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yè)感恩母校文章_大學畢業(yè)感謝母校文章
當我們大學畢業(yè)后,我們對母校的感恩之心會越來越濃烈!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大學畢業(yè)感恩母校文章,希望能幫到大家!
大學畢業(yè)感恩母校文章:感恩,致畢業(yè)季
五月,穿越季節(jié)的手卷,一段素年,流隙在別離的季節(jié),一抹難舍,一份感恩——致畢業(yè)季
流年揮灑,散淡隨風,瀲滟了心中的漣漪。穿塵而來的惋惜,彈拔如絲的心弦,歲月的逼近,讓我們不得不跟過去告別了,割舍那些與大四學子相處的記憶,忘記那些一起追逐過的青春腳步,踩著夢中的青石板,踏過光陰的每一片青苔,洞悉蒼穹過往的云煙,守候淡淡的感傷,揮手惜別,感恩母校凱院。
懷著一顆赤誠的心,穿越歲月的云卷云舒,看透時光的潮起潮落。在這個盛情的畢業(yè)季里,誰曾從誰的青春里走過,留下了笑靨?誰曾在誰的花季里停留,溫暖了思念?誰又從誰的雨季里消失,泛起了眼淚?回首,是一灘又一灘寫滿滄?zhèn)蛺酆薜暮圹E。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滿紙寞落,心已慢慢化成灰燼。殷紅的落英,鋪滿了畢業(yè)季的欣喜與憂傷。
看著大四的畢業(yè)生即將步入社會這個大染缸,會有著太多的身不由己,言不由衷,可是我們依然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社會,回報我們的祖國。用我們的雙手,開墾平平仄仄的人生,點燃季節(jié)炙熱的希望,將似水流年綴滿我們單薄的青春。
記憶的浪花依舊在腦海中不停地翻滾,“立德樹人,自強奮進”的校訓一直刻在我們的心底,離別一幕固然凄美,但我們要從中明白:幾年后的我們,同樣會上演如今的劇情,劇本是我們自己編寫的人生之作,導演和制片人都是我們自己,我們要知道:每個生命的背后,都有它的悲哀和喜悅。我們能做的,只是珍惜現(xiàn)在的時光,堅強的活下去,空閑時分,請記得去圖書館多看些書,長點知識總是最重要的,不要做個花瓶,要做一個有知識,有素養(yǎng),有文化的青年人。以后的日子,要學會體諒別人,學會換位思考,尊重每個喜歡或不喜歡你的人,請堅信:“我們活著,乞求盡如人意,但求問心無愧”,我們不是神,做不到對所有人都好。
寫滿回憶的信箋,開成花海,落寞在這個畢業(yè)季。步履空寂的踏在時間的回廊,彈響陽光的絲弦,我們都是被時間拾曳的竹笛,心中有著萬千感恩的澎湃和思念,譜寫別離的樂曲,揮手轉身的凱里學院,離別的學子會將你的名字刻于嫩葉上,思念在葉脈中流淌,朝著無盡的深邃,流向那個有夢的遠方。
已不再完美的光陰靜默的草間徒留,青春如白駒過隙,成長的記憶,就像解不開的繩索。我們都無法看清命運隱匿的結局,卻依然在這個畢業(yè)季里,流露淡紫的分別情愫。結束的一幕,猶如落葉般的憂傷,滑落指尖的畢業(yè)季,寧靜如鏡,輕煙如夢。捧著一顆感恩的心,灑向城市的每個角落,你會發(fā)現(xiàn),世界會因此而更加絢麗多彩。希望我的悲情文字可以抹去你心中的某些不快樂
愛或不愛,我們已回不去。。。
大學畢業(yè)感恩母校文章:消逝的母校
一位哲人寫道“母校有一點不同于母親,母親是會衰老的,而母校卻永遠年青”,這話是不錯的。不過我初中時的兩個母校卻象我去世的母親一樣永遠地消失了,但是那些教育過我的老師就和我去世的母親一樣是永遠鮮活地活在我心中的,是永遠值得我懷念的。那些年青時的朋友和故事也從來沒有在我的腦海中消失過,也是值得我永遠珍藏的。
