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指導:高中寫作指導方法之如何審題
寫作指導:高中寫作指導方法之如何審題
寫作有相應的技能,一定要有相應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謀篇布局,才能把整篇作文寫得出色,方法很重要,一定要掌握基本的寫作方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的高中寫作指導方法之如何審題,歡迎大家參閱。
高中寫作指導:寫作空間拓展
以上談各類命題的審題,主要是在“切題”的準確上、在“范圍”的限制上,即從消極方向審核;而審題還有一個更值得提倡的積極方向,那就是在保證能“切題”、合“范圍”前提下,進而開拓出廣闊的可寫視野,了望到遼闊的馳騁空間。這兩個方向的審題是相輔相成的,而要寫出有創(chuàng)新意思的作文,這后一個方向的審題往往要花較多的時間和心力。
如何從積極的方向去開拓可寫空間呢?下面提示幾種方法以資借鑒。
1.虛實選取法
有的作文命題很實,實者則虛之:如“肩膀”,從實在的人體部位的肩膀角度就難寫,那么由肩膀聯(lián)想到“依靠”“擔子”“責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肩負其歷史使命”“個人的肩膀”“民族的肩膀”等,可寫的空間就大大地拓寬了。
有的作文命題很虛,虛者則實之:如“感悟大自然”,“大自然”是個范圍很大的抽象概念,只想到對整個大自然的感悟,就虛而難寫,倘“萬中取一”,嘗其一“臠”,或只寫水,感其千變萬化;或只寫山,悟其奇崛險怪;或只寫樹,感其萬種風情;或只寫云,悟其千姿百態(tài);也可寫夜望星空,慨嘆宇宙之廣闊深邃,感悟“吾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也可寫流星,想到“不要追求短暫的閃光,而要追求永恒的光輝”;也可寫靜聽蟲鳴,驚嘆世界奇妙多彩,感悟生命的無窮力量;哪怕只寫蟬鳴,也會感悟“四年的黑暗勞作,才有短短一個月的歡唱”;哪怕只寫小草,也會感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些無不合“感悟大自然”這個大話題。
2.多義聯(lián)想法。題目的詞語常有多種意義,對“多義”的玩味與選擇,最是表現(xiàn)審題的智慧。
如“生無所息/生有所息”中的“息”,既指身體的休息,還指奮斗的停輟或中止,因而可寫的范圍大大加寬:懶惰者念著“生有所息”,一生碌碌無為;勤奮者懂得“生無所息”,取得輝煌成就;蔣筑英、羅健夫等知識分子堅信“生無所息”卻過度勞累而英年早逝;人生該“有所息”還是“無所息”?高速奔跑的時代戰(zhàn)車令人想“息”也“息”不下來;不同時代的“有所息”、“無所息”是進步還是退步……對生命的這些思考與探討,都是源于對“息”這個多義詞的理解。
如“雕琢心中的天使”中的“雕琢”與“天使”,都具有多義性。“雕琢”可以理解為“促成”“實現(xiàn)”“樹立”“培養(yǎng)”“塑造”“發(fā)掘”“實踐”……;“天使”可以理解為“美好的愿望”“遠大的理想”“完美的目標”“善良的心地”“優(yōu)雅的氣質”“高尚的境界”……
且隨著對這些具有多義指向的詞語的理解,可寫的內容對象便不勝枚舉了,凡是用心創(chuàng)造美的,均可成為話題寫作的范圍,這樣看來,本話題的開放空間實際是很大的。如:
請以《水的聯(lián)想》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其他文體不限。
雖然是標題作文,卻有話題作文般廣闊的空間。可從以下角度構思立意:
1、從水的形態(tài)展開聯(lián)想,水有晶瑩的水滴,也有汩汩的清泉,也有潺潺的小溪,還有遼闊的海洋。聯(lián)想到人有各種各樣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組成了人類社會。
2、由滴水穿石,聯(lián)想到學貴有恒,學貴有專。
3、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聯(lián)想到善于接納別人、虛懷若谷才能壯大自己。
4、由水流不斷向前,奔騰不息,聯(lián)想到人生應積極進取,人生應不斷追求。
5、由波濤動蕩,起伏不定聯(lián)想到人生有起有落,要正確對待成敗得失。
6、由海浪拍打巖石聯(lián)想到為人不可太剛,剛者易折,以柔克剛,剛柔相濟。
7、由湖泊、沼澤、池塘安于平靜而逐漸干枯聯(lián)想到人生不能只追求安穩(wěn)。
