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v爽在线免播放观看,日韩欧美色,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软件,亚洲综合色网站,国产欧美日韩中文久久,色99在线,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教育類論文 > 心理學類 > 人格心理學論文參考

人格心理學論文參考

時間: 秋梅1032 分享

人格心理學論文參考

  人格心理學不僅在心理學的學科體系內(nèi)部處于重要地位,而且在關于人的所有生命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也處于基礎性的位置。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人格心理學論文的內(nèi)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人格心理學論文篇1

  淺析犯罪人格缺陷心理

  人格是指在一定社會生活 實踐中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 心理特征。人格不同于性格,性格是一個人區(qū)別于他人的鮮明而穩(wěn)定的、多維的心理特征,它無好壞之分,無道德評價問題。而人格卻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傾向性、實踐性,它鏈接著一個人對待他人、集體與社會的態(tài)度,反映一個人人品的好壞、善惡、美丑等。人格的道德性是人格最重要的內(nèi)涵。人格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心理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

  人格是由特質(zhì)和傾向性構成的,它們決定了個體行為的差異,每個人盡管在某些方面像其他人,卻都有一個獨特的人格。心理學認為,正常的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其心理多少都會殘留一些不健康的特質(zhì)和傾向性,本文將其稱為人格缺陷。

  人格缺陷,又叫人格障礙,它是相對于人格健全、精神健康者而言的。是介于正常人格與人格障礙之間的一種人格狀態(tài),也可以說是一種人格 發(fā)展 的不良傾向,或是說某種程度的人格障礙。常見的人格缺陷有自卑、抑郁、怯懦、孤僻、冷漠、悲觀、依賴、敏感、多疑、焦慮或?qū)θ烁駭骋?、暴躁沖動、破壞等等。這些都是不健良的心理因素。它們不僅影響活動效率,妨礙正常的人際關系,同時還會給人蒙上一層消極、阻陰暗的色彩。

  一、人格缺陷的表現(xiàn)特點

  1、重自我價值,輕社會價值。人生價值涵蓋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實現(xiàn)自我價值是實現(xiàn)社會價值的前提,而實現(xiàn)社會價值則有助于實現(xiàn)自我價值,是自我價值的最終歸宿。因此自我價值應融合于、服務于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過去,在 計劃 經(jīng)濟 體制下,人格的價值過于定位社會,重社會價值輕自我價值。而如今則過于定位個人,在當代一些學生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吃了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讀書更多是為了自己將來有個寬裕舒適、安靜自在的生活,更多是為了出人頭地,一路風光。而對自己將來如何對社會、對國家盡份責任卻考慮甚少。

  2、重書本知識,輕道德實踐。人格問題的實質(zhì)是道德問題。受傳統(tǒng)應試 教育 的不良影響,某些學生關注得最多的是自身的成績,“搞好學習是我的唯一任務”,成績搞好了便能贏來一路贊歌,便會一好百好。因此他們不愿參加班集體活動,不愿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不愿反省和檢討自我,缺乏道德實踐,無視道德評價,在情感、品質(zhì)、習慣、為人處事等方面不講原則,沒有“格”的標準,缺乏正義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3、重主動人格,輕和諧協(xié)調(diào)。過去被動人格的人較多,一切服從安排,對人生缺乏設計,奮斗目標模糊不清,沒有前進動力,順其 自然 ,得過且過。而當代學生更多則過于“主動”,以自我為中心,擺不正自己與社會、集體、他人的關系。盲目炫耀自己,逞強斗勝,抬高自己,壓低別人,沒有協(xié)作精神、團隊意識;有些甚至為了個人出人投地,無視集體利益,不顧他人感受,不擇手段,我行我素。乃至于限入一種病態(tài),處處與他人為“敵”,與群體、他人格格不入。

  4、重外表形象,輕內(nèi)在素養(yǎng)。筆者認為,人的一切都應該是美的,面貌、衣裳、心靈、思想。當代青少年渴望表現(xiàn)自己,關注自身形象,這本無可厚非,是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反映。但某些學生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外在美。他們講究穿著,追求時尚,崇尚“潮”、“款”、“名牌”,什么“靚”、“酷”、“帥”經(jīng)常掛在嘴邊,而對自身的知識積累,內(nèi)在氣質(zhì),個性修養(yǎng)卻很少顧及。這對健康完美人格的形成極為不利。

  二 人格缺陷的常見類型

  缺陷是相對人格障礙而言的,人格障礙是一種病態(tài),心理學上對其研究已較為豐富,而人格缺陷在正常人身上均有所體現(xiàn),參照人格障礙理論將其歸為以下幾類:

