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經(jīng)典文章:父愛的重量
親情經(jīng)典文章:父愛的重量
親情感悟:在每個人的心中,對父愛都有著不同的理解,但是它的分量都和山一樣重。現(xiàn)在就跟著學習啦小編的步伐,一起來看看這篇親情經(jīng)典文章,相信大家一定會受益匪淺。
父親這個角色,在兒女心中,顯得神圣而莊嚴,他是家庭的脊梁,是子女們永遠的依靠。在孩子們心中,父親就像一座高高的山峰,撐起了天,撐起了希望。就像我的老父親。
父親的一生是苦難的一生。
我的曾祖父與祖父都以教書育人為生,在父親剛剛出生的時候,家境尚為殷實。據(jù)聞當時,種地有長工,家務(wù)有丫鬟。父親到了十七八歲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戰(zhàn)亂叢生,土匪又趁機打劫,祖父無奈之下,只好帶著全家人背井離鄉(xiāng),到山西避難。山西距離老家有幾百里,有時候,父親便獨自一人,背著幾斤小米往返于山西與老家之間,路上渴了餓了,便向路邊的人家借上幾碗水,借上一口鍋,就在那路邊煮上兩把小米,借以飽腹。父親時常說起那段艱難的歲月,每每提及,便一定要說起當年在路上給予過他幫助的樸實鄉(xiāng)民。父親說,正是這些鄉(xiāng)民無私的幫助,讓他在孤獨寒冷的長途跋涉中感受到了溫暖。
后來,日本人打到山西,全家又被迫遷回了老家,祖父母不忍兩歲的兒子再跟著奔波挨餓,機緣巧合之下,父親兩歲的弟弟便被祖父母寄養(yǎng)在了山西的一家大戶人家。父親至今回憶起當時的情節(jié),手足相別,抱頭痛哭,仍舊潸然淚下。
回到老家后,全家老小借住到了一位親戚的家中。隨著祖父母年紀漸長,家庭的重擔便落到了當時年僅十七八歲的父親身上。寄人籬下已是不易,養(yǎng)家糊口在當時的年月更是艱難。每天天不亮,父親便跟著村里的成年人一起推著獨輪車,來回八十里地,靠一趟趟的運送貨物掙得幾個錢,解決全家人的溫飽。當年的苦難歲月,時至今日再憶起,卻是一段寶貴的財富。父親說,十八歲,是他生命中最值得紀念的一年。親情,信念,責任感,成為了父親一生的信條。
父親的一生是光榮的一生。
新中國成立后,父親響應(yīng)國家的號召,順利通過體檢,成為了一名空軍戰(zhàn)士,跟隨所在部隊駐扎在上海市虹口區(qū)閘北區(qū)一帶。由于缺乏文化基礎(chǔ),不到一年的時間,父親便被調(diào)動到了福建福州的一個海防前線。父親回憶,當時他所在部隊的司令員叫葉飛,部隊里還曾經(jīng)出過一個空軍戰(zhàn)斗英雄杜鳳瑞。那段時期,也是父親人生中進步最大的時期。父親一邊隨著部隊駐扎在祖國的海防前哨,用青春熱血捍衛(wèi)共和國的大門,一邊努力得充實著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那時候的父親已經(jīng)可以看懂四大名著,父親記憶力很好,直到如今八十多歲,仍然能講出書中的精彩故事。
轉(zhuǎn)業(yè)后的父親,拎著個大箱子回到了家中。小時候的我一直很好奇里面裝著什么寶貝,直到我上了高中,父親才將里面的東西翻了出來,讓我看看他的藏品,他的青春。里面除了證書,照片,就僅有一套黃綠色的軍裝,一雙大頭皮鞋,和一件胸前印著海防前哨徽章的背心??梢哉f,這些父親年輕時留下的珍寶,充實陪伴了我整個高中。
父親的一生是勤勞的一生。
轉(zhuǎn)業(yè)后父親被分配到了國營116軍工廠,這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是份吃皇糧的鐵飯碗。但由于當時祖父的身體每況愈下,作為家中唯一的兒子,父親選擇辭去工作,留在家人身邊,陪伴祖父安度晚年。最終,父親放棄了這份鐵飯碗,回鄉(xiāng)做了農(nóng)民。
此后,我與兄弟姐妹們都陸續(xù)出生了,對于父親的印象也漸漸清晰起來。父親真是種地的一把好手。炎炎夏日,父親一頭鉆進田地里,無論是收麥子還是種莊稼,父親一干就是一天。年復(fù)一年,日復(fù)一日赤膊光腳的下地,曬出了一身古銅色皮膚,父親從未抱怨過一聲苦一聲累。等到土地分割到各家各戶的時候,由于家里沒有牲口,也沒有農(nóng)機,父親就帶著我們手拿鐮刀,全憑人力,收獲一年的糧食和希望。一年四季,從不見父親閑過一天。父親常說,土地是莊稼人的命根子。父親看到村頭有些地空著,長滿了雜草,覺得可惜,便一個人挑著鋤頭去墾荒,硬是把幾畝不打糧食的荒地培育成了肥沃的良田。
如今父親老了,需要人照顧了,我卻來到了千里之外。從此,父子二人,一年難得見兩次面。在我來上海前,還未曾與父親商量,他似乎是從別處聽到了消息,便對我說“父母在,不遠游”。像是在自言自語,又像是在教育我。言語里充滿了不舍的語氣,聽起來又是何等的無奈。
但是在兒女們心中,父親就是一座山,是我們一輩子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