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炎吃什么藥
食道炎是指食道黏膜淺層或深層組織由于受到不正常的刺激,食道粘膜發(fā)生水腫和充血而引發(fā)的炎癥。那么食道炎吃什么藥好?下面學習啦小編分享了治療食道炎的藥,一起來了解吧。
食管炎的中醫(yī)治療
食管炎的中醫(yī)治療(濕熱型)方
處方:滑石10克,黃芩、茵陳各12克,梔子、藿香、連翹、石菖蒲、白豆蔻、薄荷、射干各8克,砂仁、黃連、通草各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清熱利濕化濁。用于治療食管炎,中醫(yī)辨證屬濕熱型。癥見吞咽不利,胸膈脹悶或疼痛,口苦吞酸,納差,呃逆,發(fā)熱困倦,小便短赤,或大便溏瀉,舌淡紅,苔黃厚膩,脈弦滑或滑數(shù)。
食管炎的中醫(yī)治療(熱盛型)方
處方:黃連、大黃各4克,梔子、杏仁、桃仁、芒硝各8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清氣瀉火。用于治療食管炎,中醫(yī)辨證屬熱盛型。癥見胸骨后疼痛如灼感,口干飲冷,性躁易怒,大便秘結(jié)不通,尿色黃短,舌質(zhì)紅,舌苔黃于,脈數(shù)有力。
食管炎的中醫(yī)治療(痰濁型)方
處方:制半夏10克,木香、香附、藿香、佩蘭、石菖蒲、橘紅、茯苓、枳實、膽南星各6克,甘草4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健脾化濕,導痰排濁。用于治療食管炎,中醫(yī)辨證屬痰濁型。癥見胸骨后脹痛時嘔痰涎,體形肥胖,身困乏力,舌質(zhì)淡胖,舌苔厚膩,脈沉。
食管炎的中醫(yī)治療(血瘀型)方
處方:紅花、生地各9克,三棱、莪術(shù)、枳殼、赤芍各6克,柴胡5克,甘草3克,桔梗、川芎各4.5克,牛膝10克,桃仁12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用于治療食管炎,中醫(yī)辨證屬血瘀型。癥見胸骨后刺痛,吞咽梗噎,舌暗紅舌邊尖有瘀點,脈沉澀。
食管炎的中醫(yī)治療(氣虛型)方
處方:黃芪18克,山藥、黨參各15克,白術(shù)、茯苓、半夏各9克,陳皮、木香各6克,砂仁4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補脾健中,益氣和胃。用于治療食管炎,中醫(yī)辨證屬氣虛型。癥見胸骨后隱痛,面色不華,飲食稍多即吐,神疲乏力,飲食不馨,大便溏薄,舌淡紅,脈細弱。
食管炎的中醫(yī)治療(陰虛型)方
處方:石斛、烏梅、百合、北沙參、麥冬、當歸身各9克,生地15克,枸杞子9克,川楝子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滋陰養(yǎng)血。用于治療食管炎,中醫(yī)辨證屬陰虛型。癥見吞咽梗澀而痛,胸膈滿悶或痛,口苦反酸,咽干口燥,大便干結(jié),五心煩熱,舌質(zhì)紅,苔少,脈細數(shù)。
食管炎的中醫(yī)治療(氣滯型)方
處方:陳皮、柴胡、杏仁、郁金、木香、香附、沉香、桔梗各8克,砂仁、川芎、枳殼、白芍各6克,炙甘草4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理氣和中,開郁化痰。用于治療食管炎,中醫(yī)辨證屬氣滯型。癥見吞咽哽噎,胸膈痞悶或疼痛,痛連背部,情志舒暢時可稍減,口干咽燥,舌質(zhì)紅,苔薄膩,脈弦滑。
專家點評:食管炎多由胃液反流或粗糙食物擦傷,導致食道局部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的病理改變。其發(fā)病隨年齡增高而增加,40—60歲為高發(fā)年齡。常表現(xiàn)為咽下食物有梗噎感,甚或吞咽困難和吞咽疼痛,胸骨后燒灼樣痛,后背部痛,亦可見燒心,反酸,咽喉炎和聲嘶等癥狀。充血,色紅,還可有黏膜水腫,有時見出血點和少量糜爛。
治療食道炎偏方
治療食道炎偏方一:六郁湯(《醫(yī)學正傳》)
(組成1 陳皮(去白)、半夏(湯泡10次)、蒼術(shù)(米泔浸)、川芎各3克,赤茯苓、梔子(炒)各f l克,香附6克,甘草(炙)、砂仁(研細)各1.5克。
(用法) 上藥細切,加生姜3片,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溫服。
(功效) 行氣活血,消積和胃。
(主治) 氣、濕、熱、痰、血、食郁滯中焦。
(加減) 氣郁者,加烏藥、木香、檳榔、紫蘇、干姜、倍香附、砂仁;濕郁者,加白術(shù)、倍蒼術(shù);熱郁者,加黃連、倍梔子;痰郁者,加南星、枳殼、皂角;血郁者,加桃仁、紅花、牡丹皮;食郁者,加山楂、神曲、麥芽。
治療食道炎偏方二: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
(別名) 厚樸湯(《圣濟總錄》)、大七氣湯(墳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四七湯、厚樸半夏湯(《易簡方》)、七氣湯(《仁齋直指方論》)。
(組成) 半夏、茯苓各12克,厚樸、生姜各9克,蘇葉6克。
(用法) 上藥用水700毫升,煎取400毫升,分4次,日3次,夜1次,溫服。
