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頓的貨幣供給理論的推導
貨幣供給的主要內容包括:貨幣層次的劃分;貨幣創(chuàng)造過程;貨幣供給的決定因素等。下面,學習啦小編來為你介紹貨幣供給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喬頓的貨幣供給理論的推導。
貨幣供給理論的主要內容
貨幣供給的主要內容包括:貨幣層次的劃分;貨幣創(chuàng)造過程;貨幣供給的決定因素等。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貨幣流通的范圍和形式不斷擴大,現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認為是貨幣,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隨時轉化為現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債、人壽保險單、信用卡)也被廣泛認為具有貨幣性質。
一般認為,貨幣層次可以劃分如下:
M1=現金+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
M3=M2+其他金融資產。
貨幣創(chuàng)造(供給)過程是指銀行主體通過其貨幣經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貨幣的過程,它包括商業(yè)銀行通過派生存款機制向流通供給貨幣的過程和中央銀行通過調節(jié)基礎貨幣量而影響貨幣供給的過程。
決定貨幣供給的因素包括中央銀行增加貨幣發(fā)行、中央銀行調節(jié)商業(yè)銀行的可運用資金量、商業(yè)銀行派生資金能力以及經濟發(fā)展狀況、企業(yè)和居民的貨幣需求狀況等因素。
貨幣供給還可劃分為以貨幣單位來表示的名義貨幣供給和以流通中貨幣所能購買的商品和服務表示的實際貨幣供給等兩種形式。
環(huán)節(jié)
與信貸關系
中央銀行供給基礎貨幣
中央銀行供給基礎貨幣有三種途徑:
變動其儲備資產,在外匯市場買賣外匯或貴金屬;
變動對政府的債權,進行公開市場操作,買賣政府債券
變動對商業(yè)銀行的債權,對商業(yè)銀行辦理再貼現業(yè)務或發(fā)放再貸款
商業(yè)銀行創(chuàng)造存款記賬貨幣
喬頓的貨幣供給理論的推導
根據喬頓的分析,在美國,決定貨幣存量的要素為貨幣基數、聯(lián)儲成員銀行的準備金與存款之比、通貨與活期存款之比、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之比、美國政府存款與私人活期存款之比。這些要素與貨幣供給之間關系具體可以表述為:
假設:
B——貨幣基數,基礎貨幣
——聯(lián)儲成員銀行的法定準備金
——聯(lián)儲成員銀行的超額準備金
——非聯(lián)儲成員銀行的庫存現金
R——商業(yè)銀行的準備金總額
——聯(lián)儲成員銀行活期存款準備金
——聯(lián)儲成員銀行定期存款準備金
C——公眾手持通貨
D——商業(yè)銀行的私人活期存款
T——商業(yè)銀行的私人定期存款
G——政府存款
r——各種存款的加權平均準備率
——現金比率,通貨比率
——定期存款比率
——政府存款比率
則有:狹義貨幣M=C+D
B=C+R
(1)
(2)
式(2)就是喬頓的貨幣乘數模型。根據這一模型,貨幣乘數m是行為參數r、t和g的遞減函數。這意味著,商業(yè)銀行各種存款的平均準備率、定期存款比率和政府存款比率的變化將對貨幣乘數產生反向的影響。對于通貨比率對貨幣乘數的影響,從式(2)難以直觀做出判斷。但若就貨幣乘數對通貨比率求偏導則可以發(fā)現,在一般情況下,貨幣乘數m是通貨比率k的遞減函數,即通貨比率的變動會引起貨幣乘數的反方向的變動。當然,各行為參數對貨幣乘數的決定并不是完全獨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的。例如,若t比率因活期存款增加或定期存款減少而下降,平均準備金比率,一就會上升,因為活期存款的準備率高于定期存款的準備率。t比率的下降使貨幣乘數擴大,而r比率的上升則使貨幣乘數縮小。貨幣乘數究竟會擴大還是縮小,將取決于這兩種比率的變化對貨幣乘數影響的相對大小。[1]
由以上分析可知,喬頓模型中的貨幣乘數是由多種復雜因素共同決定的,而這些因素又分別受到貨幣當局(主要是中央銀行)、商業(yè)銀行及社會公眾等不同的經濟主體的行為的影響。由此可見,貨幣當局或中央銀行實際上只能對決定貨幣乘數的部分因素而不是全部因素具有控制能力。也就是說,除了中央銀行以外,商業(yè)銀行和社會公眾等其他經濟主體的行為也將對貨幣乘數,從而對貨幣供給產生一定的影響,甚至產生比較重要的影響。這就說明,貨幣供給并不是一個完全決定于貨幣當局的主觀意志,而不受經濟運行的內在規(guī)律影響的外生變量。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