  1 偏執(zhí)性人格缺陷。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自己從外面突然走進房間內(nèi),里面正在聊天的人全都閉口不談了,此時我們腦中會閃過一絲念頭:他們是不是在說自己呢?但這只是一時的,可能很快就消失了,不至于影響正常的 工作學習,但有些人卻會因此而心煩意亂,甚至寢食難安,人物別人一定是在討論他、說他壞話,也許他們有時也知道這不大可能,但就是無法擺脫這種猜疑,而進行一系列的聯(lián)想,以致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這就是偏執(zhí)性人格缺陷者的慣常表現(xiàn)。主觀、固執(zhí)、敏感、多疑是他們顯著的性格特點,例如,他們在單位表現(xiàn)一般,卻總是無端夸大自己的重要性,甚至認為自己懷才不遇、受到別人的壓制和迫害,等等。針對他們的人格特性,在某些掌握證據(jù)不是很充分的案件當中,進行審訊時可適當?shù)某鍪咀C據(jù),并根據(jù)推測對沒有證據(jù)的部份進行言語暗示,制造全面掌握證據(jù)的假象,施加壓力迫其如實交待。

  2 戲劇性人格缺陷。戲劇性人格缺陷者最大的特點是過分情緒化和吸引他人注意,他們大多追求新奇、愛幻想,處處以自我為中心,情緒外露且夸張;在生活中,常常將自己視為受人尊崇的主角,干什么事情都希望得到外界的贊揚、承認,否則,就表現(xiàn)的沒精神、感到難受;他們只為尋求自己的新鮮體驗而努力,對別人的利益、疾苦從來沒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關心。這類人常常有活力,能做出巨大成就,待人看似熱情比較容易結交,常是社交界的寵兒,有的則適合沖任領導干部。這類犯罪嫌疑人一般智商較高,人際關系較好,審訊外圍較難突破,應結合證據(jù)情況適時出示,打亂其心理防御體系,出奇制勝。

  3 強迫性人格缺陷。此種人格缺陷者有一種較為強烈的完美主義心理,在待人、接物、對待自己時,經(jīng)常有種求全的心理,做任何事情都要力求完美,他們對合作者、對下屬總是百般挑剔,很少有滿意的時候,什么事情都覺得別人做不好。同時,他們的原則性很強,對于不符合他們要求的事情從吧接受,他們認定的事情也很難改變,相對來講,他們較難接受新事物。因此,這種人格缺陷者犯罪時,對自己所犯罪行常有自己的一套解釋謬論。

  4 回避性人格缺陷。具有此種人格缺陷者通常的表現(xiàn)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膽小懦弱,面對挑戰(zhàn)多采取逃避的態(tài)度或無能應付。他們被人批評指責后,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并且很難彌補,不能從中解脫出來,因而非常痛苦,他們害怕參加社交活動,唯恐自己的言行不當或不能回答別人的提問而被他人譏笑諷刺,因此他們即使參加集體活動,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處理某個一般性問題時,他們往往表現(xiàn)的瞻前顧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決心下定時,卻又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時機。這類人好漫無邊際的想象,審訊中若要其積極地配合,應給予其生的希望。

  5 沖動性人格缺陷。這是一種以行為和情緒具有明顯沖動性為主要特點的人格缺陷,有稱為爆發(fā)型或攻擊型人格缺陷。具有此種人格缺陷者常有不可預測和不考慮后果的行為傾向,他們多不能控制不適當?shù)陌l(fā)怒,易與他人爭吵或沖突,尤其是行為受阻或受批評、指責時。這類人臨時起意犯罪較多,且過后容易后悔,審訊時教育適當便可突破。

  6 依賴性人格缺陷。此種人格缺陷者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某些方面發(fā)展不成熟所造成的,如自立、自信、自主等方面。他們從小一切多由父母安排和照顧,很少為自己的事情考慮,走向社會后,他們的這種缺陷便會有所體現(xiàn)。工作當中對一些日常事項也常會猶豫不決,總希望他人能夠給予指導和幫助,他們一般很少有個人見解,因為他們不自信。因此,這類人在犯罪中多為從犯或者是被教唆者,對他們給予適當?shù)膲毫?,根?jù)實際情況解除其后顧之憂,便會突破其口。

