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澤地是怎么形成的
沼澤地你去過嗎?很多熱帶雨林向的電影里經常會出現沼澤地,不同于漫無邊際的海洋,也不同于陰暗潮濕的下水道,沼澤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乍一看充滿生氣,實際上非常危險,那么你對沼澤地認識多少呢?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你詳細介紹。
沼澤地是怎么形成的:
沼澤地指長期受積水浸泡,水草茂密的泥濘地區(qū)。土壤剖面上部為腐泥沼澤土或泥炭沼澤土,下部為潛育層。有機質含量高,持水性強,透水性弱,干燥時體積收縮。經排水疏干,土壤通氣良好,有機物得以分解,可增加肥分。
湖泊演變
先來看一下湖泊是怎么演變成沼澤地的。在氣候濕潤的地區(qū),河水挾帶著泥沙匯入湖泊,因為水面的突然變寬,水流速度減慢,攜帶泥沙的能力減弱,泥沙便在湖邊沉積下來,形成淺灘。還有一些微小的物質,隨著水流漂到湖泊寬廣處,沉積到湖底。隨著時間的推移,湖泊變得越來越淺。并且在湖水深淺的不同位置,各種水生植物逐漸繁殖起來。在湖泊深處,生長著眼子菜等各種藻類;在較深地帶,生長著浮萍、睡蓮、水浮蓮等;在沿岸淺水區(qū),生長著蘆葦、香蒲等。它們不斷生長、死亡,大量腐爛的殘體,不斷在湖底堆積,最終形成泥炭。隨著湖底逐漸淤淺,新的植物又出現,并從四周向湖心發(fā)展,湖泊變得越來越淺,越來越小。當湖泊中的沉淀物增大到一定的限度時,原來水面寬廣的湖泊就變成淺水汪汪、水草叢生的沼澤了。
河流沿岸
低洼平原上的河流沿岸,在河水淺、流速慢的情況下,可以生長水草而逐漸形成了沼澤。在沿海的低地,反復被海水淹沒,海灘上雜草、蘆葦叢生,也可形成鹽沼澤。有些高原、高山地區(qū),由于冬季地面積雪,到次年春夏季節(jié)冰雪融化,地面積水,短草和苔蘚植物雜生,也可形成沼澤。
森林地區(qū)
在森林地區(qū),枯枝落葉在林下不斷堆積,好像給地面蓋了一層很厚的被子,它既能大量積蓄雨水,又可減少土壤蒸發(fā),保持著過度濕潤的狀態(tài)。又因為碳化過程的進行,土壤中大部分的礦物養(yǎng)分被淋失,造成草木死亡,而代之以繁茂的苔蘚植物。苔屬植物能保留大量水分,使植物殘體的分解過程減慢,泥炭開始堆積,逐漸形成沼澤。在我國大、小興安嶺的森林中,就可以看到這種森林沼澤化的現象。
濕潤地區(qū)
在有些過于濕潤的地區(qū),雜草大量繁殖,形成厚實的草層,使土壤通氣狀況變壞,碳分逐漸減少,原有植物漸趨衰亡,生長莎草、水蘚等植物。這些喜濕性植物,有很強的蓄水能力,因此更加強了濕潤狀況,草甸沼澤化得以迅速發(fā)展。四川西部的草地,有一部分就是這樣形成的。
沼澤地天氣狀況:
沼澤的天氣情況跟沼澤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像東北三江平原的沼澤和黃河三角洲的沼澤的天氣狀況一般和當地天氣一致。如果在秋冬季,容易下霧,夏天的霧有時是沼氣,而不是霧,容易讓人中毒。有些沼澤地在山腳或者山谷中,下霧是一年四季常有的事情。沼澤起霧和植物關系不大,但是像泥沼地,那就關系較大了,因為有植物分解產生的氣體,所以那種沼澤也是對人和動物危險最大的,一般都比較陰森恐怖,沒有生氣。
沼澤植物:
沼澤地常年積水或土壤過于濕潤,生長在那里的植物大多發(fā)育有很好的通氣組織。
植物的根浸沒在水中或濕透的泥土中,莖、葉則挺出水面。沼澤植被主要由莎草科、禾本科及蘚類和少數木本植物組成。地球上除南極尚未發(fā)現沼澤外,各地均有沼澤分布。
由于沼澤地的土壤有泥炭土與潛育土之分,沼澤可分為泥炭沼澤和潛育沼澤兩大類。
地球上最大的泥炭沼澤區(qū)在西西伯利亞低地,它南北寬800公里,東西長1800公里,這個沼澤區(qū)堆積了地球全部泥炭的40%。按沼澤土壤中水的來源,沼澤可以分為3種類型:低位沼澤,由地表水或地下水補給,含有礦物質,又叫富營養(yǎng)沼澤;高位沼澤,由雨水補給而營養(yǎng)貧乏,又叫寡營養(yǎng)沼澤;中位沼澤,由雨水與地表水混合補給,又叫中營養(yǎng)沼澤。
按植被生長情況沼澤可分為草本沼澤、泥炭蘚沼澤和木本沼澤。草本沼澤是典型的低位沼澤,類型多、分布廣,常年積水或土壤透濕,以苔草及禾本科植物占優(yōu)勢,幾乎全為多年生植物,很多植物具根狀莖,常交織成厚的草根層或浮氈層,如蘆葦和一些苔草沼澤。
泥炭蘚沼澤又稱高位沼澤,主要分布在北方針葉林帶,由于多水、寒冷和貧營養(yǎng)的生境,泥炭蘚成為優(yōu)勢植物,還有少數的草本、矮小灌木及喬木能生活在高位沼澤中,例如羊胡子草、越橘、落葉松等。木本沼澤又稱中位沼澤,植被以木本中養(yǎng)分植物為主。沼澤地是纖維植物、藥用植物、蜜源植物的天然寶庫,是珍貴鳥類、魚類棲息、繁殖和育肥的良好場所。沼澤具有濕潤氣候、凈化環(huán)境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