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旅行的美好
【隨筆】旅行的美好
旅行是生命律動的音樂。回首淡淡如風的日子里的一次次行走,那跳動著行走印記的圖片和文字,輕吟淺唱地述說過往時光,念念難忘。
曾聽一位學者講學,談到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解,恍然大悟,閱讀與行走,不僅僅是閱讀與體驗并列的關系,而是將大腦中通過閱讀等間接體驗得到的心理圖式,與旅行中親身體驗的生活圖式重疊后產生的新的體驗。
在旅行中,我們會有將原先的心理圖式與眼前的生活圖式印證或重疊的經驗感受。如對某個地方有憧憬向往,往往是內心已經有一個圖式存在,讀過《滕王閣序》,念念不忘“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麗,腦海中浮現(xiàn)著優(yōu)雅壯闊的景象;讀過《瓦爾登湖》,時時想起那寂寞的小木屋,腦海中憧憬著自然純美的田園生活。類似這樣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部書,哪怕是影視繪畫,只要有觸動我們心靈的一處景象,那么過去的它就以圖式的方式存在于我們的內心深處,等待著生活圖式來喚醒它。
可是,很多時候,心理圖式和生活圖式一重疊,發(fā)現(xiàn)對應起來會不太吻合,心理圖式遠遠美于眼前的現(xiàn)實,所見亦非所想,那么一番美好的念想從此就消散了。
有次去武夷,千辛萬苦來到朱熹講學處,發(fā)現(xiàn)“半畝方塘”竟是個干涸無水的大泥坑,傳遞理性與哲理的講臺竟然就是山邊的凹槽;去黃鶴樓,千山萬水后站在樓上,看到了大江漢陽,卻完全不能體會“歷歷” “萋萋”和“煙波浩渺”的浩蕩愁思。也許,越是有歷史有故事的地方,走進它,因為現(xiàn)實的沖擊,越會有失落感。這樣的旅行,類似于“相見不如懷念”的憂傷,是旅行路途中的悲歌,會讓人心有不甘,從此不敢隨意踏足心理的圖式。
去香港旅行,網傳經典攻略有條港劇景點游。太平山頂、油麻地警署、廟街、重慶大廈等等,或是《暗戰(zhàn)》或是《食神》或是《陀槍師姐》等影片或TVB劇的拍攝點,將這些地方重溫體驗一遍,這樣的旅行,如果現(xiàn)實與影視給人的感受是一致,甚至是現(xiàn)實勝出的話,倒也算是一次獨特的旅行了。
但是,旅行的美好不應當只是如此。照著樣本的圖式去行走,遠不如讀萬卷書來的實際。
旅行中,我們是奔著最美好的世界去的,豪壯雄放的、慷慨生悲的、奔放浪漫的、婉約凄美的、古典深邃的、端莊典雅的,所有未知的世界,等著我們前往,等著我們經歷,等著我們用自己的心眼去感受體驗。一旦在那,見著了想見的山山水水,見著了未曾預料到的零零總總,我們會說:啊,原來你就在這里。這樣的邂逅,多么浪漫。
一個初冬,去山東孔府孔廟,和愛好讀書的人走在肅穆厚重的建筑群中,聽著孔子的故事,浸染著儒家文化,周遭的世俗雜物全然被我們忽略,多年以后,同行人都散落天涯,卻還是難忘那在郁郁森森的樹林里邊走邊談生命的瞬間時光。
那次去武夷,深遠的書院文化因為提前做了功課反而顯得淡然無趣,美好的記憶卻鎖定在炎炎夏日在碧水清江的漂流趣游中,鎖定在山風習習的夜晚品茶買茶的閑情雅致中。
我想,世界上那么多愛旅行的人,一定是奔著美好的未知世界而去的。哪怕心中已有圖式,仍然渴望遇見更美的世界;如果心中無圖式,更期待能在未知的那一刻遇著最美的世界。如果說原先的心理圖式是我們美好的預設的話,旅行中的遇見就是我們在追尋的美妙的生成。
昔日同窗曬出在云南的照片,配以文字:夜晚八點半的麗江,偷爬上酒店屋頂窺玉龍雪山貌,心與云,心與情,沁涼的微風與顫抖的雙腿。夢一般的照片與心情,哪怕我遠在萬里之外,哪怕心中的云南有萬種風情、千般圖式,看著微信的瞬間,也不由得人醉了。
想起風靡一時的安妮寶貝,如今更名慶山,她的《薔薇島嶼》,用圖與文來展現(xiàn)上海、北京、香港、越南、柬埔寨的行走經歷,寫旅行、寫生命,寫給父親。那種詭異的艷麗,意識的流動,寫盡了旅行的美麗。讀她的文字,會發(fā)現(xiàn)自己走過的萬水千山沒有她筆下的動人;讀她的行紀,會感覺自己不需行走哪怕足不出戶,也能體會美。
大概就像有人所說,要么讀書,要么旅行,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樣在路上。
在路上,漂泊,遇見,心動,停留。
美麗,在每一個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