我初中第一個母校是安康縣第十一中學,那是在五八年的教育大躍進中誕生的,我們六零年秋入學,好象是第二屆,臨時校址就在現(xiàn)在的市文館院內。教室四面墻都是用竹籬笆圍起來用泥一糊而成的,屋頂是在竹席上面放油氈而成的,不過桌椅倒是全新的。由于教室密集室內光線并不太好。那時我近視已經(jīng)很嚴重,盡管坐在第一排還是看不清老師寫的字,不過這倒不影響我的語文學習,記得學校的第一個大型活動就是請一位老革命給我們憶苦思甜,第一次作文就是寫聽憶苦思甜報告的感想,當時我們剛學過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我就照貓畫虎用魏巍筆法寫了一個開頭,被陳學慧老師選作范文宣講了一番,使我感到特別高興。初二者教我們語文的是黃克明老師,黃克明老師當時從陜師大畢業(yè)血氣方剛,一心想寫電影劇本和同學們都處的很好,他的第一篇作文是讓寫一個暑假見聞,我編了一個小故事叫“變”,說我去恒口舅家看到他家的茅屋變成了新蓋的三間大瓦房,而大贊三面紅旗好、人民公社好,其實我根本不知道這些東西是怎么回事,黃老師居然破天荒的給我打了一百分,我當時真是受寵若驚,問他怎么給我打了滿分,他說你的文章有新意寫法有新意,我的語文教學也要有新意,告誡我可不要驕傲噢。
看來教學生從小學會撒謊是那個時代教育的一個特點,從楊朔式的散文到寫讀后感、觀后感、聽后感到學毛著心德、學雷鋒日記一脈相承。楊朔在全國人民餓肚子時還在胡說農(nóng)民的日子比荔枝甜,我卻憑空編了個“變”的故事,只不過他是清醒的知道自己在說假話,而我卻是在矇眬無知的編故事。
胡承德老師是我們的班主任,兼教物理,他在期中考試后,把成績排名次用紅紙公布了出來,我居然是名列前茅,這個事對我震動很大,后來我就和董雄生同學兩人暗暗較著勁,你追我趕的走上文化課學習的上升通道。
十一中給我最大的驚喜莫過去一上學就得知可以去圖書館辦借書證錯書,記得小學二年級時,我是把手都舉酸了才得到一個只能在那看小人書的借書證。現(xiàn)在可以象大人一樣地去借書看了那自然是欣喜若狂了。那時解放前的不能看,解放后沾上胡風的不能看、沾上反右的不能看、沾上彭德懷的也不能看,長篇小說也只有那幾本很快就被我一掃而光,我記得《林海雪原》就是我一個通宵看完的。其余時間我也大多是在圖書館的閱覽室里度過的,雖然肚子常處于饑鋨狀態(tài),但精神上還是蓬勃向上的。
初一時三年困難的陰影已經(jīng)是越來越嚴重了,當時居民一個大人一月只有二兩油,二十五斤糧還要不時支援什么地方扣上幾斤,五斤紅苕當一斤糧,還要自己在河邊去買,有些已經(jīng)變黑了、苦了只要沒爛,人們也捨不得扔掉,有時的糧食還是高梁、青稞等外地調來的雜糧。棉花、布料、豆腐、豆芽、食圤、煤油、肥皂、火柴……都要票證。因為沒有任何油水和副食,人們都得用瓜菜來補充糧食的不足,因為湯湯水水體積大,城內各家都是端著一種當?shù)責暮谂璩燥垼埨镆仓挥猩倭康拿婊?、米花和油花,大量的是菜,或者是槐花、榆樹錢。60年在吉河秋收,我第一次親耳聽到農(nóng)民說去年大旱沒飯吃,他們村有人走著走著就倒在路旁的慘景,我第一次親眼看到饑餓使得老師也斯文掃地,順手牽羊的拿生產(chǎn)隊的包谷燒著吃。當時為了不讓學生過多的消耗體力,體育課改為活動課,一律不上籃球、足球、長跑這類高耗體能的課。學校的勞動課就是打豬草,我常與潘和發(fā)、王宗根等同學在池溏里撈浮萍作為豬飼料,到了61年冬,財政連這種情況也維持不下,只好撤銷學校,當時動員有條件的老師離職回鄉(xiāng)當農(nóng)民,我們并不知道離職的含義,但清楚的記得幾何老師張繼忠、地理老師賀中朝都當場寫了返鄉(xiāng)當農(nóng)民的決心書,不過后來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走了彎路,損失慘重。