8、由瀑布從峭壁上一躍而下聯(lián)想到人生不應在平坦中徜徉,越是遭受挫折,越要放聲高歌??v然碰上一百次崖壁,拐上一千道彎,跌上一萬個跟頭,目標不變,信念永恒。
9、從水的形成過程看,由高山上的雪,融化成水,蒸騰成水汽,變幻成不同形態(tài)的云,最后又變成雨落到地面。一滴水的形成要經(jīng)過多方面的醞釀,一個人的一生也必須經(jīng)歷種種艱難曲折的過程才會成熟。
10、從水的作用看,能滋潤萬物,那么人也要像水一樣,要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奉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11、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明智的人要善于以小見大,以所見知所不見。
12、水晶瑩清澈,好人一生平安,心靈純潔、晶瑩剔透的人,最終能有七彩的人生。
13、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才能永不干涸,一個人只有投身于社會才能擁有自我。
14、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作為領導者,要取信于民,依靠民眾。
15、水往低處流,人類不能違背客觀規(guī)律,否則會自食惡果。
16、水能沖破堤岸,泛濫成災,人類如果不加約束,只想得到徹底的自由,一定會害己害人害社會。
17、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要落后。
18、從水的性質聯(lián)想,水裝進什么容器就呈現(xiàn)什么形狀,為人處事應隨和,富于變化。但是,從反面來看,也可以看作是見風使舵,這種為人處事的方法和態(tài)度又是大多數(shù)人所鄙視的。
19、水能溶解多種物質,做人要有博大寬容的胸懷,這樣才能正確對待生活中的種種不平、不公,化解怨憤。
20、從水的經(jīng)歷看,高山的雪水,穿越懸崖峭壁,經(jīng)過層沙積土,有巉巖阻擋,有暴風雷霆,但也有芳草斜陽,夾岸桃花。我們的生命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快樂中要感謝生命,痛苦時也要感謝生命,快樂固然讓人興奮,痛苦又何嘗不美麗?
3.變換表述法。有的作文命題,或借助形象、或利用比喻,如浙江作文命題曾有“一枝一葉一世界”,江蘇作文命題曾有“風頭·豬肚·豹尾”。這類命題越形象,考生理解卻越含糊,往往成為考生之最怕。命題本義不明說,讓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而考生需要合理轉換表述,即“剝殼”一番,“翻譯”一下,使其意義變得赤裸,使其面孔變得親近,審“透”而生出一些實質性的意義之后,就不難選擇一個適合自己寫作的內容。
如“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話題,“出人意料”指某種情形沒料到,或某個結果非同尋常,“情理之中”即事出有因,符合常情;整個的轉換表述成赤裸意義,可以是“偶然性中有其必然性”,可以是“不平凡(或沒料到的)的成就(或惡果),有其內在的原因”。
如話題“跑的體驗”,見仁見智,可寫的也是很多的:可有感于“發(fā)展”,可有感于“自由”,可有感于“方向”,可有感于“極限”,可有感于“局限”,可有感于“超越”,可有感于“險阻”……
如話題“曲徑通幽”,“曲徑”,是彎彎曲曲的小路,可理解轉述為常人少走的路,不同尋常的途徑,超乎尋常的手段,婉轉的方式,巧妙的方法,別具一格的手法……;“通幽”可以理解轉述為:達到理想的目標,達成滿意的效果,創(chuàng)造美妙的境界……這樣分解著,“剝殼”著,“翻譯”著,“赤裸”意義就出來了——選擇不平凡的途徑,或用超乎尋常的手段,或采用別具一格的手法……而實現(xiàn)理想的目標,取得滿意的效果,達到美妙的境界……它可以寫為人處事的策略,可以寫理想的做法,可以寫文學藝術中的技巧……當然不排除可以寫實景而去記敘一處自然的或人文的景觀。
高中寫作指導:題意作文審題
