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怎么形成的
沙眼怎么形成的
沙眼的潛伏期5~14天,雙眼患病,多發(fā)生于兒童或少年期,是什么原因導致沙眼的形成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沙眼怎么形成的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沙眼的形成
一般來說,地方流行性致盲沙眼大多由A、B、Ba及C型所致,有些作用稱這幾型大多由流行性沙眼衣原體組;而D~K型主要引起生殖泌尿系感染;如尿道炎、宮頸炎、附睪炎等,以及包涵體性結膜炎,故稱眼-生殖泌尿組衣原體。1966年中國的王克乾、張曉樓等采用小鼠毒素保護試驗,將我國不同地區(qū)10年間分離的46種沙眼衣原體分成Ⅰ、Ⅱ兩種免疫型,Ⅰ型以TE-55樣為代表,Ⅱ型以TE-106樣為代表,兩型比例為2∶1。但Ⅰ、Ⅱ兩型和上述15種沙眼衣原體免疫型的對應關系一直不能肯定。
張力、張曉樓等(1990)用微量免疫熒光試驗對中國華北沙眼流行區(qū)沙眼衣原體免疫型進行檢測,結果表明我國華北地區(qū)沙眼流行以B型為主,C型次之。
沙眼衣原體可感染人的結膜、角膜上皮細胞。在其生活周期中有兩個生物相:原體(elementarybody)是感染相,大小約0、3μm,具有細胞壁,可存活于細胞外;始體(initialbody)亦稱網(wǎng)狀體(reticulatebody)是繁殖相,體積較大,約0、8μm,無感染性。原體侵入宿主細胞后,在胞漿內(nèi)發(fā)育轉變?yōu)槭俭w,以二分裂方式,形成子代原體。胞漿內(nèi)充滿后則破裂釋放出原體,游離的原體再侵入正常的上皮細胞,開始新的周期。每一周期約為48小時。
沙眼原發(fā)感染,愈后可不留瘢痕。但在流行地區(qū),衛(wèi)生條件差,常有重復感染。原發(fā)感染已使結膜組織對沙眼衣原體致敏,再遇沙眼衣原體時,則引起遲發(fā)超敏反應。沙眼在慢性病程中,常有急性發(fā)作,可能就是重復感染的表現(xiàn)。多次的反復感染,加重原有的沙眼血管翳及瘢痕形成,甚至瞼板肥厚變形,引起瞼內(nèi)翻倒睫,加重角膜的混濁,損害視力,甚至失明。除重復感染外,合并其他細菌性感染,也使病情加重。
沙眼衣原體僅侵入瞼結膜及穹隆結膜上皮細胞,但引起的病理變化則達深部組織。首先表層上皮細胞表現(xiàn)變性脫落,而深層者則增生,隨著病程發(fā)展,上皮細胞增生很快,使上皮層不再平滑,而形成乳頭。乳頭的實質(zhì)里有擴張的微血管、淋巴管與淋巴細胞。于此同時結膜上皮下組織即發(fā)生彌漫性淋巴細胞浸潤,同時有限局性聚集,形成濾泡。濾泡中央部有很多淋巴母細胞、巨噬細胞及網(wǎng)織細胞,其周圍則為大量的小淋巴細胞。承受病程的進展,濾泡發(fā)生變性及坯煞費苦心,繼而結締組織增生形成瘢痕。瞼板亦有彌漫性淋巴細胞浸潤而致肥厚,嚴重者結締組織增生,使之變形。角膜血管翳皆自上方角膜緣開始,角膜微血管擴張并向角膜中央部分發(fā)展,伴有細胞浸潤,初位于淺層,繼則向角膜下方及深層發(fā)展。初呈垂簾狀,嚴重者可侵及全部角膜。
沙眼的鑒別診斷
1、結膜濾泡癥
常見于兒童。皆為雙側,無自覺癥狀,濾泡多見于下穹隆部與下瞼結膜,濾泡較小,大小均勻相似,半透明,境界清楚,濾泡之間的結膜正常,不充血,無角膜血管翳,無瘢痕發(fā)生。
2、慢性濾泡性結膜炎
常見于學齡兒童及青少年。皆為雙側,顆粒桿菌可能為其病因。晨起常有分泌物,眼部有不適感,濾泡多見于下穹隆與下瞼結膜,但不肥厚,1~2年后自愈,無瘢痕形成;無角膜血管翳。
3、春季結膜炎
此病有季節(jié)性,主要癥狀為眼癢,瞼結膜上的乳頭大而扁平且硬,上穹隆部無病變,分泌物涂片中可見嗜酸細胞增多。
4、包涵體結膜炎
以急性起病,濾泡皆以下穹隆部與下瞼結膜為著,無角膜血管翳,數(shù)月至1年即可自愈,并不形成瘢痕。
沙眼的治療
1、藥物治療
沙眼衣原體對四環(huán)素族、大環(huán)內(nèi)酯類及氟喹諾類抗菌藥物敏感。局部可滴用0、1%利福平或15%磺胺醋酰鈉滴眼液,晚上用四環(huán)素軟膏或紅霉素軟膏。急性期或嚴重的沙眼應全身應用抗生素治療,可口服多西環(huán)素或紅霉素。
2、手術治療
用于眼部并發(fā)癥,如嚴重的內(nèi)翻倒睫、性病性淋巴肉芽腫引起的化膿性淋巴結炎、象皮腫等。
沙眼的預防
沙眼衣原體常附在病人眼的分泌物中,任何與此分泌物接觸的情況均可造成沙眼傳播感染的機會。因此,應加強宣傳教育,培養(yǎng)良好衛(wèi)生習慣。不用手揉眼,毛巾、手帕要勤洗、曬干;對沙眼病人應積極治療,并注意水源清潔。
看過“沙眼如何治療”的人還看了:
1.沙眼是如何形成的
4.沙眼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