起義軍”發(fā)出的,而是賓語“之”發(fā)出的,但卻是“農民起義軍”使“之”發(fā)生的,故“王”應翻譯成“使……稱王”。
此外,“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的“肉”也是這種活用現(xiàn)象。
四、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的意動用法和名詞的使動用法大同小異。相同之處就是動作都是賓語發(fā)出的,所不同之處在于使用用法是“主語使賓語怎么樣”,而意動用法是“主語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把賓語當做什么”。
例句:稍稍賓客其父?!秱儆馈?/p>
在這個句子中,我們補出主語“達官貴人”。這里賓客和其父是兩個名詞,但這里的“賓客”是達官貴人把他的父親當做賓客的意思,所以“賓客”就是意動用法,翻譯成“把……當做賓客”。
類似的現(xiàn)象還有一些,如“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敝械摹皫煛狈g成“把……當做老師”,“孟嘗君客我”中的“客”翻譯成“把……當做客人”。
五、名詞的為動用法
名詞的為動用法和使動意動類似。名詞帶了賓語,并且有“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那么,這個名詞就是為動用法。
例句: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寡人之于國也》
在這個句子中,“喪”是名詞,翻譯成“喪事”?!八馈币彩敲~,翻譯成“死人”。這里的“喪”就是為動用法,翻譯成為“死人辦喪事”。
類似的現(xiàn)象如“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中的“序”也是為動用法,翻譯成“為……作序”。
動詞的活用:
一、動詞活用作名詞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動詞一般只做謂語而不做主語和賓語。有時有受“之”和“其”的修飾限定,有了名詞的性質。此外在文言文中往往兩個動詞連用,如果第二個動詞受第一個動詞支配,第二個動詞就要活用作名詞作賓語;如果第一個動詞是第二個動作的發(fā)出者,那個第一個動詞就要活用作名詞作主語。
例句:追亡逐北,流血漂櫓?!哆^秦論》
此句中的“亡”和“北”都做動詞,分別是“逃亡”和“敗北”的意思,但是在這里這兩個動詞都分別受它們前面的動詞“追”和“逐”的支配,因此就要活用作名詞來做動作的承受者,翻譯成“逃亡的軍隊”和“敗北的軍隊”。
類似的句子還有《岳陽樓記》中的“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
例句: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觸龍說趙太后》
此句中“繼”是動詞,但“繼”是有這個動作的發(fā)出者,故“繼”就只能活用作名詞作主語,翻譯成“繼承人”。
二、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概念大意是“主語使賓語怎么樣”,但是有一點要說明,凡是有使動用法的動詞,這個動作都不是主語發(fā)出的而是賓語發(fā)出的。主語的動作是“使”。既然動詞在這里不充當謂語,那就讓動詞使動,由“使”來充當整個句子的謂語。
例句:燭之武退秦師?!稜T之武退秦師》
此句中的“退”是秦師退的而不是燭之武退的,“退”這個動作的發(fā)出者是秦師而不是燭之武。而燭之武的動作是“使”,故“退”是使動用法,翻譯成“使……退兵”。
類似的句子還有《鴻門宴》中的“項伯殺人,臣活之”中的“活”和“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中的“從”。
三、動詞的為動用法
概念的大意是“主語為了賓語怎么樣做”,也就是說,這里的動作是主語發(fā)出。它和一般的謂語不一樣,它表示主語動作的某種目的指向性。
例句: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对伹G軻》
此句中的“死”,不能譯成“殺死”,這樣不符合文意。這里的“死”有目的性,“死”是君子死的,不是“知己”死的。故得翻譯成“為……而死”。
類似的句子還有《病梅館記》中“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中的“泣”。
形容詞的活用
一、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和動詞活用作名詞相似。形容詞也不受動詞的支配,一般不做主語或賓語。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形容詞受到動詞的支配或者是動作行為的支配者,那么形容詞就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或特征,而是活用作名詞,翻譯成具有這種性質特征的人或物。
例句: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哆^秦論》
此句中的“固”就不再是“堅固”的意思,而是作“據(jù)”的賓語,要翻譯為“堅固的地勢”。
例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
此舉中的“紅”和“綠”就不再是形容詞“紅色的”和“綠色的”的意思,而只能作“肥”和“瘦”兩個形容詞的主語,翻譯成“紅色的花”和“綠色的花”。
二、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形容詞可以作謂語,但是不能夠加賓語。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了形容詞后面有賓語,那么形容詞就活用為動詞。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多u忌諷齊王納諫》
此句中的“私”就是形容詞,但是后面有賓語“我”,故“私”只能活用作動詞,翻譯成“偏愛”,而不能譯成“自私”。
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是不帶賓語的。如果它帶了賓語,那么這個形容詞就具有了動詞的性質。如果這個動作又不是主語發(fā)出的而是賓語發(fā)出的,那么它就和動詞的使動用法一樣。翻譯為“使賓語怎么樣”。
例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
此句中的“綠”本是形容詞,可是在這里接了賓語,那么就具有了動詞的性質,譯成“變綠”,而這個動作又不是主語“春風”發(fā)出的,而是賓語“江南岸”發(fā)出的,所以只能譯成“使江南岸變綠”。
類似的用法還有《過秦論》中“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的“愚”和“以弱天下之民”的“弱”。
四、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如果帶了賓語,那么形容詞就具有了動詞的性質。而如果這個動作不是主語發(fā)出而是賓語發(fā)出的,并且是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發(fā)出的,那么就是意動用法,翻譯成“認為賓語怎么樣”或者“把賓語當做什么”。
例句: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睹献印けM心上》
此句中的“小”就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靶 痹谶@有了動詞的性質是“變小”的意思,但是“變小”這個動作不是主語“孔子”發(fā)出的而是賓語“魯國”發(fā)出的,但是魯國并沒有變下,只是孔子主觀上認為的,所以翻譯成“認為……變小”。
類似的用法還有《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
除了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活用外,還有數(shù)詞的活用。比如《阿房宮賦》中“六王畢,四海一”中的“一”就得活用作動詞作謂語,翻譯成“統(tǒng)一”。不過數(shù)詞的活用并不常見。
文言文翻譯的一個很大的障礙就是詞類的活用現(xiàn)象。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三大實詞的常見活用現(xiàn)象,以后在解讀文言文時我們就又多了一把鑰匙。我相信有了這把鑰匙,我們的重溯古典文化之旅將會更加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