  7 反社會性人格缺陷。具有此種人格缺陷者大多會觸犯 法律 ,他們責任感很差、性格暴躁、攻擊性強,對社會規(guī)范和周圍的事物常心存敵意,犯錯后無內(nèi)疚感。他們在學生時代經(jīng)常逃學、欺負弱小同學、參與破壞公共財物活動,經(jīng)常撒謊等,成年以后他們多不能維持長久的工作,或多次無計劃的變換工作,常有作出不符合社會規(guī)范行為的念頭。這類人的犯罪率最大,且多為慣犯、累犯。

  三 人格缺陷與犯罪

  當人格缺陷在遇到合適的誘因時就非常容易使人走向犯罪道路。愛和恨都是需要理由的。在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人,只要他神智正常,他的行為就會有原因,就會有理由。只是這個理由是他自己心目中的理由,這個理由合理還是不合理,是不是要付諸行動,付諸什么樣的行動,因人而異。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憤怒的時候,確實有泄憤報復心理,但是對什么事情會憤怒,憤怒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手段泄憤,泄憤時候的理性考量的深淺大小,對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每個人情況有所不同。但無論如何,都不能忘了誘因的存在,也就是理由。做出犯罪行為不一定需要巨大的冤屈,也不一定需要合理的理由,但是冤屈、理由總是存在的。我們要反對這種殘暴的行為,但這種殘暴的行為后面總有一些理由存在。這是我們預防犯罪、懲治犯罪的基礎,也是我們敢到大街上去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常態(tài)條件下,犯罪總是不外乎為財、色、名、利、仇、怨。在精神正常者中,不可能有所謂的無理由的犯罪。

  任何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為的發(fā)生都是主客觀因素相結合的結果,具體來說,犯罪就是外在 環(huán)境誘因和內(nèi)在人格缺陷相結合的結果。誘因可以多種多樣,如受到委屈、情緒波動、天氣變化、金錢刺激、言語挑逗、不公待遇等等,然而什么樣的因素可以成為犯罪的誘因也是與人的主觀心態(tài)、人格缺陷分不開的。常見導致犯罪的人格缺陷心理有:

  1 敵視社會和他人的心理。對社會環(huán)境和他人抱有負面的看法,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甚至還會產(chǎn)生一種報復社會的潛意識。在這種社會態(tài)度的作用下,個體不僅難以與周圍環(huán)境和他人溝通與協(xié)調(diào)、社會適應不良,而且還會使其在犯罪時缺乏心理壓力,從而使犯罪變得輕而易舉。日本犯罪心理學家森武夫曾指出,“欲殺人的情況下,需要把對方視為垃圾、敵人、魔鬼、畜生、忘恩負義之徒,不把他看作人,割斷與對方的情緒 聯(lián)系。”[12]敵視社會和他人的心理的存在,就使個體不用經(jīng)受犯罪前的心理痛苦和壓力,較易導致犯罪行為發(fā)生。

  2 漠視自己的生命和前程。敵視社會和他人意味著個體的自私、自我中心,但同時也表現(xiàn)出對自己生命和前程的不尊重、不珍惜,不懂得生命的真正價值,甚至對死亡無所畏懼,視死如歸。這種缺陷非常具有致罪性。因為,如果一個人不首先對自己負責,就不可能相信他會對別人負什么責;如果一個人不首先珍惜自己的生命,就不可能指望他會珍惜別人的生命,生命的意義就會被淡化,窮兇極惡的過激行為、鮮廉寡義的無恥行為就會變得輕而易舉。

  3 缺乏共鳴和移情的能力。所謂共鳴,是指與他人情緒體驗的同一性,即喜他人之所喜,憂他人之所憂。所謂移情,是指與他人在情緒體驗上互換位置,即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己所不欲,不施與人。缺乏共鳴和移情的能力,是人格缺陷的一個重要方面。

  4 思維偏激極端、相對剝奪感強。思維偏激極端者往往不講分寸,不講度,容易產(chǎn)生相對剝奪感。所謂相對剝奪感是指與別人相比較感到自己在某方面或多方面被剝奪了而感到不公平的一種心理不滿狀態(tài),與絕對剝奪相對應。相對剝奪感高的人容易產(chǎn)生反社會意識,導致違法犯罪。