全國高考作文命題沿著“標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的發(fā)展軌跡逐步演變,其開放程度也逐漸遞增。特別是近幾年出現(xiàn)的話題作文,一直被人們看好。不過,從考場作文的實際情況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襲之作也不斷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詞藻不注重內容的作文,開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題,如何既突出開放性,又加強限制性,成為高考作文命題者值得思考的問題。2006年全國高考試題的甲、乙卷,在作文命題方面有了悄然的變化:只給出材料,不規(guī)定話題,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這種材料作文,它一般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可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能脫離材料內容或其含意范圍作文。它不同于以往根據(jù)材料寫議論文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有明確話題的話題作文,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一種新的作文形式,有人把它叫做“新材料作文”、“后話題作文”或“題意作文”,即必須與材料內容意義的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有聯(lián)系。這里姑且叫它“題意作文”。
1.話題作文與題意作文的區(qū)別
(1)話題作文有話料,題意作文有材料,話料和材料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二者一致。所不同的是,話題作文的話料已提煉為話題,題意作文的材料沒有提煉為明確的話題,還須自己從中提煉。
(2)話題作文出示有明確的話題,范圍邊界明顯,不可越雷池半步;題意作文沒有出示明確話題,范圍的邊界模糊。
(3)題意作文常是由事(材料)入理的升華(契合),話題作文是由一(話題)到多的發(fā)散(相關)。
(4)題意作文以在材料范圍內自主確定角度、立意、文體和標題為特征,讓審題不是從“題目”(話題或標題)出發(fā),而是從“材料”出發(fā),調動學生的發(fā)現(xiàn)能力、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
2.題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通過轉換比較,可以看出這種題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1)它給定材料,但不給定話題,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樣“過死”,也不像話題作文那樣“過寬”。它既繼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優(yōu)點,又彌補了材料作文的缺陷。寫作范圍對象是與材料的內容或其某個方面的含意有關的,必須具有一定的條件性與情景性,而不失之寬泛,較之純話題作文,其寫作對象范圍相對窄了許多。
(2)給定的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為考生確定話題提供藍本、規(guī)定范圍、提示思維方向,考生的審題、立意、行文必須以此為依據(jù)來進行,而不能信馬由韁。這樣考生就很難猜題押題,從而避免了話題作文里考生可以不管材料的過“寬”的弊端。
(3)增加了考生審視材料與擬定話題的環(huán)節(jié),將讀與寫結合起來,通過揭示材料內容某一方面的含義來拓寬寫作范圍,搭建寫作的思維平臺,有利于強化考生的審題意識,培養(yǎng)考生提煉出話題的能力。
考生在難以界定題意作文的寫作對象范圍時,不必著急,因為從思維起點上看,可寫的對象范圍還是比較寬泛的,不像過去的純材料作文一定要正對材料主旨(即原材料實際上間接地規(guī)定了文章主旨)而不能就材料的某個角度或某個側面去寫,現(xiàn)在的題意作文,只要涉及對所給材料的感悟、體驗的,是都可以寫的。
如2008年北京卷作文題:
根據(jù)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體裁不限。
在課堂上,老師拿了一個玻璃杯,里面放了一個大石頭,差不多和杯子一樣大,老師問大家:杯子滿了嗎?
一個學生回答:沒滿,還可以放沙子。
待學生放完沙子,老師又問:滿了嗎?