聽說學校要解散,同學們都顯得很悽涼。學校的豬是師生共同喂的,由于豬沒有糧食吃,殺時也很瘦小,師生一起吃了一次散伙飯,當時每個學生一人一份飯、一勺炒肉片,可是大家捨不得吃都拿回家了。
當時學生自己可以找學校,有同學就去了白河、嵐皋的中學,我們到了需要自費(一學期9元)的安康城關民辦中學。民辦中學的老師大多是因各種原因沒上大學或中途退學的有志青年,他們當時有一股奮發(fā)圖強的朝氣和精神。加之由于政審的原因使他們招到了一批高素質的學生,使他們的第一屆畢業(yè)生的成績就大大超過了老牌的縣一中,在教育界很是轟動。我們的班主任和語文老師是鄒復生,他工作極有熱情,但作文分數(shù)很少打高分,我常得個80來分就是高分了。記得有一次學雷鋒講演比賽,大多數(shù)同學都是撿討書式的,先寫自己的不是、再對照雷鋒言行、后表決心。我卻是高屋建瓴,一氣哈成,沒有撿討自責,上臺就是“雷鋒生前說過,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為人民服務卻是無限的,我要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然后論證了有限與無限的辯證關系,最后落實到以實際行動學雷鋒上去。我的講演得到了李友權老師等的好評,他們下來還好奇的問我是不是我父親幫我寫的,其實老父親已長共時間被打入另類,不要說寫就是聽這些話也可能覺得新鮮。
從六二年秋收后,人們的日子稍微好了些,可以買些紅苕添補口糧,但階級斗爭的弦又緊了起來,我長達二年的入團申請也因出身另類而被打入冷宮,班主任作了很多努力也無可奈何。
一九六三年五月我曾作為進步青年在班主任的帶領下,參加了好象是團地委在安中召開的一次上山下鄉(xiāng)動員表彰大會,當時感到大禮堂一遍光明自己也很是激動,王建元代表知青介紹經(jīng)驗體會,62沒考上大學決心去鎮(zhèn)坪當農(nóng)民的青年代表表決心。誰能料想六年后我真的也步這些同學的后塵,鎮(zhèn)坪插隊了幾年,當然心情和想法和他們是在不相同的了。
在初中三年中鄒聲元對我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他比我可能大上個一兩歲,卻讓我看了幾本當時圖書館看不到的書:一本是芥子園畫譜、一本是處事大全,一本是沒有書皮的類似現(xiàn)在青春期性教育的書,特別是“錢錢錢你內方外圓,有了你如何如何,沒了你怎樣怎樣”這些話語對我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性教育的書從男女的生理結構說到男女相愛的生理基礎完成了對我的性啟蒙教育??磥硪槐緯粋€年長的朋友或師長,一個中學對一個人的成長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上過的兩個初中學校都是普普通通、曇花一現(xiàn),也沒有出過什么大的名人要人,但是她卻曾象母親一樣給我以知識滋潤和性格培養(yǎng)。今天她們雖然也早就象母親去世一樣的消失了,但是那些培育桃李的老師,也會象母親的音容笑貌一樣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
