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與得的人生哲理散文
“舍得”一詞,最早出自于明代袁了凡先生所著的《了凡四訓(xùn)》,后與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相互融合,隨著時代的更迭,逐步演繹成為一種哲理。“舍得”在哲學(xué)范疇有著極為豐富的內(nèi)涵。佛家認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樣;道家認為:舍就是無為,得就是有為,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儒家認為:舍惡以得仁,舍欲而得圣;而在現(xiàn)代人眼里“舍”就是奉獻,“得”是成果。它是一種哲學(xué)思想的體現(xiàn),也是人生必然面對的一種選擇。
“舍”與“得”是對立的,但從“有舍有得”角度,它又是統(tǒng)一的,因此“舍得”是一個矛盾統(tǒng)一體的概念。“舍”是放棄,卻成了成因,結(jié)出了“得”的成果,不舍者不得,得必因舍而得。佛經(jīng)有云:“舍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舍得”。萬物循環(huán)往復(fù),世事滄桑變幻,人生沉浮不定,“舍得”之道貫穿期間,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世間萬事萬物運行的道理均在“舍得”之間達到和諧統(tǒng)一。“舍得”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
每個人都不是超人,即使你是超人,也不可能樣樣都通,樣樣都中。你如果想做出一番事業(yè)來,你必須舍棄所謂的“樣樣”,必須依據(jù)你的意向選定你研究的領(lǐng)域,研究的專業(yè),研究的課題。
人生的每時每刻,我們都會面臨兩難境地,需要做出抉擇,常常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兩條或兩條以上的路。每條路上都有無限風(fēng)光,可能理性和前人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最不該走的路上“風(fēng)景這邊獨好”,更加充滿了神秘、新奇、刺激和誘惑。更難的是我們往往不知道每條路收獲和風(fēng)險的比例是多少,選擇其中一條,就必須放棄另外一條,這種放棄往往是令人心痛的。
魚和熊掌似乎比較容易選擇,兩者相差甚遠??墒聦嵣仙写蠖鄶?shù)抉擇并不簡單,總是勸告別人:權(quán)衡利弊,把舍與得寫在一條線的左右兩邊,當(dāng)?shù)么笥谏釙r就做,當(dāng)?shù)眯∮谏釙r就放棄?,F(xiàn)實生活遠非如此單純,得與舍是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的,何況萬事萬物都是處于劇烈的變化發(fā)展當(dāng)中,并且還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因為得到的東西,與將因得到而舍去的東西沒有太大的距離,于是將舍去的一切更令人無法忍受。
歐洲有一種鳥叫金雕,它筑巢生活于高山懸崖。金雕一窩只孵出兩只幼雛。在食物不足的年代,小金雕就會挨餓,金雕媽媽也只能眼看著孩子餓得嗷嗷叫。到這時,兩只小金雕就用力互相擠靠,結(jié)果總是相對弱小的那只被擠下山崖摔死。而這時的金雕媽媽又總是容忍這種“獸行”。
人類是難以理解金雕的,但是面對殘酷的饑餓環(huán)境,金雕必須如此,否則就是全都餓死。豈止金雕,我們?nèi)祟惒灰矔r時面對著痛苦的舍棄嗎?擁有是一種幸福,可是有時放棄是為了更好地擁有。生活中,魚和熊掌是不能兼得的,什么都想擁有從某種意義上說,無疑是一種沉重的負擔(dān),甚至是一種傷害。
在我們的人生中,身處左右為難的情形會時常出現(xiàn),比如面對兩份同樣具有誘惑力的工作,我們該選擇哪一份?兩個同樣具有誘惑力的追求者,我們該選擇哪一位?身處兩難境地,我們必須盡快做出理智的抉擇。如果我們長時間地在兩難之間猶豫徘徊,患得患失,到頭來終將會兩手空空、一無所得。我們不必為此感到悲傷,能抓住機會,得到人生的“一部分”美好已經(jīng)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在佛經(jīng)《百喻經(jīng)》中有“駝甕俱失”這樣一則寓言故事:昔有一人,先甕中盛谷。駱駝入頭甕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為憂惱。有一老人來語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語,必得速出。汝當(dāng)斬頭,自得出之。”即用其語,以刀斬頭。既復(fù)殺駝,而復(fù)破甕。如此癡人,世間所笑。大致意思是說,從前有一個人,先是在甕里盛著谷子。駱駝把頭探進甕中吃谷子,結(jié)果出不來了,使他感到很煩惱。有一個老人過來告訴他說:“你不要愁,我教你一個可以讓駱駝出來的辦法。你聽我的話,一定很快就可以出來。你應(yīng)該把駱駝的頭砍下來,駱駝自然就出來了。”于是就聽了他的話,用刀把駱駝的頭砍了下來。殺死駱駝之后,又打破了甕。這樣愚蠢的人,被人們所嘲笑。
