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的讀書筆記高中
楊絳說:“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但是她還是愿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為她的心里已經(jīng)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一個人守著孤單的身影,對著寂寞的臺燈嘆息。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guān)于我們仨的讀書筆記高中,歡迎查閱。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高中1
今年的寒假由于新冠病毒的影響,導致我們推遲開學。老師們留的作業(yè)中有一項是課外閱讀,必讀書本中我讀了《我們仨》這本書后,真是受益匪淺。這本書是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在丈夫、女兒相繼離世后寫的。在“我們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時,寫下了與他們之前生活的回憶。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沒有太多筆墨,寥寥兩頁,同時拉開了那“長達萬里的夢”的序幕,但說得非常真實,有身臨其境之感。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如夢似幻,我只覺朦朧,沒怎么看懂,在媽媽的一番指導下,我似乎看懂了,作者個人的思想滲透其間。第三部分“令人思念我們仨”就是著墨最多的地方了,“我們仨”生活的點點滴滴令人動容。而在最后的照片和他們溫馨的回憶讓我不禁陷入思考,是不是缺少思念,缺少了對家人的愛。
最令我有所感觸的還是封底楊絳老人的題字:“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這是一句多么平實的話語,然而我卻從中讀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與刻骨銘心的思念。如今社會,也有許多老人很久才能見到兒女一次,對于老人們的思念,兒女們卻渾然不覺,就是回到家里也隨時抱著手機,沒有任何感情交流。科技如此發(fā)達,家人之間減少了相見的機會,人與人的內(nèi)心之間仿佛隔了一層厚厚的屏障,這個世界本可以不該這樣冷漠。但這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卻又深刻的情感,是我們現(xiàn)代人無法體會到的吧……試問,在這個交通便捷的時代,多遠的距離都不成問題。而即便在我們彼此靠近之時,我們的心靈也同樣靠近了嗎?我認為沒有!我們的心中,怕是已沒有這本書中楊絳老人刻骨銘心的思念了吧!
尤其這次疫情的發(fā)生,讓多少人還沒有來得及和家人說上話,就陰陽相隔,再也無法相見,悔恨莫及。
我喜歡《我們仨》這本書,不僅是因為它的情節(jié),更是因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愛!未來不管我走到哪里,都會珍惜當下。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高中2
楊絳曾說:“我走過一道道驛站,一路上都是離情?!?/p>
一生的伴侶、唯一的女兒相繼離去,楊絳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jié)成回憶錄《我們仨》。
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全書想要向讀者表達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
《我們仨》講述的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幾十年平淡,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jīng)歷。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 “我們倆老了”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女兒與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書中表現(xiàn)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jīng)歷。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以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得愛女,直至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楊絳作為一個妻子,一位母親,為丈夫和孩子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愛。“拙手拙腳”的鐘書“做了壞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說:“不要緊,我會洗”;鐘書不小心把臺燈砸了,妻子說:“不要緊,我會修”;鐘書把門軸弄壞了,妻子說:“不要緊,我會修”。
錢媛女兒圓圓一向孝順父母,對父母百般體貼?!皥A圓也肯委屈,能忍耐”。小時候,圓圓十分乖巧、聽話。“阿媛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她始終是父母的安慰、父母的驕傲。
錢鐘書在家人心目中,他是家里最需要照顧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細膩的,他對待妻子和女兒是溫存體貼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彼推拮右黄饘W做菜,一起去“探險”——在散步中尋找生活的樂趣。他長期為妻子做早餐。他與妻子、女兒一起風雨同舟、患難與共。他是女兒最好的“哥們”。
在楊絳的作品中,他們一家確實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書中所說:“‘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p>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高中3
我們仨手挽著手踏過那萬里長夢,我們仨肩并肩越過那凜冽寒風,而如今我一個人在暖陽里,迎著清風雨露,思念過往的天空。
《我們仨》這本書飽含的是沉甸甸的暖意,書寫的是平淡生活中如涓涓細流般的愛。它是暖,是愛,它深深打動著我,似水流年飛逝而去,但是經(jīng)過時間淘洗過的真誠力量,卻如黃鐘大呂般震撼我的心靈,久久不消。
合上書本,錢老夫婦和女兒平凡的日常生活躍然眼前,——出國期間,和妻子一起“逃會”,細心照顧生產(chǎn)后的妻子,和女兒圓圓“沒大沒小”的“打鬧”……整本書里沒有動人心魄的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從每天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平淡瑣屑的林林總總,在我們看來不值得一提,卻是三人平淡中的真情,尋常中的幸福。從兩個人的甜蜜到三個人的溫馨,一路扶持、一路相守,苦也釀成了樂,悲也釀成了喜。這應(yīng)該就是生活的真諦吧!