如果我們的社會,上至黨政要員下到普通百母姓,每一個人都能對教育過自己的老師和母校常懷感恩之心,敬重之心、如果我們的官員都能樂意把自已的兒女送去學教育當教師、如果我們與時俱進的師道尊嚴能發(fā)揚光大,那么我們社會的和諧程度必將大大增加,社會的管理成本將大大的減小,民族復興的大業(yè)將大大的提前。我寫消失的母校也是希望希望大家都能永念師情、永謝師恩,不要讓她消失在歲月的流逝中。
大學畢業(yè)感恩母校文章:我的母校情結
1993年7月3日,是我大學畢業(yè)離開西北師大的最后一個日子。從此母校情結伴隨著我步上西部更西的戈壁深處,從地處甘肅的玉門油田輾轉到地處新疆的吐哈油田,在戈壁灘已工作了二十個年頭,可這個情結扎根在我的心中,已積淀的愈來愈濃。
在戈壁荒原工作,為了記錄石油人為油而戰(zhàn)的工作場景,我攀過祁連山麓的妖魔山,翻過天山、趟過險灘、穿過草原,遠行過柴達木盆地的大小柴旦、冷湖、澀北和花土溝,也登過吐魯番盆地的火焰山,在中蒙邊界的大漠深處做過值守。一路走來,難免會有諸多艱難困苦,也會有寂寞無奈的日子,這個時候,我的母校情結便成了我度過難關、剔除寂寞的精神原動力,催我在人生的路上不斷奮勇向前。
特別是在中蒙邊界的三塘湖油田所在地牛圈湖作長時間的管理值守的日子,我每天遙望著拉甫提克山和莫欽烏拉山上的白雪,我的母校情結就會發(fā)酵成我對母校以及我的大學時代的回憶與懷念。
回憶起大學時代,我感觸最深的是母校的寬容。對于我這個出身貧困山區(qū)、父母雙亡、生活依靠不足的農(nóng)村孩子來說,從一個相對封閉落后的山村一下子步入大都市且是名牌大學,內心深處的惶恐不安以及生活的宭迫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母校的寬容融化了我內心惶恐外表桀驁不馴的性格,那時我所在的電教系南國農(nóng)先生、陶立志先生、楊改學先生以及班主任王亞雄先生給與了我無數(shù)的精神鼓勵和生活關懷,讓我倍感溫暖,使我得以堅持讀完了我的大學課業(yè)。
母校另一個讓我難以忘懷的就是她的人文氣息。母校久遠的歷史淵源和強勁的文科設置,為這種人文氣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學生組織的自主設立,為這種人文氣息營造了濃厚的氛圍。那時候學校有許多的協(xié)會:詩歌學會、攝影協(xié)會、書法協(xié)會、武術協(xié)會等,經(jīng)常開展活動,學生根據(jù)自己愛好選擇參加,我這個工科生卻固執(zhí)地偏愛文學寫作,于是就選擇了加入詩歌協(xié)會,借學會組織的系列活動,認識了當時活躍甘肅詩壇的何來、李老鄉(xiāng)、陽飏、張志選、桑子、阿信、葉舟、唐欣、匡文留、石磊、豆官等,以及中文系老師胡兆明、王珂、李占鵬等。詩歌學會起先由王安民組織,后來是徐兆壽,再后來是顏君,參加的基本上是歷史、中文系的文科生,而我來自電教系,徐兆壽、蕭音就戲稱我為“電工”。那時我們在校報、廣播站經(jīng)常發(fā)表一些詩文,偶爾在外面的大刊物、詩歌報等刊物也有發(fā)表,我還獲了一次全國學聯(lián)組織的征文活動的獎勵。也正是參加這些文學活動,接觸這些詩歌前輩或老師,給我打下了一些文字功底,對我以后走上工作崗位的幫助委實不少。
現(xiàn)在每每回憶起大學生活,深深感到正是母校的寬容和濃郁的人文氣息改變了我,塑造了我,使我自參加工作后,在新聞宣傳、文秘、一線生產(chǎn)組織、后勤管理、黨務工作等方面都能拿得下來,雖無大的業(yè)績,但也未辱沒百年母校的榮光,今值母校110年校慶之際,靜思天山腳下,成此文以為紀念,感恩母校的培養(yǎng),并祝母校青春永駐、榮光無限。(2012年4月5日寫于新疆鄯善)
