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教育的論文
有關中國教育的論文
當前中國教育無論受教育者、教育者、家庭、社會多方均知其弊,但均被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推動著茫然前行。人人皆知其弊而人人無能為力。教育被人操縱,且教育并不在教育界手里。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有關中國教育的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有關中國教育的論文篇一
《中國教育輸出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摘 要:主要從經(jīng)濟,制度,文化三個方面對我國留學生高等教育現(xiàn)狀進行描述與分析,將問題集中于“教育輸出不足”,“高教民族性弱化”與“保守的人才觀”進行論述,并結合當今國際化的實際,從留學生問題中以小見大,概括我國現(xiàn)階段國際化水平的不足,并提出幾點解決以上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留學生;國際化;教育輸出
一個社會靠什么來傳播其主導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呢?軍事征服?政治關系?經(jīng)濟一體化國際貿易與金融關系的大規(guī)模交流?還是教育滲透?在全球化時代下的今天,很明顯的,帶有強制性與權力本位的軍事征服和政治關系都難以保證一種價值觀念深入人心。起主導作用的必是經(jīng)濟力量與教育力量,經(jīng)濟力量向人們展示了人本性中最基本的追求,因而人們易于接受,但作為一種無形力量――教育,卻在潛移默化中向人們傳播一個社會的主導信念,在一個社會內部是這樣,在一個社會與外部社會的關系上更是如此。在教育在國際社會中占據(jù)日益不可小覷地位的今天,在近年來大力發(fā)展高等教育的中國,留學生問題日益成為國際關系中受人們關注的問題。
1 教育輸出中的現(xiàn)狀與不足
1.1 低水平的教育輸出
所謂教育輸出并非僅單指物質上的投入,更多的是指利用物質與制度支持精神文化層面的傳播以促進他國對本國的了解。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對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來說,對廣大尋求優(yōu)質高等教育,理想價值觀念的留學生來說,無論是在經(jīng)濟條件或是學術環(huán)境上都不具有明顯優(yōu)勢,這些由生產(chǎn)力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歷史差距是短期內無法避免的,但制約來華留學生增長,阻礙來華留學生大發(fā)展的還有很多制度性和物質上的因素。種種原因造成了一些急需解決的來華留學生問題:(1)來華留學生缺乏鼓勵性的經(jīng)濟資助;(2)政府對來華留學生的勤工儉學采取不作為政策;(3)對來華留學生參與工作進行不必要的行政干預。當然我所提的問題大都是針對自費的來華留學生,而目前在我國自費留學生占來華留學生總人數(shù)的90.56%,我國對于吸引外國留學生的財政手段嚴重缺乏。
1.2 高等教育民族性的弱化與沖擊
作為一個民族國家,只有民族性的東西,才是國際性的,全球性的,這是我們考慮一切教育問題的根本所在。在留學已經(jīng)成為高等教育的一種時尚潮流的情況下,正確把握民族性與國際性的問題尤顯突出。留學生留學期間充分利用他國優(yōu)越的科研條件和優(yōu)厚的物質待遇,因而有些留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對他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產(chǎn)生推崇,甚至盲目崇拜。這些人片面理解了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只在有限的時間內看到我國教育現(xiàn)狀所存在不足,因而妄自菲薄,否定國內的教育觀念,希望在我國現(xiàn)有的教育模式上移植或套用他國所謂“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這種只看到表面而沒有看到本質的行為是非??膳碌?然而這也正是西方那些教育輸出的國家所樂見其成的,用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文化來同化其他民族,這比任何一種武力侵略更具有殺傷力。試想:當一位接受留學國家影響,并崇拜其觀念的高等教育人員,將他的崇拜情緒帶入課堂,他傳授給我們廣大青年學生的會是什么。
1.3 對人才外流的限制
近期,教育部網(wǎng)站發(fā)布由教育部和財政部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公派留學生學成后回國服務的規(guī)定》,規(guī)定指出“公派留學生按期回國后應在國內連續(xù)服務至少兩年。”站在規(guī)定制定者角度來說面對國內日趨嚴重的人才外流現(xiàn)象,指定這種硬性規(guī)定也只是迫于無奈。留學生的知識再生產(chǎn)能力處于最旺盛階段,他們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是應竭力爭搶的人才資源,作為他們教育的前期投資者當然不樂意見到本國大力培養(yǎng)的稀缺人才為他國所用。從這種原因看,對留學人員的歸國限制便顯得不可或缺了,也似乎符合我國現(xiàn)階段對人才急需的國情。但僅僅是政策上的強制召回,在留學人員歸國服務之后又會怎么樣?正如臺灣學者魏鏞所說:“一個國家人才是否外流,是由兩項條件來決定的,第一,是留居他國的事實,第二,是繼續(xù)留居他國的立意。”由此可見針對人才外流問題,單方面的限制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所在,“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情況是“被迫”歸國人員的無奈,更是國家的無奈。
從上述列舉的問題不難看出,我國目前的留學政策十分不完善,這些問題歸根究底可以概括為――缺乏正確的國際意識。在當今這個世界上,要獲得本民族,本社會或本國的發(fā)展,前提是熟知和了解其他民族和其他社會的實力和戰(zhàn)略,打破彼此的地理上和心理上的界限,而教育便是打破這種界限的強大力量。