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每天早起父親為我準備早餐那忙碌的身影,深夜苦讀母親那一杯溫熱香甜的牛奶,長久以來都被我遺忘、忽略,也許,看多了長江黃河那樣的壯觀美景,聽多了令人熱血沸騰的英雄故事,我的內(nèi)心深處總潛藏著一股英雄情結(jié),幻想著有不一樣的人生,不曾想這平靜中的純真美麗竟如小石子一樣在我的心田泛起了陣陣漣漪,聽風看雨可以是幸福,喝茶賞花可以是溫馨。
在歲月的長河里彼此凝望,互相守護,倚在時間的角落里一同慢慢地老去,也是一件悅事,只可惜“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空悲切,女兒,丈夫先后離她而去,徒留自己在世間獨飲相思的毒酒。我能聽到作者楊絳在深夜里的隱隱啜泣,我能看到作者楊絳文字背后的凄婉,我能摸出她溫熱心臟背后的悲愴。
一如作者所說“我們?nèi)司痛耸⒘恕>瓦@么輕易地失散了?!蔽覀冐恚巡辉偈俏覀冐?,但還是我們仨,我們仨已融成了一生,融入了時光中,即便是散落在宇宙無垠的廣袤中,我們也能第一眼望見對方,這便是我們仨。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高中4
最近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很有感觸,寫在這里,是一種總結(jié),也算是一種回顧。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nèi)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內(nèi)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jié)的作家,她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fā)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還有,寫到當時有些落迫的鐘書先生“留在上海沒個可以維持生活的職業(yè),不得依仗幾個拜門學生的束修”,卻不想在一個夏天,收到學生送來的一擔西瓜。圓圓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眾人,自己還留下許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經(jīng)對爸爸說:
“爸爸,這許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兒?!憋@然她是覺得“與有榮焉”!她的自豪逗得大家大笑。這樣聰慧的女兒,媽媽怎能不記得她吐露出的每一個音符句語?所以,當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楊先生是如何的不舍。她說:“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肚腸, 以后就不用牽掛了”她嘴上這么說,心上卻牽扯得痛!阿圓去世時,還差兩個月才滿六十。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痛,如何摧殘著兩位體弱多病的老人……
當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先生去世。這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讀到這里,還能有人不為之動容嗎?
最后的附錄里,有錢瑗打算寫的她的那個版本的《我們仨》的手體本初稿(未完成),還有她在病中寫給同樣生病的父親的幾封信,寫給母親的新年賀詩,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進食了,但不放心阿媽,特寫信教媽媽如何做簡易飯食……那種父女親人間的濃情和俏皮讓人感慨萬千。最后附錄三里,收錄有女兒給爸爸的速描畫、鐘書先生給煮飯阿姨的抽象寫生實物畫……這點點滴滴碎紙片都讓楊先生視為珍寶一一收藏其間,那是屬于他們仨的寶貴財富和回憶傳記,沒有人能走進,只能在遠處觀望與唏噓…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為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的風范深深感動著我。真希望現(xiàn)世安穩(wěn),歲月靜好,每一個“我們仨”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綿長……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高中5
《我們仨》是錢鐘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滿紙洞徹生死的達觀……
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認識楊絳緣于錢鐘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為一種時尚,仿佛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了解了錢鐘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了解畢竟不同于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同于我們。但是,一直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么喧嘩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記錄著生活里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對于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干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么多年,也就牽掛了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著走過了這么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余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著孤單的身影,對著寂寞的臺燈嘆息。
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特別是錢瑗先去后,對于楊絳女士這樣不喑廚事,專做學問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起居更是簡單、不容易了。所有經(jīng)歷過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種淡定自然,如魚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讀者那里卻常常禁不住感慨萬千、長嘆不已……
楊絳說:“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钡撬€是愿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為她的心里已經(jīng)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
一個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高中相關(guān)文章: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高中
上一篇:花木蘭的讀書筆記初二
下一篇:2021年西游記讀書筆記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