作者簡介:孟楊,原名孟興杰,甘肅正寧人。1993年7月畢業(yè)于西北師范大學電教系,大學時代開始習詩文,作品入選《中國當代青年詩人抒情詩選》,并獲過全國學聯(lián)組織的征文比賽獎勵,現(xiàn)為中國石油吐哈油田職工,居住新疆哈密,游走于西部的溝溝坎坎,以山水陶冶情志。
大學畢業(yè)感恩母校文章
一直以來,我在尋找,“母校”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字眼,難道她就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認為的,是我們學習和生活幾年,最終讓我們收獲成長和成熟的地方嗎?顯然,這個答案是很膚淺的。
“母校”,我想,她最起碼是一個厚重的字眼吧!她的厚重,不僅僅在于那簡單的幾面高墻、無數(shù)的校舍、龐大的師資力量----這一切有形的財富。更在于她如母親般的胸懷,始終在接納、包容著我們的缺點;更在于她像母親一樣的溫婉,始終向我們傳遞著溫暖和關懷;更在于她有同母親一般的辛勞,始終保持一種精神,執(zhí)著開墾著我們這一塊塊形狀各異、養(yǎng)料不足的土地,直到他們整齊、肥沃。是的,她之所以堪稱“母校”,更在于她帶給千千萬萬學子的無形的財富。
而今天,在這里,xxxx就是我們的母校,雖然我們還剛進入這個學校不久,無法像即將畢業(yè)的師兄師姐們一樣深刻感受母校帶給自己的美好,但已經(jīng)生活了幾個月之久,我們也感受到了母校愛的潤澤,在她的氣息中吸取著智慧的芬芳。我一直以為,當初我會在眾多的學校中偏偏覓到xxxx的名字,是一種緣分;而最終能夠投入她的懷抱,享受她的教導,我一直在心中竊喜:自己是多么的幸運啊!相逢自是有緣,因為有緣,我千里而至;鐘情已有千年,因為千年,我矢志不渝!
翻過浩浩的歷史長頁,今天再來看我們足下的這片土地,經(jīng)歷了多少風雨滄桑,依然保有今天的豐盈富足;淀積了多少文人騷客的足跡,依然保有今天濃郁的文化。而,是什么,使這片土地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時更為深沉有力?是的,這就是我們的母校,正是她的存在,她的付出使這片土地更加煥發(fā)耀人的光彩!不敢說與日月同輝,卻足以明朗一片;她的歷史不需要最悠久,她的地域不需要最廣闊,因為悠久不代表長存,廣闊不代表完滿,我們的母校,不敢說與天地共存,卻足以立己之地,光己門楣,為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帶去希望,帶去智慧!
三十而立,正值健壯,一片大好前景!在母校三十年校慶即將來臨之際,我們最最不能忘卻的就是那一個個辛苦勞累的身影,我們所敬愛的老師們!是他們耗費著自己的心血,用盡全力培植我們這一棵棵小樹,裝飾著我們這一片片天空。一路走來,因為他們,你我的小樹茁壯成長;因為他們,你我的天空蔚藍而廣大;因為他們,你我的夢想插上了翅膀,有了飛翔的可能!付出了,犧牲了,他們卻也日漸地累了,累的瘦了,累的老了。而我們也終于明白了:青山原不老,因雪白頭;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
母校啊!此時此刻,我該如何表達我對您的感恩?怎樣的詞匯,怎樣的表達,怎樣的心情加以詮釋?簡單的“謝”字,根本不足以配飾我心中對您的愛意。我依戀您、崇敬您,在我眼里,您,云卷云舒甚是唯美,花開花落同樣傾心!母校啊,聽到我的聲音了嗎?如此深沉的愛意,我只愿獻給您!
大學畢業(yè)感恩母校文章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