2 關于完善教育輸出政策和對策的幾點意見
2.1 物質上,加大高教投入
(1)在允許并鼓勵留學生自費來華的同時,利用財政手段在經(jīng)濟上對他們給予一定支持,也可以效仿國外,設立社會私人助學機構,解決來華留學生經(jīng)濟上的問題。(2)加大高教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擴建教學用房,活動設施和學生公寓;加大理工農醫(yī)等自然科學所需設備供給。質量水平落后的現(xiàn)狀加以改善,促進這些專業(yè)的發(fā)展,提高其專業(yè)出口能力。(3)大力提高高教教師的質量,在提高他們的整體專業(yè)素質的同時,培養(yǎng)一批具備中英文雙語教學的教育人才。
雖然目前我國的留學生進口現(xiàn)狀受一定條件的影響處于劣勢狀態(tài),但由于我國現(xiàn)階段整體消費水平低,所以相對西方國家而言有要素成本低廉的比較優(yōu)勢,所以在留學生進口方面,我們要克服困難,發(fā)揮優(yōu)勢,不可妄自菲薄。
2.2 制度上,發(fā)揮政府政策積極作用
按照波特的競爭優(yōu)勢理論,政府的參與是影響高教服務貿易的重要因素之一。閉關,保守或雜亂無章的法律和政策必會阻礙和損害我國留學生進口事業(yè)的發(fā)展,相反開放的,積極有序的法律和政策則可以推動這一事業(yè)的健康快速發(fā)展。在美國,政府政策始終站在一個顯而易見的地方,吸引和鼓勵外國留學生來美學習,庇護著他們的教育出口事業(yè)。近年來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也把擴大教育出口視為政府重要的職責和國策。在我國,有關留學生教育的政策也不在少數(shù),但這些政策在某些程度上并沒有為留學生帶來某種實際的好處,相反限制了他們的部分自由。就短期而言,這些政策并無可厚非,但將它們放到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中去,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缺少歷史活力。因此,在政府指定相關留學政策時,應將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相結合,保守與活力相結合。
2.3 思維上,明確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
講到留學問題,不可避免的就得談到這個問題,無論是物質上的投入還是制度上的改革,究其根源,缺了正確思想的指導,也注定不會長久。在思想上我們必須回避上述文章中所講到兩種極端:⑴民族性虛無。表現(xiàn)為高教民族性的弱化與沖擊。對我國現(xiàn)有教育制度的全面否定,對外國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的盲目推崇,不顧本國現(xiàn)狀與基礎,全盤接受他國思想與文化并強行嫁接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上,這是絕對不可取的。⑵唯民族性。民族性虛無的極端便是唯民族性,體現(xiàn)于限制留學生的外流。面對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對高等教育資源的掠奪,很多人認為人才外流將削弱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的動力和潛力,使他們在競爭中長期處于劣勢,對發(fā)展中國家百害而無一利。當然,這種觀點也是極端的。面對這兩種錯誤觀點,我們一定要將民族性觀點與國際性觀點結合起來,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又要提倡國際互惠。借鑒他國好的教育模式并在我們的基礎上加以改革,促進人才資源在國際范圍內的重新調整,推動我國與他國在經(jīng)濟,科研,教育和文化上的交流,增進各國間的了解。轉變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為一切制度的更新創(chuàng)造土壤。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國在價值觀念上仍是一個十分保守的民族。在國際化的今天,一方面,中國依然不敢真正涉足外界看不見的深水,嘗到了甜頭也吃了不少苦,對國際化淺嘗輒止;另一方面,中國卻又不甘落后于時代,對國際化的益處翹首盼望,對我們在其中的損失咬牙切齒。這個保守的民族在今天面對這一個矛盾的選擇。但事實上,我們并不必為此而感到困惑,我們可以標新立異,然這種標新立異不僅僅是是物質上和制度上的,它還是思維上的跳轉,它不必背離我們傳統(tǒng)的民族精神,不違背我們最基本的價值觀念,這一種兩維的發(fā)展方向會將我們民族的價值觀念傳至世界,讓我們在國際化的競爭中獲得優(yōu)勢。
當我們的社會有足夠的包容力吸收外界的信息,能將我們的觀念傳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又能讓我們的基本價值,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精神繼續(xù)流傳,真正的國際化就實現(xiàn)了。
參考文獻
[1]曲恒昌.論比較優(yōu)勢與我國高教服務出口的潛力[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03).
[2]吳新穎.普遍倫理與高等教育國際化芻議[J].長沙: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4,(1).
[3]陳學飛.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公派留學教育政策的演變及成效[J].復旦教育論壇,2004,(03).
[4]王滬寧.美國反對美國[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5]曲恒昌.論比較優(yōu)勢與我國高教服務出口的潛力[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03).
[6]陳昌貴.如何正確看待我國的人才外流[J].科技導報,1995,(05).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有關中國教育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