  四 人格與人格缺陷在司法實踐當中的運用

  1 建立緩刑適用前的人格調(diào)查制度。緩刑是人道化刑罰制度的具體體現(xiàn),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對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根據(jù)其犯罪情節(jié)和悔罪表現(xiàn),適用緩刑確實不至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宣告緩刑。因此適用緩刑前,應當對罪犯是否具有再犯可能性進行預測。預測本是基于現(xiàn)已掌握的信息對將來可能發(fā)生情況的一種推理,其掌握的信息越是全面,得出的結論就越準確。筆者認為為了保證這種預測的準確性和全面性,應當對罪犯的人格素質(zhì)進行評判,建立緩刑適用前的人格調(diào)查制度。所謂緩刑判決前的人格調(diào)查制度指的是法院在適用緩刑前,通過適當?shù)姆绞?,了解罪犯的個體素質(zhì),判定再犯罪可能性的大小,以此決定是否對其適用緩刑的制度。人格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人格具有穩(wěn)定性的特點,這種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的品質(zhì)具有很強的貫穿力。人格缺陷者,其某些特征相比與正常人即處于一種亞健康狀態(tài),成為社會危害的重要原因。那么就應當對罪犯進行科刑前的人格調(diào)查,評定是否具有人格缺陷以及其具有的人格缺陷是否會導致再犯罪。同時緩刑適用前對人格進行調(diào)查,將突破刑法現(xiàn)有的對再犯罪可能性的預測局限于犯罪情節(jié)、悔罪表現(xiàn)的缺陷,為法院在判定再犯罪可能性的問題上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得再犯罪可能性的預測更加準確?! ∑湟罁?jù)在于,首先罪行相當原則一個重要的派生規(guī)則就是刑罰個別化,刑罰 發(fā)展 的趨勢要求在進行實際科刑時要充分注意到罪犯的個體因素,將刑罰由原本局限于對罪犯概括性犯罪行為的評判上延伸至對犯罪行為實施者的關注。該原則認為犯罪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導致一個人實施犯罪的原因卻不盡相同,忽視這些個體的差異性將有礙于刑事司法個案公正的實現(xiàn)。因此刑法要實現(xiàn)罪刑相適應原則就必須在科刑時充分衡量罪犯的個體因素,那么進行緩刑判決前的人格調(diào)查實質(zhì)上是刑罰個別化原則在緩刑適用上的具體體現(xiàn)。其次,司法 實踐對罪犯進行人格調(diào)查首先在未成年人犯罪處置問題上進行有效的嘗試,且起到了很好的 社會效果, 自然 緩刑判決前對罪犯做一定的人格調(diào)查是司法實踐發(fā)展的要求。

  其意義在于,第一,進行緩刑判決前的人格調(diào)查將使得法院對罪犯的個體品質(zhì)有著充分了解,保障緩刑適用的準確性,減少緩刑適用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使被害人、社會公眾對個案的合理訴求得到司法上的認同,實現(xiàn)這部分人對刑事司法公正的期待,充分保障普通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第二,進行人格調(diào)查,將使反映個體本質(zhì)屬性的關鍵因素納入評判的范圍,使得法院能夠避免被罪犯的“假象性”悔罪等所蒙蔽,切實保障緩刑的正確適用。第三,進行人格調(diào)查,在于收集客觀的事實對犯罪人的個體素質(zhì)進行認定,并成為法官決定是否適用緩刑前的 參考 ,將有效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2 在具體案件當中人格缺陷理論的參考。在很多的案件當中,分析了解犯罪嫌疑人的成長 環(huán)境、學習經(jīng)歷、身體狀況、身心特征、性格特點等方面的信息,可以充分抓住犯罪嫌疑人的 心理特點,抓住其人格缺陷,從而真正抓住偵破案件的關鍵點,為提高辦案質(zhì)量和效率奠定基礎。如案件的偵查,從接受線索開始到查明主要犯罪事實,一般都是背著偵查對象進行的,由于這整個偵查過程對犯罪嫌疑人的判定是初步的,必須經(jīng)過審訊來查證核實。審訊非但是偵查的必經(jīng)階段,更是使有罪之人得到應有懲罰,無罪之人不受刑事追究的保證。同時,審訊是偵查機關與犯罪嫌疑人進行的一種面對面的對話活動,要在法定的時間內(nèi)偵結案件,必須對犯罪嫌疑人進行深入了解,這就迫使我們對其進行人格剖析。

