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典故:借刀殺人
每一個成語背后,都有一個引人人勝、寓意深遠的故事,蘊涵著豐富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以下是小編給大家精選整理的三國演義典故,歡迎大家閱讀,供您參考。
借刀殺人典故:
三國時期,孔明病故,魏延在軍中做了一個頭上生角的夢就認(rèn)為自己可以稱王的預(yù)兆,就對孔明的安排不滿,與馬岱起兵攻打楊儀,楊儀看了孔明的錦囊妙計,就叫魏延叫“誰敢殺我”,魏延高呼,馬岱在后殺死魏延,這是孔明生前安排的。
借刀殺人,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謀略。當(dāng)敵方動向已明,就千方百計誘導(dǎo)態(tài)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擊敵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損失。此計是根據(jù)《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推演而得?!痹唬簱p下益上,其通上行?!贝素哉J(rèn)為,“損、益”,不可截然劃分,二者相輔相成,充滿辯證思想。此計謂借人之力攻擊我方之?dāng)?,我方雖不可避免有小的損失,但可穩(wěn)操勝券,大大得利。
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鬃拥牡茏幼迂暦治鲂蝿荩J(rèn)為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于是子貢游說齊相田常。田常當(dāng)時蓄謀篡位,急欲鏟除異己。子貢以“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nèi)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輕易主動,擴大勢力,而應(yīng)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鏟除異己。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shù)牟渴?,轉(zhuǎn)而攻吳怕師出無名。子貢說:“這事好辦。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齊。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lián)魯攻齊,吳國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yè)了嗎?”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解決了吳王的后顧之憂。子貢游說三國,達到了預(yù)期目標(biāo),他又想到吳國戰(zhàn)勝齊國之后,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愉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guān)系:吳國伏魯成功,必定轉(zhuǎn)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加緊備戰(zhàn),以防吳國進犯。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魯國立即派兵助戰(zhàn)。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于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圖書及幾員大將死于亂軍之中。齊國只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后,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國。晉國因早有準(zhǔn)備,擊退吳軍。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fēng)。魯國損失微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