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如何造句
囫圇吞棗是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你們知道囫圇吞棗的造句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囫圇吞棗如何造句,供大家閱讀!
囫圇吞棗如何造句
1.學習不能囫圇吞棗而是要精益求精。
2.他囫圇吞棗地把晚飯塞下肚,好像三天沒吃過東西似的。
3.我們囫圇吞棗地吃了幾口就出門了。
4.爺爺坐在我面前,和藹可親地對我說:“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能囫圇吞棗亂干一通。”。
5.要養(yǎng)成讀書的好習慣,提倡積極思考,反對不求甚解,囫圇吞棗。
6.小明回到家里,把老師發(fā)的家長信囫圇吞棗的看了。
7.一次專心學習勝過百次囫圇吞棗;一次深思熟慮勝過百次輕率行動;一次真誠相助勝過百次憐憫同情;一次見義勇為勝過百次豪言壯語!
8.人生中最艱難的是選擇;工作中最困難的是創(chuàng)新;生活中最痛苦的是自擾;做人中最苦惱的是委屈。一次專心學習勝過百次囫圇吞棗;一次深思熟慮勝過百次輕率行動;一次真誠相助勝過百次憐憫同情;一次見義勇為勝過百次豪言壯語。
9.你若喜歡上一本書了,不妨多讀:第一遍可囫圇吞棗讀,這叫享受;第二遍就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第三遍便一句一句想著讀,這叫深究。三遍讀過,放上幾天,再去讀讀,常又會有再新再悟的地方。賈平凹
10.第一遍可囫圇吞棗讀,這叫享受;第二遍就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第三遍便一句一句想著讀,這叫深究。
囫圇吞棗精彩造句
1. 讀書要思考,不能囫圇吞棗。
2. 囫圇吞棗的也沒太明白,過幾天再看一遍。
3. 讀叔本華的書,我們不能囫圇吞棗,要含英咀華。
4. 老師叫我們熟讀明天的課文,而我囫圇吞棗的幾分鐘就看完了。
5. 在學習前人的東西時,取囫圇吞棗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6. 對于課堂上老師講的知識,我們要消化,不要囫圇吞棗地接收.
7. 他餓極了,囫圇吞棗地吃下妻子做的食物。
8. 爸爸講的故事我不是很明白,只能讓我囫圇吞棗的了解了一些。
9. 我們讀書一定要讀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圇吞棗。
10. 讀書要有收獲,千萬不能一目十行、囫圇吞棗。
11. 我看書總是囫圇吞棗的,當伯父問我時,我就張冠李戴地亂說一氣。
12. 一直想著說、讀、寫、練,卻總是囫圇吞棗的一帶而過。
13. 我們要借鑒古人鑿壁偷光的精神,學習切不可囫圇吞棗,應該厚積薄發(fā),如老馬識途一般循序漸進。
14. “不管什么事,你都可以囫圇吞棗,”他說,“或者你可以試著理解它。
15. 他就囫圇吞棗般把這件事情敷衍過去了。
16. 學習不能囫圇吞棗,應該精益求精,只有擁有這樣的態(tài)度,才能在學習上更上一層樓。
17. 爺爺坐在我面前,和藹可親地對我說:“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能囫圇吞棗亂干一通。”。
18. 他看書一目十行,囫圇吞棗,書雖看了很多,但收獲很小。
19. 我們在學習新的課文時,一定要仔細閱讀,而不能囫圇吞棗。
20. 學習切忌囫圇吞棗,應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打下堅實的基礎。
囫圇吞棗經典造句
1. 善于讀書的人當看不懂時,會自覺地反復重讀,直到讀懂為止。而不善于讀書的人則相反,即使第一遍看不懂也囫圇吞棗地讀下去。
2. 有些老師不重講解,只讓學生囫圇吞棗地一直讀。
3. 由于太餓了,飯菜一上來,我便囫圇吞棗吃起來,結果給噎著了。
4. 一想到讀書我就如饑似渴,但當我拿起課本了我就是囫圇吞棗的看了一遍。
5. 許多基本概念的學習是不能囫圇吞棗的。
6. 如果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讓學生囫圇吞棗死記硬背,即使在學生的頭腦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識,也不可能增進他們的思考力。
7. 他的話突然停止了囫圇吞棗喘息的空氣。
8. 做事不能囫圇吞棗,要靜下心來做,否則欲速則不達。
9. 那種只有一個籠統(tǒng)說法的囫圇吞棗式的教科書,只能使學生"食而不化",難以理解。
10. 國際音樂日,你將被《鬧鐘交響曲》驚醒,哼著《鍋碗瓢盆進行曲》做飯,踩著《囫圇吞棗圓舞曲》享受早餐,國慶長假在《節(jié)日狂想曲》中拉開序幕!
11. 你若喜歡上一本書了,不妨多讀:第一遍可囫圇吞棗讀,這叫享受;第二遍就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第三遍便一句一句想著讀,這叫深究。三遍讀過,放上幾天,再去讀讀,常又會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12. 讀書不是競賽,你是去悅讀,因此不妨慢慢地來,就好像品味美味的佳肴或享受愉悅的性愛:請細細的體味,切勿囫圇吞棗。
13. 我們總在最無知的時候,嘗到最甜美的糖果,又在嘗盡了人生百味之后才明白,年少時候囫圇吞棗,吃下的沒有細細品味的時光,原來是最美的。
14. 竊以為,既然發(fā)行彩票的初衷是提高社會福利,那么國庫提取的公益金應該更加公開透明地用于社會福利,如果囫圇吞棗“歸大堆”似乎于理不清。
15. 有一段時間,我特別愛讀名著,有的是插圖本,有的是改寫本,有的是縮寫本,古今中外的作品,囫圇吞棗地讀了不少。
16. 陳正之是宋朝的讀書人,他看書特別快,抓住一本書,就一個勁地趕著往下讀,一目十行,囫圇吞棗。
17. 還記得第一本拿出來的書叫《基督山伯爵》,看得囫圇吞棗,也不知道是啥意思。
18. 上初中時,我囫圇吞棗地讀過幾部托爾斯泰的作品,那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的世界文學名著文庫普及本。
19.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必須認真,遇事必須詳察,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學習方法到頭來肯定張冠李戴,笑話百出,有時甚至會犯大錯。
20. “囫圇吞棗”式的玉米供需,讓農民的議價空間被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擠壓得越來越小。
囫圇吞棗如何造句相關文章:
2.囫圇吞棗的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