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教案是課堂教學的藍圖,是教師對一節(jié)課的整體設(shè)想。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設(shè)計,嚴謹、科學的教學策略將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們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初三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初三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維流程,學習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
3、引導學生切實感受富有實驗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覺培養(yǎng)“格物致知”的精神,爭做一個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領(lǐng)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內(nèi)涵極其重要性。
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2、難點: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學”和“在個人行動上”也要重視實驗精神的原因
【教學方法】引導、分析、討論、歸納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事例1:美國《科學世界》雜志從眾多的發(fā)明中,選出了改變二十世紀的十大發(fā)明。
事例2: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shù)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yè)。入學后,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墒?,她做實驗的能力非常差,一連三周下來,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
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下面,我們首先對丁肇中先生做一個了解。同學們請看大屏幕。
2、明確學習目標:
3、了解作者:
4、檢查預習: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探討導入問題
同學們找到造成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嗎?
思考、交流
2、整體分析課文內(nèi)容
(1)“格物致知”一詞究竟是什么意思?
思考、交流
強調(diào):格物(途徑)致知(目的)現(xiàn)代學術(shù):實驗
事例:嘗梨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
(2)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以什么事例來論證的?
思考、交流
事例:王陽明格竹苦想頭疼之例(探討自己而非探察外物)
探討:《惠崇春江晚景》
(3)科學的格物致知應該是怎樣做的?
思考、交流
實驗過程和要求:①積極的而非消極的②有計劃有目標
通過這種科學的格物方式才能得到竹子的有關(guān)知識,從而強調(diào)了格物致知(實驗)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4)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端?
(5)正確的格物致知的意義和希望。
3、歸納本文的論述思路
討論并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三、合作探究,明確本文論證方法
聚焦論證方法: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1、引用論證法:
2、舉例論證法:
3、對比論證:
四、延伸拓展
自然科學領(lǐng)域需要,其他領(lǐng)域是否也需要這種精神?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怎樣培養(yǎng)這種精神?
思考、討論、交流
五、小結(jié)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學習它,不只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我們的思想之門。其實不知大家注意沒有,近些年,我們國家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實驗精神的培養(yǎng),越來越重視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比如說勞動技術(shù)課和電腦上機課的開設(shè)等。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一個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的合格人才。
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話結(jié)束我們今天的學習:
要實現(xiàn)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大膽嘗試,做你自己認為最正確的事。
──丁肇中
五、作業(yè)布置
【板書設(shè)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具體剖析“格物致知”的含義(提出問題)
具體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分析問題)
提出希望,發(fā)出號召(解決問題)
初三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
我非常榮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華”征文特別榮譽獎。我父親是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傳統(tǒng)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緬懷我的父親,我寫了《懷念》這篇文章。多年來,我在學校里接觸到不少中國學生,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向大家談談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八臅敝坏摹洞髮W》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fā)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用這個名詞描寫現(xiàn)代學術(shù)發(fā)展是再恰當沒有了。現(xiàn)代學術(shù)的基礎(chǔ)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謂的實驗。
但是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洞髮W》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tǒng)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有一天王陽明要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jié)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傳統(tǒng)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nèi)心領(lǐng)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jīng)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傳之于萬世”的。這種觀點,經(jīng)驗告訴我們,是不能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先讓我談談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zhì),就要特別栽種竹樹,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shù)哪繕?,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qū)?。至于這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么歷史上學術(shù)的進展只靠很少數(shù)的人關(guān)鍵性的發(fā)現(xiàn)。
在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xù)地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部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100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jīng)驗為證。我是受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fā)現(xiàn)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學術(shù)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科學,研究人文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現(xiàn)在世界和社會的環(huán)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shù)權(quán)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huán)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jīng)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附注:本文一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同時還被選入語文出版社八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第13課(2011年版)等。 在語文出版社中,本文開頭還有 “我非常榮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華”征文特別榮譽獎。我父親是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傳統(tǒng)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這一段話,其他幾處也有改動。據(jù)語文出版社中所寫,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情系中華”大會上接受特別榮譽獎時發(fā)表的演講。
初三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識點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肇zhào 嘹liào望 彷徨páng huáng
2、解釋下列詞語。
(1) 格物致知;窮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則,而總結(jié)出理性的知識。
(2)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xié)助別人。
(3)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4)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3、用恰當?shù)脑~語填空。
(1)“四書”之一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fā)點是“格物”和“致知”。
(2) 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3)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shù)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也是不可少的。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2、在環(huán)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幾于年前經(jīng)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3、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以求到的。
三、文學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1、《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丁肇中,是美國的物理學家。
2、“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