  司法實踐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首先,如何確定人格缺陷類型的問題,條件允許的話當然是尋求專業(yè)人士,當然更多的時候是需要司法人員具備這個意識,出于慎重可用心 理學 上診斷人格障礙的標準根據(jù)案件實際情況設計問卷,以對犯罪嫌疑人本人及其親朋好友、合作伙伴的回答為主,目前常用的人格障礙診斷標準有《DSM—IV》與《CCMD—II—R》。其次,要明白人格缺陷不是智商低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只是明顯程度不同而已,我們不能因為犯罪嫌疑人存在較為明顯地某類人格缺陷而認為其智商存在問題,相反人格缺陷者往往是有“特長”的,比如戲劇性人格缺陷者若從事導演、演員便不遜色,強迫性人格缺陷著從事文秘、校對、安檢正是發(fā)揮其“特長”,依賴性人格缺陷者會是個不錯的下屬,正所謂“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不能輕視人格缺陷明顯者。最后,要注意 慎用人格缺陷理論,人格缺陷是相對人格障礙而言的,它是屬于心理學范疇的概念,將其引入偵查審訊當中尚處于嘗試階段,兩種學科的銜接、理論結合還存在不少問題,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但它可以做為一種對傳統(tǒng)訊問思路的補充,在案件難以推進之時可做適當?shù)膮⒖?。如有興趣可以在案件訊結之后加以驗證,不斷地積累 經(jīng)驗,熟能生巧。

  當然人格缺陷理論絕不僅限于上述方面,它應該有更廣闊的運用空間和價值。

  五 預防人格缺陷及誘因,減少犯罪的發(fā)生

  一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于其身體成長、知識積累的青少年時期,青少年的成長 歷史 可能會決定一生的趨向,所以筆者認為對青少年加以必要的引導和人格缺陷預防,是積極的、有益的,也是可行的。

  1 預防人格缺陷方面。應該說,如果我們整個社會(特別是家庭和學校)對青少年能從小就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哪怕是在他們已經(jīng)表露出這方面問題的時候,加以及時的心理干預,類似的悲劇是能夠避免的。那么,怎樣預防人格缺陷?筆者認為,可從兩方面進行。

  (一)對全體青少年進行一般預防。我們的家庭和學校應該在尊重和關愛的前提下,著重對青少年進行以下幾方面的 教育 和培養(yǎng),并貫穿于他們成長的全過程。

  (1)培養(yǎng)移情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要教育青少年凡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多從別人角度考慮。所謂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他們既珍愛自己,也珍愛別人;既學會欣賞這個世界、這個社會,也學會欣賞自己。

  (2)培養(yǎng)處理糾紛、應對挫折的能力。要培養(yǎng)青少年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以正確的方法應對并調(diào)整好心態(tài)。要教給他們一些具體的人際交往的技巧。

  (3)培養(yǎng)合理發(fā)泄郁悶和挫折感的能力。要教育青少年在遭遇挫折時善于以合理合法的方式去發(fā)泄自己的不滿,學會正常、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而不是動輒就走極端,采取各種自虐或攻擊的做法,走上一條害人又害己的道路。

  (二)對某些青少年進行特殊的預防。我們應該對那些內(nèi)向、孤僻、憂郁、與社會 聯(lián)系面狹窄的青少年予以特別的關注,這類青少年往往會因自卑、脆弱而導致適應社會不良,產(chǎn)生消極心理傾向,從而導致違法犯罪。而且,因為他們的沉默寡言和平時表現(xiàn)不突出,往往會受到人們的忽視。因此,我們應該對這類青少年給予及時的心理關懷、溝通、疏導、教育,使他們感到社會的溫暖,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調(diào)適能力和對社會、對他人、以及對自己的責任心,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惡性事件的發(fā)生。各級各類學校要盡可能開設學生心理輔導中心,及時發(fā)現(xiàn)在人際交往、兩性相處、學習和生活等方面有困難和問題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幫助和輔導,防患于未然。

  2 預防環(huán)境誘因方面。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減少不公平社會現(xiàn)象的發(fā)生,增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使人們感到生活的樂趣和幸福,這當然需要全體社會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和加油。

  僅針對司法執(zhí)法活動而言,如何使我們的執(zhí)法 工作更加規(guī)范、文明、柔性化;如何使我們在糾紛發(fā)生后的息訪說服、疏導勸解工作更加有效;如何使我們對惡性犯罪的預警工作更加有力,避免或減少犧牲和損失。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深深地反思并積極地行動起來,加以改進。

  參考 文獻 :

  [1] 陳仲庚、張雨新編著:《人格心理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 陳雁谷. 心理學M . 湖南 :中南 工業(yè) 大學出版社 ,1998

  [3] 切薩雷·龍勃羅梭. 黃風譯. 犯罪人論M . 北京 : 中國 法制出版社 ,2000 .