全班同學回答滿了,有一個男孩卻回答沒有滿,還可以放水。
老師笑了,接著把沙子和石頭倒出來,杯子是空的。
這回老師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問大家,杯子滿了嗎?如果要放石頭進去,該怎么放?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來,先把石頭放進去。
此題大致可以從這幾點立意:
1.學無止境;2.變與不變;3.過程與結果、方法與結果;4.思維的魅力、思維靈活性;5.相對空間與絕對空間等等。
自己選取一個好的切合題目的立意,可以寫一篇思辨議論文,也可以寫成優(yōu)美的散文。
3.題意作文的審題關鍵
題意作文的審題關鍵是把握材料中各意象即發(fā)散性思維的起點,思維起點是多樣化的,材料如同“廬山”,只有一個,而側面或角度則“遠近高低”各不同,這便決定著思維的多樣化,從各角度觀察分析各意象,從多個點觸發(fā)多樣化思維,也能較大地拓展命題的立意范圍,但始終只能是對材料的內容和含意從某個側面或角度的感想。
高中寫作指導:話題作文審題
話題作文雖然淡化了審題,降低了審題的難度,但不是不要審題,審題同樣是第一關,不得不審,一定要繃緊心弦,要懂得,命題中給出的文字都是必要條件,必須符合這些條件去行文,千萬不能馬虎!認真揣摩命題的四個方面,各有各的用處。
1.審材料
(1)材料幫助理解話題的。
如“和而不同”有人就不理解,這就需要材料和提示語。
如2005年廣東高考作文“紀念”話題:
紀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對人對事表示懷念。/它既可以是國家、民族對已有榮譽的回憶,對過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家庭和個人對往事對親朋表示的懷念。/紀念又不同于懷念,它不僅僅是內心情感的涌動,它還是思想與行動的結合。/生活中有各式各樣的紀念,節(jié)日慶典是紀念,樹碑立傳是紀念,種一棵樹或寫一篇文章也是紀念……形式或許不同,但意義同樣真切。/真正的紀念是心靈的回響,是歷史的回音;它堅守信念,傳遞勇氣;它珍藏感動,分享幸福;它審視過去,啟迪未來……
這些材料或提示語“是什么……”“不同于……”“真正的……”在幫助你、告訴你對話題意思的理解,對話題近義詞的分辯……
(2)材料是可用可不用的。
常規(guī)的話題作文命題里的材料只是舉一些例子,作一點提示,給一點啟發(fā)……考生行文時是可用可不用的,最好不用。如:
蘇格拉底讓一群尋找快樂的年輕人造一條大木船,從工作中感受到了快樂。其中有蘇格拉底一句話:“快樂就是這樣,它往往在你為著一個明確的目的忙得無暇顧及其他的時候突然來到。”請以“尋找快樂”為話題……
考生如果用這則材料,無論是從材料中提煉出立意,或是將材料作為議論論據(jù),構思行文都可能會受到限制,因為材料中蘇格拉底所言,只是一種為我們少見而難以論述的尋找快樂的方式,而尋找快樂是有很多常見而又易于論述的方式的。
話題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樣,是立意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因此可以說,在弄準了話題之后,材料和提示語的任務基本完成。
2.審提示
這幾年話題作文,常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話題”的前面,用處是對話題構思行文思路的開拓,考生一定要注意這些提示中透露出來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這些提示信息,可以幫助我們輕松地理解話題作文提示的方向,指引的范圍,從而寫出切合題意的作文來。
3.審話題
(1)話題才是核心。
原教育部國家考試中心張偉明在《談話題作文》中說:“話題作文所給的材料僅僅是對話題的一個說明、一個解釋,或者說是一個例子,目的在于幫助考生理解話題。話題作文的核心是話題,作者完全可以只根據(jù)話題的要求而無需照顧材料的內容來作文。”
話題作文的“材料”也可叫“話料”,它只是命題者引發(fā)考生思考的一個“由頭”,是啟發(fā)考生打開思路的一個“例子”,是“舉一反三”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