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語錄大全最新
導語:方舟子,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生于福建云霄縣。1985年畢業(yè)于云霄一中,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系。1990年本科畢業(yè)后赴美留學。1995年獲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先后在美國羅切斯特(Rochester)大學生物系、索爾克(Salk)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為分子遺傳學。1998年起主要從事寫作和網站建設 ,是《新語絲》月刊和同名網站的創(chuàng)辦人。
1、新的事物往往會讓無知者覺得膽怯。
2、追捧張仲景是中醫(yī)界的悲痛。
3、對文人來說,早逝有時乃是一成名捷徑。
4、針灸被證實是有些后果的,扎哪兒都一樣。
5、我們不用要知道科學是什么,就知道中醫(yī)不迷信。
6、只有歷史上的白癡才說“這些哲學家都是些馬后炮”。
7、我有點相似令狐沖,當然也有點像蕭峰,常常是一個人獨對很多人。
8、人類今天種植的作物,沒有一種是“天然”的,全都是人工改革過的。
9、打假只是碰上了,基本沒有這方面的打算,當時就真的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感到。
10、我這種人,始終想過一種無拘無束的生涯,不僅是思維的自由,也是生活的自在,不受束縛,說白了就是沒人管。
11、我辦的新語絲網站已從事揭露學術造假有十一年了,在中國學術界有一定的影響,很多人要舉報學術造假首先想到的是向我們投稿。
12、抄襲是指用到了別人的獨創(chuàng)結果卻不做恰當的解釋,讓人誤以為是他的。如果做了適當的闡明,例如注明了出處,就屬于畸形的援用。
13、假如媒體炒作有助于更多人懂得本相,有助于問題的解決,應當歡送這樣的炒作。不要一看到媒體曝光就認為是在為本人打廣告做虛偽宣揚。
14、這個當然,冤仇有深有淺罷了,有的人因此恨死我了,也真有采用手腕要置我死地的,比方肖傳國。這原來就是得功臣的事,我有這種心理籌備。
15、這不是學術爭辯,而是學術造假的問題。在中國當初的情形下,學術造假的問題學術界內部未必能解決,往往是解決不了,所以才要有輿論監(jiān)視。
16、我只是供給一個發(fā)表的平臺,引起大眾對這一事件的關注。我不能保障里面波及到的每一點都能成立。我歡迎被舉報人做出反駁,我必定也給他發(fā)表。
17、這里面興許有個人恩怨在里頭。然而這不主要。咱們更關懷的是舉報是否屬實。如果舉報屬實,管他舉報人是什么動機?如果不屬實,才須要查究出于什么念頭誣陷。
18、這不是個例。大學校長、院士造假的,我主持的新語絲網站揭穿過良多,光是2009年我們就揭露過十個校長、副校長造假。我自己也自己考察、揭露過一些校長、院士造假。
19、職稱軌制世界各國都有,其他國度并沒有因此造假成災。中國學術造假成災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例如與權利嚴密聯(lián)合的學術體系,分歧理的評估機制,以及對造假缺少監(jiān)督和處分。
20、我不以為做錯了什么,我沒有主觀歹意,沒有說非要搞臭。我一再表現對他沒興致,只是依據看到的資料剖析得出一個論斷,你可以不批準我的分析跟結論,但你不能因而就說我在毀謗。我這叫公道質疑。
21、我盼望他(韓寒)可能檢查,可以報歉。不論他怎么樣詭辯,很顯然十多少歲時那些文章不是他寫的。在未成年時,他也許不是被迫的,即便強迫重要義務也不在他。所以韓寒應該放開年青時的累贅,認個錯,看能不能取得大家的諒解。
22、我認為挺幸福的,家庭很圓滿,有很可惡的孩子,出了不少書,等我老了,可能真的可以著述等身了,也影響了很多人,傳布了科學理念,被很多人接受。我覺得還不錯,等老了回想起來,也會感到自己這輩子沒白活,還留下了一些貨色。
23、在其余民族的古代醫(yī)學文獻中,也很少樂意承認會有不治之癥。仿佛世上沒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沒治好的病。只有碰到神醫(yī),尋到靈丹妙藥,就會呈現奇觀,什么病都能夠手到病除,甚至起逝世復生。在中國古代醫(yī)學文獻中,也充滿著這種神話。
24、對那些信仰基督教《圣經》字字是真諦的原教旨_來說,進化論屬于相對不可接收的歪理邪說……就連天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在1996年也否認:“新的常識已經領導我們意識到進化論不僅僅是一個假說。”“把各項獨破進行的研討的成果會集起來,有力地支撐了這個實踐?!?/p>
25、總有一天我終將歸來,不管什么時候、以什么樣的方法,我素來沒想一直留在美國,所以我當時在信里寫到&ldquo,傷感散文;總有一天我終將歸來,無論以什么方式,因為在我的心坎深處可悲地無可奈何地深愛著這個多難多災一點也不可恨的民族”,不管怎么樣你是她的一份子,這是永遠解脫不了的。
26、許多人看不慣司馬南,司馬南實在是很正派的一個人,但不能說由于跟他政治觀點不一樣,就說這個人是君子,就一直攛掇我要跟他斷絕關聯(lián)。奇異了,交友人還要看他有什么樣的政治觀?那是找政治聯(lián)盟不是交朋友。所以我給司馬南的書寫序,有這樣,“你可以不贊成他的觀點,但你不要去猜忌他的真摯”。
27、仰望陰沉的夜空,星星不外是一個個亮點,是如斯的遙遠、神秘。即使在地理千里鏡發(fā)現之后,人們也無奈用它一窺恒星的真面目。這使得實證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立者、法國哲學家孔德在1835年為了說明人類的認識有其局限時,舉恒星為例,宣稱人類只能對恒星做一些簡略的視覺察看,永遠無法曉得恒星的化學組成及其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