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不僅是一部有著豐厚內涵和深刻哲理的道家經典,而且是一部用語精煉、辭意雋永的哲理詩。其中體現(xiàn)的老子的思想智慧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道德經·第二十七章》的原文及翻譯,希望大家喜歡。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作者:李耳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注釋:
1、撤跡:軌跡,行車時車輪留下的痕跡。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3、瑕謫:過失、缺點、疵病。
4、數(shù):計算。
5、籌策:古時人們用作計算的器具。
6、關楗:栓梢。古代家戶里的門有關,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7、繩約:繩索。約,指用繩捆物。
8、襲明:內藏智慧聰明。襲,覆蓋之意。
9、資:取資、借鑒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遠奧秘。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翻譯:
善于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于言談的,不會發(fā)生病疵;善于計數(shù)的,用不著竹碼子;善于關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善于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因此,圣人經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于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
這就叫做內藏著的聰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涂。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解讀:
本章所講的內容,重在要求人們尤其是圣人要恪守“無為而治”的原則,說明有道者順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達了有道者無棄人無棄物的心懷。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天下的善人不善人,善物不善物,都是有用處的。善者為師,惡者為資,一律加以善待,特別是對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棄他,一方要勸勉他,誘導他,另一方面也給他一個成為善人借鑒的作用。這就考慮到事物所包涵的對立的兩個方面,不要只從一個方面看。浮皮潦草、粗枝大葉;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便沾沾自喜。自以為無所不通、無所不精,恃才傲氣,都是不可取的。
《道德經》名人評價:
《道德經》其要在乎理身、理國。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理身則少私寡欲,以虛心實腹為務。——《御制道德真經疏》,唐玄宗
伯陽五千言,讀之甚有益,治身治國,并在其中。——《宋朝事實》卷三《圣學》,宋太宗
老子為書,其言雖若虛無,而于治人之術至矣。——《道德真經集注雜說》卷上,蘇轍
言至道無如五千文。——《雙溪集·遺言》,蘇籀
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御注道德經》,明太祖
老子道貫天人,德超品匯,著書五千余言,明清靜無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倫物,世固鮮能知之也。——《御制道德經序》,清世祖
老子之書,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老子本義》,魏源
中國古典哲學的最高范疇是“道”,而“道”的觀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論老子在哲學史上的地位》,張岱年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tuò)手可得。——尼采
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紀曉嵐
當人類隔閡泯除,四海成為一家時,《道德經》將是一本家傳戶誦的書。——蒲克明
《老子》的意義永無窮盡,通常也是不可思議的。它是一本有價值的關于人類行為的教科書。這本書道出了一切。——約翰高
東方古代世界的代表。——黑格爾
或許除了《道德經》之外,我們將要焚毀所有的書籍,而在《道德經》中尋得智慧的摘要。——威爾·杜蘭
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德國施羅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