  [4] 劉靖輝. 論犯罪心理J . 當代 法學 ,1999 , ( 6)

  [5] 英Jess F Eist、Gregory J.F EIst著,李茹、傅文青等譯:《人格理論》,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年3月版。

  [6] 李玫瑾編著:《犯罪心理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7] 王渤、朱營周主編:《偵查心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8] 羅大華、胡一丁主編:《犯罪心理與矯治新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人格心理學論文篇2

  淺談人格心理學范疇的性

  【摘要】 性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性與人格是互相影響的。文章介紹了心理學家對性與人格關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對同性戀及性變態(tài)者的人格研究、影響個體性態(tài)度的人格變量、男女兩性對待性態(tài)度的異同。文章最后提出應探求性對人格發(fā)展的作用。

  【關鍵詞】 性; 人格; 同性戀; 性變態(tài); 性態(tài)度

  幾千年來,有關性的描述頻頻出現(xiàn)在文學、繪畫等作品中,但真正系統(tǒng)地研究性卻只是近一百年的事,人們對性的研究已涉及各種不同的學科領域。目前心理學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一個是性心理異常與人格的關系,另一個是對性態(tài)度的研究。本文擬對此兩個領域內(nèi)的主要研究成果進行綜述,并試圖展望該領域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1性心理異常與人格

  1.1同性戀

  一些學者認為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有生理上的差異,也有人認為二者在生理上并無差異,只是對性伴侶的選擇有所不同而已。大多數(shù)研究發(fā)現(xiàn),就約會次數(shù)而言,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并無不同,只在性態(tài)度上有顯著差異,同性戀者比異性戀者更加放縱;在關系卷入和對伴侶的性行為兩方面二者無顯著差異,但同性戀的排他性較異性戀低[1]??傊?,研究未發(fā)現(xiàn)同性戀者具有某種共同的人格特質(zhì)。

  1.2性變態(tài)

  性變態(tài)者通常由非正常的性行為方式去尋求性滿足,有關性變態(tài)者的人格研究較多,一般認為,性心理異常者可能具有某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如有人對男性性變態(tài)與男性強迫癥進行MMPI對照分析,發(fā)現(xiàn)二者在人格上有共同的特征:退縮、敏感、拘謹,表明性變態(tài)是一種強迫行為,性變態(tài)者更加柔弱、缺乏自信[2]。

  目前有關性侵犯者的人格特征研究較多,研究結果暗示:性侵犯者更可能是人格方面的問題,而不是精神異常的結果。例如:性侵犯者在神經(jīng)質(zhì)上的得分較高,而在外傾性、盡責性上的得分較低;強奸犯有較高的自尊和強烈的男性優(yōu)越感,對自我的優(yōu)越感也很強[3]。因性侵犯而入獄的罪犯比因其它罪行入獄的罪犯表現(xiàn)出更多的強迫性和回避性[4]。

  1.3性功能障礙

  與性有關的另外一個領域是性功能障礙,性功能障礙與人格(心理)問題互為因果。研究已經(jīng)證實:有勃起、射精困難的男性具有較高水平的自我懲罰、對抗性、愧疚感、對拒絕的敏感性,更高的外控水平,以及對親密關系的恐懼、害怕承諾、擔心失去對關系的控制、有較高的性愧疚感[5]。

  在當代,提到性就不能不提艾滋病。艾滋病與人格并無直接的聯(lián)系,但一些人格特征如感覺尋求,卻可能增大性行為的危險性,高的外控水平也可能與此相關。較高的神經(jīng)質(zhì)、較低的盡責性、較低的宜人性得分與高風險行為有關,同時高風險組在自我效能、自我約束、成就動機上得分較低[6]。

  2對性態(tài)度的研究

  性態(tài)度量表可同時對性態(tài)度的幾個維度進行測試:性的放縱度――個體認為可以和許多人保持性關系而無需承諾;性實踐――性行為同時有控制生育的義務,有必要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性的理想――性是愛的表達方式;性的工具性傾向――性不過是追求身體愉悅的工具。

  2.1人格變量對性態(tài)度的影響

  如前所述,心理學家最感興趣的是人格與性的關系。五大人格因素與性態(tài)度、三種性行為之間彼此相關。男性在性興奮與性好奇兩項的得分顯著高于女性,而女性在性滿足上的得分高于男性。另外,神經(jīng)質(zhì)與外傾性兩種特質(zhì)對個體性態(tài)度的預測力最高,其次是盡責性和經(jīng)驗開放型,個體的性行為則與神經(jīng)質(zhì)、盡責性、宜人性三種特質(zhì)有關[7]。目前常被心理學家關注的人格變量主要有以下幾種:

