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漢字的故事
有趣的漢字的故事
漢字是由原始象形文字發(fā)展而來的表意文字,它的每一個個體都是一個完整的符號,有音有義,幾千年來完美地表達著古今漢語。學(xué)習(xí)啦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關(guān)于漢字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漢字的故事
從前,有位姓張的私塾先生,聰明絕頂。有一次,有個財主為兒子請老師,寫了張布告:“本宅欲請一位教書先生,但伙食簡單,酬金微薄。”許多先生看了看,搖搖頭走了,他們知道這家財主是本地出了名的吝嗇鬼。哪知這位張先生持了布告,卻笑著點點,應(yīng)聘云了。大伙都說先生“鬼迷心竅”。張先生只說了句:“等著瞧吧!”便來到財主家。
財主見“上鉤”暗自慶幸。在談到待遇時,他擔(dān)心先生變卦,便要求行生立下文約,親手畫押。
先生毫不猶豫地立下字據(jù),寫道:
“無米面亦可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無銀錢亦可。”
財主看后滿心歡喜,認為占了大便宜,于是就和先生各自在字據(jù)上按了指印,笑瞇瞇地離開了。
十幾天過去了,先生的飯桌上,頓頓只有雜糧、小菜。先生實在難以下咽,便叫來財主。財主意識到先生要說什么,笑著說:“你看,這協(xié)議書上有您的手印!”先生假裝吃驚,嚴肅地說:“哦,給我看看。”財主遞過文約,先生說:“你聽好了——‘無米,面亦可;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財主聽得目瞪口呆,睜大眼睛看清上面的第一字。的確,一字未改呀!財主扳起面孔,但又無可奈何,只好自認倒霉。飯桌上加了幾道葷菜,仍然暗自慶幸,吃飯雖講究些,不用付學(xué)費也不錯。
不料到了年底,先生找財主算帳,要求付學(xué)費。財主哪里肯給,二人爭執(zhí)不下,便帶上字據(jù),一同到縣衙評理??h官問明了情由,讓先生拿出字據(jù)念了一遍,聽完最后一句,縣官驚木拍案,向財主大喝:“你這刁民,字據(jù)立得清清楚楚你怎敢賴先生的學(xué)費!”責(zé)令財主當面付給先生學(xué)費。
“氽”、“汆”和“糴”“氽”、“汆”和“糴”
“氽”、“汆”和“糴”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極容易混淆。其中的“氽”和“汆”簡直像雙胞胎那樣難以分辨。不過,如果懂得它們都是會意字,認真分析一下它們的“成字原理”,也就不難辨清了。
“氽”字念 tǔn ,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合起來是人浮在水上。“人浮在水上”是漂浮的一種情況,所以“氽”的本義是“漂浮”,如木板在水上“氽”、“尸體氽上來了”。又引申為“用油炸”(因為油炸食品時大多食物都浮在油面上),如“氽油條'、“氽蝦片”、“油氽饅頭”、“油氽花生米”。
“汆”字念 cuān ,上面是“入”,下面是“水”,合起來表示“(把東西)放入(沸)水中”。“汆”字的常用義是一種“烹調(diào)方法,把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一煮,”如“汆湯”、“汆丸子”“汆黃瓜片”。
“糴”念 dí ,,上面是“入”,下面是“米”,合起來就是買進米。“米”可借代糧食,所以“糴”泛指“買進(糧食)”,如“糴米”、“糴麥子”。跟“糴”相對的“糶” tiào ,則是“賣出(糧食)”。
最后,讓我們把上面的辨析編成口訣,以便記憶:人( rén )浮水上讀作 tǔn ,入( rù )水煮炸念作 cuān ,出米為 tiào 入( rù )米( dí ),拆字會意不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