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民風民俗六年級作文10篇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蓖ㄟ^本組課文的學習,你對一些地方的風俗習慣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下面小編整理關(guān)于民風民俗六年級作文10篇,歡迎閱讀。
民風民俗作文1
在中國有許多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比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但我最喜歡的是春節(jié)。在那天可以吃餃子、放鞭炮,真的好開心啊!
以前我總感覺過春節(jié)也沒什么特別的,春節(jié)是和家人團聚的節(jié)日,我已經(jīng)很久沒跟家人離過春節(jié)了,因為每一次過春節(jié)我都在想一家過的,這一次,我終于能吃上一次團圓飯了。
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都要打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lián),蒸年糕,做各種食品,準備辭舊迎新。春節(jié)前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jié)的重要習俗,大家都要說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記得有一次我去外婆家拜年,外婆準備了三個紅包,我看見其中有兩個紅包鼓得很高,而剩下的那一個卻很薄,弟弟一下拿了一個很鼓紅包,妹妹也拿了一個很鼓的紅包我卻拿了一個最薄的,弟弟的是有五張五元,妹妹的有五張一元,而我的是一張100元,弟弟看見我的比他多,他就雙手插腰生氣起來了,我們看見了,哈哈大笑起來,整個屋子充滿了我們的笑聲。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這天晚上要吃元宵,我和弟弟妹妹打著各色燈籠四處游玩,煙花又在此刻重新裝點起美麗的夜空。一個個孔明燈就像天空中明亮的星星,帶著人們的美好愿望消失在漆黑的夜空中。
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在正月十五的香甜元宵中結(jié)束了,可我還沉浸在熱鬧、祥和的春節(jié)中。
民風民俗作文2
我的家鄉(xiāng)——寧鄉(xiāng),這個小縣城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的西部,這里雖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眾,但家鄉(xiāng)的閃光點常吸引人們的關(guān)注。其中,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民間傳統(tǒng)習俗就是其中的亮點之一。
節(jié)日的氣氛最能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習俗的魅力。
我們這兒的第一節(jié)日是春節(jié)。春節(jié)還沒到,家家戶戶進入臘月后會陸續(xù)殺豬,特別是在農(nóng)村里,殺豬后會請村里人大吃一頓。我的家鄉(xiāng)除夕定會吃雞、魚 、肉這三樣菜,雞必須是雄雞,將它整只清燉,出鍋裝盤時要讓頭昂起,不僅喻義“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節(jié)后的又一輪高潮無疑就是元宵節(jié)了。元宵節(jié)吃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軟軟的白面里裹著一團又香又可口的夾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開來……元宵節(jié)時,什么事都圍繞著“圓”,那么自然就離不開燈了,家鄉(xiāng)有一個持續(xù)了好多年的習俗——燈會。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總會亮起“徹夜不眠”的紅燈籠,為家鄉(xiāng)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是因為這樣,每次燈會,現(xiàn)場都擠滿了人,真可謂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無奈極了。
……
我的家鄉(xiāng)雖是個小縣,但卻有著幾千年濃厚的文化底蘊,承載了祖先流傳下來的民風習俗,為中國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方特色。
民風民俗作文3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朵花中艷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zhì)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tài)。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tǒng)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lǐng).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經(jīng)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于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xiàn)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后,衣片前后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tài)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xiàn)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lǐng)子.前襟和袖口都繡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后成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lǐng)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F(xiàn)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制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zhì)地的衣料制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fā)。
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是一朵艷麗的奇葩。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nèi)ヂ私猓恼J識。
民風民俗作文4
苗族是怎樣的?他的民風民俗是什么。
踏入苗家門坎,映入眼簾的首先是掛在屋梁上的各種糧食,它們是苗家人的驕傲,是五谷豐登的象征。走廊上的木凳被苗家稱作“每人靠”,意思是每個人都能坐一坐,歇一歇。苗家門口掛著的牛角是用于驅(qū)邪的吉祥物,也是苗家用來敬酒的工具。在苗家眾多的迎賓禮儀中,最隆重、最具風格的莫過于敬牛角酒。傳說到苗家做客時,只要摸摸牛角就會給你帶來好運,同時還得踩踩堂屋中間的木板,這塊木板稱“平安橋”,能讓人平平安安,萬事如意。
苗族的禮儀有: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有的地方還要在寨前擺酒迎接。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里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還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興。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苗族人接待客人時,主人會穿上節(jié)日盛裝。男主人到村寨外的路旁,恭迎客人光臨。有時甚至還擺下酒席??腿说郊议T口時,男主人以唱歌形式叫門,告知女主人貴客已經(jīng)臨門,女主人唱著歌開門迎客。
苗家人非常好客,來了客人要殺雞宰鴨,由家長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將雞心或鴨心敬給客人。按苗家風俗,客人不能馬上一個人吃完,須與同座的老人分享,以示自己大公無私。
幼輩見長輩。凡是幼輩見了長輩,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識還是初次相見,都必須說話誠懇,行為恭敬,笑臉相迎,并要用一定的尊敬詞語相稱。若是幼輩正在行走,見了老人或長輩,必須立定;若是幼輩正在坐著,長輩來了,應該立即起立讓坐。眼睛要平視,雙手要放下。如遇到自己不相識的長輩,對方年齡比自己大一二十歲的,男的稱呼為“得訥”,女的稱呼為“得目”。如年齡再大一點的,男的稱呼為“阿打”(外公)或“阿內(nèi)能共”“阿內(nèi)能果”(老人家),女的稱呼為“阿達”(外婆)或“阿內(nèi)能共”。稱呼完畢后,幼輩才能坐下或相辭而去。平輩見平輩。凡是平輩相見,必須點頭招呼。若是相識的,要用固定稱謂相呼;如果不相識,男的可稱之為“阿郎”(大哥)或“把秋”(老表),女的可稱之為“阿婭”(大姐)。長輩見幼輩。凡是長輩見幼輩,一般都要行點頭禮。相識的按固定稱謂相呼;不相識的,如果是壯年,男的可稱呼為“得那”,女的可稱呼為“阿婭”。如果對方是幼年.無論男女,都可稱呼為“得茍”(小弟弟、小妹妹)。
雜禮。老人或長者與青年或幼輩一起走路時,青年人或幼輩必須讓老人或長輩走在前頭。老幼同桌吃飯時,上坐老人,下坐壯年,兩邊坐位一般人都可就坐。老幼同在地樓上的火坑邊入座烤火敘談時,靠近中柱的那一方,習慣讓客人、長輩或老人坐。
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飛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民風民俗作文5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nóng)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在中秋節(jié),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后,中秋節(jié)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我國城鄉(xiāng)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jié)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lián)絡感情。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節(jié)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嫦娥奔月: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xiàn),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shù)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jù)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nèi)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zhuǎn)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