  2.1.1自尊一個人的自尊水平與其外表吸引力、成敗經(jīng)驗、以及在群體中受歡迎的程度有關,因此個體對性的態(tài)度受到所屬群體性規(guī)范的影響,如果群體性態(tài)度開放,則自尊水平高的個體對性放縱、性實踐和性理想的認同均較高,當一個社會團體的性態(tài)度較保守,或一半開放、一半保守時,成員的自尊水平與其性放縱的程度并無相關。也有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結果:無論是男性被試還是女性被試,自尊與性態(tài)度均無顯著相關,但自尊水平與對性的工具性態(tài)度有微弱的負相關,低自尊者更傾向于把性當作是滿足身體需要的工具。

  女性自尊水平會影響避孕行為[8],高自尊的女性在避孕行為中感覺到的風險性較低,即她們認為自己意外懷孕的可能性較低。當性行為中懷孕的風險性增大時,高自尊的女性卻常常會低估了這種可能性。

  2.1.2內(nèi)傾和外傾內(nèi)、外傾是人們描述人格的常用維度。外傾的人在主動性、社交性、沖動性上得分較高,內(nèi)傾的人則正好相反。我們可以假設外傾者發(fā)生首次性行為的年齡更早、頻率更高、有更多的性伴侶。研究支持了以上假設,而且外傾者比內(nèi)傾者更早獲得有關性的知識,對性的態(tài)度感到更加愉快,更喜歡尋求新鮮感,對性活動的興趣范圍更廣(同性戀除外)。

  2.1.3自我監(jiān)控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高度自我監(jiān)控的人會隨時根據(jù)社會規(guī)范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而監(jiān)控水平較低者則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情緒和看法行事。高自我監(jiān)控者更加愿意與除伴侶之外的其他異性約會,他們更愿意與并不熟悉的異性發(fā)生性關系,有更多的性伴侶,參予了更多不同的性活動[9]。為什么高自我監(jiān)控者有更加放縱、自由的性態(tài)度和范圍更廣的性傾向呢?研究發(fā)現(xiàn),高自我監(jiān)控者更多地將自己描述為“具有誘惑力的”、“善于調(diào)情的”,更多地將自己的約會伴侶描述為“善良的”、“真誠的”、“禮貌的”、“溫暖的”,也許是這種對自我和異性積極的知覺方式,使得高自我監(jiān)控者有更多的機會與異性建立性關系[10]。

  2.1.4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是一個人向另一個人顯示“真我”的內(nèi)心活動,自我表露是人際互動的重要影響因素。Miller等人曾用自我報告法測試個體對戀人的自我表露水平,以及激發(fā)他人進行自我表露的能力,發(fā)現(xiàn)性放縱、對性的工具性傾向與自我表露無關,但性實踐和性理想與自我表露呈正相關[11]。

  2.1.5男子氣和女子氣男子氣與女子氣與個體對性別角色的認同有關,指一個人所具備的社會普遍承認的、分屬于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如男性威猛、果斷,女性溫柔、細膩。研究表明男子氣的特征與性放縱呈正相關,相反,女子氣的特征與之呈負相關;男子氣與性的工具性傾向無相關,女子氣則與之成呈負相關。

  另外,一些人研究了人格特質(zhì)對已婚夫婦性關系的影響,發(fā)現(xiàn)影響性滿意度的是伴侶之間的關系,不是人格特質(zhì)[12]。在評價伴侶關系的四個維度:親密性、一致性、獨立性和性關系中,親密性對伴侶間關系的滿意度貢獻最大,性關系所起的作用最小[13] 。由此看來,人格變量對性的影響更多地發(fā)生在未婚者身上,他們尚未建立長期、穩(wěn)定的婚姻關系;對已婚夫婦而言,長期的親密關系已使人格特質(zhì)顯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關系本身。

  2.2性態(tài)度的性別差異

  性別差異一直是心理學家十分感興趣的話題,性別的不同也使得男性和女性在性的態(tài)度上有不同的表達,對性態(tài)度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對性的態(tài)度上,男性和女性既有共性,也存在性別差異。

  2.2.1婚前性行為在對婚前性行為和手淫的態(tài)度上,男女兩性存在較大的差異,男性大多表示贊同,女性則相反。在第一次性交的年齡上男性和女性是相似的,但在“第一次發(fā)生性關系的原因”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女性因為感情因素而發(fā)生性行為的數(shù)量是男性的兩倍,而男性由于好奇的原因發(fā)生性關系的數(shù)量是女性的兩倍。對隨意的性關系贊同與否,男性的回答更多是肯定的;對特殊性行為的態(tài)度,男性更多地是為了滿足身體的需要,女性則更多地是由于愛或被需要。而對于情感因素是否是發(fā)生性關系的必要條件,女性更多作肯定回答[14]。另外,男性發(fā)生性行為的年齡比女性早,性伴侶比女性多。

