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必學成語故事5則
成語故事既能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又能懂得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更能鍛煉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以下是小編給大家精選整理的一年級成語故事精選,歡迎大家閱讀,供您參考。
望塵莫及
南朝時期,宋國有個叫吳慶之的人,很有才學。當時的揚州太守王義恭對吳慶之特別賞識,便請他出來擔任類似秘書的幕僚工作。王義恭在辦公務時遇到什么問題,都向吳慶之請教之后才做決定。后來王義恭因公事被皇帝殺害,吳慶之覺得很慚愧,認為是自己的才能不足,輔佐不力,才導致這種不幸的結果。于是就找了個地方隱居起來,過著躬耕田畝、詩書自娛的日子,決心以后不再出來做官。
不久之后,有個叫王琨的人就任吳興太守。他早就聽說過吳慶之的賢名,便決定請他出來,擔任“功曹”的官職??墒牵瑓菓c之不愿再參加政治活動。所以,盡管王琨開出的條件非常優(yōu)厚,都沒能說服他。王琨不甘心輕易放棄,找機會又與吳慶之談起來做官這件事。吳慶之對王琨說:“我一向資質魯鈍,實在不懂什么官場規(guī)矩,只因為從前有個太守看得起我,所以,才勉強出來替他奔走了一段時間。如果你還是要我,那簡直是‘蓄魚于樹,棲鳥于泉’(把鳥放在水里,把魚養(yǎng)在樹上)!”吳慶之說完后,連告辭都沒說一聲拔腿就跑。王琨急忙跟在后面追趕。但是,出門以后,只見前面揚起漫天的塵土,吳慶之已經跑得不見蹤影了。
另據(jù)《后漢書·趙咨傳》記載:趙咨受命為“東海相”,上任時經過滎陽。滎陽縣令曹嵩等候在路口,專誠迎接他,因他倆原本相識,想請他在滎陽稍事停留,彼此談談。但趙咨見了曹嵩,連車也不下就走了。曹嵩想送他到城外的十里長亭,不料趙咨的車子走得挺快,一會兒就“望塵莫及”了。
兼聽則明 偏信則暗
魏征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yè),曾出家當過道士。后任宰相之職,為唐朝貞觀名相。話說玄武門之變以后,唐太宗李世民把他任為諫官之職,并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jù)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問道:“何謂明君、暗君?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后,自己還被蒙在鼓里;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由此可見,作為國君,只聽一面之辭就會糊里糊涂,常常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只有廣泛聽取意見,采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下邊的情況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碧铺趯@番話深表贊同。
從此,唐太宗很注意聽取下面的諫言,鼓勵大臣直言進諫。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傷心欲絕地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看出衣帽穿著是否整齊,用歷史做鏡子,可以明白各個朝代為什么興起和沒落;用人做鏡子,可以清楚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鏡子啊!”
成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從魏征勸唐太宗的話演變而來。
胯下之辱
韓信是秦漢時期著名的軍事統(tǒng)帥。他出身貧賤,從小就失去了雙親。建立軍功之前的韓信,既不會經商,又不愿種地,家里也沒有什么財產,過著窮困而備受歧視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他與當?shù)氐囊粋€小官有些交情,于是常到這位小官家中去蹭飯吃,可是時間一長,小官的妻子對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飯的時間,等韓信來到時已經沒飯吃了。韓信一氣之下便與這位小官絕交了。
為了保住小命,弄點吃的,韓信只好到當?shù)氐幕此烎~,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見他沒飯吃,便把自己帶的飯菜分給他吃,這樣一連幾十天,天天如此。韓信很受感動,便對老太太說:“總有一天我一定會好好報答你的。”老太太聽后說:“你是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養(yǎng)活自己,我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誰還希望你報答我?!表n信聽了很慚愧,立志要做出一番豐功偉績來。
在韓信的家鄉(xiāng)淮陰城,有些年輕人也瞧不起韓信,有一天,一個少年看到韓信身材高大卻常佩帶寶劍,以為他是膽小,便在鬧市里攔住韓信,說:“你要是有膽量,就拔劍刺我;如果是懦夫,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圍觀的人都知道這是故意找茬羞辱韓信,不知道接下來形勢如何演變。只見韓信稍作思考,便默默地從那人的褲襠下鉆了過去了。當時在場的人都哄然大笑,認為韓信是膽小怕死、沒有勇氣的人。這就是后來流傳下來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其實呢,韓信是一個很有謀略的人。他看到當時社會正處于改朝換代之際,于是專心研究兵法,練習武藝,相信會有自己的出頭之日。公元前209年,全國各地反對秦朝統(tǒng)治的農民起義爆發(fā)了,韓信加入其中一支實力較強的軍隊。軍隊的首領就是后來成為下個朝代開國皇帝的劉邦。最初,韓信只是做了一個管押運糧草的小官,很不得志。后來他認識了劉邦的謀士蕭何。在蕭何的引薦下,韓信由一名運糧官變成了一位將軍。在幫助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他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一筆勾銷
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對官場存在的腐敗現(xiàn)象深惡痛絕,擔任參政時,他在查考地方官吏政績時,將那些不稱職的官吏名字一筆勾之。大臣富弼去勸說他不要如此斷送別人的前程,范仲淹說:“他哭比百姓哭要好吧!”
拋磚引玉
唐朝時有一個叫趙嘏(gǔ)的人,他的詩寫的很好。曾因為一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得到一個“趙倚樓”的稱號。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叫常建的人,他的詩寫的也很好,但是他總認為自己沒有趙嘏寫的好。
有一次,常建聽說趙嘏要到蘇州游玩,他十分的高興。心想,“這是一個向他學習的好機會,千萬不能錯過??墒怯檬裁崔k法才能讓他留下詩句呢?”他想,“趙嘏既然來到蘇州,肯定會去靈巖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廟里留下半首詩,他看到以后一定會補全的?!庇谑撬驮趬ι项}下了半首詩。
后來趙嘏真的來到了靈巖寺,在他看見墻上的那半首詩后,便提筆在后面補上了兩句。常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詩,換來了趙嘏的精彩的詩。
后來人們說,常建的這個辦法,真可謂“拋磚引玉”了。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說,先把自己的不是很好的觀點或文章介紹給大家,目的是為了引出別人的高論或佳作。是一個表示自謙的說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