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社會再分工與農民工的“就地轉化”(2)
時間:
李朋來1由 分享
二、為什么戶籍改革解決不了我們的城鄉(xiāng)差別
當前呼聲最高的是改革現存的不合理戶籍制度。但戶籍制度的解決并不是問題的終結,而是更多問題出現的開始。農民工多是農村的最精英的勞動力,他們走了,農村怎么辦?結果還不是造成農村照樣窮,而城市卻更富的局面!城鄉(xiāng)差別依舊!故此路不通。況且,戶籍制度涉及到人口遷徙流動等全局性問題,需在全國實行才能解決。像現在的城市就業(yè)形式那么嚴峻,如果再加上將來的戶籍改革之后的“新工人”,隨之而來的是他們的家屬的市民化,當然他們的社會保障等就成為理所應當的事情了,這樣就把所有的農村的負擔都推給了城市。這同時也是城市現在在這個問題上“反應遲鈍”的原因所在。而且在農村和城市關于誰應該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的討價還價中,農村總是處于下風,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的遲遲未決主要是由于上述原因。
而現實的情況正好相反,城市把維持農民工自身再生產的一切保障費用的負擔都推給了農村。實際情況就是農民工奉獻在城市,修養(yǎng)在農村。因為農民工在年輕的時候進城打工,而一旦發(fā)生了什么意外事故或是因年老體力不支都將沒有能力在城市中立腳,就不得不離開他可望而不可即的城市了。這樣,休養(yǎng)生息維持農民工再生產的一切費用自然要由農村來負擔了。這樣的不對等交換只能讓農村更窮。
可以看到,戶籍改革前后的兩種情況其實都不可取。而且,戶籍改革后的結果也只能是一部分有條件的農民工能在城市中留下來,而大多數的農民工是沒有實質上改變的。因為,不要說別的,就一個住房問題就足以把“尋常百姓”擋在“家”門外了。所以依靠戶籍身份的消除所帶來的權利是不足以解決當前農民工問題的。
三、以“就地轉化”為主要方式把農民工轉化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歸根到底是要發(fā)展農村生產
所謂的“就地轉化”就是以轉化農民工成產業(yè)工人為主要目的,以發(fā)展當地生產為手段。國家以省會城市為中心或大力建設區(qū)域中心城市,利用現在產業(yè)結構調整的契機,進行詳細規(guī)劃后,重新進行自身產業(yè)結構的調整。這實質上是進行產業(yè)內部的再分工,并以此來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吸納農民工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這個再分工過程的結果就是新城市的出現,同時也減輕了現在的大城市因為農民工供大于求而帶來的種種社會壓力。但這是與現在盲目的撤縣建市或拆鄉(xiāng)建鎮(zhèn)是有實質性區(qū)別的,這里新城市是產業(yè)結構調整的結果,而不是作為原因存在的。
但以上的一切設想只能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之下,那就是保證農村有相對多的就業(yè)機會可以吸引農民工留在農村,自動轉化自己為工人。這樣,農村再也不會向城市為一個戶籍問題求來求去的。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什么的責任再也不用在城市和農村之間拋來拋去的,互相扯皮。所以解決農民工問題的癥結還是要歸結到發(fā)展農村生產上。相信政府可以在引導發(fā)展農村生產方面做出努力,要比建立農村社會保障要有成效的多。因為,現在建立社會保障在農村的阻力重重的原因除了人們的認識不足外,更主要的是必要性不足。把農民工“就地轉化”為名副其實的工人,同時也是建立這種必要性的過程。
四、結束語
中國城鄉(xiāng)一體化的實質是農民工向工人轉化的過程。我們要抓住這個考慮問題的出發(fā)點,再搞一次農村“革命”,但這次“革命”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這關系到我們社會主義的階級基礎重建的大問題。搞好了,我們黨會在我們人民尤其是農村樹立更高的威信,而搞不好則會讓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承諾的形象是要大打折扣的。在城市和農村之間進行一次更合理的分工,以發(fā)展農村生產為推動力,以就地轉化為主要手段,同時消除城鄉(xiāng)差別的制度性壁壘,相信我們能把這次革命進行到底。