(功效) 行氣散結(jié),降逆化痰。
(主治] 咽中似有異物,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胸脘痞悶,嘔惡食少,精神憂郁,煩躁易怒,苔白膩,脈弦滑。
(加減) 本方原為梅核氣而立,用治食管炎之痰郁患者,可選加清熱藥物,如黃連、山梔等,解郁類藥物,如柴胡、郁金等,化痰類藥物,如陳皮、膽南星等。
治療食道炎偏方三:參香散(《袖珍方》)
(組成) 人參、官桂、甘草各9克,半夏、桔梗、枳實、陳皮、桑白皮、青皮、麥門冬、大腹皮各15克,紫蘇子、香附子、茯苓各18克,木香12克。
(用法) 上藥為散。每次24克,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克,大棗5枚,燈心20根,煎至20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
(功效} 溫中健脾,行氣燥濕。
(主治) 脾虛作脹,痞氣。
治療食道炎偏方四:枳術(shù)二陳湯(《古今醫(yī)統(tǒng)》)
(組成) 枳實(炒)15克,白術(shù)(炒)、半夏(制)、茯苓、陳皮各3克,甘草(炙)2克。
(用法) 上藥用水220毫升,加生姜、大棗,水煎,溫服。
(功效) 燥濕除飲,行氣和胃。
(主治) 脾胃痰飲,胸膈不利。
治療食道炎偏方五:理飲湯(《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 白術(shù)12克,干姜15克,桂枝尖、炙甘草、茯苓片各6克,生杭白芍藥5克,橘紅、川厚樸各4.5克。
(用法) 上藥水煎服。
(功效) 燥濕化痰。
(主治] 心肺陽虛,脾濕不升,胃郁不降,飲食不化,變?yōu)轱嬓?,脘腹?jié)M悶,短氣喘促,咳吐粘涎,脈弦遲細弱。
(方解) 方中桂枝、干姜以助心肺之陽;白術(shù)、茯苓、甘草理脾胃之濕;厚樸通胃中陽氣;橘紅助白術(shù)、茯苓、甘草以利痰飲;白芍藥可防熱藥之上竄,制虛火之浮游,且藥之熱者,宜于脾胃,恐不宜于肝膽,又取其涼潤之性,善滋肝膽之陰,即預防肝膽之熱。
治療食道炎偏方六:旋覆花散(《太平圣惠方》)
(組成) 旋覆花、木香各15克,赤茯苓30克,白術(shù)7.5克一30克,人參(去蘆頭)、前胡(去蘆頭)、半夏(湯洗,7遍去滑)、桂心各30克,青皮(湯浸,去白瓤,焙)22.5克,川芎30克,附子(炮裂,去皮、臍)、大腹皮(銼)各15克。
(用法) 上藥為散。每次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功效) 滌痰利咽。
(主治) 膈氣,痰結(jié),胸中痞塞不通,不能飲食。
治療食道炎偏方七:旋覆代赭湯(《傷寒論》)
(別名) 旋覆代赭石湯(《普濟方》)、代赭旋覆湯(《長醫(yī)方集解》)。
(組成) 旋覆花9克,人參6克,代赭石12克,甘草(炙)、半夏(洗)各9克,生姜10克,大棗(擘)12枚。
(用法) 上藥用水1 000毫升,煎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2次溫服。
(功效) 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主治) 胃氣虛弱,痰濁內(nèi)阻,心下痞硬,噯氣不除。
(方解) 方中旋覆花消痰降逆;代赭石重鎮(zhèn)降逆;半夏、生姜化痰止嘔;人參、大棗、甘草益氣和胃。諸藥合用,共奏降逆化痰,益氣和胃之效。
治療食道炎偏方八:越鞠保和丸(《古今醫(yī)鑒》)
(組成) 蒼術(shù)(米泔浸3宿,炒)、川芎(酒炒)、神曲(炒)、香附(童便浸、炒)各30克,梔子(炒)15克,陳皮、半夏(炮)、白茯苓各30克,連翹、萊菔子 (炒)各15克,枳實(麩炒)30克,白術(shù)90克,黃連(酒炒)30克,山楂(去核)60克,木香15克,當歸(酒洗)30克。
(用法) 上藥為末,生姜汁泡,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丸,用淡生姜湯或酒送服。
(功效) 扶脾開郁,行氣消食。
(主治) 氣、血、痰、火、濕、食諸郁,胸膈痞悶,或脘腹脹痛,飲食不化,噯氣嘔吐,下痢。
(方解) 方中香附、木香行氣解郁,以治氣郁;當歸、川芎活血化瘀,以治血郁;梔子、連翹、黃連清熱瀉火,以治火郁;蒼術(shù)、半夏、陳皮、茯苓理氣化瘀;白術(shù)、枳實燥濕運脾,以治痰郁、濕郁;神曲、山楂、萊菔子消食導滯,以治食郁。諸藥合用,則氣、血、痰、火、濕、食諸邪隨解。
治療食道炎偏方九:溫中化痰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 溫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青皮(去白)、良姜(去蘆,炒)、干姜(炒)、陳皮(去白)各150克。
(用法] 上藥為細末,米醋打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50丸,溫開水送服,不拘時候。
(功效) 溫陽化痰。
(主治) 停痰留飲,胸膈滿悶,頭眩目暈,嗜臥減食,咳嗽嘔吐,氣短。
食道炎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