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西方設計藝術本質特征的比較(2)
(7)象。象是古代設計思想的基本,如觀物以取象、立象以見意、境生于象外。
這種以象為中心的思維方式、認識方式、抒情方式奠定了中國設計藝術的美學基礎。
談到西方哲學思想,不得不提古希臘。古希臘歷來被認為是歐洲文明的搖籃,也是歐洲乃至整個西方哲學的故鄉(xiāng),并產生了一批偉大的哲學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亞。柏拉圖認為絕對的形式就是美。形式是理念、美、真理、知識和善基石,他用美對形式進行抽象和說明,柏拉圖用美來解釋了理念、真理、知識之間的關系。柏拉圖稱之為善“這個給予知識的對象以真理,給予知識的主體以認識能力的東西,就是善的理念。它乃是知識和認識中的真理的原因。真理和知識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這兩者更美,這也就是善的知識。”所以他認為理念還不是最終的存在,理念通過美而被自己超越(更美),這樣借助于美的再一次超越,柏拉圖從理念上升到最高形式——善。理念是超驗的,它自身沒有回歸此岸之路,因此它最終只能成為屬于神的性質的善,美不能用來說明神,柏拉圖也無法再對善有所言說,這樣柏拉圖的哲學就停留在不可逾越的二元分裂上。
當然如同孔子和老子一樣,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亞他們也有著種種分歧,但總的來說,中國的哲學思想講究變化,沒有國定的形式,“天人合一”。而西方的哲學強調固定的形式,盡管之間有緊密聯系,但沒有輪回。由于無法解釋神,不能與神相通,中世紀的哲學成了神的婢女。這點在中世紀的建筑設計藝術上得到很好的例證。哥特式的建筑大都垂直向上,表現了一切朝向上帝的宗教精神,為神服務。而中國哲學雖然也認同“天命”,神可以主宰命運,但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人有輪回,人達到一定高度也可成為神。中國的古代建筑設計藝術大都“以人為本”,為人服務。
(二)中西方設計藝術美學思想比較
中西方古代設計藝術美學,由于大都產生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在一定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下,由于歷史認識的局限性,本質上都屬于古典主義美學范疇。但由于哲學基礎、歷史文化、民族審美的差異,設計藝術美學思想也具有不同的本質特征。
1.表現與再現
表現與再現通常被認為是中西方藝術的顯著差異,其中在繪畫中尤為明顯。同樣在設計藝術領域這種差異也表現很明顯。中國設計藝術強調表現,而西方重視再現。如中國的園林設計體現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身份和地位。中國園林的設計法無定式,追求“外師造化”,并不追求一山一水的準確度,采用散點透視,以人在其中游園的情趣為設計目的,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美。而西方的園林設計以幾何形的法國園林為代表,則采用焦點透視,具有理性主義特征。園林內充滿了理性的氣息,整齊一律,均衡對稱,具有明確的軸線引導,講究幾何圖形的規(guī)律,就是連花草樹木都修剪得整整齊齊。為一種人工的創(chuàng)造再現,強調人工美。造成這種審美特征的原因當然與我們上面所談的哲學思想分不開。中國強調“天人合一”,西方的古典藝術觀是“摹仿”。柏拉圖認為,藝術是對“理念世界的影子”即現實的摹仿,亞里斯多德認為,藝術是對自然的摹仿。
2.形式與整體功能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在想問題的時候腦子里面往往有一個制作圖式,即想象著匠人制造物品的樣子,然后用這個圖式的結構去比附他們要理解的對象,包括整個世界。這一制作圖式最典型的形態(tài)有兩個:一是柏拉圖的“原型—摹本”圖式,一是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質料”圖式。于是,柏拉圖所看到的世界就是原型和摹本外在分立的兩重天地,亞里士多德所看到的事物就是形式和質料內在復合的完整個體。而我們中國人理解世界的圖式是金-木-水-火-土-金不斷地循環(huán),是“陰陽”太極,是八卦圖式。因而西方設計藝術美學追求固定的形式美,設計條理清晰,對具體的形要求極為嚴格,中國設計藝術重道輕器,追求有無相同,注重意境,氣韻以及整體的變化,和諧統一之美。這些在中西方的雕塑、建筑、家具、服飾等設計上都能體現這種差異。
三、中西方現代設計藝術發(fā)展趨勢
西方的現代設計藝術是隨著工業(yè)革命,工業(yè)化大生產而發(fā)展起來的。經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戰(zhàn)后經濟高速發(fā)展后,西方現代設計藝術逐漸在世界形成了主流,傳遍全球,當然其發(fā)展的過程也借鑒了東方的設計藝術思想。比較中西方現代設計藝術毫無意義,因為中國現代設計藝術在20世紀30年代學習西方之后才逐步發(fā)展起來,當然其中也繼承和發(fā)揚了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設計藝術思想,主流和西方現代設計藝術是一致的。
隨著全球化的加速、科技革命進步和信息時代的來臨,可以預言中西方設計藝術將繼續(xù)相互交流、互補、融合,形成開放化、多元化、世界化的發(fā)展趨勢特征。兩大設計藝術體系殊途同歸,創(chuàng)造了并將繼續(xù)創(chuàng)造出璀璨輝煌的人類設計藝術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