駱駝的頭插進了甕中出不來,要拯救駱駝,勢必要打破甕,而要保全甕,勢必要搭上駱駝,二者必居其一,顧此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卻采取了一個愚蠢的辦法,結(jié)果兩者俱失。這樣的事情,現(xiàn)實生活中自然不會出現(xiàn),但我們也常常面臨這種類似的兩難局面,由于處理不當(dāng),結(jié)果也就兩者俱失了。
這不僅又使我想起帕瓦羅蒂成為著名歌唱家的例子。有人曾向世界歌壇超級巨星盧卡諾·帕瓦羅蒂討教成功秘訣。帕瓦羅蒂提到了自己問父親的一句話。師范院校畢業(yè)時,癡迷音樂并有相當(dāng)音樂素養(yǎng)的帕瓦羅蒂問父親:“我是當(dāng)老師呢,還是做歌唱家?”父親告訴他:“如果你想同時坐在兩把椅子上,你可能會從兩把椅子中間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選擇一把椅子坐上去。”帕瓦羅蒂選擇了一把椅子——做個歌唱家。經(jīng)過七年的努力與失敗,帕瓦羅蒂才首次登臺亮相。又過了七年,他終于登上了大都會歌劇院的舞臺。假如帕瓦羅蒂當(dāng)初沒有立即做出抉擇,既想當(dāng)老師,又想當(dāng)歌唱家,我想在這種心態(tài)支配下,他哪樣工作也不會做得出色。
釋迦牟尼在宗教事業(yè)和王位之間,選擇了創(chuàng)立佛教;魯迅在拯救人的靈魂和人的身體之間,選擇了成為一代文豪;邁克爾·喬丹放棄了棒球運動員的夢想,選擇成為世界籃壇上最耀眼的“飛人”球星。
孟子曾云:“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所以我們在選擇取舍時必須要有理智、睿智和遠見卓識,切不可鼠目寸光,急功近利,更不可本末倒置,因小失大。選擇不能因為一粒芝麻丟了西瓜,不能因為留戀一棵小樹而失去整片的森林。那么理智來自哪呢?一是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需要。有些選擇看似迷惑性很大,但如果你冷靜分析,理智地抉擇,就會對那些不適合自己,做出果斷的放棄。在《駝甕俱失》中,主人自己要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做出判斷,如果甕對自己有用,可利用的價值大,那么就保留甕;如果駱駝對自己有用,可利用的價值大,那么就保留駱駝。二是要理智地對待別人提出的建議,進而做出適合自己的抉擇。做出什么樣的選擇,要視自身條件和具體情況而定,要有主見,不能人云亦云。
另外既然做出了抉擇就要義無反顧、堅持不懈地堅定自己的目標并奔向自己的目標,不要追悔自己沒選擇的那一方面,因為后悔會動搖你已經(jīng)選擇的目標,切記悔之無益。
善于舍棄是一種境界,是歷盡跌宕起伏后對世俗的一種坦然,是飽經(jīng)人間滄桑之后對財富的一種感悟,是運籌帷幄、充滿自信的一種流露。只有在了如指掌之后才會懂得舍棄并善于舍棄,只有在懂得并善于舍棄之后才會獲得大成功。
舍棄是一種坦蕩的心境和大度的氣概。生命里有很多事情都是不盡如人意的,所以我們在很多時候要舍棄。在我們蹣跚學(xué)步時如果父母不舍得放開我們的手,說不定我們到現(xiàn)在還不會走路;在我們經(jīng)歷一次成功時,要舍棄我們的驕傲,否則就沒有下次的成功;我們受到挫折時,要舍棄挫敗感,否則就會活在失敗的陰影之下。
辦公室王樹立、劉立軍、張曉紅都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實際能力以及自己的強烈意向,都紛紛考上了公務(wù)員,在外闖蕩得都很好。看著他人的成功,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在前幾年我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徘徊不定,在徘徊中時間又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幾年。我還能在原地徘徊嗎?如果這樣下去,是不是將一事無成?不能這樣,絕不能再這樣下去,我要立即做出我的人生抉擇,并為之付出應(yīng)有的努力,直至成功。
有時同事見面,今天去體育館打球了嗎?我說有時間就去。草草應(yīng)付一句,其實,我知道,我每天最應(yīng)該完成的任務(wù)是什么,最應(yīng)該做的是什么,當(dāng)然,體育鍛煉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不能讓它占據(jù)我的大量時間,我還有許多要緊的事情需要做。要想有所得,必須有所舍。我把自己的目標定為,要在五年內(nèi)成為一名特級教師,要在五年之內(nèi)考上南開的歷史學(xué)博士,還要在此期間把孩子教育成才,力爭考入全國重點大學(xué);還要提高家庭的生活檔次,物質(zhì)的和精神的。所以,我每天要學(xué)英語、歷史、文學(xué)、哲學(xué)、教育學(xué)、心理學(xué)、研究教學(xué)、看書、寫作,忙得不亦樂乎。其他的統(tǒng)統(tǒng)舍棄掉了。
既然自己選擇了這條路,我就會無怨無悔地的為之努力,為之奮斗,我不再畏懼任何風(fēng)雨。我要抓緊時間,學(xué)會專注,提高效率,奮力前行,直至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