  2.2.2性吸引力的來源男性和女性都同意外表的吸引力是引發(fā)性愿望的最重要的原因。有趣的是,男性常認為經(jīng)濟實力和社會地位使男性更有魅力,女性多認為溫柔、無助、脆弱會使女性更具吸引力。而事實上,女性并不是如此看重男性的社會地位,同樣,男性也并沒有對女性的溫柔表現(xiàn)出特別的興趣。

  2.2.3對性關系的評價標準一直以來,在性的態(tài)度上,社會對于女性的要求都比男性更加嚴厲、苛刻。例如在中國古代,男性可以三房四妾,而女性即便是丈夫死后也終身不得改嫁。那么,男性和女性自身對性的評價標準是否有差異呢?研究結果表明,男、女兩性都對有感情的性關系評價更高,表明在性關系的評價標準上并無性別差異。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認為性背后的關系背景更加重要。

  總而言之,就性態(tài)度而言,男性和女性確有差異。在性態(tài)度量表的102個項目中,有73個項目是有性別差異的,其中包括測試放縱度的全部29個項目,幾乎每一項有關的研究結果都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加放縱,同時大多數(shù)研究結果都顯示,男性的性態(tài)度有更多的工具性傾向。不過,在性行為的實踐和對性理想的認同上男性和女性的得分是相似的。在性的自由度和工具性傾向上,也并不是說男性就持十分贊同的態(tài)度,只是他們不贊同的程度比女性小而已。與差異相比,兩性之間的共性仍然是主要的。

  3性與愛的整合

  盡管性和愛并不總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但二者之間的互相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很多時候,愛是性關系的動機,而性是表達愛的重要方式,二者有著共同的人格背景。正是因為有了愛,才使得人類的性與動物區(qū)分開來。為了用科學的方法尋求性與愛的關系,研究者還編制了愛情態(tài)度量表,其中包括六個分量表:浪漫式、游戲式、伴侶式、現(xiàn)實式、占有式、奉獻式的愛情。將這六個分量表和性態(tài)度的四個分量表混在一起進行因素分析,結果得到三個因素:游戲式的愛情態(tài)度與性放縱和性的工具性傾向彼此呈正相關,屬因素Ⅰ,而奉獻式的愛情態(tài)度與此呈負相關;浪漫式、占有式、奉獻式的愛情態(tài)度,性的實踐、性理想都注重伴侶間的情感與承諾,同屬因素Ⅱ?,F(xiàn)實式的、伴侶式的愛情態(tài)度最看重的是關系的長期穩(wěn)固性,屬因素Ⅲ,并與占有式的愛情態(tài)度呈微弱的正相關,與性放縱呈微弱的負相關。

  4小結

  從性與人格的研究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性對于人格的發(fā)展有重要的影響。這并不是什么新鮮的話題,早在一百多年前,F(xiàn)reud就曾經(jīng)以性心理的發(fā)展來解釋人格,但Freud顯然夸大了性的作用,并因其泛性論而廣受批評,于是在他之后的人格發(fā)展理論中再也沒有了性的位置。性與人格關系的研究提醒我們:在性與人格的關系上,我們是不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呢?大多數(shù)研究結果表明,性心理異常者同時也是人格異常者,而人格障礙在性行為上常有極端表現(xiàn)。臨床上對心理障礙的研究也表明,人格障礙與童年期性心理發(fā)展受阻有關,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性心理的發(fā)展對人格發(fā)展可能有極其重要的、但被我們長期忽視的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內(nèi)有關性與人格的關系主要集中于對性心理異常者的研究,對性態(tài)度的研究尚屬空白,這說明雖然我們已經(jīng)不再“談性色變”,但性似乎還沒能登上心理學研究的“大雅之堂”。另外我們也看到,對性與人格的研究成果尚未能納入到已有的人格理論體系之中,筆者認為,這正表明我們對于性在人格發(fā)展過程中的地位知之甚少。我們想要知道的決不僅僅是性變態(tài)者有哪些人格共性,而是性心理在人格發(fā)展中究竟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因此,我們對性與人格的研究重點在于把性心理的發(fā)展放在人格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尋求性之于人格發(fā)展的重要影響。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人格心學論文”

31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